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衰之人
近日,三岛由纪夫的最后之作《丰饶之海》四部曲出齐了。有必要抽空再读一遍。先零碎堆积一些无章的想法。
在我印象中,三岛始终是一个心灵脆弱,但意志强大的人。
三岛与他的死变成现象,很多人解读的是自己的想法,这种多棱镜折射的复杂效果,正是他所期待的。他一生期待的就是做一个好演员,并且以彻底激烈的死贯彻了这种演技。但是他内心深处,一定知道自己不过是演戏而已。他的一生,都在逃离自我,因此我始终读到那种虚伪激烈的痛苦。他最真实的,正是他虚伪的演技。
有日本的学者说,三岛担忧的问题是正确的先见。确实,他演出的一切,他思考的一切都是对的,唯一不对的,是他没有放入自己去。他就像那只认为自己是猫的鼠一样,认为,无论人的本质如何,得以界定这个人的只有最终表现出来的东西,因此怯懦的人装成勇敢,和真的勇敢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他卖力地去演戏。在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面具背后他不知道该如何生存,如果演不下去了,就是死亡……如果必然要死亡,还不如自己了断。最后是一片荒芜。就像《丰饶之海》写完,他认为自己再也写不出其他东西了,所以死了也无所谓。他和太宰一样,都太深地进入了角色,没有人告诉他,你不必演,你应该活成自己。他设计了自己,但那是虚伪。他认为自己塑造了应有的形象,但他放弃了真正的探索,最终他还是没有找到自己。
我总觉得,有两个三岛,一个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他,华丽的狂气,一个是在面具背后彷徨的他,迷茫而脆弱,他没有自我质问,没有一次让自己进入拷问自己的痛苦,他只用对知识的思索逃避对真实的探索。最终他把自己变成了怪物,而不是他本应寻到的自我。所以大江对他的评价不高,是对的。不是基于他的才华,他的才华在日本文坛是旷古烁今的,但是因为他的方向不对,所以他并不能列入那些探索人类灵魂深处的真正的勇者的行列。不敢面对自己,归根结底,他是个怯懦的人,哪怕他壮烈的死,也无法抵消他的怯懦的分毫。
他的死,与其说是闹剧,不如说更接近喜剧,而非悲剧。所谓的喜剧,如果从生命黑暗的本质来说,是在荒芜废墟上盛开的虚妄之花,悲剧是以符合本质的正色来演绎,喜剧则是一种做作,只是还没堕落成闹剧的肤浅。三岛的死并不肤浅,是他为他想要演出的角色做出的理想演出。他不敢看幕布背后那些真正观众的笑,否则他认为的角色无法正色演下去。也许他认为这场以华丽死亡圆满收场的,是胜利的正剧。可事实上却是喜剧。因为他还是逃避了自我。人不能真实地生活,就是最大的罪过。所以能看到他演出真相的观众应该笑。虽然他想传达的不是这些,可是就本质而言,只能是让人苦笑的喜剧。
有的人把人生当作一场战斗,有人则当做一场戏。三岛显然是后者。
然而,三岛的死对于日本人的冲击,在此后的报道可见一斑。问题已经不在于他和他的死本身,而在面对这一冲击时,每个人必须拿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不仅是赞颂或批判的两极中的某点,而是在这一举动的挑战面前,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三岛提出的问题本身是严肃的,他们的回应,与其说回应三岛,不如说回应自己心中的观念。司马辽太郎的理性立场被批判为安坐书斋中的合理主义,但是我想他心里一定有很痛苦说不出来的东西。谁也不能纯粹置身事外。诚然,三岛自杀是自己的个性扭曲造成的,而三岛的死这一现象本身,则是日本整个社会造成的。每个人也许都有共犯的罪恶感,无论是赞同或反对。
在我印象中,三岛始终是一个心灵脆弱,但意志强大的人。
三岛与他的死变成现象,很多人解读的是自己的想法,这种多棱镜折射的复杂效果,正是他所期待的。他一生期待的就是做一个好演员,并且以彻底激烈的死贯彻了这种演技。但是他内心深处,一定知道自己不过是演戏而已。他的一生,都在逃离自我,因此我始终读到那种虚伪激烈的痛苦。他最真实的,正是他虚伪的演技。
有日本的学者说,三岛担忧的问题是正确的先见。确实,他演出的一切,他思考的一切都是对的,唯一不对的,是他没有放入自己去。他就像那只认为自己是猫的鼠一样,认为,无论人的本质如何,得以界定这个人的只有最终表现出来的东西,因此怯懦的人装成勇敢,和真的勇敢是没有区别的。所以他卖力地去演戏。在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面具背后他不知道该如何生存,如果演不下去了,就是死亡……如果必然要死亡,还不如自己了断。最后是一片荒芜。就像《丰饶之海》写完,他认为自己再也写不出其他东西了,所以死了也无所谓。他和太宰一样,都太深地进入了角色,没有人告诉他,你不必演,你应该活成自己。他设计了自己,但那是虚伪。他认为自己塑造了应有的形象,但他放弃了真正的探索,最终他还是没有找到自己。
我总觉得,有两个三岛,一个是在舞台上表演的他,华丽的狂气,一个是在面具背后彷徨的他,迷茫而脆弱,他没有自我质问,没有一次让自己进入拷问自己的痛苦,他只用对知识的思索逃避对真实的探索。最终他把自己变成了怪物,而不是他本应寻到的自我。所以大江对他的评价不高,是对的。不是基于他的才华,他的才华在日本文坛是旷古烁今的,但是因为他的方向不对,所以他并不能列入那些探索人类灵魂深处的真正的勇者的行列。不敢面对自己,归根结底,他是个怯懦的人,哪怕他壮烈的死,也无法抵消他的怯懦的分毫。
他的死,与其说是闹剧,不如说更接近喜剧,而非悲剧。所谓的喜剧,如果从生命黑暗的本质来说,是在荒芜废墟上盛开的虚妄之花,悲剧是以符合本质的正色来演绎,喜剧则是一种做作,只是还没堕落成闹剧的肤浅。三岛的死并不肤浅,是他为他想要演出的角色做出的理想演出。他不敢看幕布背后那些真正观众的笑,否则他认为的角色无法正色演下去。也许他认为这场以华丽死亡圆满收场的,是胜利的正剧。可事实上却是喜剧。因为他还是逃避了自我。人不能真实地生活,就是最大的罪过。所以能看到他演出真相的观众应该笑。虽然他想传达的不是这些,可是就本质而言,只能是让人苦笑的喜剧。
有的人把人生当作一场战斗,有人则当做一场戏。三岛显然是后者。
然而,三岛的死对于日本人的冲击,在此后的报道可见一斑。问题已经不在于他和他的死本身,而在面对这一冲击时,每个人必须拿出自己的态度和立场,,不仅是赞颂或批判的两极中的某点,而是在这一举动的挑战面前,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三岛提出的问题本身是严肃的,他们的回应,与其说回应三岛,不如说回应自己心中的观念。司马辽太郎的理性立场被批判为安坐书斋中的合理主义,但是我想他心里一定有很痛苦说不出来的东西。谁也不能纯粹置身事外。诚然,三岛自杀是自己的个性扭曲造成的,而三岛的死这一现象本身,则是日本整个社会造成的。每个人也许都有共犯的罪恶感,无论是赞同或反对。
AO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谓无名约稿)迟到的2024书单 (53人喜欢)
- 从琼瑶诉于正案看“融梗”——关于“非字面侵权”认定问题(下) (13人喜欢)
- “融梗”算不算“抄”?——关于“非字面侵权”认定问题(上)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