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的权力——电影《信号》
在库布里克书店,被店内一座壁挂液晶电视吸引过去,因为在这相对密闭而又安静的空间里,那个声音一直在不断侵袭我的耳朵,然后通过耳道直达神经,先不论库布里克作为先锋书店有没有必要做得如此决绝,这个影像片段本身,确实颇值得玩味。
场景单一,机位固定,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小孩子,不停地对着镜头重复着三个字:“伏——地——魔”,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就如同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刚刚学会汉语拼音,刚刚领会到其涵义,抑制不住那种想要一遍遍将它脱口而出的冲动。起初我也盯在那里,看着男人倍感慈祥的面容,我渐渐感觉不到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它与哈利波特无关,与故事无关,与角色无关,甚至与这个世界无关,它仅仅是成为了一个令你躁动不安的,毫无意义的噪音。画面里的男人是先锋艺术家,看过介绍才知道,他这样做就是要通过不间断重复一个词,来消解词语本身的意义,是不是很矛盾?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他也许真的做到了。
同样,如果一个男人对着一个女人不断地说:“我——爱——你”,那个女人的心理起伏曲线又是怎样的形状,是不是当男人筋疲力尽的那一刻,这个女人这辈子都不想再听到这三个字,尽管她曾经幻想过多少次这样的场景,但是,也许她猜到了开始,却还是没有猜到结局。《信号》这部戛纳电影节的获奖短片也许正好提供了一种相反的可能性——失语。
这部制作简单,场景简单,故事简单,人物简单,对白简单,哦不,没有对白的电影,可以得奖的重大理由,或许揭示了某种困扰现代文明社会已久的悖论:我们极力想去用语言表达,却发现语言有时候什么也表达不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许更具人类学、语言学和社会学意义,因此有很高的讨论价值,影像简单,但主题深刻。
两个职员在两栋办公楼隔窗相望,由于无法通话,便通过写在纸上的文字进行交流,当男职员鼓起勇气要约会女职员的时候,发现对面物是人非,懊恼不已之时,发现女职员被升职而已,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饱经好莱坞爱情喜剧洗礼的影迷朋友们,一定能将这个十多分钟的短片加上各种佐料,炮制成最为标准的九十分钟加长版,但是正是这短短的十多分钟,使影像本身具备了与九十分钟完全不同的意义和要表达的主题。
正如英语教学片中那些简单得有些弱智的小故事,目的不在故事,而是让你学会一个单词和一个句子的用法及意义。《信号》最大的特点无疑是声音和话语的缺失,这种缺失也是表明某种声音和某种话语的意义的缺失。我们都听不见男职员周围的声音,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办公室,人们奇怪地张着嘴,却没有声音。而没有声音,我们发现他按部就斑的生活完全没有了意义,但这似乎正是男职员对生活的看法——声音变得没有意义,不如没有声音。或者说,发现这些话语所表达的所指和能指已经使生活本身混乱不堪,令人疲惫的时候,世界是不是应该尝试消音了?
这是个人人都掌握话语权的时代,我们被要求大声说出你的想法,找工作要参加集体讨论,升职要参加答辩,表达爱意要用不尽的甜言蜜语,表达恨意要数不清的流言蜚语,打开电视充斥着脱口秀和征婚现场,进入人群是挥不走的谈笑与谩骂,你开始慢慢怀疑,话语真的是准确表达思维的一种形式么,还是仅仅是从空腔这一发声机器中随机迸出的言不由衷的杂音?
符号的意义应该重新被审视了,毕竟这是我们人类最初主动去寻求交流的手段,一幅图和一个文字摆在你的面前,读与不读是你的权利,是靠你的理解力去分析意义,你可以视而不见,但对于声音的充耳不闻,似乎很难做到。所以好像很多看到《信号》的人都被某种东西打动了,就是把浓浓爱意转化为线条简单的那些文字,剔除了声音,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反而更加简单和美好。因为我们不再像初试啼声时一样珍视声音本身,竭尽所能用它来表达我们最真实的想法。我们现在想的,仅仅是怎样用尽可能多的声音充斥着整个世界,它在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似乎已不再重要了。
用诗的语言来颠覆传统话语权的北岛曾经在《卡夫卡的布拉格》中这样说:“消失,多好的主题,在这个呈现的时代,恐怕没有多少人懂得消失的含义。”而《信号》的导演让某种东西消失了,却令观众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原来明白:消失的意义,有些时候就是让另一种更加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出来,消失与呈现的此消彼长,正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新陈代谢。我们拥有了足够的话语权,但同时也拥有失语的权利,这种权利同样神圣:女职员仍然选择在相见的一刻选择失语,多少年之后,他们或许记不得在哪里说过“我爱你”,但一定会记得在那个人潮涌动的街头,她手中那幅简单的画,与它透出的绚丽的爱意相形见拙的,或许正是苍白的语言本身。
场景单一,机位固定,一个男人抱着一个小孩子,不停地对着镜头重复着三个字:“伏——地——魔”,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就如同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学生,刚刚学会汉语拼音,刚刚领会到其涵义,抑制不住那种想要一遍遍将它脱口而出的冲动。起初我也盯在那里,看着男人倍感慈祥的面容,我渐渐感觉不到这个词本身的意义,它与哈利波特无关,与故事无关,与角色无关,甚至与这个世界无关,它仅仅是成为了一个令你躁动不安的,毫无意义的噪音。画面里的男人是先锋艺术家,看过介绍才知道,他这样做就是要通过不间断重复一个词,来消解词语本身的意义,是不是很矛盾?但是我不得不承认,他也许真的做到了。
同样,如果一个男人对着一个女人不断地说:“我——爱——你”,那个女人的心理起伏曲线又是怎样的形状,是不是当男人筋疲力尽的那一刻,这个女人这辈子都不想再听到这三个字,尽管她曾经幻想过多少次这样的场景,但是,也许她猜到了开始,却还是没有猜到结局。《信号》这部戛纳电影节的获奖短片也许正好提供了一种相反的可能性——失语。
这部制作简单,场景简单,故事简单,人物简单,对白简单,哦不,没有对白的电影,可以得奖的重大理由,或许揭示了某种困扰现代文明社会已久的悖论:我们极力想去用语言表达,却发现语言有时候什么也表达不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许更具人类学、语言学和社会学意义,因此有很高的讨论价值,影像简单,但主题深刻。
两个职员在两栋办公楼隔窗相望,由于无法通话,便通过写在纸上的文字进行交流,当男职员鼓起勇气要约会女职员的时候,发现对面物是人非,懊恼不已之时,发现女职员被升职而已,结局,自然是皆大欢喜。饱经好莱坞爱情喜剧洗礼的影迷朋友们,一定能将这个十多分钟的短片加上各种佐料,炮制成最为标准的九十分钟加长版,但是正是这短短的十多分钟,使影像本身具备了与九十分钟完全不同的意义和要表达的主题。
正如英语教学片中那些简单得有些弱智的小故事,目的不在故事,而是让你学会一个单词和一个句子的用法及意义。《信号》最大的特点无疑是声音和话语的缺失,这种缺失也是表明某种声音和某种话语的意义的缺失。我们都听不见男职员周围的声音,无论是在路上,还是在办公室,人们奇怪地张着嘴,却没有声音。而没有声音,我们发现他按部就斑的生活完全没有了意义,但这似乎正是男职员对生活的看法——声音变得没有意义,不如没有声音。或者说,发现这些话语所表达的所指和能指已经使生活本身混乱不堪,令人疲惫的时候,世界是不是应该尝试消音了?
这是个人人都掌握话语权的时代,我们被要求大声说出你的想法,找工作要参加集体讨论,升职要参加答辩,表达爱意要用不尽的甜言蜜语,表达恨意要数不清的流言蜚语,打开电视充斥着脱口秀和征婚现场,进入人群是挥不走的谈笑与谩骂,你开始慢慢怀疑,话语真的是准确表达思维的一种形式么,还是仅仅是从空腔这一发声机器中随机迸出的言不由衷的杂音?
符号的意义应该重新被审视了,毕竟这是我们人类最初主动去寻求交流的手段,一幅图和一个文字摆在你的面前,读与不读是你的权利,是靠你的理解力去分析意义,你可以视而不见,但对于声音的充耳不闻,似乎很难做到。所以好像很多看到《信号》的人都被某种东西打动了,就是把浓浓爱意转化为线条简单的那些文字,剔除了声音,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反而更加简单和美好。因为我们不再像初试啼声时一样珍视声音本身,竭尽所能用它来表达我们最真实的想法。我们现在想的,仅仅是怎样用尽可能多的声音充斥着整个世界,它在表达什么,如何表达,似乎已不再重要了。
用诗的语言来颠覆传统话语权的北岛曾经在《卡夫卡的布拉格》中这样说:“消失,多好的主题,在这个呈现的时代,恐怕没有多少人懂得消失的含义。”而《信号》的导演让某种东西消失了,却令观众收获发自内心的感动。原来明白:消失的意义,有些时候就是让另一种更加有价值的东西呈现出来,消失与呈现的此消彼长,正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新陈代谢。我们拥有了足够的话语权,但同时也拥有失语的权利,这种权利同样神圣:女职员仍然选择在相见的一刻选择失语,多少年之后,他们或许记不得在哪里说过“我爱你”,但一定会记得在那个人潮涌动的街头,她手中那幅简单的画,与它透出的绚丽的爱意相形见拙的,或许正是苍白的语言本身。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