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的基础
某夜,与朋友A君谈论一个话题,双方都很能绕,最终只得将结论归结为任何讨论都是无意义的,视角与价值取向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向来喜欢就是论事地固执己见,好在朋友宽容,不计较我这臭脾气。又有一次,与B君谈论,没说几句对方便话中带话由话题转向人,闹得不欢而散。一样是在谈论,对象不同差别竟如此之大。
藏传佛教有项辩经传统,僧人以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方式辩论佛法、教义,参与辩经的僧人会就一个或多个佛法问题陈述各自的见解或展开辩论,辩论的过程时常很激烈,有意思的是各方的观点最后又往往趋于缓和统一。辩经的过程是加深理解与扩展思维的过程,这种基于同一种逻辑方式的基础便是共识的基础,也是辩经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假设辩论一方为坚定的无神论者,基础会弱化,不欢而散的几率就增大了。对于一方而已言,大概会把此当做对牛弹琴?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曾提到,科学的形成是基于三个重要的信念,是任何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都要遵守的,否则你便不是在说科学。第一个信念是凡是现象或行为,其存在是靠主观的判断,而大家决不能在这主观上有分歧。比如我说太阳东升西降,你非说西降东升,那就不能在一起科学的解释这个问题;又好比,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需求定律的基础上,你非要连这也否定,那对不起,也许你没错但你讲的不是经济学。
当然并非所有问题都如太阳东升西落那样简单明了,可以有清晰的判断,分歧更多出现在一些涉及价值、立场、审美的认知上。好比我与B君的争论,本该起于此止于此的话题却闹得个不欢而散,诱因只是缺乏必要的共识。同一个问题,在持浪漫主义和持实用主义价值系统里的认知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分歧没什么不好,关键是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有次与同事谈起理想的工作状态,对方冷不丁抛出一句谁不是为了钱啊!这个“谁”字便把我也强加入他的行列,你再争辩你就是虚伪。又比如在审美上,他若定要说爱情买卖比贝七交响曲更优秀,或大S比赫本更好看那也没办法,各花入各眼,只是我没那么重口味。遇到这类争论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找个理由早早打住,争下去只会浪费时间和徒伤感情。一个问题在没有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很难再有更深入、更有价值的探讨,套用孔子的话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藏传佛教有项辩经传统,僧人以因明学体系的逻辑方式辩论佛法、教义,参与辩经的僧人会就一个或多个佛法问题陈述各自的见解或展开辩论,辩论的过程时常很激烈,有意思的是各方的观点最后又往往趋于缓和统一。辩经的过程是加深理解与扩展思维的过程,这种基于同一种逻辑方式的基础便是共识的基础,也是辩经得以顺利进行的原因。假设辩论一方为坚定的无神论者,基础会弱化,不欢而散的几率就增大了。对于一方而已言,大概会把此当做对牛弹琴?
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曾提到,科学的形成是基于三个重要的信念,是任何对科学有兴趣的人都要遵守的,否则你便不是在说科学。第一个信念是凡是现象或行为,其存在是靠主观的判断,而大家决不能在这主观上有分歧。比如我说太阳东升西降,你非说西降东升,那就不能在一起科学的解释这个问题;又好比,现代经济学是建立在需求定律的基础上,你非要连这也否定,那对不起,也许你没错但你讲的不是经济学。
当然并非所有问题都如太阳东升西落那样简单明了,可以有清晰的判断,分歧更多出现在一些涉及价值、立场、审美的认知上。好比我与B君的争论,本该起于此止于此的话题却闹得个不欢而散,诱因只是缺乏必要的共识。同一个问题,在持浪漫主义和持实用主义价值系统里的认知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分歧没什么不好,关键是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
有次与同事谈起理想的工作状态,对方冷不丁抛出一句谁不是为了钱啊!这个“谁”字便把我也强加入他的行列,你再争辩你就是虚伪。又比如在审美上,他若定要说爱情买卖比贝七交响曲更优秀,或大S比赫本更好看那也没办法,各花入各眼,只是我没那么重口味。遇到这类争论最好的处理方式是找个理由早早打住,争下去只会浪费时间和徒伤感情。一个问题在没有一定共识的基础上很难再有更深入、更有价值的探讨,套用孔子的话便是“道不同,不相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