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与普世价值
曼德拉年逾九旬时再次受到世人关注,我买的《漫漫自由路》尚未开读,已搁置书架近一年,但是却始终为其序言的题目“黑色也是一种光辉”所感动。曼德拉不仅是南非的精神偶像,也是同特蕾莎修女一样的世界人民的精神偶像,所以我看到牛津大学的学生在校墙上为其九旬生日祝贺时,感到这种认识并非我个人所有,而是世界性的共识,并为自己能在此方面有所认识而自豪。
之所以推崇曼德拉,主要还是在于其对信仰的执着与意志的坚定。像我等鼠辈,经常自认为对世事有所观察,对炎凉有所体悟,但至今仍难做到不困不惑。金钱向往之乃人之共性,但逾矩时应何为自己仍经常痛苦地反复权衡;美女向往之乃人之共性,但酒醉后失态乃羞愧之举;更多的,是一些常怒常怨之所为,经常地让人反思到底是心理疾病还是性格使然。真正的困难在于信念的缺乏导致思想的混乱,尽管所读所学越来越多,但对于信仰的树立似乎并无帮助。
最近在哈尔滨休假,认真地又读了《杜薇忠言》。这是2003年买的书,但当时匆匆读过感触不大,现在身心疲惫与混乱之机再读,似乎感到人的反省与静养确实为当前之急需。后又读南怀瑾大师之著,尽管体味仍不明显,但似乎对于其倡导的读经运动开始赞成。的确,我们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谋求术的精通,以求生之畅然,但心之不定不安,使我们总感觉还是缺少一块钱。当想到艰苦的工作时,心生厌倦,这让我反省,南师所言我们的教育体系是错的,应更加得到广泛的重视。回归传统、汲取精萃,乃寻根、固本、正心的解脱之道吧。
前两天到青岛,本是思考是否再次回归企业生活的试探,但接受到的更多的是混乱的信息。不过让我感到震动的是,越来越多的同事将子女送出国门接受教育,一方面感叹自己可能已经走向落伍的一代,另一方面思考除了功利性的明智选择之外,可能思想与环境上的改变也是有利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可能能够自然地形成一种来自成熟市场经济下解决生存与心灵矛盾的生活模式,不似我辈之左冲右突、难以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中国应如何?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思想上应逐步探索出一条衔接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路,但是至今并未看到,尽管复古潮已经初现,但真正的践行者似乎尚未发现。
司马南最近提出的反普世价值的文章,看后不以为然。国家、民族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但普世价值肯定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如同对于市场与计划之争一样,我们居于哪一端、移向哪一端,美国居于哪一端、移向哪一端,不可错位地去理解。我经常在想,包括个人在内的我们既然不知道、不确信自己的信仰是什么,那么济弱扶贫、敬老爱幼、保护合法劳动所得与个人私权、追求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诚信守诺,这些符合人类本性的观念就应当作为普适的价值观应先被提倡,而不是赋予某种政治性色彩来强调,这会更加让人感到迷惑。只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能够得到肯定、提倡与遵从,才能够谈得上更为崇高的理想与道德。但理想与道德是否有必要分层次高下呢,也很值得怀疑。
《驻京办主任》也是最近看过的解闷的一个小说,但感到还是很真实同时也更符合现实。真正地彻底打破或打碎某一个东西,还是应该追究到本源上来看,起码应归结到制度层面来看,否则一种形式的消亡可能会伴随着更多形式或更高级进化形式的产生。随着年龄增长,确实越来越感到简单即美,形式上的东西还是少一点好,更多一点原则性的东西,会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形势时,能够有一个最终裁决的尺子。所以,中国人真正的信念乃至信仰的形成,还要靠普适价值,还是应回归于中国传统文化。讨厌很多人总是用一些所谓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又提出所谓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中国是最讲中庸的,八股本身就是先讲好的一面再讲坏的一面,但最后还是要给出应当如何的明确观点的。时间会证明哪些是普世的或者说可传世的,中华民族已经延续了五千年了,难道我们竟然一点都找不到吗?那只能说我们忘记了祖宗、丢掉了根,但我相信世风日下只是一种表示自己衰老的说法,英才智者在当代只会更多而不是更少。我们有悠久的文化与孔子这样的世界大师,中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一个能与曼德拉比肩的人物呢!
之所以推崇曼德拉,主要还是在于其对信仰的执着与意志的坚定。像我等鼠辈,经常自认为对世事有所观察,对炎凉有所体悟,但至今仍难做到不困不惑。金钱向往之乃人之共性,但逾矩时应何为自己仍经常痛苦地反复权衡;美女向往之乃人之共性,但酒醉后失态乃羞愧之举;更多的,是一些常怒常怨之所为,经常地让人反思到底是心理疾病还是性格使然。真正的困难在于信念的缺乏导致思想的混乱,尽管所读所学越来越多,但对于信仰的树立似乎并无帮助。
最近在哈尔滨休假,认真地又读了《杜薇忠言》。这是2003年买的书,但当时匆匆读过感触不大,现在身心疲惫与混乱之机再读,似乎感到人的反省与静养确实为当前之急需。后又读南怀瑾大师之著,尽管体味仍不明显,但似乎对于其倡导的读经运动开始赞成。的确,我们花费了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谋求术的精通,以求生之畅然,但心之不定不安,使我们总感觉还是缺少一块钱。当想到艰苦的工作时,心生厌倦,这让我反省,南师所言我们的教育体系是错的,应更加得到广泛的重视。回归传统、汲取精萃,乃寻根、固本、正心的解脱之道吧。
前两天到青岛,本是思考是否再次回归企业生活的试探,但接受到的更多的是混乱的信息。不过让我感到震动的是,越来越多的同事将子女送出国门接受教育,一方面感叹自己可能已经走向落伍的一代,另一方面思考除了功利性的明智选择之外,可能思想与环境上的改变也是有利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可能能够自然地形成一种来自成熟市场经济下解决生存与心灵矛盾的生活模式,不似我辈之左冲右突、难以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中国应如何?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思想上应逐步探索出一条衔接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路,但是至今并未看到,尽管复古潮已经初现,但真正的践行者似乎尚未发现。
司马南最近提出的反普世价值的文章,看后不以为然。国家、民族利益是客观存在的,但普世价值肯定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如同对于市场与计划之争一样,我们居于哪一端、移向哪一端,美国居于哪一端、移向哪一端,不可错位地去理解。我经常在想,包括个人在内的我们既然不知道、不确信自己的信仰是什么,那么济弱扶贫、敬老爱幼、保护合法劳动所得与个人私权、追求个人自由与社会民主、诚信守诺,这些符合人类本性的观念就应当作为普适的价值观应先被提倡,而不是赋予某种政治性色彩来强调,这会更加让人感到迷惑。只有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观念能够得到肯定、提倡与遵从,才能够谈得上更为崇高的理想与道德。但理想与道德是否有必要分层次高下呢,也很值得怀疑。
《驻京办主任》也是最近看过的解闷的一个小说,但感到还是很真实同时也更符合现实。真正地彻底打破或打碎某一个东西,还是应该追究到本源上来看,起码应归结到制度层面来看,否则一种形式的消亡可能会伴随着更多形式或更高级进化形式的产生。随着年龄增长,确实越来越感到简单即美,形式上的东西还是少一点好,更多一点原则性的东西,会让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形势时,能够有一个最终裁决的尺子。所以,中国人真正的信念乃至信仰的形成,还要靠普适价值,还是应回归于中国传统文化。讨厌很多人总是用一些所谓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又提出所谓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中国是最讲中庸的,八股本身就是先讲好的一面再讲坏的一面,但最后还是要给出应当如何的明确观点的。时间会证明哪些是普世的或者说可传世的,中华民族已经延续了五千年了,难道我们竟然一点都找不到吗?那只能说我们忘记了祖宗、丢掉了根,但我相信世风日下只是一种表示自己衰老的说法,英才智者在当代只会更多而不是更少。我们有悠久的文化与孔子这样的世界大师,中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一个能与曼德拉比肩的人物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