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邊(轉載)
http://www.wretch.cc/blog/crude/17735939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姜夔〈暗香〉
某斷頭刊物發刊詞中的一段:「出發自零三年三月的料峭清晨,我拎著自己迷濛的雙眼和一捆忐忑的情緒,從機器怪手的入口,踏上中古世紀的修道院長廊。面試前,我特地到皓珊學姐口中的梅園走了一下。只見衣冠塚座落在杳無人跡的樹林間,肅穆中又摻有小小的靜謐甜美。往山下望去,視野裡三分之一是樹,三分之一是些白色的系館,餘下是天空。此時,我彷彿看見一個身著長袍的背影,忽然轉身對我說:在謙和內斂的背後,又有凌雲傲然的自期,你說這豈不就是清華中文嗎?」
那是我第一次走進梅園,想來便深刻感覺到年華,當時還只是一個懵懂的高中生。記憶猶新,推甄前皓珊曾叮囑我,甄試那天到了清華,千萬別忘了找時間到人社院附近的梅園走走,虔誠地向梅校長的衣冠冢致意,那將會帶來好運。我有依她所說的去做。隔年,我也那樣告訴張蒞,而張蒞也奉行無違。顯然,梅校長是眷顧我們姊弟妹仨的。
猶記得幾度大中盃練兵時節,路經梅園,我都會靜佇梅校長衣冠冢四個大字之前,祈求他在天之靈,保佑我們代表清華外出征戰一路平安。今年十一月底,我從花蓮返回清華拍攝紀錄片期間,寓居於人社院,某一天為赴系壘晨練,我取道梅園,熟悉的小徑,空氣微凜,一抹淡薄陽光穿透眼前早霧,我腦海裡浮現剛進棒球隊那年寒訓的畫面,永遠忘不了那一刻:我耗盡最後一絲氣力、拖著疲憊的身軀終於踏上這梅園最高,也是最後的一節階梯,「勳昭作育」四個字轟然呈現在我的眼前……
……那是個濕冷的冬天,新竹經常飄著迷濛細雨,幾度結束一天的練球之後,全隊會帶到梅園,進行「最後的晚餐」:反覆數十趟爬坡折返衝刺訓練,直至日落西山、氣溫逐降方休。那訓練的最後一趟,必須從山腳下一口氣衝上山頂,腳步可不能停頓,到最後雙手雙腳由於過於疲累,會沈重到幾乎抬不起來,只得痛苦地運用身體,去帶動不聽使喚的手臂和舉輕若重的步伐……四年匆匆,不知不覺我已從清華畢業,而今我的球技和體魄,比起當年成熟不少,然幾近缺氧的窒息和肌肉酸痛的沈重感,卻彷彿依稀。面對著〈勳昭作育〉,我忍不住停下腳步,心中有感:再見了,校長,謝謝你長久以來的照顧。
梅貽琦,月涵先生,中國近代倜儻的教育家、知識份子,清華永遠的老校長,一句簡約而磅礡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沉吟至今,無有不曉。
今天則儀學姊發表了一篇文章,關於清華舊系館拆廢與否,裡頭提到:「我大一時據聞梅園是衣冠塚。其實不是,翻校史就知道,它只有下葬紀錄而沒有遷葬紀錄,如果再問一些學校的老教職員,就會知道這個事實。梅校長還躺在裡面,看我們現在在做什麼。」區區幾行字映入眼簾,我不由得起了雞皮疙瘩,但並非覺得驚悚,而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溫熱感動,暖在心田。
原來,原來他一直都在。
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姜夔〈暗香〉
某斷頭刊物發刊詞中的一段:「出發自零三年三月的料峭清晨,我拎著自己迷濛的雙眼和一捆忐忑的情緒,從機器怪手的入口,踏上中古世紀的修道院長廊。面試前,我特地到皓珊學姐口中的梅園走了一下。只見衣冠塚座落在杳無人跡的樹林間,肅穆中又摻有小小的靜謐甜美。往山下望去,視野裡三分之一是樹,三分之一是些白色的系館,餘下是天空。此時,我彷彿看見一個身著長袍的背影,忽然轉身對我說:在謙和內斂的背後,又有凌雲傲然的自期,你說這豈不就是清華中文嗎?」
那是我第一次走進梅園,想來便深刻感覺到年華,當時還只是一個懵懂的高中生。記憶猶新,推甄前皓珊曾叮囑我,甄試那天到了清華,千萬別忘了找時間到人社院附近的梅園走走,虔誠地向梅校長的衣冠冢致意,那將會帶來好運。我有依她所說的去做。隔年,我也那樣告訴張蒞,而張蒞也奉行無違。顯然,梅校長是眷顧我們姊弟妹仨的。
猶記得幾度大中盃練兵時節,路經梅園,我都會靜佇梅校長衣冠冢四個大字之前,祈求他在天之靈,保佑我們代表清華外出征戰一路平安。今年十一月底,我從花蓮返回清華拍攝紀錄片期間,寓居於人社院,某一天為赴系壘晨練,我取道梅園,熟悉的小徑,空氣微凜,一抹淡薄陽光穿透眼前早霧,我腦海裡浮現剛進棒球隊那年寒訓的畫面,永遠忘不了那一刻:我耗盡最後一絲氣力、拖著疲憊的身軀終於踏上這梅園最高,也是最後的一節階梯,「勳昭作育」四個字轟然呈現在我的眼前……
……那是個濕冷的冬天,新竹經常飄著迷濛細雨,幾度結束一天的練球之後,全隊會帶到梅園,進行「最後的晚餐」:反覆數十趟爬坡折返衝刺訓練,直至日落西山、氣溫逐降方休。那訓練的最後一趟,必須從山腳下一口氣衝上山頂,腳步可不能停頓,到最後雙手雙腳由於過於疲累,會沈重到幾乎抬不起來,只得痛苦地運用身體,去帶動不聽使喚的手臂和舉輕若重的步伐……四年匆匆,不知不覺我已從清華畢業,而今我的球技和體魄,比起當年成熟不少,然幾近缺氧的窒息和肌肉酸痛的沈重感,卻彷彿依稀。面對著〈勳昭作育〉,我忍不住停下腳步,心中有感:再見了,校長,謝謝你長久以來的照顧。
梅貽琦,月涵先生,中國近代倜儻的教育家、知識份子,清華永遠的老校長,一句簡約而磅礡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沉吟至今,無有不曉。
今天則儀學姊發表了一篇文章,關於清華舊系館拆廢與否,裡頭提到:「我大一時據聞梅園是衣冠塚。其實不是,翻校史就知道,它只有下葬紀錄而沒有遷葬紀錄,如果再問一些學校的老教職員,就會知道這個事實。梅校長還躺在裡面,看我們現在在做什麼。」區區幾行字映入眼簾,我不由得起了雞皮疙瘩,但並非覺得驚悚,而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溫熱感動,暖在心田。
原來,原來他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