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老师讲座: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问题
今天早上九点半,77岁的王蒙老师做客文澜讲坛1451期讲座,题目为“传统文化中的几个问题”。还不到九点半的时候,来了很多人,后来,由于主会场坐不下一部分人被安排到了分会场。
王老师说他这次讲座是结合了学理方面和民俗方面的,既不是纯学理的,也不是纯民间的。这样子也蛮好的,就是漫谈啊。他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中国的泛道德论,中国的泛哲学论,中国的泛易变论。
第一个主题最核心的就是天下有道者居之。他说找了很久,才在三国演义66回里找到了张飞说了这个。个人觉得如果能从三国志那里找到最好了。因为三国演义根本就是明清时期的,没有多大的效力的,并且是小说。但是个人没有查阅三国志,不知王老师说的在三国志那里有没有。他说他也查了很多古书的,但是最后竟然是张飞提到了这个。王老师是从儒家文化与泛道德论讲起的,欧美实行的是分权,而中国几千年来实行的是集权。在儒家看来,权力的前提是道德。但是这种泛道德说在近代受到了极大的批判,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像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都否定了这种泛道德上的合理性。泛道德论的依据是天人合一,这在周易里就可以找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对于君子上要承天而得治理,下要以德服众,从而也就解释了政治方面的合法性的要求。孔子认为:“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这也是从宇宙观方面来解释天人合一的。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些都佐证了泛道德。但是老子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并不是善的,它也根本不管黎明百姓,就像涂的纸人等,用完了就烧掉了。儒家一般都是认为性善论的,如孟子《孟子.告子篇上》:“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王老师没有讲荀子的性恶论,其实中国古代也有性恶论的,但是性恶论在法家那里,而中国的法家到了西汉的时候已经被打击得基本上都残灭或者变体了。虽然后来两千多年一直有法,但是法家却没有了。王老师接着与西方的基督教的性恶论进行相比,西方的基督教的性恶论其实就是原罪说了,夏娃和亚当偷吃了禁果,已经犯下了原罪,因此西方人认为人是性恶的,所以要进行多元的制衡和监督,而权力要进行分散,这直接就体现在政治之中。比如,美国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还有人写了一本书叫《总统是靠不住的》,他们把选总统认为是在两个坏人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而这跟中国是很不一样的。中国强调中庸之道,这是中国的基本观念。也倒致了中国没有多元制衡的观点,而在文化道德上的中庸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的纵向,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也就使得中国人越老越值钱,中国人要稳重,要前三十年,后三十年,经历个六十年才能看清楚了。其实三十年就是西方中的一代,也是很有科学的。王老师记得当年丁玲跟他说:毛泽东说看一个人要看几十年,当年他就吓了一跳了。当然这是丁玲告诉他的。所以在中国人一定要活得老。王老师举了当年他的例子,他19岁写了《青春万岁》,当时是1957年,都已经签了合同,书快要出版了,稿费是500元,他觉得都比现在5万甚至50万都要多,因为当年500元可是好多的钱啊。当年作协领导、老作家刘白羽同志在《人民日报》上撰文预告了文学新人的成绩,他说张晓的《工地上的星光》与王蒙的《青春万岁》反映了文学新人的成果。大家都知道,后来一切发生了变化,然而跟他同出名的人就没有活得那么老,所以就是个悲剧了,也就没了。林语堂在论国民性质的时候说中国人倾向于老成持重。王老师讲得很幽默的,我在这里写得比较严肃了。他的幽默在整场讲座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他说“如果我刚才上来台的时候是一下子跳上来的,那就没人听我讲座了。最好呢要走路走得慢,当年万历皇帝走路走得快,大臣们就批评他了,你作为一个皇帝,走路怎么能够走那么快呢。走路走得慢,还最好有人扶着上台。”台下轰然大笑。王老师的幽默是很多的,在这里不一一列出来了。但是这种强调道德精神有负面的影响,注重人际关系,厚道,做出事情主要看面子上能不能通过,而不是实际上能不能行得通的。“注重人际关系的结果是情义第一,发展成情面第一,重稳重圆熟而轻冒险进取,重私情而轻公德,重观感而轻是非真伪,造成吏治的腐败”。王老师说中国的道德基本上是私德而没有公德的。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梁启超谭翤同他们说了这个的。以前《读书》杂志有高晓松写过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根据医学研究,随地吐痰基本上是不会通过肺部来传染疾病的,而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因为这个是侵犯了公共秩序的。泛道德论最后变成泛情面论,因为道德是很难看得出来的,所以最后只在门面上做功夫了。但是中国的泛道德论还是有很多破绽的,并且还自相矛盾。比如关云长在忠和义方面是矛盾的,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关云长怎么能够放了曹超呢?这是不忠的。但是在三国中最跟关云长讲义的就是曹孟德了。中国的道德论上有时忠和孝也是难全的。
第二个主题就是中国的泛哲学论。中国人不喜欢把哲学分得很细,而是要找出根本来,通过这个根本就可以一通百通了。中国人喜欢定一,比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还有中国人重视事物的关系超过事物本身,而在语言中这种关系就有很多的体现。比如牛奶,就是牛挤出来的奶;奶牛,就是产奶的牛。而西方文字没有这样,比如milk(牛奶),cow(奶牛),beef(牛肉),这几个完全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但是个人觉得王老师这个例子只是很特殊,现在大量的英语的组合词也是通过关系的连接而出来的。中国寻找概念的唯一性和终极性。在对待人生方面,就体现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两年多年来都是集权的,费正清曾说过,中国的政治一直都是很发达的,但是科学长期以来不发达,主要是因为愿意人和人斗,王老师说,掌握几个科学家,让他们干,自己还干什么呢。还有就是不讲逻辑的严格性,文气特别好。不过虽然这是中国的,但是奥巴马的演讲中从一个声音开始,到一个房子,到一个城市,到一个国家,到整个世界。最后,let's go!从一个声音就可以拯救整个世界了。这也是一样的。
第三个主题是中国的泛易变论,也就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辩证观点。这体现了应变能力,反思能力,反者道之动。中国有随机应变的泛相对论,可以简称为泛易(变易)论。而理由也许在于:”长期的战乱,纷争,瞬息万变的格局,养成了一种聪明,善变多变,戏路子广,在东周时期,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与基本路线图”。中国人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比如,在美国,有个中国人他信用卡脏了要换,拿去办卡的那里,工作人员说换新卡要交10美元,中国人问,要是报销了呢,不用钱;再办一张新卡呢,不用钱。于是中国人就撕了那张信用卡报销了,然后办了张新卡,这样子就达到目的了。中国人总结了各个国家的特点:在俄国,允许的和不允许的都不允许做;法国,没有规定的都可以做,法国人比较自由;而德国呢,有规定的才能做,没规定的不能做,德国人比较死板,比如规定了在湖里可以游泳,可以钓鱼,但是如果没规定,就不能烧烤,如果规定了在湖旁边可以烧烤,就不能在那旁边煮面条;而中国呢,允许做的和不允许做的都可能允许做或者可能不允许做。中国人比较会善变,比较会变通,正是“穷则变,变则通”。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治长第五》。这就是说有道没道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出来提供谋略,一个是装愚或者变愚。孔子说前面的一般人还是可以学得到的,后面的只有得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够做得到了,是学不了的。
王老师讲了将近两个小时,回答了六个提问,涉及到了老年生活,信仰问题,以及官本位等。在此不再详记了。这场讲座是非常精彩的,中途掌声频起,让人受益匪浅。
5月14日中午记
王老师说他这次讲座是结合了学理方面和民俗方面的,既不是纯学理的,也不是纯民间的。这样子也蛮好的,就是漫谈啊。他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中国的泛道德论,中国的泛哲学论,中国的泛易变论。
第一个主题最核心的就是天下有道者居之。他说找了很久,才在三国演义66回里找到了张飞说了这个。个人觉得如果能从三国志那里找到最好了。因为三国演义根本就是明清时期的,没有多大的效力的,并且是小说。但是个人没有查阅三国志,不知王老师说的在三国志那里有没有。他说他也查了很多古书的,但是最后竟然是张飞提到了这个。王老师是从儒家文化与泛道德论讲起的,欧美实行的是分权,而中国几千年来实行的是集权。在儒家看来,权力的前提是道德。但是这种泛道德说在近代受到了极大的批判,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像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都否定了这种泛道德上的合理性。泛道德论的依据是天人合一,这在周易里就可以找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里对于君子上要承天而得治理,下要以德服众,从而也就解释了政治方面的合法性的要求。孔子认为:“四时行焉,万物生焉”,这也是从宇宙观方面来解释天人合一的。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些都佐证了泛道德。但是老子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并不是善的,它也根本不管黎明百姓,就像涂的纸人等,用完了就烧掉了。儒家一般都是认为性善论的,如孟子《孟子.告子篇上》:“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王老师没有讲荀子的性恶论,其实中国古代也有性恶论的,但是性恶论在法家那里,而中国的法家到了西汉的时候已经被打击得基本上都残灭或者变体了。虽然后来两千多年一直有法,但是法家却没有了。王老师接着与西方的基督教的性恶论进行相比,西方的基督教的性恶论其实就是原罪说了,夏娃和亚当偷吃了禁果,已经犯下了原罪,因此西方人认为人是性恶的,所以要进行多元的制衡和监督,而权力要进行分散,这直接就体现在政治之中。比如,美国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还有人写了一本书叫《总统是靠不住的》,他们把选总统认为是在两个坏人中选择一个比较好的,而这跟中国是很不一样的。中国强调中庸之道,这是中国的基本观念。也倒致了中国没有多元制衡的观点,而在文化道德上的中庸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的纵向,这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也就使得中国人越老越值钱,中国人要稳重,要前三十年,后三十年,经历个六十年才能看清楚了。其实三十年就是西方中的一代,也是很有科学的。王老师记得当年丁玲跟他说:毛泽东说看一个人要看几十年,当年他就吓了一跳了。当然这是丁玲告诉他的。所以在中国人一定要活得老。王老师举了当年他的例子,他19岁写了《青春万岁》,当时是1957年,都已经签了合同,书快要出版了,稿费是500元,他觉得都比现在5万甚至50万都要多,因为当年500元可是好多的钱啊。当年作协领导、老作家刘白羽同志在《人民日报》上撰文预告了文学新人的成绩,他说张晓的《工地上的星光》与王蒙的《青春万岁》反映了文学新人的成果。大家都知道,后来一切发生了变化,然而跟他同出名的人就没有活得那么老,所以就是个悲剧了,也就没了。林语堂在论国民性质的时候说中国人倾向于老成持重。王老师讲得很幽默的,我在这里写得比较严肃了。他的幽默在整场讲座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的。他说“如果我刚才上来台的时候是一下子跳上来的,那就没人听我讲座了。最好呢要走路走得慢,当年万历皇帝走路走得快,大臣们就批评他了,你作为一个皇帝,走路怎么能够走那么快呢。走路走得慢,还最好有人扶着上台。”台下轰然大笑。王老师的幽默是很多的,在这里不一一列出来了。但是这种强调道德精神有负面的影响,注重人际关系,厚道,做出事情主要看面子上能不能通过,而不是实际上能不能行得通的。“注重人际关系的结果是情义第一,发展成情面第一,重稳重圆熟而轻冒险进取,重私情而轻公德,重观感而轻是非真伪,造成吏治的腐败”。王老师说中国的道德基本上是私德而没有公德的。在戊戌变法的时候梁启超谭翤同他们说了这个的。以前《读书》杂志有高晓松写过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根据医学研究,随地吐痰基本上是不会通过肺部来传染疾病的,而为什么不能随地吐痰,因为这个是侵犯了公共秩序的。泛道德论最后变成泛情面论,因为道德是很难看得出来的,所以最后只在门面上做功夫了。但是中国的泛道德论还是有很多破绽的,并且还自相矛盾。比如关云长在忠和义方面是矛盾的,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关云长怎么能够放了曹超呢?这是不忠的。但是在三国中最跟关云长讲义的就是曹孟德了。中国的道德论上有时忠和孝也是难全的。
第二个主题就是中国的泛哲学论。中国人不喜欢把哲学分得很细,而是要找出根本来,通过这个根本就可以一通百通了。中国人喜欢定一,比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还有中国人重视事物的关系超过事物本身,而在语言中这种关系就有很多的体现。比如牛奶,就是牛挤出来的奶;奶牛,就是产奶的牛。而西方文字没有这样,比如milk(牛奶),cow(奶牛),beef(牛肉),这几个完全看不出有什么联系。但是个人觉得王老师这个例子只是很特殊,现在大量的英语的组合词也是通过关系的连接而出来的。中国寻找概念的唯一性和终极性。在对待人生方面,就体现在“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两年多年来都是集权的,费正清曾说过,中国的政治一直都是很发达的,但是科学长期以来不发达,主要是因为愿意人和人斗,王老师说,掌握几个科学家,让他们干,自己还干什么呢。还有就是不讲逻辑的严格性,文气特别好。不过虽然这是中国的,但是奥巴马的演讲中从一个声音开始,到一个房子,到一个城市,到一个国家,到整个世界。最后,let's go!从一个声音就可以拯救整个世界了。这也是一样的。
第三个主题是中国的泛易变论,也就是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辩证观点。这体现了应变能力,反思能力,反者道之动。中国有随机应变的泛相对论,可以简称为泛易(变易)论。而理由也许在于:”长期的战乱,纷争,瞬息万变的格局,养成了一种聪明,善变多变,戏路子广,在东周时期,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与基本路线图”。中国人没有什么事办不成的,比如,在美国,有个中国人他信用卡脏了要换,拿去办卡的那里,工作人员说换新卡要交10美元,中国人问,要是报销了呢,不用钱;再办一张新卡呢,不用钱。于是中国人就撕了那张信用卡报销了,然后办了张新卡,这样子就达到目的了。中国人总结了各个国家的特点:在俄国,允许的和不允许的都不允许做;法国,没有规定的都可以做,法国人比较自由;而德国呢,有规定的才能做,没规定的不能做,德国人比较死板,比如规定了在湖里可以游泳,可以钓鱼,但是如果没规定,就不能烧烤,如果规定了在湖旁边可以烧烤,就不能在那旁边煮面条;而中国呢,允许做的和不允许做的都可能允许做或者可能不允许做。中国人比较会善变,比较会变通,正是“穷则变,变则通”。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治长第五》。这就是说有道没道是不一样的,一个是出来提供谋略,一个是装愚或者变愚。孔子说前面的一般人还是可以学得到的,后面的只有得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够做得到了,是学不了的。
王老师讲了将近两个小时,回答了六个提问,涉及到了老年生活,信仰问题,以及官本位等。在此不再详记了。这场讲座是非常精彩的,中途掌声频起,让人受益匪浅。
5月14日中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