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和非理性人(感性篇)
“Did you know that the first Matrix was designed to be a perfect human world, Where none suffered, where everyone would be happy. It was a disaster. No one would accept the program. Entire crops were lost. Some believed we lacked the programming language to describe your perfect world. But I believe that, as a species, human beings define their reality through suffering and misery. The perfect world was a dream ……”
“你知道吗,最初的母体被设计成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在那里的每个人都会尽享天伦之乐,但是这却带来了一场灾难,因为没有人能受得了那样的生活,以至于这个完美的世界自行瓦解。对于这一点,有些设计者(电脑)认为我们无法设计出完美人类世界。不过,我却认为人类本质上就是一种需要借助悲伤和痛苦才能体会现实的物种。因此,所谓完美世界只不过是一场梦……”
《骇客帝国》中Agent Smith在虐Morpheus时,用他那抑扬顿挫的语气做出了这样一段精彩的演说。Smith讥讽人类的本性就不适合享受快乐,而更适合去受苦遭罪。这一点似乎和Nico H. Frijda(1988)所提出的享乐的不对称法则暗合。Nico H. Frijda(1988)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中所提出的12条情绪法则(The Laws of Emotion)中的享乐的不对称性法则(the law of hedonic asymmetry):“快乐的体验在持续的快乐刺激中会变得淡化,而痛苦的体验在痛苦的刺激中会保持。”Frijda对此的解释和接近于进化论的解释,他认为,享乐的不对称性法则是由进化机制通过漫长的岁月在生物体身上形成的,处于快乐中的生物体会由于享乐的本能不再行动,而处于痛苦中的生物体为了摆脱不利的状况,会不断的努力和尝试,直到他自身摆脱当时的不利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做出骇客帝国式的进化假设:最初人类的快乐和痛苦是对称的,这两种体验在彼此对应的情景中消退的速度一样快,但是由于那些长期处于不利情景中的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痛苦,不断的行动,使得自身更具备适应力和竞争力,当面对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那些善于痛苦的人击败了善于快乐的人,并将自己善于“痛苦”的特质保存在了基因链中,从而形成了享乐的不对称性法则。
享乐的不对称性法则似乎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严厉而苛刻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痛苦的总量似乎总要大于快乐的总量,这似乎在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样的谚语做出诠释;为宗教中“人生来就背着原罪的十字架在赎罪”这样的信条做注脚。但是,对于人生中痛苦总量会大于快乐的总量,Frijda本人表示否认,他提出,人的痛苦并非不可避免的,快乐可以通过人有意识的努力得以维持,这种努力除了不断去追求和奋斗之外,还包括了内心的努力,比如能够努力发现“当下的美”,能够通过与自己过去的不幸,和比自己情况还糟的人进行对照来体现“相对的幸运”。总之,持续的快乐似乎遵照了以下3个特点:
持续的物质刺激为我们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如果仅仅通过这一种方式来维持快乐的话,导致的结果是对外界刺激要求的增量会不断的加大,最终会形成一个无法满足的黑洞。
持续的快乐更多的来源于我们的努力,其中包括在现实世界中的追求与奋斗,也包括了内心世界的抗争于求索。
一切外界的刺激:人、事、物……都需要我们来为它赋予意义,所以在我们追求实物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让自己活在自己的想法中。
对于最后一点,《大卫·戈尔的一生》中拉康(Lacan)关于幻想的哲学给出了很极端的诠释:
“Fantasies have to be unrealistic, because the moment, the second that you get what you seek,you don't,and you can't want it anymore.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exist, desire must have its objects perpetually absent. It is not the "it" that you want. It is the fantasy of "it". So, desire supports crazy fantasies.
This is what Pascal means when he says that we are only truly happy when day dreaming about future happiness. Or why we say the hunt is sweeter than the kill. Or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not because you'll get it, but because you're doomed not to want it once you do.
So the lesson of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and not to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r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s, but by those small moments of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sacrifice.”
“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那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 。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对“它”的幻想,欲望与疯狂幻想相辅相成。
这正是帕斯卡所谓的真正的快乐来自对未来快乐的白日梦,不然我们怎么会说“猎比杀更为有趣”或“小心你许下的愿望”。不是因为你会得到它,而是因为一旦得到它,你再也不会要它。
所以拉康给我们的教训是: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快乐,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那些自我牺牲的时刻……”
事实上,享乐的不守恒定律还能够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相濡以沫和相忘江湖”。在我们的经历中,那些共患难的朋友更容易被我们所记起,而与我们共享乐的朋友却容易被我们忘却。在享乐中,人们更多专注于外界的刺激,较少的去挖掘内心的体验。同时在决策中也会表现出更加的保守,行动上更具有惰性,这导致与之相关的记忆浮光掠影,轻描淡写。相反,处在患难中,人们会更专注于摆脱现状的渴望,更加的目标导向,更易于同自己处于相同境地的人攻守同盟,同时在决策上更加冒险,在行为上也会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从而导致患难的经历在我们的内心中会深刻而久远。这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生活中的患难之交,战场上的生死之情,以及剧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种千古传颂的爱……
因此,请珍惜你所面对的痛苦,珍惜那些曾与你共度患难的人。因为这些可能会是你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它构建这你的能力,让你不断变的更强大。因为这些可能会是你回顾过去时最为珍贵的回忆:它见证你的成长和历程,它用抗争的笔触为带有悲情底色的人性渲染上了荣耀的光辉。
“你知道吗,最初的母体被设计成一个没有痛苦的世界,在那里的每个人都会尽享天伦之乐,但是这却带来了一场灾难,因为没有人能受得了那样的生活,以至于这个完美的世界自行瓦解。对于这一点,有些设计者(电脑)认为我们无法设计出完美人类世界。不过,我却认为人类本质上就是一种需要借助悲伤和痛苦才能体会现实的物种。因此,所谓完美世界只不过是一场梦……”
《骇客帝国》中Agent Smith在虐Morpheus时,用他那抑扬顿挫的语气做出了这样一段精彩的演说。Smith讥讽人类的本性就不适合享受快乐,而更适合去受苦遭罪。这一点似乎和Nico H. Frijda(1988)所提出的享乐的不对称法则暗合。Nico H. Frijda(1988)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中所提出的12条情绪法则(The Laws of Emotion)中的享乐的不对称性法则(the law of hedonic asymmetry):“快乐的体验在持续的快乐刺激中会变得淡化,而痛苦的体验在痛苦的刺激中会保持。”Frijda对此的解释和接近于进化论的解释,他认为,享乐的不对称性法则是由进化机制通过漫长的岁月在生物体身上形成的,处于快乐中的生物体会由于享乐的本能不再行动,而处于痛苦中的生物体为了摆脱不利的状况,会不断的努力和尝试,直到他自身摆脱当时的不利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做出骇客帝国式的进化假设:最初人类的快乐和痛苦是对称的,这两种体验在彼此对应的情景中消退的速度一样快,但是由于那些长期处于不利情景中的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痛苦,不断的行动,使得自身更具备适应力和竞争力,当面对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那些善于痛苦的人击败了善于快乐的人,并将自己善于“痛苦”的特质保存在了基因链中,从而形成了享乐的不对称性法则。
享乐的不对称性法则似乎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严厉而苛刻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痛苦的总量似乎总要大于快乐的总量,这似乎在为“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这样的谚语做出诠释;为宗教中“人生来就背着原罪的十字架在赎罪”这样的信条做注脚。但是,对于人生中痛苦总量会大于快乐的总量,Frijda本人表示否认,他提出,人的痛苦并非不可避免的,快乐可以通过人有意识的努力得以维持,这种努力除了不断去追求和奋斗之外,还包括了内心的努力,比如能够努力发现“当下的美”,能够通过与自己过去的不幸,和比自己情况还糟的人进行对照来体现“相对的幸运”。总之,持续的快乐似乎遵照了以下3个特点:
持续的物质刺激为我们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如果仅仅通过这一种方式来维持快乐的话,导致的结果是对外界刺激要求的增量会不断的加大,最终会形成一个无法满足的黑洞。
持续的快乐更多的来源于我们的努力,其中包括在现实世界中的追求与奋斗,也包括了内心世界的抗争于求索。
一切外界的刺激:人、事、物……都需要我们来为它赋予意义,所以在我们追求实物的同时,一定不要忘了让自己活在自己的想法中。
对于最后一点,《大卫·戈尔的一生》中拉康(Lacan)关于幻想的哲学给出了很极端的诠释:
“Fantasies have to be unrealistic, because the moment, the second that you get what you seek,you don't,and you can't want it anymore.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exist, desire must have its objects perpetually absent. It is not the "it" that you want. It is the fantasy of "it". So, desire supports crazy fantasies.
This is what Pascal means when he says that we are only truly happy when day dreaming about future happiness. Or why we say the hunt is sweeter than the kill. Or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not because you'll get it, but because you're doomed not to want it once you do.
So the lesson of Lacan is living by your wants will never make you happy. What it means to be fully human is to strive to live by ideas and ideals and not to measure your life by what you're attained in terms of your desires, but by those small moments of integrity, compassion, rationality, even self-sacrifice.”
“幻想必须超越现实,因为在你到手的那一刹那,你没办法也不会再想要它。为了继续存在,欲望的客体必须永远无法达成 。你要的不是“它”本身,而是对“它”的幻想,欲望与疯狂幻想相辅相成。
这正是帕斯卡所谓的真正的快乐来自对未来快乐的白日梦,不然我们怎么会说“猎比杀更为有趣”或“小心你许下的愿望”。不是因为你会得到它,而是因为一旦得到它,你再也不会要它。
所以拉康给我们的教训是:心想事成的人绝对不会快乐,最符合人性的真谛是,尽力活在你的想法和理想中,不要依据你达成多少欲望来衡量你的生活,而该以获得多少真诚、怜悯、理性,甚至那些自我牺牲的时刻……”
事实上,享乐的不守恒定律还能够解释我们生活中的“相濡以沫和相忘江湖”。在我们的经历中,那些共患难的朋友更容易被我们所记起,而与我们共享乐的朋友却容易被我们忘却。在享乐中,人们更多专注于外界的刺激,较少的去挖掘内心的体验。同时在决策中也会表现出更加的保守,行动上更具有惰性,这导致与之相关的记忆浮光掠影,轻描淡写。相反,处在患难中,人们会更专注于摆脱现状的渴望,更加的目标导向,更易于同自己处于相同境地的人攻守同盟,同时在决策上更加冒险,在行为上也会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从而导致患难的经历在我们的内心中会深刻而久远。这很好的解释了我们生活中的患难之交,战场上的生死之情,以及剧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那种千古传颂的爱……
因此,请珍惜你所面对的痛苦,珍惜那些曾与你共度患难的人。因为这些可能会是你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它构建这你的能力,让你不断变的更强大。因为这些可能会是你回顾过去时最为珍贵的回忆:它见证你的成长和历程,它用抗争的笔触为带有悲情底色的人性渲染上了荣耀的光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