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大望艺术节简介
2011大望艺术节简介
一、活动介绍:
大望艺术节是由深圳达菲公司集团在其下属非盈利性艺术场所“大望文化高地”所举办的每年一届的综合性艺术节,于每年5月15号至18号举办。大望文化高地是深圳文化博览会分项目活动场馆之一。2011年大望艺术节扩大了艺术展示的范围,包括现场摇滚音乐周、表演及现场艺术单元、日本电影专题放映和国际陶艺工作室。
二、活动内容:
1、“伏久必高飞”——1980-2010张雨方油画个展
张雨方82年毕业于西安美院,早年致力于表现主义绘画的探索,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多年来独立探索和坚持的回顾。
2、“城市,城市”——许慧晶、张弘韬纪实影像展
展览时间:2011年5月15日—6月20日
展览地点:大望艺术高地E馆
许慧晶作品:纪录片《天桥》时长58分钟
张弘韬作品:《消失的恩宁路》系列摄影作品
3、表演及现场艺术单元,艺术家名单如下:
八十年代剧团(广州)、
林春园(广州)
芳芳(广州)
王墨林和水田部落剧团(台北)、
林学强(深圳)、
张羽(成都)、
何玲(长沙)、
萨子(北京)、
李哲(西安)
三、活动安排
媒体接待:
5月12日开始艺术家陆续到达,接受各媒体采访及专访,主办方为媒体提供住宿及往返路费。
5月14日:下午3点 开幕式及现场表演
5月16—17日:
下午3:00—4:00 表演及现场艺术
5月18日晚:主办方答谢艺术家晚宴
活动介绍及新闻热点
一、“伏久必高飞”——1980-2010张雨方油画个展
策展人:高洺璐
张雨方简历:
1981 策划并参加“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1982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装潢专业
1996 组建中国油画协会任副秘书长
1996 第一届中国油画展
2003 策划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8 策划 “原爆”1981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回顾展
投资筹办多个大型艺术展
1981年3月2日至20日,“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在西安市东大街少年宫展厅展出,参展成员为西安地区各大院校学生21人,共展出120幅作品。这些作品与写实性的人体、风景画不同,充分运用象征、超现实、立体等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张雨方作为此次展览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亲历了这次展览带给观众的思维激荡。他认为,这次展览主张中国艺术精神性和人文深度的探索,尊重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的自由,首次在国内较集中地展示了非视觉再现式艺术作品,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真正开端。提及为何收藏这届展览的展品,张雨方称是“情结”。“这次展览在当时的诸多刊物、理论文章中只是简单提及。因此,其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场‘被忽略’的展览。其实中国的当代艺术比星星美展来得更早。”张雨方说,为了让大众了解、记住这次展览,他决定策划一场回顾展。从2007年起,他开始收集展览的相关资料、包括作品、展览照片、展览现场的意见本等。
1982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怀着对自由创作氛围的憧憬,他于1985年来到深圳,期望深圳开放包容的空间能给他带来艺术上的突破。即便是上世纪90年代从事公司实业以后,他仍坚持创作。在他收藏的500余幅作品中,有1981年“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的大部分展品,有1994年“胎死腹中”的首届深圳中国当代油画专场拍卖会的多数拍品,也有一些郁郁不得志、却一直在当代艺术之路上艰难前行的艺术家作品。在张雨方看来,这些作品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增值多少倍,而在于其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轨迹。
二、“城市,城市”——许慧晶、张弘弢纪实影像展
策展人:徐乔斯
城市,城市(前言)
许多年前看过许慧晶的《天桥》,讲述的是位于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的天桥被架设起来的过程以及架设他们的工人日常的生活。那是2004年,许慧晶用了3个月的时间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拍摄了这部纪录片。广州大学城是一夜崛起的神话,十所高校以百花争艳的姿态修缮各自的门庭楼宇,在18平方公里的小谷围岛上,“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2007年大学城全部建设完成后规划人口将达到35万,相当于一个中小规模的城市”。
广州大学城每所高校都有一座天桥,有些天桥从来没有被使用过,下面就是人行横道。但是一座城市就这样诞生了,以许许多多的牺牲和血泪为代价的新生的城市。
与此同时,2007年广州的旧城改造项目开始动土广州的特色老城区恩宁路。在此项目中政府斥资1000亿资金,改造广州范围达54平方公里,基本与1980年广州城区范围一致。2010年摄影师张弘弢用镜头记录下了恩宁路消失过程中的十二张碎片。这些图片不够有力,但充满温情,就像从老房子里穿堂而过的风,还夹杂着南方湿润的雨气。
当恩宁路遭遇天桥的时候,当推倒遭遇重建的时候,“城市”诞生了。
对于城市,卡尔维诺说道:“形式的清单是永无穷尽的: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的产生。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它们的变化,孤立出来,城市的末日就开始了。”正如在《看不见的城市》里,马可和忽必烈的对话让我们最终意识到城市犹如梦境,它只知道出发,却不懂得回航。而中国的城市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拆迁再造,再推倒,再改造,像一个夜夜笙歌的女人,清晨洁面,夜上浓妆,再洁面,再上妆,只为一个光鲜的面孔来掩饰底层的恐惧和欲望。如此看来,城市并没有特性,不管你的名字叫“北京”还是“广州”,“上海”还是“成都”或者是“广岛”、“内韦尔”,都有着整容过后相同的面孔,高耸入云的建筑,和日渐淡化的记忆。
十五年前何勇吟唱着《钟鼓楼》,如今城市的拥堵代替了原来小饭馆里的炊烟和有条不紊的单车流;十年前许巍离开西安的时候眼前的故乡在夕阳下衣裙漫飞、温柔如水。从前,我们在陌生的人海里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某个城市的名字,仿佛她是为你牵挂而心碎的女人。而如今的城市在夜色中优雅地向我们走来,带着削过骨的脸庞,植入硅胶的乳房,烟熏的双眸焕发出迷幻的神采,让人流连,却无法相爱。
徐乔斯:
1985年10月生于北京,6岁随父母来深
2005年高中毕业于深圳中学
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专业美术史
为广州美术学院历史档案馆创作记录片《曾洪流》,任导演。
“OPEN十周年”国际行为艺术节 组委会接待总负责
2010年“南方的白”——李家豪肖像摄影展 策展人
“广州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 项目总监
2011年“大望艺术节”策展人
广州“星坊60不空间”艺术总监
文章发表:
2007年《523,梦想永恒》见《画廊》杂志
2009年《这一月,我们行为十周年》见《画廊》杂志
2010年《“广州现场”乔斯的日志》见《画廊》杂志
2011年《从“广州现场”看行为艺术的可能性》见《上层》杂志
许慧晶:
1984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省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主要参赛
第五届北京独立电影展
首届东方电影节
第三届南京三年展
第五届CIFF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北京首届青年独立影像年度展
《天桥》荣获2010深圳第二届全国DV大赛 纪录片单元 二等奖
张弘弢
1989年生,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
2005年文艺评论《笔下江山惊宇宙》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
2007年文艺评论《灵魂的深度撞击》被美国油画家协会前主席涂志伟高度赞扬。
2009年7月~8月在《韶关日报》社实习,期间发表专题新闻、图片新闻30余篇,其中B1头条4篇。
2010年4月~6月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实习,任图片编辑。
2008年7月在连南南岗瑶寨采访、拍摄历时半个月。2010年春节随春运列车乘务员志愿者车上采访、拍摄历时一个月。
2010年9月成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主要参展:
2009年12月 《最后之舞》 个展•香园咖啡•广州
2010年2月 《返乡之路》网络个展•色影无忌网。
2010年5月 《消失中的恩宁路》群展•印度孟买。
2010年9月 《消失中的恩宁路》群展•南方纪实摄影展•广州。
《消失中的恩宁路》分别被网易网及《南方都市报》刊登为新闻头条
三、表演及现场艺术单元
参展艺术家简介
王墨林(男)
1949年,出生于台湾台南。资深剧场暨文化评论家,剧场导演,行为艺术家。1991年,成立「身体气象馆」,是台湾唯一的跨文化/跨领域的非主流艺术团体。此前,他制作过在海边废墟的大型户外演出《拾月》(1987)与台湾第一个「行动剧场」,《驱逐兰屿的恶灵》(1988)。
1992年,他邀集邀请霜田诚二(日本)、安娜其‧芭可(荷兰)、王鋆燊(香港)、胡民山(台湾)参加在台北所举办的创团活动「身体与历史:表演艺术祭」。到了2000年,举办第一个台湾国际行为艺术节,邀请十余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参加。2005–2007年,连续举办计有五十余位外国籍艺术家参加的国际行为艺术节。为鼓励更多年轻人进入行为艺术界,历年来策划多次工作坊,培养出多名于国际间交流频繁的行为艺术家。历年在台湾、香港、日本、韩国、斯洛伐克、布达佩斯、北京、澳门等地发表行为艺术作品。2010年,应亚洲艺术文献库邀青参加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Art Practice and Documentation in Asia,发表演讲与行为作品。
2000-2006年间王墨林编导的戏剧作品「黑洞」系列在东京、香港、北京、上海演出。另有导演作品:台北国家剧院制作的《军史馆杀人事件》(2004)与《双姝怨》(2006),以及由台湾原住民担纲、于台北-北京两地推出的希腊悲剧《Tsou 伊底帕斯》(1997-1998)等。2010年,应邀前往釜山执导韩国工人全泰壹自焚四十周年纪念演出《再见!母亲》,与执导新点子剧展作品《荒原》。
2005-2008年,担任牯岭街小剧场艺术总监,并于2007年,将身体气象馆团务交由姚立群负责。另曾出版《中国的电影与戏剧》、《后昭和日本像》、《都市剧场与身体》与《台湾身体论》。
他是上世纪 80 年代后兴起的台湾小剧场运动中重要成员,现为“牯岭街小剧场”及“身体气象馆”负责人。 1987年,策划制作前卫剧场活动,曾演出大型户外剧《拾月》。1988年,参与台湾第一出“行动剧场”的《驱逐兰屿的恶灵》。1991年,成立前卫艺术团体“身体气象馆”,策划制作每年一度的国际跨文化身体表演艺术节迄今逾十年。1994年受第一届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驻节艺术家、伦敦 ICA 艺术中心邀请担任访问艺术家、受香港国际艺术节邀请主持舞蹈评论工作坊。1997年, 编导大型台湾原住民希腊悲剧《 TSOU•伊底帕斯》。2001年,编导盲人前卫戏剧《黑洞》,在东京、香港、台北巡回公演。2002年受法国在台协会委托创作大型叙述剧《雨果》,并受邀至日本、斯洛伐克、匈牙利、韩国参加国际行为艺术节,发表个人行为艺术作品,并编导盲人独角戏作品《黑洞之外》,在香港、台北巡回公演。2003年,主办台北国际行为艺术节,邀请国外20名及国内4名行为艺术家公演,并策划制作法国「盲点剧团」、日本「青年团」合作之《雪结》演出。2004年,编导 《军史馆杀人事件》。
王墨林在台湾的剧场界,乃至知识分子里颇有名气。他的名声似乎总跟批评、反体制或“骂”联系在一起。与他同辈的一些艺术家早已成为台湾文化主流,当起一方神圣。但这个胡子头发都有些花白了的王墨林,还是一副倔强,喜欢磕磕碰碰反潮流,在边缘上高唱反调。从台湾戒严时期到解严后的十几年里,一直活跃于小剧场圈里。他策划、制作过与社会运动相关的报告剧、行动剧等。 1997与中国青年话剧院合作,在北京推出大型台湾原住民主演的希腊悲剧《TSOU•伊底帕斯》,次年又在台北上演。2000年开始连续三年编创《黑洞》系列,除在台湾上演外,还受邀到日本、香港和上海演出。
王墨林是活跃的批评家,在台湾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还常受邀到学校或艺术工作坊讲演,并着有《中国的电影与戏剧》、《都市剧场与身体》和《后昭和的日本像》等书。 当台湾社会价值观以及政治局势变迁后,小剧场的重心不再大量关注政治社会议题。但王墨林仍然以强烈的批判反省态度,企图能独立于政治和市场的体制操控之外,用他的剧场作品、行为艺术和个人言论,表达观点。
「水田部落」于2004年3月由新竹尖石乡泰雅族原住民瓦旦‧坞玛所创立。成立宗旨除提出当前原住民所罕见面对之当代艺术的议题外,更是结合美术、影像、剧场、舞蹈、音乐等领域之艺术家,以跨文化交流为旨,进行各种实验性的表演艺术交流,从在地观点出发,连结国际艺文团体进行跨文化交流。2009年6月团长改由陈忆玲担任,瓦旦‧坞玛担任艺术总监。
瓦旦‧坞玛
1958年生,台湾新竹尖石乡泰雅族原住民。于2004年创立「水田部落工作室」,现任「水田部落」艺术总监。
2004年发表《禁止摄影》(台北华山)后,陆续展开行为艺术作品,迄今已有包括《祖先的脸》、《我爱野百合》、《番薯‧芋仔有妈妈的味道》(以上为「泰雅三部曲」系列)、《反全球化1~2》、《有妈妈的味道》、《血的祭忆》、《飨宴》、《我的「我们」》、《Always Coca Cola》、《On the Way》等作品。
受邀于「日本国际行为艺术节(NIPAF)」(2004-2006)、「台湾国际行为艺术节(TIPAF/TIPLive)」(高雄2004、高雄/台北2005、台北2007)、「澳门国际行为艺术节(2005,MIPAF)」、「搞关系:两岸行为艺术家交流」(2005)、「拉美三国亚洲行为艺术节(Performance: Asia: Program for Chile, Argentina and Uruguay)」 (2005,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地维多) 、爱尔兰与北爱尔兰国际行为艺术节(OPEN RELATIONS II)(2005,库克城、都柏林、北法斯特)、「第四届北京大道现场艺术节(国际行为艺术节)」(北京2006)、「概念艺术个展」(2006,上海)、「亚洲人文展」(2006台北中央研究院)、「根源之力,表现之力--台日行为艺术交流」(2006)、「亚洲劳动艺术节」(2006)、「第八届打开国际行为艺术节」(2007北京)「亚洲身体艺术节」(2008,上海)、「Theater Piece I---TIPAF计划展演暨傅炳荣摄影作品展」(2009,台北/高雄)、「OPEN十周年国际行为艺术节」(2009,北京798艺术特区)、「宋庄艺术村行为艺术交流展」(2009,北京宋庄)、「2009澳门国际现场行为艺术展演(MIPAF2009)」之「台湾行为艺术专场」活动(2009,澳门牛房仓库)、「在路上:2009阿川国际行为艺术交流展」(2009,台北)、「台湾国际行为艺术节计划展演I、II」(2009/2010台北、高雄)、「釜山行动」(2010,釜山)、第六届PIPAF菲律宾国际行为艺术节(2011,菲律宾圣地亚哥市)、西安谷雨行动(2011、西安)。
陈忆玲
现任「水田部落」负责人,资深剧场工作者。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影剧组毕业。
于2005年开始发表行为艺术作品, 曾参加「根源之力,表现之力--台日行为艺术家国际交流」(2006,台北/台中)、「第十四届日本国际行为艺术节」(NIPAF’07,东京、名古屋、长野)、「第四届TUPADA国际行动艺术节」(TAMA’07,菲律宾碧瑶)、「致敬八O:身体的再诞生--台北国际行为艺术节」(TIPAF’07,,台北)、「南韩Chungju(忠州) and Gimcheon(金泉)国际行为艺术节」 (CGIPAF’08, 2008/9) 、「Theater Piece I---TIPAF台湾国际行为艺术节I」(2009/5,台北/高雄)、「OPEN十周年国际行为艺术节」(2009,北京798艺术特区)、「宋庄艺术村行为艺术交流展」(2009,北京宋庄)、「2009澳门国际现场行为艺术展演(MIPAF2009)」之「台湾行为艺术专场」活动(2009,澳门牛房仓库)、「在路上:2009阿川国际行为艺术交流展」(2009,台北)、受南韩「全泰壹纪念协会」邀请,参加「全泰壹逝世三十九周年纪念文化活动」、「Theater Piece II-TIPAF台湾国际行为艺术节II」(2010,台北当代美术馆、高雄)、「釜山行动」(2010,釜山)、第六届PIPAF菲律宾国际行为艺术节(2011,菲律宾圣地亚哥市)、受邀参加318艺文及工运界禁止派遣联合行动记者会发表「Key waord:禁止派遣」(2011,台北牯岭街小剧场)、西安谷雨行动(2011、西安)
陈佩君
「水田部落」成员,剧场工作者,世新大学平面传播科技学系摄影组毕业。
曾为吴玛悧、游文富、黄佩滢等台湾艺术家协助制作其参展作品与活动。
行为艺术作品发表「交易:一种摧毁的可能性」(2005行为艺术马拉松与2009『观‧想‧做』行为艺术工作坊,台北)、「行动绘画行动」(2005,台北)、「经过」(2006『 新潮实验室』,台北) 、「交易:一种摧毁的可能性」(2009第十届OPEN打开国际行为艺术展,北京)、「白」(2009MIPAF,澳门)、「幻灭」(2010TIPAF行为工作坊,台北)、「沉默并不表示认同」(2010TIPAF THEATER PIECEⅡ,台北)、「来捣蛋」(2010高雄TIPAF行为艺术文件展,高雄)(新北市环境艺术节,深坑)、「声响」(2010 TOTATOGA艺术节,韩国釜山)、「米」(2010牯岭街小剧场艺文空间,台北)、「A WISH」(2011第六届PIPAF艺术节,菲律宾圣地亚哥市)、西安谷雨行动(2011、西安)
深圳:特邀参展——林学强
表演艺术家、资深文献收藏者,艺术爱好者,本次艺术节期间会以装置及现场表演方式结合,表达出对于城市记忆的流逝。
1957年 生于香港
1975年 高中毕业,进入大一设计学院学习平面设计
1977-1980年任“黄与林”广告公司美术部设计助理,
同年获香港中文大学戏剧文凭,成立“面谱”剧团,任副团 长、导演。导演剧目:迪伦马特的《物理学家》、水上勉的《雁寺》、 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休和尚》以及《潘奇托的故事》等。
1982年 任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制片
1982年 第四届香港“荃湾艺术节”出品人助理,同年签约香港话 剧团做兼职演员
1984年获香港市政局主办戏剧汇演公开组最佳男演员奖
1982-1999年 曾在香港恒生银行、香港进汇期货有限公司、香港中南证券有限公司任职
2000年退休移居深圳
2008年 任深圳多道艺术机构艺术总监,策划展览:
“黄瑞瑶的艺术历程”——世界巡回展
“每个人都会受伤”——于洋个展
“三林同行”——林善文作品展
何 玲(男)
1981年10月生于湖南益阳,
200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获研究生同等学历;
2007年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派遣赴德进行艺术交流、创作与学习。
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长沙。
2007年获德国“Kunstlerhaus//Schloss Balmoral”奖学金。
个展; 2008 “鸟人计划.顶在爱情岛”何玲个展 (中国、长沙)
2007 “关于我的最高尺度”何玲个展 (BadEms、德国)
艺术活动:
2010 澳门国际现场艺术展演 MIPAF 2010 中国专场 (澳门牛房大仓)
2010 组织并参与“青年湘军”湖南当代青年艺术展 (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
2010 策划并参与“第二届长沙现场艺术节” (湖南千年时代当代艺术中心)
2009 “惊喜”当代艺术展(中国北京 杰森画廊)
2009 “一键还原”(湖南千年时代当代艺术中心)
2009 中德当代艺术家联展(科布伦茨、德国)
2009 首届重庆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中国、重庆黄桷坪)
2008 城市/建筑:生态 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中国、北京 751工厂)
2008 “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2008 (澳门艺术博物馆)
2008 帕克斯艺术项目开幕展 (中国北京)
2008 第一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 (中国、成都)
2008 首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 (俄罗斯、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
2007 “ArtVent” (科布伦茨、德国)
2007 “Kunstlerhaus//Schloss Balmoral”,“艺术家之家”2007年奖学金获得者联展(BadEms、德国)
2006 “中 / 日”行为艺术交流 (湘江实验艺术空间、湖南长沙)
2006 “地域餐桌”第四届长沙当代艺术展 (西街创意艺术区,湖南长沙)
代表作:《鸟人日记》
具体实施:我在固定的场所重复向上跳跃,努力以头顶尖帽去刺破悬在颈部的黑色氢气袋子,最后跳到预先挖好的一个隐蔽坑内。突然消失在观众的视线范围之内。
2011大望行为方案(请保密)《鸟人日记-顶6》:装置如图,头部与鸟在笼内共同生活24个小时,衣食住行照常。
萨子原名:包治国 1975年生于新疆 自由职业艺术人 艺术指导 工 作 室: 面壁★工作室 北京宋庄 艺术简历 1999年07月 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 2002年 上海创作 2004年 北京宋庄创作 2007年09月 入住小堡艺术村 个展: 2000年11月 《包治国个展》 天津 部分作品被私人收藏 2004年11月 《长征途中—包治国个展》 新疆艺术学院 2005年07月 《来自草原的不明飞行物》 乌鲁木齐红山公园 2009年05月 《夜咒》——个展 北京七九八OPEN当代艺术空间 策划: 2002年02月 组织《新疆当代艺术展—2002重新启动》 2003年11月 策划《叩门》包治国,魏伟装置2人联展 2005年03月 策划《出血线—当代艺术展》 联展: 2004年09月 《以身观身》行为艺术展 澳门 作品被收藏 2007年07月 《虹》新疆图书馆 作品被图书馆收藏 2007年11月 《宋庄制造2》行为现场 北京上上美术馆 2008年07月 《生活在宋庄》 北京 宋庄美术馆 2009年05月 《SOGO国际艺术节》 北京 西单 2009年05月 《向个人致敬》 新疆 当代影像展 2010年01月 《新疆青年艺术个案》 新疆 野马经贸公司大仓库 2010年8月 《乌鲁木齐影象交流计划》 新疆 五点梅建材 2010年10月 《相约丽江》 云南 丽江音乐节 2010年10月 北京798一号地 红厂艺术区 篝火晚会 行为现场 2011年3月 《敏感地带——个别人行为展》 北京 当代艺术馆 2011年4月 个人实施行为——《日记 — 数米》北京面壁工作室 2011年5月 《大望艺术节行为现场》 深圳大望艺术高地 收藏: 其中行为作品《对话》、《精神的重量》等被澳门博物馆收藏, 油画《经》新疆图书馆收藏,《夜咒》系列等被国内外外私人收藏 装置《摇钱树》新疆大巴扎剧院和酒店收藏
2011大望行为方案:《一棵草》
李 哲(男)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画室。
实验艺术家,展览策划人。
参加了很多国内国际艺术展览,工作、生活于西安。
2001年12月《西安当代艺术开放展》 西安
2002年1月《回---当代艺术主题展》 西安
2002年5月《大礼拜之二---远离都市的观念艺术活动》 长安
2002年5月中日(shamed—霜田诚二)艺术家交流活动 西安
2002年9月《第三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 西安
2002年12月--2003年1月《流行生活》当代艺术展 西安
2003年5月《中日行为艺术交流计划展》 霜田诚二 王林策划
西安、重庆、成都
2003年7月《西安—南京—故城》行为艺术活动 西安
2003年12月《西安架上艺术报告展》 西安
2005年7月《翻手云-覆手雨》-个人架上绘画展 西安
2008年10月 西安纺织城创造工房艺术中心-李哲个人作品展
2009年《戏剧生活》—五人架上绘画展
2009《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第10届 中国,北京798
2009《城市流光》—当代影像展
策划的展览:
2009年《戏剧生活》—五人架上绘画展
2009年《能买起---当代艺术小幅作品展》
2009.11.1《城市流光》—当代影像展 参展艺术家 郑连杰,张楚,张巍,曾航,朱捍东,罗巍,罗浩,李哲,冯黄伟等
成都:张羽、陈镪
活跃于北村的艺术家,此次将带来行为、影像、装置不同媒介的实验作品,体现北村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面貌。
张羽:“我对罗列简历一点兴趣也没有。关于张羽,就是张羽所做的。就这些。。。。”
代表作《被动谜语》2009
过程简述:1.静默站立在空间一角,通过贴身扩音装置扩散自己呼吸的剧烈声音。2.用怪异的腔调说唱自编的《谜语唱辞》。3.和一个会跑会叫的机器狗一起乱爬乱叫,持续喊叫“草泥马”。4.倒在地上发出古怪的叫声和喘气声。
《嚎叫的谜语》:那红衣的。光头使者。。。矗立在灯光之角。。。。。。矗立在灯光之角。。。。。。。。。。那红衣的。光头使者。。。配戴着耳脉及扩音机。。。。配戴着耳脉及扩音机。。。。。。。。那红衣的。巨大墨镜者。巨大墨镜者。巨大墨镜者。巨大墨镜者。巨大墨镜者。巨大墨镜者。
那红衣的。一束强光之焦距。。在墙角。在墙角。在墙角。在墙角。在墙角。在墙角。。。。。那红衣的。。。。。。。。。。。。。。。。。。。。。。。。。。。。。。。。。。。。。。
《谜语唱辞》: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不见血~不见伤~不见人~不见血~不见伤~不见人~不见血~不见伤~不见人~不见血~不见伤~不见人~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
陈镪:
1977年生于成都
1998年毕业于四川美院
1999年《鞋垫》个展,重庆新建路
2001年《行走》工作室开放展,成都
2003年《回合》个展,上海顶层画廊
2004年《眺望五人展》上海务色空间
2005年《聚集》上海
2006年《印记现代艺术展》群展-北京上上美术馆
2007年《踏歌而行现代艺术展》贵阳
2007年《复兴现代艺术展》上海复兴画廊
《8美涂影像展》北京
2008年《中国实验电影展》北京
《中国实验电影展》意大利
2009年《虚拟的记忆》北京酒厂
《群落,群落》北京宋庄美术馆
《实验电影镇江放映周》中国镇江
《SOLO第四季》北村独立工场
《国际地下电影放映》深圳创库
2010年《蔓延的走廊》成都廊桥画廊
《广西现代艺术影像展》广西南宁
《陈镪,蒲粤梅联展》艺术国际网站
《国际动物电影节》四川雅安
《台湾成人动画节》中国台湾
《广西青年艺术展》广西南宁
《四川美术学院成都校友展》成都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历届校友展》重庆美术馆
《新星星艺术节影像播放》成都岷山饭店
《合盒——实验影像展》成都四川大学美术馆
2011年《两肋岔道》北村独立工场第5季展
广州:林春园-coco camillelin:
直观工作室创始人,多重领域创作:架上绘画、空间装置、实验影像、戏剧编导。活动于维也纳艺术节、波兰艺术节、香港乙城节、北京798艺术节、北京左右艺术节、北京青年戏剧节、上海下河迷仓秋收季、广州大学生戏剧节、小洲艺术节等。独立制作出品:《戏游记》之“香•体”、《一个主画面的数字死亡现场》、《卡在剧场门外的表情》、《在2012来临之前说:我爱你》、《冷•爱》、《住在砖墙里的作家》、《显微镜下的欲望人生》。
芳芳:
八零后,客家人,超生游击队的产物,华南师范大学毕业。
“我出生在一个山村,父母为了能够生儿子和赚钱搬了几次家到不同的城市,让我在中国不同的城市成长。在中国不健全的教育制度下我扭曲压抑的成长,现在,我的工作是我曾经最讨厌的职业-老师。如果你住在广州,你也许不经意会看到过我在地铁、广场、祠堂门口、公园、酒吧、画廊等的表演。在大学时,我在什么是戏剧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开始为社团排戏。后来加入了实验戏剧团体,在什么是实验戏剧也不清楚的情况下开始了我的戏剧尝试。不喜欢像拍电影那样的排练,也不擅长语言表达。09年开始做自己独立的表演作品,目前专注个人独角戏的表演。我热爱美丽的东西,但从骨子里我没有很会讨好人的基因,所以我的表演也并不具有大众娱乐性。”
2010年独角戏作品《连连拍》在北京和上海演出。
八十年代剧团:
成立于2005年,是广州目前唯一由香港人主持的非牟利独立实验戏剧团体。成员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和在职人士,分别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广州为主。剧团主张个性独立,让团员的个性张扬到极点。
四年来剧团打造多个经典剧目,创团剧目《瘟疫王》在第二届珠江国际诗歌节演出,随即受到广州、上海、北京三地媒体之好评。《昆虫记》系列先后应邀在各种场地上演,并获一致好评。《三国逍遥》系列为八十年代剧团随意性戏剧打开序幕,并确立集体即兴编作演出之模式。《即兴物件剧场》系列重新探索演员和物件的关系。东山口街头实验剧《大山不见处之小鞋子》第一次贴近广州市民生活和广州城市发展等状态,在广州市民间引起巨大回响,并获广州各阶层人民一致好评。《地铁沿线变变变》用四小时穿梭地铁一号线在不同站点反映地铁与广州市民之关系,是八十年代剧团阵容最鼎盛的一次演出,也是八十年代剧团最长的一个演出。08年的《仕女图》乃“仕女系列”的开始。
剧团以集体即兴为创作基调,同时以极端的美术造型见称。另一方面剧团提倡“戏剧在剧场以外”,积极寻找正式剧场以外的演出场地,以求有不同的戏剧体验。曾先后在剧院、酒吧、画展、大学城附近的乡村,甚至在大街上演出,并多次应各媒体的邀请玩不同形式的戏剧实验。
剧团多次接受以下媒体之专访:
《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南都周刊》《rice》杂志《城市画报》英文杂志《that’s》《香港东方日报》《信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广东电台音乐之声、珠江频道青春快线、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新(G4)、南方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佛山电台等等
过往应邀参展之艺术展:
行为艺术表演《你见过上厕所的一百种方法吗》----北京798艺术中心 3+3空间艺术展
原创实验歌舞音乐剧《意义的弥散与自由飘浮的能指》----大学生戏剧节新设之青年单元
《银色帝国灭亡系列首部曲之纯洁的夜晚》----中日韩三地交流艺术展
《水果们的可持续发展性》----第一届小州青年艺术节开幕演出
女性戏剧《仕女图之似曾失去的花园》----香港新新青年剧场邀请展 资助机构: 香港艺术发展局 演出地点: 香港艺术中心
2009年7月 八十年代剧团四周年剧目《再见时间》应邀作为“公众历史频道----当代历史创作展”开幕式演出
2009年8月及9月 应第四届珠江国际诗歌节之邀, 在2009年8月在深圳站开幕式及9月广州站闭幕式演出诗剧《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对话录》
2009年12月 应广州北京路225歌莉亚概念店之邀, 做主题《九年之后》开幕式演出
《昆虫记之在村头上漫生繁衍》作为广州古村保育艺术展沥滘站之开幕演出。
《昆虫记之有多少树可以重来》参展第三届前提行为艺术展。
《昆虫记之村头记忆》作为香港戏剧教育论坛之广州交流剧目。
《神神化化正小丑》作为香港当代戏剧大师的身影戏剧节演出剧目, 并获各香港媒体好评
《寺山修司的上海狐步舞》将作为广州代表, 赴香港参加2011年亚洲小剧场戏剧交流展
八十年代剧团《百年孤植》----2011大望山艺术节演出计划
演出剧目: 《百年孤植》
演出团队: 八十年代剧团
编导: 八十年代剧团团长麦荣浩
监制及美术指导: 八十年代剧团监制崔莹
演员: 五名(包括昆虫王及四棵美好植物)
演出概念:
中国人常言道︰「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可知中国人自古相信因果, 相信栽种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中国人又言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可见中国人自古就知道,播下的种子不会立刻得出果实, 而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等待, 去验证。一百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前辈们, 成功发动辛亥革命, 为中国人种下了「民主自由, 国家由人民做主」这一理念。蔡炎培校长, 在北京大学建立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体制, 为中国树立了现代教育方向。五四运动, 高举「德先生与蔡先生」这两位外国朋友, 提倡民主与科学,种下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这许许多多的理念之树, 一百年后的今天, 也许是时候验证他们所结出的果实?
可曾记得, 在这一百年间, 有另一棵树, 速效生长, 令中国几十年间翻天覆地?这速效之树,就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自1924年建校以来, 迅速开枝散叶, 此后北伐各派系军阀, 八年抗日, 以致国共大战, 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名将, 尽皆是黄埔军校的校友。
既然种下来的慢效树需要时间去成长, 它们是否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才能健康发育?
然而中国这百多年来风云色变, 又何曾有过真正的「安宁」二字?一百年的风吹雨打, 前辈们种下的慢效之树, 到底结出了怎样的果实?
演出故事:
传说,王母娘娘有一种蟠桃, 三千年开花, 三千年结果; 吃了, 可与天地同寿。
有一个小丑, 名为昆虫王。他说, 不渴望天地同寿, 只要世界美好。于是王母赐给昆虫王几伙种子, 这种子一百年就能结果; 只要结出来的是好果子, 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昆虫王想, 在一个混乱的世界, 如何才能安全守护种子一百年到结果之时?于是, 昆虫王躲进深山之中, 好好种植他的种子。
一百年过去, 今天就是种子结果之时。然而, 问题是, 长期躲在深山, 不懂世事的昆虫王, 如何分辨什么是好果子? 怎样才算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演出形式:
1. 戏剧行为喜剧:演员扮成植物, 做各种有趣的表演。
2. 向水祈福:
据日本一个科学家的长期研究, 水懂得听人说话。人对水说好话, 水会结成美好结晶;相反, 人对水说坏话, 水就会结出歪碎结晶。
表演中会设一盛满水的盘子。昆虫王向盘中的水诉说各种美好愿望, 然后向扮演植物的演员洒水。昆虫王并会鼓励现场观众说出美好愿望, 然后向四周轻轻洒水。
一、活动介绍:
大望艺术节是由深圳达菲公司集团在其下属非盈利性艺术场所“大望文化高地”所举办的每年一届的综合性艺术节,于每年5月15号至18号举办。大望文化高地是深圳文化博览会分项目活动场馆之一。2011年大望艺术节扩大了艺术展示的范围,包括现场摇滚音乐周、表演及现场艺术单元、日本电影专题放映和国际陶艺工作室。
二、活动内容:
1、“伏久必高飞”——1980-2010张雨方油画个展
张雨方82年毕业于西安美院,早年致力于表现主义绘画的探索,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多年来独立探索和坚持的回顾。
2、“城市,城市”——许慧晶、张弘韬纪实影像展
展览时间:2011年5月15日—6月20日
展览地点:大望艺术高地E馆
许慧晶作品:纪录片《天桥》时长58分钟
张弘韬作品:《消失的恩宁路》系列摄影作品
3、表演及现场艺术单元,艺术家名单如下:
八十年代剧团(广州)、
林春园(广州)
芳芳(广州)
王墨林和水田部落剧团(台北)、
林学强(深圳)、
张羽(成都)、
何玲(长沙)、
萨子(北京)、
李哲(西安)
三、活动安排
媒体接待:
5月12日开始艺术家陆续到达,接受各媒体采访及专访,主办方为媒体提供住宿及往返路费。
5月14日:下午3点 开幕式及现场表演
5月16—17日:
下午3:00—4:00 表演及现场艺术
5月18日晚:主办方答谢艺术家晚宴
活动介绍及新闻热点
一、“伏久必高飞”——1980-2010张雨方油画个展
策展人:高洺璐
张雨方简历:
1981 策划并参加“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
1982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工艺装潢专业
1996 组建中国油画协会任副秘书长
1996 第一届中国油画展
2003 策划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8 策划 “原爆”1981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回顾展
投资筹办多个大型艺术展
1981年3月2日至20日,“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在西安市东大街少年宫展厅展出,参展成员为西安地区各大院校学生21人,共展出120幅作品。这些作品与写实性的人体、风景画不同,充分运用象征、超现实、立体等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张雨方作为此次展览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亲历了这次展览带给观众的思维激荡。他认为,这次展览主张中国艺术精神性和人文深度的探索,尊重艺术表达形式与内容的自由,首次在国内较集中地展示了非视觉再现式艺术作品,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真正开端。提及为何收藏这届展览的展品,张雨方称是“情结”。“这次展览在当时的诸多刊物、理论文章中只是简单提及。因此,其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场‘被忽略’的展览。其实中国的当代艺术比星星美展来得更早。”张雨方说,为了让大众了解、记住这次展览,他决定策划一场回顾展。从2007年起,他开始收集展览的相关资料、包括作品、展览照片、展览现场的意见本等。
1982年西安美术学院毕业后,怀着对自由创作氛围的憧憬,他于1985年来到深圳,期望深圳开放包容的空间能给他带来艺术上的突破。即便是上世纪90年代从事公司实业以后,他仍坚持创作。在他收藏的500余幅作品中,有1981年“西安首届现代艺术展”的大部分展品,有1994年“胎死腹中”的首届深圳中国当代油画专场拍卖会的多数拍品,也有一些郁郁不得志、却一直在当代艺术之路上艰难前行的艺术家作品。在张雨方看来,这些作品的可贵之处,不在于增值多少倍,而在于其呈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轨迹。
二、“城市,城市”——许慧晶、张弘弢纪实影像展
策展人:徐乔斯
城市,城市(前言)
许多年前看过许慧晶的《天桥》,讲述的是位于广州大学城广州美术学院生活区和教学区之间的天桥被架设起来的过程以及架设他们的工人日常的生活。那是2004年,许慧晶用了3个月的时间和工人们吃住在一起,拍摄了这部纪录片。广州大学城是一夜崛起的神话,十所高校以百花争艳的姿态修缮各自的门庭楼宇,在18平方公里的小谷围岛上,“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2007年大学城全部建设完成后规划人口将达到35万,相当于一个中小规模的城市”。
广州大学城每所高校都有一座天桥,有些天桥从来没有被使用过,下面就是人行横道。但是一座城市就这样诞生了,以许许多多的牺牲和血泪为代价的新生的城市。
与此同时,2007年广州的旧城改造项目开始动土广州的特色老城区恩宁路。在此项目中政府斥资1000亿资金,改造广州范围达54平方公里,基本与1980年广州城区范围一致。2010年摄影师张弘弢用镜头记录下了恩宁路消失过程中的十二张碎片。这些图片不够有力,但充满温情,就像从老房子里穿堂而过的风,还夹杂着南方湿润的雨气。
当恩宁路遭遇天桥的时候,当推倒遭遇重建的时候,“城市”诞生了。
对于城市,卡尔维诺说道:“形式的清单是永无穷尽的:只要每种形式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一座城市,新的城市就会不断的产生。一旦各种形式穷尽了它们的变化,孤立出来,城市的末日就开始了。”正如在《看不见的城市》里,马可和忽必烈的对话让我们最终意识到城市犹如梦境,它只知道出发,却不懂得回航。而中国的城市在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拆迁再造,再推倒,再改造,像一个夜夜笙歌的女人,清晨洁面,夜上浓妆,再洁面,再上妆,只为一个光鲜的面孔来掩饰底层的恐惧和欲望。如此看来,城市并没有特性,不管你的名字叫“北京”还是“广州”,“上海”还是“成都”或者是“广岛”、“内韦尔”,都有着整容过后相同的面孔,高耸入云的建筑,和日渐淡化的记忆。
十五年前何勇吟唱着《钟鼓楼》,如今城市的拥堵代替了原来小饭馆里的炊烟和有条不紊的单车流;十年前许巍离开西安的时候眼前的故乡在夕阳下衣裙漫飞、温柔如水。从前,我们在陌生的人海里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某个城市的名字,仿佛她是为你牵挂而心碎的女人。而如今的城市在夜色中优雅地向我们走来,带着削过骨的脸庞,植入硅胶的乳房,烟熏的双眸焕发出迷幻的神采,让人流连,却无法相爱。
徐乔斯:
1985年10月生于北京,6岁随父母来深
2005年高中毕业于深圳中学
2009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专业美术史
为广州美术学院历史档案馆创作记录片《曾洪流》,任导演。
“OPEN十周年”国际行为艺术节 组委会接待总负责
2010年“南方的白”——李家豪肖像摄影展 策展人
“广州现场”国际行为艺术节 项目总监
2011年“大望艺术节”策展人
广州“星坊60不空间”艺术总监
文章发表:
2007年《523,梦想永恒》见《画廊》杂志
2009年《这一月,我们行为十周年》见《画廊》杂志
2010年《“广州现场”乔斯的日志》见《画廊》杂志
2011年《从“广州现场”看行为艺术的可能性》见《上层》杂志
许慧晶:
1984年出生于中国•山西省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
主要参赛
第五届北京独立电影展
首届东方电影节
第三届南京三年展
第五届CIFF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北京首届青年独立影像年度展
《天桥》荣获2010深圳第二届全国DV大赛 纪录片单元 二等奖
张弘弢
1989年生,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
2005年文艺评论《笔下江山惊宇宙》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
2007年文艺评论《灵魂的深度撞击》被美国油画家协会前主席涂志伟高度赞扬。
2009年7月~8月在《韶关日报》社实习,期间发表专题新闻、图片新闻30余篇,其中B1头条4篇。
2010年4月~6月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实习,任图片编辑。
2008年7月在连南南岗瑶寨采访、拍摄历时半个月。2010年春节随春运列车乘务员志愿者车上采访、拍摄历时一个月。
2010年9月成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
主要参展:
2009年12月 《最后之舞》 个展•香园咖啡•广州
2010年2月 《返乡之路》网络个展•色影无忌网。
2010年5月 《消失中的恩宁路》群展•印度孟买。
2010年9月 《消失中的恩宁路》群展•南方纪实摄影展•广州。
《消失中的恩宁路》分别被网易网及《南方都市报》刊登为新闻头条
三、表演及现场艺术单元
参展艺术家简介
王墨林(男)
1949年,出生于台湾台南。资深剧场暨文化评论家,剧场导演,行为艺术家。1991年,成立「身体气象馆」,是台湾唯一的跨文化/跨领域的非主流艺术团体。此前,他制作过在海边废墟的大型户外演出《拾月》(1987)与台湾第一个「行动剧场」,《驱逐兰屿的恶灵》(1988)。
1992年,他邀集邀请霜田诚二(日本)、安娜其‧芭可(荷兰)、王鋆燊(香港)、胡民山(台湾)参加在台北所举办的创团活动「身体与历史:表演艺术祭」。到了2000年,举办第一个台湾国际行为艺术节,邀请十余位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参加。2005–2007年,连续举办计有五十余位外国籍艺术家参加的国际行为艺术节。为鼓励更多年轻人进入行为艺术界,历年来策划多次工作坊,培养出多名于国际间交流频繁的行为艺术家。历年在台湾、香港、日本、韩国、斯洛伐克、布达佩斯、北京、澳门等地发表行为艺术作品。2010年,应亚洲艺术文献库邀青参加Symposium on Performance Art Practice and Documentation in Asia,发表演讲与行为作品。
2000-2006年间王墨林编导的戏剧作品「黑洞」系列在东京、香港、北京、上海演出。另有导演作品:台北国家剧院制作的《军史馆杀人事件》(2004)与《双姝怨》(2006),以及由台湾原住民担纲、于台北-北京两地推出的希腊悲剧《Tsou 伊底帕斯》(1997-1998)等。2010年,应邀前往釜山执导韩国工人全泰壹自焚四十周年纪念演出《再见!母亲》,与执导新点子剧展作品《荒原》。
2005-2008年,担任牯岭街小剧场艺术总监,并于2007年,将身体气象馆团务交由姚立群负责。另曾出版《中国的电影与戏剧》、《后昭和日本像》、《都市剧场与身体》与《台湾身体论》。
他是上世纪 80 年代后兴起的台湾小剧场运动中重要成员,现为“牯岭街小剧场”及“身体气象馆”负责人。 1987年,策划制作前卫剧场活动,曾演出大型户外剧《拾月》。1988年,参与台湾第一出“行动剧场”的《驱逐兰屿的恶灵》。1991年,成立前卫艺术团体“身体气象馆”,策划制作每年一度的国际跨文化身体表演艺术节迄今逾十年。1994年受第一届布鲁塞尔国际艺术节驻节艺术家、伦敦 ICA 艺术中心邀请担任访问艺术家、受香港国际艺术节邀请主持舞蹈评论工作坊。1997年, 编导大型台湾原住民希腊悲剧《 TSOU•伊底帕斯》。2001年,编导盲人前卫戏剧《黑洞》,在东京、香港、台北巡回公演。2002年受法国在台协会委托创作大型叙述剧《雨果》,并受邀至日本、斯洛伐克、匈牙利、韩国参加国际行为艺术节,发表个人行为艺术作品,并编导盲人独角戏作品《黑洞之外》,在香港、台北巡回公演。2003年,主办台北国际行为艺术节,邀请国外20名及国内4名行为艺术家公演,并策划制作法国「盲点剧团」、日本「青年团」合作之《雪结》演出。2004年,编导 《军史馆杀人事件》。
王墨林在台湾的剧场界,乃至知识分子里颇有名气。他的名声似乎总跟批评、反体制或“骂”联系在一起。与他同辈的一些艺术家早已成为台湾文化主流,当起一方神圣。但这个胡子头发都有些花白了的王墨林,还是一副倔强,喜欢磕磕碰碰反潮流,在边缘上高唱反调。从台湾戒严时期到解严后的十几年里,一直活跃于小剧场圈里。他策划、制作过与社会运动相关的报告剧、行动剧等。 1997与中国青年话剧院合作,在北京推出大型台湾原住民主演的希腊悲剧《TSOU•伊底帕斯》,次年又在台北上演。2000年开始连续三年编创《黑洞》系列,除在台湾上演外,还受邀到日本、香港和上海演出。
王墨林是活跃的批评家,在台湾报刊上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还常受邀到学校或艺术工作坊讲演,并着有《中国的电影与戏剧》、《都市剧场与身体》和《后昭和的日本像》等书。 当台湾社会价值观以及政治局势变迁后,小剧场的重心不再大量关注政治社会议题。但王墨林仍然以强烈的批判反省态度,企图能独立于政治和市场的体制操控之外,用他的剧场作品、行为艺术和个人言论,表达观点。
「水田部落」于2004年3月由新竹尖石乡泰雅族原住民瓦旦‧坞玛所创立。成立宗旨除提出当前原住民所罕见面对之当代艺术的议题外,更是结合美术、影像、剧场、舞蹈、音乐等领域之艺术家,以跨文化交流为旨,进行各种实验性的表演艺术交流,从在地观点出发,连结国际艺文团体进行跨文化交流。2009年6月团长改由陈忆玲担任,瓦旦‧坞玛担任艺术总监。
瓦旦‧坞玛
1958年生,台湾新竹尖石乡泰雅族原住民。于2004年创立「水田部落工作室」,现任「水田部落」艺术总监。
2004年发表《禁止摄影》(台北华山)后,陆续展开行为艺术作品,迄今已有包括《祖先的脸》、《我爱野百合》、《番薯‧芋仔有妈妈的味道》(以上为「泰雅三部曲」系列)、《反全球化1~2》、《有妈妈的味道》、《血的祭忆》、《飨宴》、《我的「我们」》、《Always Coca Cola》、《On the Way》等作品。
受邀于「日本国际行为艺术节(NIPAF)」(2004-2006)、「台湾国际行为艺术节(TIPAF/TIPLive)」(高雄2004、高雄/台北2005、台北2007)、「澳门国际行为艺术节(2005,MIPAF)」、「搞关系:两岸行为艺术家交流」(2005)、「拉美三国亚洲行为艺术节(Performance: Asia: Program for Chile, Argentina and Uruguay)」 (2005,圣地亚哥、瓦尔帕莱索、布宜诺斯艾利斯、蒙地维多) 、爱尔兰与北爱尔兰国际行为艺术节(OPEN RELATIONS II)(2005,库克城、都柏林、北法斯特)、「第四届北京大道现场艺术节(国际行为艺术节)」(北京2006)、「概念艺术个展」(2006,上海)、「亚洲人文展」(2006台北中央研究院)、「根源之力,表现之力--台日行为艺术交流」(2006)、「亚洲劳动艺术节」(2006)、「第八届打开国际行为艺术节」(2007北京)「亚洲身体艺术节」(2008,上海)、「Theater Piece I---TIPAF计划展演暨傅炳荣摄影作品展」(2009,台北/高雄)、「OPEN十周年国际行为艺术节」(2009,北京798艺术特区)、「宋庄艺术村行为艺术交流展」(2009,北京宋庄)、「2009澳门国际现场行为艺术展演(MIPAF2009)」之「台湾行为艺术专场」活动(2009,澳门牛房仓库)、「在路上:2009阿川国际行为艺术交流展」(2009,台北)、「台湾国际行为艺术节计划展演I、II」(2009/2010台北、高雄)、「釜山行动」(2010,釜山)、第六届PIPAF菲律宾国际行为艺术节(2011,菲律宾圣地亚哥市)、西安谷雨行动(2011、西安)。
陈忆玲
现任「水田部落」负责人,资深剧场工作者。中国文化大学戏剧系影剧组毕业。
于2005年开始发表行为艺术作品, 曾参加「根源之力,表现之力--台日行为艺术家国际交流」(2006,台北/台中)、「第十四届日本国际行为艺术节」(NIPAF’07,东京、名古屋、长野)、「第四届TUPADA国际行动艺术节」(TAMA’07,菲律宾碧瑶)、「致敬八O:身体的再诞生--台北国际行为艺术节」(TIPAF’07,,台北)、「南韩Chungju(忠州) and Gimcheon(金泉)国际行为艺术节」 (CGIPAF’08, 2008/9) 、「Theater Piece I---TIPAF台湾国际行为艺术节I」(2009/5,台北/高雄)、「OPEN十周年国际行为艺术节」(2009,北京798艺术特区)、「宋庄艺术村行为艺术交流展」(2009,北京宋庄)、「2009澳门国际现场行为艺术展演(MIPAF2009)」之「台湾行为艺术专场」活动(2009,澳门牛房仓库)、「在路上:2009阿川国际行为艺术交流展」(2009,台北)、受南韩「全泰壹纪念协会」邀请,参加「全泰壹逝世三十九周年纪念文化活动」、「Theater Piece II-TIPAF台湾国际行为艺术节II」(2010,台北当代美术馆、高雄)、「釜山行动」(2010,釜山)、第六届PIPAF菲律宾国际行为艺术节(2011,菲律宾圣地亚哥市)、受邀参加318艺文及工运界禁止派遣联合行动记者会发表「Key waord:禁止派遣」(2011,台北牯岭街小剧场)、西安谷雨行动(2011、西安)
陈佩君
「水田部落」成员,剧场工作者,世新大学平面传播科技学系摄影组毕业。
曾为吴玛悧、游文富、黄佩滢等台湾艺术家协助制作其参展作品与活动。
行为艺术作品发表「交易:一种摧毁的可能性」(2005行为艺术马拉松与2009『观‧想‧做』行为艺术工作坊,台北)、「行动绘画行动」(2005,台北)、「经过」(2006『 新潮实验室』,台北) 、「交易:一种摧毁的可能性」(2009第十届OPEN打开国际行为艺术展,北京)、「白」(2009MIPAF,澳门)、「幻灭」(2010TIPAF行为工作坊,台北)、「沉默并不表示认同」(2010TIPAF THEATER PIECEⅡ,台北)、「来捣蛋」(2010高雄TIPAF行为艺术文件展,高雄)(新北市环境艺术节,深坑)、「声响」(2010 TOTATOGA艺术节,韩国釜山)、「米」(2010牯岭街小剧场艺文空间,台北)、「A WISH」(2011第六届PIPAF艺术节,菲律宾圣地亚哥市)、西安谷雨行动(2011、西安)
深圳:特邀参展——林学强
表演艺术家、资深文献收藏者,艺术爱好者,本次艺术节期间会以装置及现场表演方式结合,表达出对于城市记忆的流逝。
1957年 生于香港
1975年 高中毕业,进入大一设计学院学习平面设计
1977-1980年任“黄与林”广告公司美术部设计助理,
同年获香港中文大学戏剧文凭,成立“面谱”剧团,任副团 长、导演。导演剧目:迪伦马特的《物理学家》、水上勉的《雁寺》、 武者小路实笃的《一休和尚》以及《潘奇托的故事》等。
1982年 任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制片
1982年 第四届香港“荃湾艺术节”出品人助理,同年签约香港话 剧团做兼职演员
1984年获香港市政局主办戏剧汇演公开组最佳男演员奖
1982-1999年 曾在香港恒生银行、香港进汇期货有限公司、香港中南证券有限公司任职
2000年退休移居深圳
2008年 任深圳多道艺术机构艺术总监,策划展览:
“黄瑞瑶的艺术历程”——世界巡回展
“每个人都会受伤”——于洋个展
“三林同行”——林善文作品展
何 玲(男)
1981年10月生于湖南益阳,
2005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工作室,获研究生同等学历;
2007年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派遣赴德进行艺术交流、创作与学习。
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长沙。
2007年获德国“Kunstlerhaus//Schloss Balmoral”奖学金。
个展; 2008 “鸟人计划.顶在爱情岛”何玲个展 (中国、长沙)
2007 “关于我的最高尺度”何玲个展 (BadEms、德国)
艺术活动:
2010 澳门国际现场艺术展演 MIPAF 2010 中国专场 (澳门牛房大仓)
2010 组织并参与“青年湘军”湖南当代青年艺术展 (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
2010 策划并参与“第二届长沙现场艺术节” (湖南千年时代当代艺术中心)
2009 “惊喜”当代艺术展(中国北京 杰森画廊)
2009 “一键还原”(湖南千年时代当代艺术中心)
2009 中德当代艺术家联展(科布伦茨、德国)
2009 首届重庆黄桷坪(新年)国际艺术节(中国、重庆黄桷坪)
2008 城市/建筑:生态 第三届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 (中国、北京 751工厂)
2008 “以身观身”中国行为艺术文献展2008 (澳门艺术博物馆)
2008 帕克斯艺术项目开幕展 (中国北京)
2008 第一届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 (中国、成都)
2008 首届莫斯科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 (俄罗斯、莫斯科现代艺术博物馆)
2007 “ArtVent” (科布伦茨、德国)
2007 “Kunstlerhaus//Schloss Balmoral”,“艺术家之家”2007年奖学金获得者联展(BadEms、德国)
2006 “中 / 日”行为艺术交流 (湘江实验艺术空间、湖南长沙)
2006 “地域餐桌”第四届长沙当代艺术展 (西街创意艺术区,湖南长沙)
代表作:《鸟人日记》
具体实施:我在固定的场所重复向上跳跃,努力以头顶尖帽去刺破悬在颈部的黑色氢气袋子,最后跳到预先挖好的一个隐蔽坑内。突然消失在观众的视线范围之内。
2011大望行为方案(请保密)《鸟人日记-顶6》:装置如图,头部与鸟在笼内共同生活24个小时,衣食住行照常。
萨子原名:包治国 1975年生于新疆 自由职业艺术人 艺术指导 工 作 室: 面壁★工作室 北京宋庄 艺术简历 1999年07月 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 2002年 上海创作 2004年 北京宋庄创作 2007年09月 入住小堡艺术村 个展: 2000年11月 《包治国个展》 天津 部分作品被私人收藏 2004年11月 《长征途中—包治国个展》 新疆艺术学院 2005年07月 《来自草原的不明飞行物》 乌鲁木齐红山公园 2009年05月 《夜咒》——个展 北京七九八OPEN当代艺术空间 策划: 2002年02月 组织《新疆当代艺术展—2002重新启动》 2003年11月 策划《叩门》包治国,魏伟装置2人联展 2005年03月 策划《出血线—当代艺术展》 联展: 2004年09月 《以身观身》行为艺术展 澳门 作品被收藏 2007年07月 《虹》新疆图书馆 作品被图书馆收藏 2007年11月 《宋庄制造2》行为现场 北京上上美术馆 2008年07月 《生活在宋庄》 北京 宋庄美术馆 2009年05月 《SOGO国际艺术节》 北京 西单 2009年05月 《向个人致敬》 新疆 当代影像展 2010年01月 《新疆青年艺术个案》 新疆 野马经贸公司大仓库 2010年8月 《乌鲁木齐影象交流计划》 新疆 五点梅建材 2010年10月 《相约丽江》 云南 丽江音乐节 2010年10月 北京798一号地 红厂艺术区 篝火晚会 行为现场 2011年3月 《敏感地带——个别人行为展》 北京 当代艺术馆 2011年4月 个人实施行为——《日记 — 数米》北京面壁工作室 2011年5月 《大望艺术节行为现场》 深圳大望艺术高地 收藏: 其中行为作品《对话》、《精神的重量》等被澳门博物馆收藏, 油画《经》新疆图书馆收藏,《夜咒》系列等被国内外外私人收藏 装置《摇钱树》新疆大巴扎剧院和酒店收藏
2011大望行为方案:《一棵草》
李 哲(男)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一画室。
实验艺术家,展览策划人。
参加了很多国内国际艺术展览,工作、生活于西安。
2001年12月《西安当代艺术开放展》 西安
2002年1月《回---当代艺术主题展》 西安
2002年5月《大礼拜之二---远离都市的观念艺术活动》 长安
2002年5月中日(shamed—霜田诚二)艺术家交流活动 西安
2002年9月《第三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 西安
2002年12月--2003年1月《流行生活》当代艺术展 西安
2003年5月《中日行为艺术交流计划展》 霜田诚二 王林策划
西安、重庆、成都
2003年7月《西安—南京—故城》行为艺术活动 西安
2003年12月《西安架上艺术报告展》 西安
2005年7月《翻手云-覆手雨》-个人架上绘画展 西安
2008年10月 西安纺织城创造工房艺术中心-李哲个人作品展
2009年《戏剧生活》—五人架上绘画展
2009《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第10届 中国,北京798
2009《城市流光》—当代影像展
策划的展览:
2009年《戏剧生活》—五人架上绘画展
2009年《能买起---当代艺术小幅作品展》
2009.11.1《城市流光》—当代影像展 参展艺术家 郑连杰,张楚,张巍,曾航,朱捍东,罗巍,罗浩,李哲,冯黄伟等
成都:张羽、陈镪
活跃于北村的艺术家,此次将带来行为、影像、装置不同媒介的实验作品,体现北村青年艺术家的创作面貌。
张羽:“我对罗列简历一点兴趣也没有。关于张羽,就是张羽所做的。就这些。。。。”
代表作《被动谜语》2009
过程简述:1.静默站立在空间一角,通过贴身扩音装置扩散自己呼吸的剧烈声音。2.用怪异的腔调说唱自编的《谜语唱辞》。3.和一个会跑会叫的机器狗一起乱爬乱叫,持续喊叫“草泥马”。4.倒在地上发出古怪的叫声和喘气声。
《嚎叫的谜语》:那红衣的。光头使者。。。矗立在灯光之角。。。。。。矗立在灯光之角。。。。。。。。。。那红衣的。光头使者。。。配戴着耳脉及扩音机。。。。配戴着耳脉及扩音机。。。。。。。。那红衣的。巨大墨镜者。巨大墨镜者。巨大墨镜者。巨大墨镜者。巨大墨镜者。巨大墨镜者。
那红衣的。一束强光之焦距。。在墙角。在墙角。在墙角。在墙角。在墙角。在墙角。。。。。那红衣的。。。。。。。。。。。。。。。。。。。。。。。。。。。。。。。。。。。。。。
《谜语唱辞》: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被自杀~~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被精神病~~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躲猫猫~~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不见血~不见伤~不见人~不见血~不见伤~不见人~不见血~不见伤~不见人~不见血~不见伤~不见人~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不折腾~~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三个俯卧撑~
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a~o~e~
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锤子没问题~
陈镪:
1977年生于成都
1998年毕业于四川美院
1999年《鞋垫》个展,重庆新建路
2001年《行走》工作室开放展,成都
2003年《回合》个展,上海顶层画廊
2004年《眺望五人展》上海务色空间
2005年《聚集》上海
2006年《印记现代艺术展》群展-北京上上美术馆
2007年《踏歌而行现代艺术展》贵阳
2007年《复兴现代艺术展》上海复兴画廊
《8美涂影像展》北京
2008年《中国实验电影展》北京
《中国实验电影展》意大利
2009年《虚拟的记忆》北京酒厂
《群落,群落》北京宋庄美术馆
《实验电影镇江放映周》中国镇江
《SOLO第四季》北村独立工场
《国际地下电影放映》深圳创库
2010年《蔓延的走廊》成都廊桥画廊
《广西现代艺术影像展》广西南宁
《陈镪,蒲粤梅联展》艺术国际网站
《国际动物电影节》四川雅安
《台湾成人动画节》中国台湾
《广西青年艺术展》广西南宁
《四川美术学院成都校友展》成都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历届校友展》重庆美术馆
《新星星艺术节影像播放》成都岷山饭店
《合盒——实验影像展》成都四川大学美术馆
2011年《两肋岔道》北村独立工场第5季展
广州:林春园-coco camillelin:
直观工作室创始人,多重领域创作:架上绘画、空间装置、实验影像、戏剧编导。活动于维也纳艺术节、波兰艺术节、香港乙城节、北京798艺术节、北京左右艺术节、北京青年戏剧节、上海下河迷仓秋收季、广州大学生戏剧节、小洲艺术节等。独立制作出品:《戏游记》之“香•体”、《一个主画面的数字死亡现场》、《卡在剧场门外的表情》、《在2012来临之前说:我爱你》、《冷•爱》、《住在砖墙里的作家》、《显微镜下的欲望人生》。
芳芳:
八零后,客家人,超生游击队的产物,华南师范大学毕业。
“我出生在一个山村,父母为了能够生儿子和赚钱搬了几次家到不同的城市,让我在中国不同的城市成长。在中国不健全的教育制度下我扭曲压抑的成长,现在,我的工作是我曾经最讨厌的职业-老师。如果你住在广州,你也许不经意会看到过我在地铁、广场、祠堂门口、公园、酒吧、画廊等的表演。在大学时,我在什么是戏剧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开始为社团排戏。后来加入了实验戏剧团体,在什么是实验戏剧也不清楚的情况下开始了我的戏剧尝试。不喜欢像拍电影那样的排练,也不擅长语言表达。09年开始做自己独立的表演作品,目前专注个人独角戏的表演。我热爱美丽的东西,但从骨子里我没有很会讨好人的基因,所以我的表演也并不具有大众娱乐性。”
2010年独角戏作品《连连拍》在北京和上海演出。
八十年代剧团:
成立于2005年,是广州目前唯一由香港人主持的非牟利独立实验戏剧团体。成员包括中学生、大学生和在职人士,分别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以广州为主。剧团主张个性独立,让团员的个性张扬到极点。
四年来剧团打造多个经典剧目,创团剧目《瘟疫王》在第二届珠江国际诗歌节演出,随即受到广州、上海、北京三地媒体之好评。《昆虫记》系列先后应邀在各种场地上演,并获一致好评。《三国逍遥》系列为八十年代剧团随意性戏剧打开序幕,并确立集体即兴编作演出之模式。《即兴物件剧场》系列重新探索演员和物件的关系。东山口街头实验剧《大山不见处之小鞋子》第一次贴近广州市民生活和广州城市发展等状态,在广州市民间引起巨大回响,并获广州各阶层人民一致好评。《地铁沿线变变变》用四小时穿梭地铁一号线在不同站点反映地铁与广州市民之关系,是八十年代剧团阵容最鼎盛的一次演出,也是八十年代剧团最长的一个演出。08年的《仕女图》乃“仕女系列”的开始。
剧团以集体即兴为创作基调,同时以极端的美术造型见称。另一方面剧团提倡“戏剧在剧场以外”,积极寻找正式剧场以外的演出场地,以求有不同的戏剧体验。曾先后在剧院、酒吧、画展、大学城附近的乡村,甚至在大街上演出,并多次应各媒体的邀请玩不同形式的戏剧实验。
剧团多次接受以下媒体之专访:
《南方都市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南都周刊》《rice》杂志《城市画报》英文杂志《that’s》《香港东方日报》《信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广东电台音乐之声、珠江频道青春快线、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新(G4)、南方电视台、香港有线电视台、佛山电台等等
过往应邀参展之艺术展:
行为艺术表演《你见过上厕所的一百种方法吗》----北京798艺术中心 3+3空间艺术展
原创实验歌舞音乐剧《意义的弥散与自由飘浮的能指》----大学生戏剧节新设之青年单元
《银色帝国灭亡系列首部曲之纯洁的夜晚》----中日韩三地交流艺术展
《水果们的可持续发展性》----第一届小州青年艺术节开幕演出
女性戏剧《仕女图之似曾失去的花园》----香港新新青年剧场邀请展 资助机构: 香港艺术发展局 演出地点: 香港艺术中心
2009年7月 八十年代剧团四周年剧目《再见时间》应邀作为“公众历史频道----当代历史创作展”开幕式演出
2009年8月及9月 应第四届珠江国际诗歌节之邀, 在2009年8月在深圳站开幕式及9月广州站闭幕式演出诗剧《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对话录》
2009年12月 应广州北京路225歌莉亚概念店之邀, 做主题《九年之后》开幕式演出
《昆虫记之在村头上漫生繁衍》作为广州古村保育艺术展沥滘站之开幕演出。
《昆虫记之有多少树可以重来》参展第三届前提行为艺术展。
《昆虫记之村头记忆》作为香港戏剧教育论坛之广州交流剧目。
《神神化化正小丑》作为香港当代戏剧大师的身影戏剧节演出剧目, 并获各香港媒体好评
《寺山修司的上海狐步舞》将作为广州代表, 赴香港参加2011年亚洲小剧场戏剧交流展
八十年代剧团《百年孤植》----2011大望山艺术节演出计划
演出剧目: 《百年孤植》
演出团队: 八十年代剧团
编导: 八十年代剧团团长麦荣浩
监制及美术指导: 八十年代剧团监制崔莹
演员: 五名(包括昆虫王及四棵美好植物)
演出概念:
中国人常言道︰「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可知中国人自古相信因果, 相信栽种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中国人又言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可见中国人自古就知道,播下的种子不会立刻得出果实, 而是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等待, 去验证。一百年前,以孙中山为首的前辈们, 成功发动辛亥革命, 为中国人种下了「民主自由, 国家由人民做主」这一理念。蔡炎培校长, 在北京大学建立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体制, 为中国树立了现代教育方向。五四运动, 高举「德先生与蔡先生」这两位外国朋友, 提倡民主与科学,种下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方向。
这许许多多的理念之树, 一百年后的今天, 也许是时候验证他们所结出的果实?
可曾记得, 在这一百年间, 有另一棵树, 速效生长, 令中国几十年间翻天覆地?这速效之树,就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自1924年建校以来, 迅速开枝散叶, 此后北伐各派系军阀, 八年抗日, 以致国共大战, 在中国风起云涌的名将, 尽皆是黄埔军校的校友。
既然种下来的慢效树需要时间去成长, 它们是否更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 才能健康发育?
然而中国这百多年来风云色变, 又何曾有过真正的「安宁」二字?一百年的风吹雨打, 前辈们种下的慢效之树, 到底结出了怎样的果实?
演出故事:
传说,王母娘娘有一种蟠桃, 三千年开花, 三千年结果; 吃了, 可与天地同寿。
有一个小丑, 名为昆虫王。他说, 不渴望天地同寿, 只要世界美好。于是王母赐给昆虫王几伙种子, 这种子一百年就能结果; 只要结出来的是好果子, 世界就会变得美好。
昆虫王想, 在一个混乱的世界, 如何才能安全守护种子一百年到结果之时?于是, 昆虫王躲进深山之中, 好好种植他的种子。
一百年过去, 今天就是种子结果之时。然而, 问题是, 长期躲在深山, 不懂世事的昆虫王, 如何分辨什么是好果子? 怎样才算是一个美好的世界?
演出形式:
1. 戏剧行为喜剧:演员扮成植物, 做各种有趣的表演。
2. 向水祈福:
据日本一个科学家的长期研究, 水懂得听人说话。人对水说好话, 水会结成美好结晶;相反, 人对水说坏话, 水就会结出歪碎结晶。
表演中会设一盛满水的盘子。昆虫王向盘中的水诉说各种美好愿望, 然后向扮演植物的演员洒水。昆虫王并会鼓励现场观众说出美好愿望, 然后向四周轻轻洒水。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