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的类型-朗读技巧
最近的教学到了外部技巧阶段,停连、重音之后是语气、节奏,许多同学的语言表达缺乏变化,除了基本功还欠把火候之外,对概念的理解不够也是一个原因。我把自己很多年以前写的《朗读技巧》的一部分内容挂上来,供大家参考用。
要点提示:
节奏的类型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张颂教授根据节奏的声音形式及其精神内涵的特点,把朗读中的节奏划分为六种类型,并总结了它们各自的声音特点。一起来看:
1、轻快型: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语流中顿挫较少,且时间短暂,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如《春》。
2、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色彩多浓重,语势较平稳,顿挫较多,且时间较长,语速偏慢。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分量较重。如《在彭总身边》《草地夜行》。
3、低沉型:声音偏暗偏沉,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语速较缓,。如《包身工》《骆驼祥子》。
4、高亢型:声多明亮高昂,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语速偏快。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带有昂扬积极的特点。如《白扬礼赞》。
5、舒缓型:声多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宕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舒展徐缓。如《济南的冬天》。
6、紧张型:声音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速快,气较促,顿挫短暂,语言密度大。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较急促、紧张。《最后一次的讲演》《麻雀》。(注:张颂《朗读学》第259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上面所讲的这六种节奏类型,并如何把它运用到朗读中来呢?还是一起来看一看例子:
例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一番风味的。
——朱自清《春》
例2: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刘成章《安塞腰鼓》
例3:
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光曲》
例4: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朗读提示:
要点1:要注意节奏的类型
节奏的不同类型将直接影响朗读中声音形式的运用。以例1和例2为例,这是两个反差很大的节奏类型,《荷塘月色》是舒缓型的节奏,而《安塞腰鼓》是高亢型的节奏。那么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节奏反映到声音上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在《荷塘月色》里,突出的是一种朦胧的美。在这恬静的月光下,作者让自己的思绪走得很远。朗读时可采用缓慢而又十分柔和的语调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而《《安塞腰鼓》就不同,你看这几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语言的编织密不透风,语势是起潮类的,一句紧接着一句,犹如大海中的波涛峰峰相连,又如大海的扬波,一浪高过一浪,来势之猛,不可阻挡。
要点2:要注意节奏的过渡转换
不论我们朗读的文章是什么节奏类型的,但在具体语句中,节奏还是会有所变化的,节奏的要点就在于要有“抑扬顿挫”,还要有“轻重缓急”。比如我们朗读高亢型节奏的文章如《白杨礼赞》,是不是全篇都要用高亢型的语句来表达呢?当然不能,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节奏可言了,那么,在开头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那一段,就应该采用比较舒缓的节奏来表达,“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接下来,节奏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扑入你的视野的”然后又回到了开始的舒缓节奏中去“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样朗读的文字让人听起来才觉得有内容、有韵味。
以《月光曲》为例,前面两句的节奏可以处理得非常舒展、缓慢、柔和,给人以幽静、抒情、明亮的感觉。后面一句则要处理得强烈、紧张、有力,这样才能反映出作品所描绘的图景,使我们仿佛听到了《月光曲》的旋律。
节奏转换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我们就可以利用对立统一原则,采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轻,欲轻先重,”让节奏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得到展现。
要点3:要注意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
仅靠语势的上下起伏也不能完全表达节奏的变化,在我们选择文章的朗读节奏的时候靠的是什么?不是要运用节奏展示我们美好的声线,而是要根据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停连、重音等技巧的运用在这里也不能忽略。比如在《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我们把停顿用在几个押韵的地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在这一段文章中,节奏体现在重音的回环往复中,如“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节奏体现在停连的回环往复中,如上文所标。
要点提示:
节奏的类型不是单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张颂教授根据节奏的声音形式及其精神内涵的特点,把朗读中的节奏划分为六种类型,并总结了它们各自的声音特点。一起来看:
1、轻快型:多扬少抑,声轻不着力,语流中顿挫较少,且时间短暂,语速较快,轻巧明丽,有一定的跳跃感。如《春》。
2、凝重型:多抑少扬,多重少轻,音强而着力,色彩多浓重,语势较平稳,顿挫较多,且时间较长,语速偏慢。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分量较重。如《在彭总身边》《草地夜行》。
3、低沉型:声音偏暗偏沉,语势多为落潮类,句尾落点多显沉重,语速较缓,。如《包身工》《骆驼祥子》。
4、高亢型:声多明亮高昂,语势多为起潮类,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语速偏快。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带有昂扬积极的特点。如《白扬礼赞》。
5、舒缓型:声多轻松明朗,略高但不着力,语势有跌宕但多轻柔舒展,语速徐缓。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显得舒展徐缓。如《济南的冬天》。
6、紧张型:声音多扬少抑,多重少轻,语速快,气较促,顿挫短暂,语言密度大。重点处的基本语气、基本转换都较急促、紧张。《最后一次的讲演》《麻雀》。(注:张颂《朗读学》第259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
那么,我们怎么理解上面所讲的这六种节奏类型,并如何把它运用到朗读中来呢?还是一起来看一看例子:
例1: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一番风味的。
——朱自清《春》
例2:
看!——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声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黄土高原,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刘成章《安塞腰鼓》
例3:
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月光曲》
例4: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
朗读提示:
要点1:要注意节奏的类型
节奏的不同类型将直接影响朗读中声音形式的运用。以例1和例2为例,这是两个反差很大的节奏类型,《荷塘月色》是舒缓型的节奏,而《安塞腰鼓》是高亢型的节奏。那么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节奏反映到声音上会是个什么样子呢?在《荷塘月色》里,突出的是一种朦胧的美。在这恬静的月光下,作者让自己的思绪走得很远。朗读时可采用缓慢而又十分柔和的语调与作品所描绘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而《《安塞腰鼓》就不同,你看这几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语言的编织密不透风,语势是起潮类的,一句紧接着一句,犹如大海中的波涛峰峰相连,又如大海的扬波,一浪高过一浪,来势之猛,不可阻挡。
要点2:要注意节奏的过渡转换
不论我们朗读的文章是什么节奏类型的,但在具体语句中,节奏还是会有所变化的,节奏的要点就在于要有“抑扬顿挫”,还要有“轻重缓急”。比如我们朗读高亢型节奏的文章如《白杨礼赞》,是不是全篇都要用高亢型的语句来表达呢?当然不能,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没有节奏可言了,那么,在开头描写白杨树生长环境的那一段,就应该采用比较舒缓的节奏来表达,“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接下来,节奏有了一点小小的变化“扑入你的视野的”然后又回到了开始的舒缓节奏中去“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这样朗读的文字让人听起来才觉得有内容、有韵味。
以《月光曲》为例,前面两句的节奏可以处理得非常舒展、缓慢、柔和,给人以幽静、抒情、明亮的感觉。后面一句则要处理得强烈、紧张、有力,这样才能反映出作品所描绘的图景,使我们仿佛听到了《月光曲》的旋律。
节奏转换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我们就可以利用对立统一原则,采取“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轻,欲轻先重,”让节奏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得到展现。
要点3:要注意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
仅靠语势的上下起伏也不能完全表达节奏的变化,在我们选择文章的朗读节奏的时候靠的是什么?不是要运用节奏展示我们美好的声线,而是要根据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停连、重音等技巧的运用在这里也不能忽略。比如在《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中,我们把停顿用在几个押韵的地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在这一段文章中,节奏体现在重音的回环往复中,如“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节奏体现在停连的回环往复中,如上文所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