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甘本:灵光
阿甘本:《来临中的共通体》XIII
王立秋 试译
XIII
灵光(Halos)
关于弥赛亚的王国,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一天晚上,瓦尔特·本雅明(他是从哥舒姆·舒勒姆那里听说这个故事的)向恩斯特·布洛赫复述了这个故事,后者在《迹象》(Spuren)中把它记录了下来:“一个拉比,一个真正的犹太神秘哲学家(cabalist),曾经说过,为了确立和平(peace)的统治,摧毁一切或开创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不是必要的。只要稍微变动(displace,移置,也有替换之意)这个杯子或这片灌木或这块石头,而后一切也就变动了。但这小小的变动是如此地难以达成,变动的尺度又是如此地难以发见,以关于对这个世界而言,人类竟无力掌控它(即这个世界),那末弥赛亚的到来也就是必然的了。”关于这个故事,本雅明的版本却是这样子的:“哈悉德姆派(The Hassidim)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要来的世界的故事,这个故事说,那里的一切,会是现在之所是。就像我们的房间现在的存在/是那样,要来的世界里,它也是那个样;在我们的孩子沉睡的地方,在另一个世界中,它也会在那里熟睡。而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穿的衣服,也是那些我们会在那里穿着的衣服。一切都会是其现在之所是,只有一点不同。”
这个绝对者与这个世界同一的主题,并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印度逻辑学家(应该是因明学家)以此公理,“涅槃与世界之间不存在一丝差异”,陈述了此主题的极端形式。相反,这里头新的东西,在于这个故事引进弥赛亚世界的那种细微的变动。然而难以解释的,正是这细小的变动,这个“一切都会是其现在之所是,只有一点不同”。这不可能简单地指涉真实的情况,在有福者的鼻子会变得略短,或桌上的茶杯会被移到半厘米之外,又或外面的狗会停止吠叫的意义上说。这细小的变动,指的不是事物的状态,而是其本质及限制。它(变动)并不在事物中发生,而是在它们的边缘发生,在一切事物与自身之间的安逸(ease)的空间中发生。这意味着,即便完满并无某种真实的变异(mutation)之意,它也没有涉及事物的某种外部状态,某种无法治愈的“(它)就这样(so be it)”。相反,这则寓言故事在那一切完满的地方引进的是一种可能性,在一切都已永久地完成的地方引进一种“否则/别样(otherwise)”,而这,正是它不可还原的绝境。但一旦一切确定无疑地(被)完成,事物的“否则/别样”何以可能?
在这点上,圣托马斯在他关于灵光的短论中阐发的理论富有启发意义。选民的至福(beatitude),他认为,包括一切对人性之完美运作来说所必需的所有的善(goods),而因此,不能再在至福上加上什么本质的东西了。然而,在过度的情况下(superaddi)可以被添加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是一种“添加到本性(the essential)上的偶性(accidental)”,它对至福来说不是必要的,但(加上它)也不会引起至福实质的变化,而仅仅使至福更加辉煌(clarior)。
灵光就是这种加在完满之上的增补——某种类似于完满之物(偏离平衡位置)的震动(vibration),其边缘上的光亮。
圣托马斯看起来没有意识到在完满状态(status perfectionis)中引进这种偶然元素(这一行为)的无礼(audacity),二者本身(by itself)就足以解释为什么关于灵光之问(questio)在拉丁教父著作中实际上依然没有评注。灵光不是某种加在至福上的某种quid,某种属性或某种本质:它是一种绝对非本质的增补。但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圣托马斯才如此出人意料地参与了若干年后邓·司各特作为在个别化问题上的挑战而提出的那种理论。作为对有福者是否应得比他者的灵光更明亮的灵光的问题的回应,他说(与那个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已经完成的东西既不可能增长也不可能消失——相反)至福并不是独特地抵达圆满,而是作为一个种类(species)而臻于圆满,“就像火,作为一个种类,是身体的最微妙的地方;因此,就像一团火能比另一团伙更微妙那样,没有什么,会阻止一个灵光比另一个灵光更明亮。”
因此,灵光也就是至福的个别化,完满者的独特化(becoming singular)。就像在邓·司各特那里那样,这种个别化并不意味着在其自然/天性中某种新的本质的增加或某种变化,而毋宁说是其独特(单个)的完成;然而,和司各特不一样,对于圣托马斯来说,这里的独特性并非存在的某种最终的定项(determination),而是其局限的拆解(unraveling)或未定(indetermination):一种因未定(而定)的矛盾的个别化(a paradoxical individuation by indetermination)。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灵光思考为一个可能性与现实,潜能与现实性在其中变得不可区分的区域。因此,(其中,)走到尽头的存在,耗尽其一切可能性的存在,作为礼物,收到了一种增补的可能性。这就是十四世纪一位天才的哲学家称作actus confusionis,一种融合的行动(a fusional act)——就特定的形式或自然/天性不在其中保留,而是混合且溶解在无剩余的新生中而言——的potentia permixta actui(或那种actus permixtus potentiae)。这种有限的细微(感觉不到)的颤动,使其(那有限之物)局限未定并允许它混合,使自己成为无论什么(的存在);这种颤动,就是在弥赛亚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必须完成的那种细微的变动。它的至福,是一种潜能的至福——而这种潜能,只在行动之后到来——是一种不再处于形式之下,而是用某种灵光来围绕形式的物质(matter)的至福。
王立秋 试译
XIII
灵光(Halos)
关于弥赛亚的王国,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一天晚上,瓦尔特·本雅明(他是从哥舒姆·舒勒姆那里听说这个故事的)向恩斯特·布洛赫复述了这个故事,后者在《迹象》(Spuren)中把它记录了下来:“一个拉比,一个真正的犹太神秘哲学家(cabalist),曾经说过,为了确立和平(peace)的统治,摧毁一切或开创一个全新的世界并不是必要的。只要稍微变动(displace,移置,也有替换之意)这个杯子或这片灌木或这块石头,而后一切也就变动了。但这小小的变动是如此地难以达成,变动的尺度又是如此地难以发见,以关于对这个世界而言,人类竟无力掌控它(即这个世界),那末弥赛亚的到来也就是必然的了。”关于这个故事,本雅明的版本却是这样子的:“哈悉德姆派(The Hassidim)讲过这样一个关于要来的世界的故事,这个故事说,那里的一切,会是现在之所是。就像我们的房间现在的存在/是那样,要来的世界里,它也是那个样;在我们的孩子沉睡的地方,在另一个世界中,它也会在那里熟睡。而我们在这个世界里穿的衣服,也是那些我们会在那里穿着的衣服。一切都会是其现在之所是,只有一点不同。”
这个绝对者与这个世界同一的主题,并没有什么新意可言。印度逻辑学家(应该是因明学家)以此公理,“涅槃与世界之间不存在一丝差异”,陈述了此主题的极端形式。相反,这里头新的东西,在于这个故事引进弥赛亚世界的那种细微的变动。然而难以解释的,正是这细小的变动,这个“一切都会是其现在之所是,只有一点不同”。这不可能简单地指涉真实的情况,在有福者的鼻子会变得略短,或桌上的茶杯会被移到半厘米之外,又或外面的狗会停止吠叫的意义上说。这细小的变动,指的不是事物的状态,而是其本质及限制。它(变动)并不在事物中发生,而是在它们的边缘发生,在一切事物与自身之间的安逸(ease)的空间中发生。这意味着,即便完满并无某种真实的变异(mutation)之意,它也没有涉及事物的某种外部状态,某种无法治愈的“(它)就这样(so be it)”。相反,这则寓言故事在那一切完满的地方引进的是一种可能性,在一切都已永久地完成的地方引进一种“否则/别样(otherwise)”,而这,正是它不可还原的绝境。但一旦一切确定无疑地(被)完成,事物的“否则/别样”何以可能?
在这点上,圣托马斯在他关于灵光的短论中阐发的理论富有启发意义。选民的至福(beatitude),他认为,包括一切对人性之完美运作来说所必需的所有的善(goods),而因此,不能再在至福上加上什么本质的东西了。然而,在过度的情况下(superaddi)可以被添加的东西确实存在,这是一种“添加到本性(the essential)上的偶性(accidental)”,它对至福来说不是必要的,但(加上它)也不会引起至福实质的变化,而仅仅使至福更加辉煌(clarior)。
灵光就是这种加在完满之上的增补——某种类似于完满之物(偏离平衡位置)的震动(vibration),其边缘上的光亮。
圣托马斯看起来没有意识到在完满状态(status perfectionis)中引进这种偶然元素(这一行为)的无礼(audacity),二者本身(by itself)就足以解释为什么关于灵光之问(questio)在拉丁教父著作中实际上依然没有评注。灵光不是某种加在至福上的某种quid,某种属性或某种本质:它是一种绝对非本质的增补。但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圣托马斯才如此出人意料地参与了若干年后邓·司各特作为在个别化问题上的挑战而提出的那种理论。作为对有福者是否应得比他者的灵光更明亮的灵光的问题的回应,他说(与那个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已经完成的东西既不可能增长也不可能消失——相反)至福并不是独特地抵达圆满,而是作为一个种类(species)而臻于圆满,“就像火,作为一个种类,是身体的最微妙的地方;因此,就像一团火能比另一团伙更微妙那样,没有什么,会阻止一个灵光比另一个灵光更明亮。”
因此,灵光也就是至福的个别化,完满者的独特化(becoming singular)。就像在邓·司各特那里那样,这种个别化并不意味着在其自然/天性中某种新的本质的增加或某种变化,而毋宁说是其独特(单个)的完成;然而,和司各特不一样,对于圣托马斯来说,这里的独特性并非存在的某种最终的定项(determination),而是其局限的拆解(unraveling)或未定(indetermination):一种因未定(而定)的矛盾的个别化(a paradoxical individuation by indetermination)。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灵光思考为一个可能性与现实,潜能与现实性在其中变得不可区分的区域。因此,(其中,)走到尽头的存在,耗尽其一切可能性的存在,作为礼物,收到了一种增补的可能性。这就是十四世纪一位天才的哲学家称作actus confusionis,一种融合的行动(a fusional act)——就特定的形式或自然/天性不在其中保留,而是混合且溶解在无剩余的新生中而言——的potentia permixta actui(或那种actus permixtus potentiae)。这种有限的细微(感觉不到)的颤动,使其(那有限之物)局限未定并允许它混合,使自己成为无论什么(的存在);这种颤动,就是在弥赛亚的世界中一切事物都必须完成的那种细微的变动。它的至福,是一种潜能的至福——而这种潜能,只在行动之后到来——是一种不再处于形式之下,而是用某种灵光来围绕形式的物质(matter)的至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