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笔记:意义的赋予
人人都是艺术家吗?为什么我的小便池不是艺术品?以下文字源于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1.艺术作品是人造物,其创作过程可表示为:
a:初始状态,如未经雕刻的石块,待灌注的铜块,颜料等;
b:完成状态(特指物理状态的完成,扭曲、变形、移动等)的作品;
H(t):表示a变成b,即:由a变为b的演历,可能经过减损(雕刻),形状改变(铸造铜像),相互渗透(绘画),位置移动(行为艺术)等,这些都可视作物理状态上的变化。
这个公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比如杜尚的作品小便池,在物理上就是直接把a等同于b了。
2.艺术作品的完成不是物理状态演历的完成,它需要意义的赋予才可完成。只有具有独特性的物体(存在)才可被赋予意义。或意义赋予的过程,就是使作品独特化的过程。
结婚戒指最好在形状和材料上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是赋予意义的基础。但有时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普通戒指也能是结婚戒指,在物理外形上不具独特性的物体是如何获得独特的意义呢?
以结婚戒指为例,一个批量生产的戒指能成为结婚戒指依赖于当事人共同的经验,不具独特性的戒指成为指代(唤起、称谓)共同经验的标识。这个过程可类比语言现象,任何发音组合都潜在地可能成为“词”指代人们的共同经验,进入我们的世界。只不过前者(结婚戒指)是局部地共有(只对当事人有意义),而后者(语言)则是族群共有的。
3.物理上完成的作品(b)要真正地完成,作为艺术作品存在,则需要意义的赋予。
意义的赋予可以是私有的,极端情况下艺术家本人可以通过作品唤起(指代、甚至开辟新的)个人经验。
因艺术作品本身的独立性,其不依赖于创造者(艺术家个人)可自身独立存在,物理上完成的作品(b)潜在地可以成为公共经验的指代而成为群体(这个群体可有层次:家庭、村落、城市、族群、同好等)可交流的对象,一旦作品进入公众视野,其独立性甚至超越其物理属性。作为艺术作品的存在物,只有在进入最广泛意义上的群体的视野中,成为公众的对象,才能成其所是(维特根斯坦认为私有语言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认为未经公开展示的“艺术品”不是艺术品)。因此艺术作品的公开展示(向他人揭示,使进入公众视野)就是必须的。
4.艺术作品在展示时,
4.1.其物理演历——H(t)——可能是缺失的,虽然从其物理完成状态(b)留有H(t)的痕迹,但很少。比如油画对观众而言,创制过程H(t)是缺失的,观众也无法重建,也没必要重建,H(t)对意义的赋予无影响。
4.2.与此相对应,某些行为艺术(比如互动式的),观众每次都参与了H(t)在现场的重建,H(t)参与意义的赋予。
4.3.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情况,观众可通过观看物理上完成状态的作品(b)重建H(t),虽然并不需自己亲自动手(如梁硕的作品《什么东西》),H(t)仍参与意义的赋予。
5.艺术品一旦被公开展示,即在观者中建立共同经验(B),这里的共同指:都是由(a,b,H(t))引发,但每个人的经验可以不同,记为b(i),b(i)的集合即共同经验(B)。
共同经验(B)是我们对(b)赋予意义的基础,意义的赋予本身是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买卖的价值)、交流、博弈的过程,在意义赋予的不断演历过程中艺术品才真正作为艺术品存在着。我们将完成状态的艺术品记为O(b)。O(b)看起来还是那个物理上完成的(b),好似我们想到某个词汇时,还是某几个发音的组合,但其已获得自身意义,可供交流和思维使用。
6.意义的赋予可从多角度进行叙述:
6.1.当我们谈论到某艺术品时,往往指的是具体物理对象(b),但实际上仅有(b),艺术品并不是完成的,只有当(b)通过公开展示成为公众的共同经验(B)后,或在这个公开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对(b)赋予意义,使用,交流并进行解读。从这个角度我们真正面对的是共同经验(B),
6.2.我们把完成状态(获取意义后)的艺术品记为O(b),O(b)蕴含着我们对(b或B)的解读和解释。
6.3.孤立的意义是不存在的,我们总是在一幅“意义”的地图下进行意义赋予,即多个作品O(a),O(b),O(c)等会构成一幅意义的地图,并相互关联具有结构。意义的赋予可理解为在意义的地图中获取自己的位置(意义的关联,也可以不是艺术作品之间的)。
意义的关联可能是:在先(时间或逻辑上)、在后,衍生、影响,相反、附和等。艺术作品在“意义”地图中的位置(地位)也是个演化的过程,其意义会被反复赋予和展现,并因此获得独立于创造者(艺术家)而独立存在的价值。
6.4.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造物为“人”(海德格尔的此在)引入新的“思”的对象,使我们的生存世界扩展。(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艺术品被赋予意义后也就进入了我们的家园。)
6.5. 在意义赋予的过程中,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哲学,艺术史)就是不可缺少的了,乃至我们可以说,在最原初的艺术批评出现前,实际上是没有艺术品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作为工艺,有各种实用目的的器具和建筑(或作为游戏存在的“前工艺”,史前人类画在岩壁上的涂鸦是无实用“目的”的游戏,其后才可能出现有实用 “目的”的装饰和图腾,最后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品)。艺术理论(或艺术哲学)为艺术批评提供意义赋予的框架。
6.6.艺术作品将进入艺术批评的文本作为获得自身意义的体现。独立的艺术批评家是艺术品能成为艺术品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艺术家自己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读和赋予意义是不恰当的,也不构成合法的艺术批评(如同立法权和司法权必须独立于行政权)。
6.7.每个人谈论艺术品,或个人反思艺术品时,艺术品将作为符号(一个名称,如“蒙娜丽莎”)进入每个人的世界,唤起特定的个人经验,艺术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7.形状和颜色是更原初的思维方式,图文并茂比仅用语言有更强的表现力,从这个角度艺术比逻各斯(Logos)更原初。
1.艺术作品是人造物,其创作过程可表示为:
![]() |
艺术品之为人造物 |
a:初始状态,如未经雕刻的石块,待灌注的铜块,颜料等;
b:完成状态(特指物理状态的完成,扭曲、变形、移动等)的作品;
H(t):表示a变成b,即:由a变为b的演历,可能经过减损(雕刻),形状改变(铸造铜像),相互渗透(绘画),位置移动(行为艺术)等,这些都可视作物理状态上的变化。
这个公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比如杜尚的作品小便池,在物理上就是直接把a等同于b了。
2.艺术作品的完成不是物理状态演历的完成,它需要意义的赋予才可完成。只有具有独特性的物体(存在)才可被赋予意义。或意义赋予的过程,就是使作品独特化的过程。
结婚戒指最好在形状和材料上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是赋予意义的基础。但有时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普通戒指也能是结婚戒指,在物理外形上不具独特性的物体是如何获得独特的意义呢?
以结婚戒指为例,一个批量生产的戒指能成为结婚戒指依赖于当事人共同的经验,不具独特性的戒指成为指代(唤起、称谓)共同经验的标识。这个过程可类比语言现象,任何发音组合都潜在地可能成为“词”指代人们的共同经验,进入我们的世界。只不过前者(结婚戒指)是局部地共有(只对当事人有意义),而后者(语言)则是族群共有的。
3.物理上完成的作品(b)要真正地完成,作为艺术作品存在,则需要意义的赋予。
意义的赋予可以是私有的,极端情况下艺术家本人可以通过作品唤起(指代、甚至开辟新的)个人经验。
因艺术作品本身的独立性,其不依赖于创造者(艺术家个人)可自身独立存在,物理上完成的作品(b)潜在地可以成为公共经验的指代而成为群体(这个群体可有层次:家庭、村落、城市、族群、同好等)可交流的对象,一旦作品进入公众视野,其独立性甚至超越其物理属性。作为艺术作品的存在物,只有在进入最广泛意义上的群体的视野中,成为公众的对象,才能成其所是(维特根斯坦认为私有语言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认为未经公开展示的“艺术品”不是艺术品)。因此艺术作品的公开展示(向他人揭示,使进入公众视野)就是必须的。
4.艺术作品在展示时,
4.1.其物理演历——H(t)——可能是缺失的,虽然从其物理完成状态(b)留有H(t)的痕迹,但很少。比如油画对观众而言,创制过程H(t)是缺失的,观众也无法重建,也没必要重建,H(t)对意义的赋予无影响。
4.2.与此相对应,某些行为艺术(比如互动式的),观众每次都参与了H(t)在现场的重建,H(t)参与意义的赋予。
4.3.还有介乎二者之间的情况,观众可通过观看物理上完成状态的作品(b)重建H(t),虽然并不需自己亲自动手(如梁硕的作品《什么东西》),H(t)仍参与意义的赋予。
![]() |
梁硕作品《什么东西》铝 21x28x68cm 2008 |
5.艺术品一旦被公开展示,即在观者中建立共同经验(B),这里的共同指:都是由(a,b,H(t))引发,但每个人的经验可以不同,记为b(i),b(i)的集合即共同经验(B)。
![]() |
艺术品之成为共同经验 |
共同经验(B)是我们对(b)赋予意义的基础,意义的赋予本身是个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买卖的价值)、交流、博弈的过程,在意义赋予的不断演历过程中艺术品才真正作为艺术品存在着。我们将完成状态的艺术品记为O(b)。O(b)看起来还是那个物理上完成的(b),好似我们想到某个词汇时,还是某几个发音的组合,但其已获得自身意义,可供交流和思维使用。
6.意义的赋予可从多角度进行叙述:
6.1.当我们谈论到某艺术品时,往往指的是具体物理对象(b),但实际上仅有(b),艺术品并不是完成的,只有当(b)通过公开展示成为公众的共同经验(B)后,或在这个公开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对(b)赋予意义,使用,交流并进行解读。从这个角度我们真正面对的是共同经验(B),
6.2.我们把完成状态(获取意义后)的艺术品记为O(b),O(b)蕴含着我们对(b或B)的解读和解释。
6.3.孤立的意义是不存在的,我们总是在一幅“意义”的地图下进行意义赋予,即多个作品O(a),O(b),O(c)等会构成一幅意义的地图,并相互关联具有结构。意义的赋予可理解为在意义的地图中获取自己的位置(意义的关联,也可以不是艺术作品之间的)。
意义的关联可能是:在先(时间或逻辑上)、在后,衍生、影响,相反、附和等。艺术作品在“意义”地图中的位置(地位)也是个演化的过程,其意义会被反复赋予和展现,并因此获得独立于创造者(艺术家)而独立存在的价值。
6.4.艺术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造物为“人”(海德格尔的此在)引入新的“思”的对象,使我们的生存世界扩展。(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艺术品被赋予意义后也就进入了我们的家园。)
6.5. 在意义赋予的过程中,艺术批评(艺术理论,艺术哲学,艺术史)就是不可缺少的了,乃至我们可以说,在最原初的艺术批评出现前,实际上是没有艺术品存在的,存在的只是作为工艺,有各种实用目的的器具和建筑(或作为游戏存在的“前工艺”,史前人类画在岩壁上的涂鸦是无实用“目的”的游戏,其后才可能出现有实用 “目的”的装饰和图腾,最后才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品)。艺术理论(或艺术哲学)为艺术批评提供意义赋予的框架。
6.6.艺术作品将进入艺术批评的文本作为获得自身意义的体现。独立的艺术批评家是艺术品能成为艺术品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一环。艺术家自己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读和赋予意义是不恰当的,也不构成合法的艺术批评(如同立法权和司法权必须独立于行政权)。
6.7.每个人谈论艺术品,或个人反思艺术品时,艺术品将作为符号(一个名称,如“蒙娜丽莎”)进入每个人的世界,唤起特定的个人经验,艺术品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得以体现。
7.形状和颜色是更原初的思维方式,图文并茂比仅用语言有更强的表现力,从这个角度艺术比逻各斯(Logos)更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