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说一个故事之十二:五个科学故事之:2,化学故事:一克忧愁
激励他十余年来坚持下来的,是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用了3年零9个月,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0.1克的镭。十余年来,他,潦倒的化学家,坚持做着被同行认为毫无意义的“研究”——他相信,人的情感是有物质形态的,他要把人的情感提炼出来。
是啊,谁能证明,人的情感就没有物质形态呢?上火的人们去刮痧,刮痧用的油变成黑色,那黑色是什么呢?谁能证明,物质和精神就是绝对对立的呢?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他选择提炼忧愁。
他作出这样的选择,首先是出于一名化学家的人道主义精神:提炼快乐有什么意义呢?快乐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啊!让他甚至不忍心去试图从人们的笑声中剥离出来。而忧愁不同,谁喜欢忧愁呢?他想,只要我得到了忧愁的物质存在,我就可以研究,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和“忧愁”产生化学反应,将之分解。只要找到了这种物质,就可以治愈太多这世上心怀忧愁的人了。
其次,他认为提炼忧愁最有可行性。他看到人们抽烟,他问人们:为什么抽烟?人们回答:因为忧愁。
抽烟可以缓解忧愁吗?
是的。
于是他想,烟一定对忧愁有吸附作用,就好像活性炭可以吸附臭味一样,人们把烟吸进肺里,烟会吸附忧愁,当人们把烟吐出的时候,忧愁也被带出了人的身体。
于是,十余年来,他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情:
他带着满身的气球,游走在街头。当他看到一个满脸愁容的吸烟者,他就上前,礼貌地要求,把吸烟者突出的烟雾,存在他的气球里。
然后他回到实验室,开始试图从这些“忧愁的烟雾”中提出“忧愁”。
他做到了,是居里夫人的故事激励他坚持下来的。居里夫人用了三年又九个月,他用了十三年又九个月。居里夫人获得了0.1克镭,他获得了一克忧愁。
他用十余年的努力,再次向世人证明了真正的科学精神——怎样在嘲讽和蔑视中默默坚持。就凭借这一克忧愁,他证明了人的情感也是有物质存在的,他证明了物质和精神并非那么二元对立的,从而改变了整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他已经足够被载入史册了。
他的名字变成了尽人皆知的名字,他死后,人们将他曾经工作的实验室建成了纪念馆,命名为“忧愁纪念馆”。那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忧愁”纪念馆——直到一百年后,去参观的人们,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因为,一百年了,他曾经使用的器具中,还是在源源不断地散发出忧愁。
这个故事说到这里,已经可以结尾了。从写小说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多么诗意的结尾!尤其是当我们想到,直到居里夫人死后40年,在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镭射线在不断释放。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他选择提炼忧愁的初衷。
没错,他是一位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化学家。他提炼忧愁的目的,在于寻到一种可以与忧愁相克的物质,从而成为化解人类忧愁的灵药。于是,这个故事还得再讲下去。
在他因为成功提炼忧愁获得举世的名声之后,他并没有止步。他开始寻找可以分解忧愁的物质。他又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试验了他所能想到的任何物质,然后忧愁还是忧愁,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可以与忧愁发生化学反应。
在他将要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叫做黄的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在和黄的交谈之后,他获得启发,开始尝试将另外一种人们认为没有物质形式的东西转化成物质存在。
又过了十余年,他已垂垂老矣,他终于成功了,他再一次将一种被普遍认为不存在物质形式的东西,转化成一杯清水。他将之命名为“忘忧水”,后来干脆起了一个更有诗意的名字:“忘情水”。
他取出0.1克“忧愁”投入“忘情水”中,这0.1克“忧愁”瞬间化为乌有。
他真是一个幸运的化学家,他总在成功。
当然,实验室里的成功,不能代表临床的有效。于是他开始征集志愿者,来尝试“忘情水”的疗效。
一个刚刚经历的丧子之痛的中年人,志愿地喝下了“忘情水”。
事实证明,“忘情水”非常有效,中年人不再为丧子而忧伤。但是,却产生了可怕的副作用——我们不能再称他为“中年人”,在喝下“忘情水”的一刹那,他满头黑发瞬间转白,他的脸开始松弛,他的眼睛开始深陷,他的腰开始佝偻,他张开嘴想要说话,却掉落出几颗牙齿。
他老了,在喝下“忘情水”的一瞬间,他老了二十岁。
而那杯“忘情水”,正是二十年时间的物质形态。
从戏剧性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又说完了。但,请再给我一点点时间,把这个故事最终讲完。
他毕生的实验,全都宣告成功了。他提炼出了忧愁,他提炼出了时间(至于那位给他带来提炼时间的启发的华裔物理学家的故事,请读《一万分之一秒的长度》),他找到了可以瞬间治愈忧愁的“忘情水”,可是,对于他的后两个发现,他没有公之于众。
他销毁了记录提炼“忘情水”方法的手稿。
在他垂垂老矣的时候,他想起了他少年时选择开始提炼“忧愁”这漫长而坚信的研究的初衷:他要治愈自己失恋的忧愁。
在他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明白,只有时间,可以治疗忧愁。
在他垂垂老矣的时候,他销毁了“忘情水”的提炼方法。他——这位饱受了一辈子忧愁、一辈子想要消灭忧愁的化学家,选择让他的同类们,这世上亿亿万万的人们,去面对忧愁,去面对他们必须要面对的。
因为,生命实在是一桩太美好的东西啊!
杨大过,5月7日凌晨,四点多
是啊,谁能证明,人的情感就没有物质形态呢?上火的人们去刮痧,刮痧用的油变成黑色,那黑色是什么呢?谁能证明,物质和精神就是绝对对立的呢?
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他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东西。他选择提炼忧愁。
他作出这样的选择,首先是出于一名化学家的人道主义精神:提炼快乐有什么意义呢?快乐是一件多美好的事情啊!让他甚至不忍心去试图从人们的笑声中剥离出来。而忧愁不同,谁喜欢忧愁呢?他想,只要我得到了忧愁的物质存在,我就可以研究,什么样的物质,可以和“忧愁”产生化学反应,将之分解。只要找到了这种物质,就可以治愈太多这世上心怀忧愁的人了。
其次,他认为提炼忧愁最有可行性。他看到人们抽烟,他问人们:为什么抽烟?人们回答:因为忧愁。
抽烟可以缓解忧愁吗?
是的。
于是他想,烟一定对忧愁有吸附作用,就好像活性炭可以吸附臭味一样,人们把烟吸进肺里,烟会吸附忧愁,当人们把烟吐出的时候,忧愁也被带出了人的身体。
于是,十余年来,他一直在做这样一件事情:
他带着满身的气球,游走在街头。当他看到一个满脸愁容的吸烟者,他就上前,礼貌地要求,把吸烟者突出的烟雾,存在他的气球里。
然后他回到实验室,开始试图从这些“忧愁的烟雾”中提出“忧愁”。
他做到了,是居里夫人的故事激励他坚持下来的。居里夫人用了三年又九个月,他用了十三年又九个月。居里夫人获得了0.1克镭,他获得了一克忧愁。
他用十余年的努力,再次向世人证明了真正的科学精神——怎样在嘲讽和蔑视中默默坚持。就凭借这一克忧愁,他证明了人的情感也是有物质存在的,他证明了物质和精神并非那么二元对立的,从而改变了整个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他已经足够被载入史册了。
他的名字变成了尽人皆知的名字,他死后,人们将他曾经工作的实验室建成了纪念馆,命名为“忧愁纪念馆”。那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忧愁”纪念馆——直到一百年后,去参观的人们,都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因为,一百年了,他曾经使用的器具中,还是在源源不断地散发出忧愁。
这个故事说到这里,已经可以结尾了。从写小说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多么诗意的结尾!尤其是当我们想到,直到居里夫人死后40年,在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镭射线在不断释放。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他选择提炼忧愁的初衷。
没错,他是一位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化学家。他提炼忧愁的目的,在于寻到一种可以与忧愁相克的物质,从而成为化解人类忧愁的灵药。于是,这个故事还得再讲下去。
在他因为成功提炼忧愁获得举世的名声之后,他并没有止步。他开始寻找可以分解忧愁的物质。他又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试验了他所能想到的任何物质,然后忧愁还是忧愁,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可以与忧愁发生化学反应。
在他将要绝望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叫做黄的华裔美国物理学家。在和黄的交谈之后,他获得启发,开始尝试将另外一种人们认为没有物质形式的东西转化成物质存在。
又过了十余年,他已垂垂老矣,他终于成功了,他再一次将一种被普遍认为不存在物质形式的东西,转化成一杯清水。他将之命名为“忘忧水”,后来干脆起了一个更有诗意的名字:“忘情水”。
他取出0.1克“忧愁”投入“忘情水”中,这0.1克“忧愁”瞬间化为乌有。
他真是一个幸运的化学家,他总在成功。
当然,实验室里的成功,不能代表临床的有效。于是他开始征集志愿者,来尝试“忘情水”的疗效。
一个刚刚经历的丧子之痛的中年人,志愿地喝下了“忘情水”。
事实证明,“忘情水”非常有效,中年人不再为丧子而忧伤。但是,却产生了可怕的副作用——我们不能再称他为“中年人”,在喝下“忘情水”的一刹那,他满头黑发瞬间转白,他的脸开始松弛,他的眼睛开始深陷,他的腰开始佝偻,他张开嘴想要说话,却掉落出几颗牙齿。
他老了,在喝下“忘情水”的一瞬间,他老了二十岁。
而那杯“忘情水”,正是二十年时间的物质形态。
从戏剧性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又说完了。但,请再给我一点点时间,把这个故事最终讲完。
他毕生的实验,全都宣告成功了。他提炼出了忧愁,他提炼出了时间(至于那位给他带来提炼时间的启发的华裔物理学家的故事,请读《一万分之一秒的长度》),他找到了可以瞬间治愈忧愁的“忘情水”,可是,对于他的后两个发现,他没有公之于众。
他销毁了记录提炼“忘情水”方法的手稿。
在他垂垂老矣的时候,他想起了他少年时选择开始提炼“忧愁”这漫长而坚信的研究的初衷:他要治愈自己失恋的忧愁。
在他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明白,只有时间,可以治疗忧愁。
在他垂垂老矣的时候,他销毁了“忘情水”的提炼方法。他——这位饱受了一辈子忧愁、一辈子想要消灭忧愁的化学家,选择让他的同类们,这世上亿亿万万的人们,去面对忧愁,去面对他们必须要面对的。
因为,生命实在是一桩太美好的东西啊!
杨大过,5月7日凌晨,四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