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一本文学杂志的可能
文学杂志的销量有多差,明眼人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
在这个透明塑料膜把图书杂志封锁地像处女花魁售卖初夜的时代里,只有文学杂志试图以袒胸露乳地姿态换几眼旁观,再索得几本销量。但它毕竟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或是大卫,无情的读者只会与它擦身而过,不带走一片云彩,更甭提拔出紧贴钱包的钞票子。
《天南》当然是一本文学杂志,如果文学杂志的概念足够成熟的话。但从创刊号开始,它所尝试的就是走出文学杂志的圈子。
主题杂志
在类型的规划上,它属于主题类文学杂志,从第一期的乡村主题开始,到即将出版的“想象小说”的主题。在一直不景气的文学杂志境况下,文学杂志所呈现出来的千人一面是可怕的。《收获》的姿态永久停留在艺术性,主打的仍旧是小说的文学样式;《人民文学》开始沦落为5000册的内刊性质,“人民”的字样开始隐藏不见;《萌芽》《花溪》这样有着明确读者群定位的杂志以始终如一的文学趣味在做,销量稳当又墨守成规,虽然是“青春文学”却没有青春的花样可能。所以,《天南》从属的主题类文学模式竟然会成为中国文学杂志中的异端。
单单从第一期的效果来看,“乡村”这个主题达到的效果是可佳的。而在展开任何关于《天南》的探讨之前,首先我们一定要确认一点,《天南》的出现是基于一个更大的文学概念,这种文学概念是不同于以往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种粗暴的四分法,它把在国际上已然成为大势所趋的纪实类文字纳入了文学范畴,并以此预示着未来的文学种类可能性。
《天南》在前半部分选择的“乡村”主题的纪实,包括印度学者的文章和中国乡土行走者的文章,文笔介于学术和文学之间,而其引发的思考即《天南》所提倡的文学的力量。以开篇的《印度的死亡在乡村》为例,这样一篇描述印度政府如何借助自己的权力力量建设大坝工程并引发的各种民生及生态问题的90年代的文章,对中国当下仍旧有着隐射和借鉴的意义。大坝,国人第一时间反应到的是XX,你懂的。而不用怀疑的是,换做电影这种媒介,不论是引进的外国片或是中国自己的片子,只要涉及到“大坝”这个社会性题材,被卡掉是毋庸置疑的。这篇文章的显赫位置,一方面说明了文学的式微,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在自己的边缘地位下去深切地表达这个时代的可能性。这不是精英和普罗大众的对立,每一种方式自有其发声方式,唯有独立纯粹方能不朽。所以,从《天南》来说,我们对文学所持有的态度应该是乐观的,如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其边缘正暗示着其向前推进。
说说小说
同时,《天南》最让我诟病的就是它的小说部分。出于对本期“乡村”主题的承继,《天南》的小说即便不是反映乡村,至少也是指向乡村。遗憾的是,乡村小说作为一种在中国达到了多样化并且有一定高度的文学样式,到了《天南》这里段位一下子就落下了。它所选择的几篇小说,除去阿乙的惊艳,其余几篇勉强“中”。语言的不过关,小说情节的扁平,以及对于小说这个文学样式的学艺不精,让一切都停留在80年代的文学青年临摹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了主题类文学的局限性,这种感觉写过命题作文的人都懂的。所以我想路内拒绝掉《天南》的邀稿会不会是这方面的顾虑,主题的表达不够自由。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天南》在小说方面的保守。而它即将出版的第二期“想象小说”,不知道会不会带给我惊喜,希望那时候我能够有一个更加客观和可喜的态度。
不得不提设计
而最后一定要提到的《天南》的设计。文学杂志的设计其实是很难的,你是一定要让文字说话,而不能让图片说话的。这一点,差不多同时上市的《大方》就是设计方面的失败。而《天南》的设计的成功一切都归功于欧宁多年来的设计心得。他在《天南》创刊号所采用的类似于画展的观看模式,唯有用“惊艳”两字来形容。封面是书的眼睛,这一点《天南》做到了。
我还是很庆幸能够在市面上看到这样一本杂志的存在,至少它是美的,它是潮流的。更重要的是,它是让你主动去看它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它能够有一个不错的未来,至少借助于现代传播这个新锐的粤式平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可能性总不会是没有的。
在这个透明塑料膜把图书杂志封锁地像处女花魁售卖初夜的时代里,只有文学杂志试图以袒胸露乳地姿态换几眼旁观,再索得几本销量。但它毕竟不是断臂的维纳斯或是大卫,无情的读者只会与它擦身而过,不带走一片云彩,更甭提拔出紧贴钱包的钞票子。
《天南》当然是一本文学杂志,如果文学杂志的概念足够成熟的话。但从创刊号开始,它所尝试的就是走出文学杂志的圈子。
主题杂志
在类型的规划上,它属于主题类文学杂志,从第一期的乡村主题开始,到即将出版的“想象小说”的主题。在一直不景气的文学杂志境况下,文学杂志所呈现出来的千人一面是可怕的。《收获》的姿态永久停留在艺术性,主打的仍旧是小说的文学样式;《人民文学》开始沦落为5000册的内刊性质,“人民”的字样开始隐藏不见;《萌芽》《花溪》这样有着明确读者群定位的杂志以始终如一的文学趣味在做,销量稳当又墨守成规,虽然是“青春文学”却没有青春的花样可能。所以,《天南》从属的主题类文学模式竟然会成为中国文学杂志中的异端。
单单从第一期的效果来看,“乡村”这个主题达到的效果是可佳的。而在展开任何关于《天南》的探讨之前,首先我们一定要确认一点,《天南》的出现是基于一个更大的文学概念,这种文学概念是不同于以往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种粗暴的四分法,它把在国际上已然成为大势所趋的纪实类文字纳入了文学范畴,并以此预示着未来的文学种类可能性。
《天南》在前半部分选择的“乡村”主题的纪实,包括印度学者的文章和中国乡土行走者的文章,文笔介于学术和文学之间,而其引发的思考即《天南》所提倡的文学的力量。以开篇的《印度的死亡在乡村》为例,这样一篇描述印度政府如何借助自己的权力力量建设大坝工程并引发的各种民生及生态问题的90年代的文章,对中国当下仍旧有着隐射和借鉴的意义。大坝,国人第一时间反应到的是XX,你懂的。而不用怀疑的是,换做电影这种媒介,不论是引进的外国片或是中国自己的片子,只要涉及到“大坝”这个社会性题材,被卡掉是毋庸置疑的。这篇文章的显赫位置,一方面说明了文学的式微,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在自己的边缘地位下去深切地表达这个时代的可能性。这不是精英和普罗大众的对立,每一种方式自有其发声方式,唯有独立纯粹方能不朽。所以,从《天南》来说,我们对文学所持有的态度应该是乐观的,如所有的艺术形式一样,其边缘正暗示着其向前推进。
说说小说
同时,《天南》最让我诟病的就是它的小说部分。出于对本期“乡村”主题的承继,《天南》的小说即便不是反映乡村,至少也是指向乡村。遗憾的是,乡村小说作为一种在中国达到了多样化并且有一定高度的文学样式,到了《天南》这里段位一下子就落下了。它所选择的几篇小说,除去阿乙的惊艳,其余几篇勉强“中”。语言的不过关,小说情节的扁平,以及对于小说这个文学样式的学艺不精,让一切都停留在80年代的文学青年临摹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了主题类文学的局限性,这种感觉写过命题作文的人都懂的。所以我想路内拒绝掉《天南》的邀稿会不会是这方面的顾虑,主题的表达不够自由。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天南》在小说方面的保守。而它即将出版的第二期“想象小说”,不知道会不会带给我惊喜,希望那时候我能够有一个更加客观和可喜的态度。
不得不提设计
而最后一定要提到的《天南》的设计。文学杂志的设计其实是很难的,你是一定要让文字说话,而不能让图片说话的。这一点,差不多同时上市的《大方》就是设计方面的失败。而《天南》的设计的成功一切都归功于欧宁多年来的设计心得。他在《天南》创刊号所采用的类似于画展的观看模式,唯有用“惊艳”两字来形容。封面是书的眼睛,这一点《天南》做到了。
我还是很庆幸能够在市面上看到这样一本杂志的存在,至少它是美的,它是潮流的。更重要的是,它是让你主动去看它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它能够有一个不错的未来,至少借助于现代传播这个新锐的粤式平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可能性总不会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