沉默是一种生活技能
前不久的一次闲聊中,朋友告诉我她的一个男性朋友自诩自己小学开始就读王小波的书,听完就不客气地嘲讽了一番。其实我身边读王小波书得人也很多,到达迷恋程度的人也不在少数,于是我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共性——语言直白。读他的书读得越多,迷恋他程度越深的人,他们的语言就越直白,甚至赤裸裸。这里说的语言直白,指的是文字语言而非口头语言。因为在他们身上同样存在着一个不明显的共性—说话腼腆甚至沉默。
曾经有一个奇怪的念头一闪而过,是不是能在这些王小波迷里看到王小波本人的影子?这些迷们就像王小波的替身一样,带着他的气质,他的思维,他的视角活在当下。不知道王小波看到这些千千万万的他自己按照他的生活态度存活于这世上的时候是该感到欣慰还是悲凉。
一度决心要把王小波的书定义为“不适宜茶余饭后阅读的书”里。因为时常看他的书会看到反胃的地步。他的文风是逼近赤裸裸的真实,有的时候都会觉得他是在刻意描述一些我们平时认为登不上大雅是堂得话。这也是我这个轻微洁癖患者避免看他小说的原因,但有时候还是为了挖掘出他文字背后的思考而强迫自己读下去,说实话,王小波的小说真的不适合女生读,尤其是浅读者,阅读只停留于表面大概就都会皱一皱眉将书丢到一边不予理会吧。读他的书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才能让你自如地感受他文字背后的力量。相比起来,我会更容易接受他的杂文。一直觉得杂文是将小说精神层面的精粹提炼出来的文章。写杂文的人是具备能够用有限的文字将深度拔到很高位置的功力的人。王小波的杂文不像很多杂文那样虚无缥缈,无病呻吟,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真实的背景,因此在他写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的时候,会更容易直接切入人心,引起轰动。博尔赫斯有句普通的名言,他说当作家写作的时候,他总是写他能写的东西,而不是写他想写的东西。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作家。
他总笑称自己是地痞流氓,可他写的文章却都可以归为严肃文学的范畴。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作家中单单只有他形成了“王小波热",人们都喜欢去关注另类,王小波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就像张爱玲的小资情调,拜金主义也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一样。但这样的另类之所以被关注,前提就是他们都很真实,他们不怯于鹤立鸡群。其实人们之所以喜欢关注另类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另类身上的特质,或者是不敢具备。这就和王小波的写的那篇《沉默的大多数》有很大关系了。
《沉默的大多数》里说话指的是说真话,他认为其他的说话都是在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因此在这样的标准里,沉默的人自然在大都数。王小波把自己也归类在沉默的大多数里。他解释自己沉默的原因是对话语世界有某种厌恶。话语世界指的就是话语圈。厌恶指的就是一种不信任感。信任是互相的因此不信任也是互相的,即既不相信别人说的话,也不敢在别人面前说话。记得文章里讲了两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个是说他从小对讲出来的话就不相信,为什么呢?原文里有一句这么写的“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的要死",还有一个故事写他的弟弟得知今晚家里有红烧肉吃就大声嚷嚷,结果被他们的父亲捂住嘴并狠狠骂了一顿。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在那个特殊时代需要保持沉默,沉默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沉默是一种智慧,一种傲气。因为在那种话语圈里,说话只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被逼无奈下说的话,就像交税一样谁都不愿意去交这种话语的税,但往往就如交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一样你不得不说,于是说的都是违心的话;另一种是自愿说的话。但这种必须有实力有身份作为保证,话语即权利在王小波看来应改成权利即话语是有道理的。而那些自愿想说真话却没有权利的人就不得不顽固地守着仅有的那份保持沉默的权利,所以说他们是有气节的智者。他们是捍卫真理最后的战斗者,是应该值得我们关注而不是忽略的群体。
《沉默的大多数》里,王小波开头就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更愿意将此理解为“沉默是一种生活技能",它如洗衣做饭一样是维持我们生活必不可缺的东西。既然将沉默比作是一种生活技能,那么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也应该出现于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在王小波的年代,他们沉默就是不说话,不说实话。在我们这个年代,沉默还可以是不在现实社会这个话语圈说,选择在虚拟世界去说。因此会有人说现在的沉默者是幸运的,他们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渠道把真心话说出来并引起相当的反应。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虚拟的话语圈,一个寄予希望的新兴的话语权,也正仗着自己是虚拟这样的特质而亵玩之。于是新的话语圈也出现了问题,那些在上面说真话的人因为众多说假话的人假话说多了也被人们以为是假话。而那些说假话的人污染糟蹋着这个话语圈却不至于挨骂,因为说话的人都穿上了马甲不易识别。所以,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沉默,只是给沉默多了一条途径而已。沉默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紧闭双唇,缄默不语。另一种是自说自话,没人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大家都会选择后者。大家发微薄,写博客,洋洋洒洒就是几千几万字,至于都多少人去看,看得人是走马观花还是如琴师伯牙遇到樵夫钟子般都不管不顾,说话的人没有起到说话的作用,这还是一种沉默。跟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笔来,如今的沉默者没那么纯粹也没有了那种气节,而是欣然接受了沉默是另一种说话这样荒诞的方式。他们不再是战斗者,而成为街头了自弹自唱得流浪者。
曾经有一个奇怪的念头一闪而过,是不是能在这些王小波迷里看到王小波本人的影子?这些迷们就像王小波的替身一样,带着他的气质,他的思维,他的视角活在当下。不知道王小波看到这些千千万万的他自己按照他的生活态度存活于这世上的时候是该感到欣慰还是悲凉。
一度决心要把王小波的书定义为“不适宜茶余饭后阅读的书”里。因为时常看他的书会看到反胃的地步。他的文风是逼近赤裸裸的真实,有的时候都会觉得他是在刻意描述一些我们平时认为登不上大雅是堂得话。这也是我这个轻微洁癖患者避免看他小说的原因,但有时候还是为了挖掘出他文字背后的思考而强迫自己读下去,说实话,王小波的小说真的不适合女生读,尤其是浅读者,阅读只停留于表面大概就都会皱一皱眉将书丢到一边不予理会吧。读他的书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才能让你自如地感受他文字背后的力量。相比起来,我会更容易接受他的杂文。一直觉得杂文是将小说精神层面的精粹提炼出来的文章。写杂文的人是具备能够用有限的文字将深度拔到很高位置的功力的人。王小波的杂文不像很多杂文那样虚无缥缈,无病呻吟,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真实的背景,因此在他写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及思考,社会道德伦理,文化论争,国学与新儒家,民族主义等问题的时候,会更容易直接切入人心,引起轰动。博尔赫斯有句普通的名言,他说当作家写作的时候,他总是写他能写的东西,而不是写他想写的东西。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作家。
他总笑称自己是地痞流氓,可他写的文章却都可以归为严肃文学的范畴。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作家中单单只有他形成了“王小波热",人们都喜欢去关注另类,王小波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就像张爱玲的小资情调,拜金主义也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一样。但这样的另类之所以被关注,前提就是他们都很真实,他们不怯于鹤立鸡群。其实人们之所以喜欢关注另类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另类身上的特质,或者是不敢具备。这就和王小波的写的那篇《沉默的大多数》有很大关系了。
《沉默的大多数》里说话指的是说真话,他认为其他的说话都是在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因此在这样的标准里,沉默的人自然在大都数。王小波把自己也归类在沉默的大多数里。他解释自己沉默的原因是对话语世界有某种厌恶。话语世界指的就是话语圈。厌恶指的就是一种不信任感。信任是互相的因此不信任也是互相的,即既不相信别人说的话,也不敢在别人面前说话。记得文章里讲了两个故事很有意思,一个是说他从小对讲出来的话就不相信,为什么呢?原文里有一句这么写的“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的要死",还有一个故事写他的弟弟得知今晚家里有红烧肉吃就大声嚷嚷,结果被他们的父亲捂住嘴并狠狠骂了一顿。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在那个特殊时代需要保持沉默,沉默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沉默是一种智慧,一种傲气。因为在那种话语圈里,说话只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被逼无奈下说的话,就像交税一样谁都不愿意去交这种话语的税,但往往就如交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一样你不得不说,于是说的都是违心的话;另一种是自愿说的话。但这种必须有实力有身份作为保证,话语即权利在王小波看来应改成权利即话语是有道理的。而那些自愿想说真话却没有权利的人就不得不顽固地守着仅有的那份保持沉默的权利,所以说他们是有气节的智者。他们是捍卫真理最后的战斗者,是应该值得我们关注而不是忽略的群体。
《沉默的大多数》里,王小波开头就说: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更愿意将此理解为“沉默是一种生活技能",它如洗衣做饭一样是维持我们生活必不可缺的东西。既然将沉默比作是一种生活技能,那么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情况也应该出现于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在王小波的年代,他们沉默就是不说话,不说实话。在我们这个年代,沉默还可以是不在现实社会这个话语圈说,选择在虚拟世界去说。因此会有人说现在的沉默者是幸运的,他们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渠道把真心话说出来并引起相当的反应。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虚拟的话语圈,一个寄予希望的新兴的话语权,也正仗着自己是虚拟这样的特质而亵玩之。于是新的话语圈也出现了问题,那些在上面说真话的人因为众多说假话的人假话说多了也被人们以为是假话。而那些说假话的人污染糟蹋着这个话语圈却不至于挨骂,因为说话的人都穿上了马甲不易识别。所以,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沉默,只是给沉默多了一条途径而已。沉默也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紧闭双唇,缄默不语。另一种是自说自话,没人相信。在现在的社会,大家都会选择后者。大家发微薄,写博客,洋洋洒洒就是几千几万字,至于都多少人去看,看得人是走马观花还是如琴师伯牙遇到樵夫钟子般都不管不顾,说话的人没有起到说话的作用,这还是一种沉默。跟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笔来,如今的沉默者没那么纯粹也没有了那种气节,而是欣然接受了沉默是另一种说话这样荒诞的方式。他们不再是战斗者,而成为街头了自弹自唱得流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