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之路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顾坚(昆曲鼻祖)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魏良辅“水磨调”的问世,极大地推动了昆腔艺术的发展,他也因此被後人尊称为“立昆之宗”、“昆腔之祖”。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用昆曲水磨腔演唱于戏曲舞台上的戏曲剧种,称为昆剧。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後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後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著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
昆剧在语言上,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有200多个。 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 )之别。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当历史进入清代中叶,随著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随著时代审美心理和观众审美情趣的变迁,昆曲在竞争中开始渐趋衰落。1921年,为挽救和延续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生命,苏州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实业家穆藕初,著名人士吴梅,汪鼎丞等人,出资在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的五亩园,创办了戏曲科班“昆剧传习所”,它以培养新一代昆剧人才,传承行将消失的昆剧遗产为办所宗旨,为保存、发展昆剧艺术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第一期的学员名字中间均有“传”字(寄予了昆剧薪火相传的厚望),通称“传”字辈演员;并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区分行当,如小生以“玉”旁,旦以“草”头,老生、外、末、净以“金”旁,丑以“水”旁,培养出周传瑛、施传镇、王传淞等一批昆剧演员。昆剧传习所仅办了一期,但这批“传”字辈演员对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昆剧这一古老剧种的沿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昆剧传习所,我们现在恐怕只能在戏本和工尺谱中见到昆剧了。
在国家危亡之时,昆剧不可避免地继续没落着。在1956年,周传瑛、王传淞主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而轰动海内外.各地昆剧院团纷纷成立,至今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众多昆剧演员,都是在“传字辈”艺人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现在中国大陆现有昆曲剧团共有七个,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湖南五个省市:1、北方昆曲剧院 2、上海昆剧团 3、江苏省昆剧院 4、江苏省苏昆剧团 5、湖南省昆剧团6、浙江昆剧团7、浙江永嘉昆剧团。
这10年来的昆曲进校园、昆曲公益场、昆曲主题讲座等方式的推广,让昆剧再次繁荣。青年演员的剧目继承、年轻观众的赏析培养让昆剧正良性地被传承发展着。
2011年5月18日开始的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又是一次热闹的观演互动节日,非常值得期待。全国的昆虫们也将再次出动支持中国的大雅艺术:昆曲。
附节目单:
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
演出地点:上海大剧院中剧场
上海昆剧团经典折子戏专场(暨开幕演出)
2011/5/18 19:30
《长生殿•弹词》表演:袁国良
《风云会•访普》表演:吴双、缪斌
《牡丹亭•离魂》 表演:沈昳丽、倪泓
《长生殿•埋玉》表演:黎安、余彬
《昭君出塞》表演:谷好好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19 19:30
《下山》表演:徐栋寅、徐超
《佳期》表演:吕佳
《养子》表演:翁育贤、吕福海
《相约》表演:施黎霞、周晓玥
《闹庄》表演:唐荣
《湖楼》表演:俞玖林、柳春林
《小宴》表演:王芳、周雪峰
中国戏曲学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0 14:00
《孤山梦》表演:贾劲松、陈娟娟
《牡丹亭 • 寻梦》表演:顾卫英
北方昆曲剧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0 19:30
《出塞》 表演:张媛媛 《葬花》表演:邵天帅
《思凡》表演:马靖 《闻铃》表演:张贝勒
《对刀步战》表演:王峰 《天罡阵》 表演:周虹
《问探》表演:张暖 《钟馗嫁妹》表演:张鹏
浙江永嘉昆剧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1 14:00
《琵琶记•吃饭、吃糠》主演:南显娟、张胜建、李文义
《钗钏记•相约、相骂》主演:由腾腾、金海雷
《东窗事犯•疯僧扫秦》主演:张胜建、刘汉光
《荆钗记•见娘》主演:冯诚彦、金海雷、王耀祖
浙江昆剧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1 19:30
《烂柯山•逼休》
朱买臣——鲍 晨(优秀青年演员)
崔 氏——王 静(优秀青年演员)
《吕布试马》
吕 布——薛 鹏(优秀青年演员)
孟 杰——程会会(优秀青年演员)
《游园》
杜丽娘——胡 娉(国家二级演员)
春 香——张侃侃(国家二级演员)
《惊梦》
柳梦梅——毛文霞(国家二级演员)
杜丽娘——洪 倩(国家二级演员)
《风筝误•前亲》
威有先——田 漾(优秀青年演员)
詹爱娟——朱 斌(优秀青年演员)
《牡丹亭•拾画叫画》
柳梦梅——曾 杰(优秀青年演员)
《界牌关》
罗 通——程子明(优秀青年演员)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中国昆曲博物馆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2 14:00
《天下乐•嫁妹》钟馗——阚鑫
《牡丹亭•问路》
癞头鼋——徐敏 郭橐驼——张前仓
《玉簪记•偷诗》
潘必正——倪徐浩 陈妙常——张莉
《白罗衫•看状》(中国昆曲博物馆演出)
徐继祖——肖向平 奶公——罗贝贝
《三战张月娥》
张月娥——钱瑜婷
湖南省昆剧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2 19:30
《牡丹亭•游园》
杜丽娘——胡艳婷
春 香——王艳红
《牡丹亭•惊梦》
杜丽娘——刘 娜
柳梦梅——王福文
《千里送京娘》
赵匡胤——唐 珲
赵京娘——雷 玲
《虎囊弹•山门》
鲁智深——刘瑶轩
酒 保——刘 荻
《白兔记•诉猎》
咬脐郎——余 映
刘知远——卢虹凯
岳 氏——刘 婕
《打车》
程 济——彭峰林
严震直——凡佳伟
建文帝——刘 嘉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3 19:30
《牡丹亭•游园》
杜丽娘——罗晨雪(优秀青年演员、全国昆曲青年演员“十佳新秀奖”获得者)
春 香——唐 沁(优秀青年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表演奖获得者)
《牡丹亭•惊梦》
杜丽娘——单 雯(优秀青年演员、全国昆曲青年演员“十佳新秀奖”获得者)
柳梦梅——张争耀(优秀青年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金奖获得者)
梦 神——计韶清(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银奖获得者)
《牡丹亭•寻梦》
杜丽娘——孔爱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烂柯山•痴梦》
崔 氏——徐云秀(国家一级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促进昆
曲艺术奖”获得者)
张西乔——计韶清(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银奖获得者)
院 子——刘 效(优秀演员、首届昆曲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表演奖”获得者)
衙 婆——裘彩萍(国家二级演员、首届昆曲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表演奖”
获得者)
报录、青袍——施海涛(国家二级演员)
——赵荣家(国家二级演员)
皂 隶——孙海蛟(国家一级演员)
——周志毅(国家二级演员)
《紫钗记•折柳阳关》
霍小玉——龚隐雷(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
李 益——钱振荣(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金奖获得者)
浣 纱——周向红(国家二级演员)
书 僮——丛海燕(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首届“加佳杯”表演奖获得者)
崔允明——计韶清(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银奖获得者)
韦夏卿——顾 骏(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表演奖”
获得者)
中 军——赵于涛(优秀青年演员、全国昆曲青年演员“展演表演奖”获得者)
四军士——施海涛(国家二级演员)
——赵荣家(国家二级演员)
——孙海蛟(国家一级演员)
——周志毅(国家二级演员)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用昆曲水磨腔演唱于戏曲舞台上的戏曲剧种,称为昆剧。
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昆曲曾在华夏大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百年,形成了空前绝後的社会性痴迷,创造了中国古典戏剧的高峰,它对许多後起戏曲剧种的生成和发展都有著重大影响,素有“百戏之师”之盛誉。
昆剧在语言上,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曲牌是昆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单位。据民国年间的曲学大师吴梅统计南曲曲牌有4000多个,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有200多个。 曲牌的音乐结构和文学结构是统一的。由于曲牌是由词发展而来,又称词余,在文字上是长短句式,写作就是填词。一个曲牌有多少字,几句,每个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而且重要的词位严格到仄声中应有上(∨),去(\ )之别。如不根据平仄声就要形成倒字,很难谱曲和演唱。这也是写作和演唱昆剧难度很高的一个原因。
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于其它戏曲可以根据演员个人条件随意发挥,而是有严格的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当历史进入清代中叶,随著各地方戏曲剧种的兴起,随著时代审美心理和观众审美情趣的变迁,昆曲在竞争中开始渐趋衰落。1921年,为挽救和延续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生命,苏州名曲家张紫东,贝晋眉,徐镜清,实业家穆藕初,著名人士吴梅,汪鼎丞等人,出资在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的五亩园,创办了戏曲科班“昆剧传习所”,它以培养新一代昆剧人才,传承行将消失的昆剧遗产为办所宗旨,为保存、发展昆剧艺术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第一期的学员名字中间均有“传”字(寄予了昆剧薪火相传的厚望),通称“传”字辈演员;并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区分行当,如小生以“玉”旁,旦以“草”头,老生、外、末、净以“金”旁,丑以“水”旁,培养出周传瑛、施传镇、王传淞等一批昆剧演员。昆剧传习所仅办了一期,但这批“传”字辈演员对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昆剧这一古老剧种的沿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昆剧传习所,我们现在恐怕只能在戏本和工尺谱中见到昆剧了。
在国家危亡之时,昆剧不可避免地继续没落着。在1956年,周传瑛、王传淞主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而轰动海内外.各地昆剧院团纷纷成立,至今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众多昆剧演员,都是在“传字辈”艺人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艺术家。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现在中国大陆现有昆曲剧团共有七个,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湖南五个省市:1、北方昆曲剧院 2、上海昆剧团 3、江苏省昆剧院 4、江苏省苏昆剧团 5、湖南省昆剧团6、浙江昆剧团7、浙江永嘉昆剧团。
这10年来的昆曲进校园、昆曲公益场、昆曲主题讲座等方式的推广,让昆剧再次繁荣。青年演员的剧目继承、年轻观众的赏析培养让昆剧正良性地被传承发展着。
2011年5月18日开始的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又是一次热闹的观演互动节日,非常值得期待。全国的昆虫们也将再次出动支持中国的大雅艺术:昆曲。
附节目单:
2011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展演周
演出地点:上海大剧院中剧场
上海昆剧团经典折子戏专场(暨开幕演出)
2011/5/18 19:30
《长生殿•弹词》表演:袁国良
《风云会•访普》表演:吴双、缪斌
《牡丹亭•离魂》 表演:沈昳丽、倪泓
《长生殿•埋玉》表演:黎安、余彬
《昭君出塞》表演:谷好好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19 19:30
《下山》表演:徐栋寅、徐超
《佳期》表演:吕佳
《养子》表演:翁育贤、吕福海
《相约》表演:施黎霞、周晓玥
《闹庄》表演:唐荣
《湖楼》表演:俞玖林、柳春林
《小宴》表演:王芳、周雪峰
中国戏曲学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0 14:00
《孤山梦》表演:贾劲松、陈娟娟
《牡丹亭 • 寻梦》表演:顾卫英
北方昆曲剧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0 19:30
《出塞》 表演:张媛媛 《葬花》表演:邵天帅
《思凡》表演:马靖 《闻铃》表演:张贝勒
《对刀步战》表演:王峰 《天罡阵》 表演:周虹
《问探》表演:张暖 《钟馗嫁妹》表演:张鹏
浙江永嘉昆剧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1 14:00
《琵琶记•吃饭、吃糠》主演:南显娟、张胜建、李文义
《钗钏记•相约、相骂》主演:由腾腾、金海雷
《东窗事犯•疯僧扫秦》主演:张胜建、刘汉光
《荆钗记•见娘》主演:冯诚彦、金海雷、王耀祖
浙江昆剧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1 19:30
《烂柯山•逼休》
朱买臣——鲍 晨(优秀青年演员)
崔 氏——王 静(优秀青年演员)
《吕布试马》
吕 布——薛 鹏(优秀青年演员)
孟 杰——程会会(优秀青年演员)
《游园》
杜丽娘——胡 娉(国家二级演员)
春 香——张侃侃(国家二级演员)
《惊梦》
柳梦梅——毛文霞(国家二级演员)
杜丽娘——洪 倩(国家二级演员)
《风筝误•前亲》
威有先——田 漾(优秀青年演员)
詹爱娟——朱 斌(优秀青年演员)
《牡丹亭•拾画叫画》
柳梦梅——曾 杰(优秀青年演员)
《界牌关》
罗 通——程子明(优秀青年演员)
上海青年京昆剧团、中国昆曲博物馆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2 14:00
《天下乐•嫁妹》钟馗——阚鑫
《牡丹亭•问路》
癞头鼋——徐敏 郭橐驼——张前仓
《玉簪记•偷诗》
潘必正——倪徐浩 陈妙常——张莉
《白罗衫•看状》(中国昆曲博物馆演出)
徐继祖——肖向平 奶公——罗贝贝
《三战张月娥》
张月娥——钱瑜婷
湖南省昆剧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2 19:30
《牡丹亭•游园》
杜丽娘——胡艳婷
春 香——王艳红
《牡丹亭•惊梦》
杜丽娘——刘 娜
柳梦梅——王福文
《千里送京娘》
赵匡胤——唐 珲
赵京娘——雷 玲
《虎囊弹•山门》
鲁智深——刘瑶轩
酒 保——刘 荻
《白兔记•诉猎》
咬脐郎——余 映
刘知远——卢虹凯
岳 氏——刘 婕
《打车》
程 济——彭峰林
严震直——凡佳伟
建文帝——刘 嘉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经典折子戏专场
2011/5/23 19:30
《牡丹亭•游园》
杜丽娘——罗晨雪(优秀青年演员、全国昆曲青年演员“十佳新秀奖”获得者)
春 香——唐 沁(优秀青年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表演奖获得者)
《牡丹亭•惊梦》
杜丽娘——单 雯(优秀青年演员、全国昆曲青年演员“十佳新秀奖”获得者)
柳梦梅——张争耀(优秀青年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金奖获得者)
梦 神——计韶清(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银奖获得者)
《牡丹亭•寻梦》
杜丽娘——孔爱萍(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烂柯山•痴梦》
崔 氏——徐云秀(国家一级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家文化部颁发的“促进昆
曲艺术奖”获得者)
张西乔——计韶清(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银奖获得者)
院 子——刘 效(优秀演员、首届昆曲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表演奖”获得者)
衙 婆——裘彩萍(国家二级演员、首届昆曲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表演奖”
获得者)
报录、青袍——施海涛(国家二级演员)
——赵荣家(国家二级演员)
皂 隶——孙海蛟(国家一级演员)
——周志毅(国家二级演员)
《紫钗记•折柳阳关》
霍小玉——龚隐雷(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获得者)
李 益——钱振荣(国家一级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金奖获得者)
浣 纱——周向红(国家二级演员)
书 僮——丛海燕(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首届“加佳杯”表演奖获得者)
崔允明——计韶清(国家二级演员、江苏省“红梅杯”戏曲大赛银奖获得者)
韦夏卿——顾 骏(国家一级演员、首届中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兰花表演奖”
获得者)
中 军——赵于涛(优秀青年演员、全国昆曲青年演员“展演表演奖”获得者)
四军士——施海涛(国家二级演员)
——赵荣家(国家二级演员)
——孙海蛟(国家一级演员)
——周志毅(国家二级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