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禾关于科技和人文的讲座──兼谈越界的勇气和风险
今天看到dqu的新日记(http://www.douban.com/note/151149713/)里这么写:“我也经常见到搞哲学的人说比较文学家胡扯哲学,搞艺术史的人说哲学家胡扯艺术,搞科技的人说什么什么家胡扯科学,当然,文艺工作者也说科学家胡扯文艺。总之,一旦越界,难免胡扯。为了胡而讨好,关键是要找对对象,只对外行扯。” 这让我想到昨天刘禾在清华做的报告《冷战时期的科技与人文思想》。
作为一个以比较文学为学科训练背景的人,刘禾在昨天的讲座里大谈控制论、博弈论和信息论这些科技与语言学、符号学和文学理论这些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大抵也可谓“越界”。她的报告显然是为清华这所工科学校量身定做的,但是,她的听众却大部分是文科背景,很多更是只有中国研究的背景,连拉康、德里达、雅克布森的理论也未必熟悉。她问起,有人知道控制论的鼻祖Weiner吗?Shannon呢?Von Neumann呢?下面都没啥反应。于是这便成了双重的“越界”,其中的“胡扯”、被“胡扯”、怀疑被“胡扯”,从昨天豆瓣上大家简短的反馈中可见一斑(http://www.douban.com/people/4187023/miniblog/444147507/)。
然而,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研究。这个讲座是对她的新书《The Freudian Robot(佛氏人偶)》的简要介绍,这本书的副标题是: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ness (电子化媒介与无意识的未来),更狗血一点的说法就是:控制论如何遭遇拉康的无意识。故事的开始是冷战背景下的跨学科科研模式,冷战前后兴起的新理论,如控制论(cybernetics)、博弈论(game theory)、战略运筹学、信息论等等,都有战略对抗的意图。而1943-1953年间每年在纽约召开的Macy Conference更是召集了来自科技和人文各个领域的专家,讨论控制论的机制。刘禾就是从这个会议出发,重构这些专家之间的社会网络,还原他们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百度一下“控制论”,我看了“控制论”的百度百科以后才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社会理论和对社会关系的想象受控制论的影响是如何的深广。
另一条与控制论平行发展的线索是语言学界对一种“普世语言”的探索,也即I. A. Richards的BASIC English(如何用850个英语词汇表达大部分意思),C. K. Ogden讨论的“基本英语”则是为了讨论什么是最基本的语言符号系统,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统一起来以便于交流(比如度量衡、数字、时间、音符等等)。而香农Shannon的信息论中则提出了Printed English(机识英语)的概念,也即可以被机器辨识的数字化的英语,从而让各种信息交流(加密、解密)、机器与人交流等等成为可能(以前我推过一个芝大学生发明的程序,随机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产生出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句子,这虽然是嘲讽现在的学术“胡扯”,也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这种“机识英语”的进一步发展。Macy Conference上语言学家的频繁参与(比如赵元任),也可看到语言学是如何与信息论和控制论相互影响的。
最后她讲到了拉康。因为时间关系(可能也是因为对听众知识储备的不信任吧),她没有具体讲,只是让大家自己去看书。然而,我感觉这部分可能是她最感到自豪,并觉得最有心得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启发她整个研究的关键所在。她在拉康对爱伦坡小说《被调换的信(The Purloined Letter)》的著名解读的前言中发现,拉康是因为控制论领域的专家对此谈论不休,所以才开始对这个文本进行研究的。而且在核对法文原文后,她发现,原文中大段的数理分析在英译本中都被删除了。于是,英语世界对拉康的理解产生了误差,把拉康的理论归为后结构主义,源于雅各布森,乃至索绪尔的诠释学,而实际上拉康的理论根源有三,分别是佛洛伊德和机器无意识、电报和密码学、控制论和博弈论。拉康最重要的理论贡献“象征界(le symbolique)”,就是把佛洛伊德用到控制论中去的结果。而她整个讲座的结论就是:20世纪风靡世界的法国理论是从美国战后科技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中衍生的。
听完这个讲座,我首先想到的是Latour在《我们从未现代过》一书中提出的模型。
这个图大致的意思是,我们把“客体(自然界)”和“主体(社会)”知识进行混合,想象出了“quasi-object”这种混合体,比如一方面希望把机器人造得像人,另一方面又希望把人像机器一样有效利用起来。随着这种混合体知识的日益增多,就与近代认识论希望区分主客体,区分科学与人文的趋向发生了矛盾,于是就制造出各种理论去弥补(或者说解释)两者间的距离。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mission impossible”的顶端就是post-moderns(后现代主义者),我想拉康也应该算其中之一吧。其实,我很想问问刘禾,她是如何看Latour对quasi-object的理解的,她希望呈现的这种科技与人文对话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在Latour看来,是从文艺复兴以来“主客体越分离越混合”发展中的一环。更有意思的是,拉康的位置应该算是在下面这个三角,还是上面这个三角呢?不过,我对Latour既一知半解,对拉康更是毫无概念,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不是算个能成立的问题(valid question),只好把我的疑问留在这里等内行来回答了。(其实我还很想问问她是不是看看过押井守的《攻壳特攻队》,尤其是第二部innocence,我觉得是对她希望表达的主题,非常直观的呈现,我一直觉得那部动画片所达到的哲学深度是世界级的)
这个讲座给我最大的启发并不是刘禾研究的具体内容,而是她“越界”的勇气。刘禾在最后的问答时间谈到,我们要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去探索新东西,利用各种思想资源(既可以是拉康和控制论,也可以是老子和佛经)去解决我们面临的当代问题,而不是满足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出书,评职称。从《跨语境实践》到《帝国的碰撞》到目前这本《佛氏人偶》,我们可以看到她慢慢从她熟悉的语境和文化中走出去,越走越远,不断地“越界”。因为种种“越界”,她既受追捧,又遭批评,但这些似乎都没有阻止她的脚步。“越界”的风险是她会失去了那个已经认可她的学术共同体,她08年在伯克利东亚系组织的研讨会上做关于“机识英语”的报告,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听众脸上迷惘的神情,包括我自己。但是“越界”对于她而言,恐怕又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一种内驱力。这让我想到,我有个学哲学的朋友评价李猛,说他的思维太抽象,经验研究恐怕已经不能满足他,所以从社会学转到政治学理论,最后到古典哲学。我看刘禾也是一样,她在思考的电子化时代语言本身的问题,已经完全超越了中国文化的语境,进入一个更加普世的层面。这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越界”。你可以斥之为“胡扯”,但不能否认其努力的真诚和思想的勇气。
我发觉国外学者更加勇于“越界”。史华慈的研究从严复到古代中国思想,魏斐德的研究从鸦片战争到明清鼎革到民国警察,傅乐诗的研究从丁文江到宋代的女医科。而中国学者则往往被鼓励在他们自己的小天地里越钻越深,越钻越细,非如此不可为“专家”,非如此就不是严谨的“学者”。而一旦获得了“专家”、“学者”、乃至“大师”的头衔,他们就好像获得了对各种问题发表意见的通行证,开始有资格“越界胡扯”了。但这不是真正的“越界”,真正的”越界“也并不一定是“胡扯”,广阔的智识趣味和敏锐的思维能力是“越界”的内驱力,开放的学习心态更是“越界”的必要装备。真正的“越界”是离开自己的安乐窝,亲身走到陌生的领域中去,而不是看着远山发发感叹。
《东邪西毒》里洪七公很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于是某一天,他就走过去了。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那么个“洪七公”,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的话,就走过去吧。
作为一个以比较文学为学科训练背景的人,刘禾在昨天的讲座里大谈控制论、博弈论和信息论这些科技与语言学、符号学和文学理论这些人文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大抵也可谓“越界”。她的报告显然是为清华这所工科学校量身定做的,但是,她的听众却大部分是文科背景,很多更是只有中国研究的背景,连拉康、德里达、雅克布森的理论也未必熟悉。她问起,有人知道控制论的鼻祖Weiner吗?Shannon呢?Von Neumann呢?下面都没啥反应。于是这便成了双重的“越界”,其中的“胡扯”、被“胡扯”、怀疑被“胡扯”,从昨天豆瓣上大家简短的反馈中可见一斑(http://www.douban.com/people/4187023/miniblog/444147507/)。
然而,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研究。这个讲座是对她的新书《The Freudian Robot(佛氏人偶)》的简要介绍,这本书的副标题是:Digital Medi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nconsciousness (电子化媒介与无意识的未来),更狗血一点的说法就是:控制论如何遭遇拉康的无意识。故事的开始是冷战背景下的跨学科科研模式,冷战前后兴起的新理论,如控制论(cybernetics)、博弈论(game theory)、战略运筹学、信息论等等,都有战略对抗的意图。而1943-1953年间每年在纽约召开的Macy Conference更是召集了来自科技和人文各个领域的专家,讨论控制论的机制。刘禾就是从这个会议出发,重构这些专家之间的社会网络,还原他们彼此间的相互影响。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百度一下“控制论”,我看了“控制论”的百度百科以后才意识到,我们现在的社会理论和对社会关系的想象受控制论的影响是如何的深广。
另一条与控制论平行发展的线索是语言学界对一种“普世语言”的探索,也即I. A. Richards的BASIC English(如何用850个英语词汇表达大部分意思),C. K. Ogden讨论的“基本英语”则是为了讨论什么是最基本的语言符号系统,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统一起来以便于交流(比如度量衡、数字、时间、音符等等)。而香农Shannon的信息论中则提出了Printed English(机识英语)的概念,也即可以被机器辨识的数字化的英语,从而让各种信息交流(加密、解密)、机器与人交流等等成为可能(以前我推过一个芝大学生发明的程序,随机输入几个关键词,就能产生出一个学术性很强的句子,这虽然是嘲讽现在的学术“胡扯”,也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这种“机识英语”的进一步发展。Macy Conference上语言学家的频繁参与(比如赵元任),也可看到语言学是如何与信息论和控制论相互影响的。
最后她讲到了拉康。因为时间关系(可能也是因为对听众知识储备的不信任吧),她没有具体讲,只是让大家自己去看书。然而,我感觉这部分可能是她最感到自豪,并觉得最有心得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启发她整个研究的关键所在。她在拉康对爱伦坡小说《被调换的信(The Purloined Letter)》的著名解读的前言中发现,拉康是因为控制论领域的专家对此谈论不休,所以才开始对这个文本进行研究的。而且在核对法文原文后,她发现,原文中大段的数理分析在英译本中都被删除了。于是,英语世界对拉康的理解产生了误差,把拉康的理论归为后结构主义,源于雅各布森,乃至索绪尔的诠释学,而实际上拉康的理论根源有三,分别是佛洛伊德和机器无意识、电报和密码学、控制论和博弈论。拉康最重要的理论贡献“象征界(le symbolique)”,就是把佛洛伊德用到控制论中去的结果。而她整个讲座的结论就是:20世纪风靡世界的法国理论是从美国战后科技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中衍生的。
听完这个讲座,我首先想到的是Latour在《我们从未现代过》一书中提出的模型。
![]() |
拉图尔(Latour)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一书中的示意图。 |
这个图大致的意思是,我们把“客体(自然界)”和“主体(社会)”知识进行混合,想象出了“quasi-object”这种混合体,比如一方面希望把机器人造得像人,另一方面又希望把人像机器一样有效利用起来。随着这种混合体知识的日益增多,就与近代认识论希望区分主客体,区分科学与人文的趋向发生了矛盾,于是就制造出各种理论去弥补(或者说解释)两者间的距离。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mission impossible”的顶端就是post-moderns(后现代主义者),我想拉康也应该算其中之一吧。其实,我很想问问刘禾,她是如何看Latour对quasi-object的理解的,她希望呈现的这种科技与人文对话融合的跨学科研究,在Latour看来,是从文艺复兴以来“主客体越分离越混合”发展中的一环。更有意思的是,拉康的位置应该算是在下面这个三角,还是上面这个三角呢?不过,我对Latour既一知半解,对拉康更是毫无概念,甚至都不知道这是不是算个能成立的问题(valid question),只好把我的疑问留在这里等内行来回答了。(其实我还很想问问她是不是看看过押井守的《攻壳特攻队》,尤其是第二部innocence,我觉得是对她希望表达的主题,非常直观的呈现,我一直觉得那部动画片所达到的哲学深度是世界级的)
这个讲座给我最大的启发并不是刘禾研究的具体内容,而是她“越界”的勇气。刘禾在最后的问答时间谈到,我们要有孩童般的好奇心,去探索新东西,利用各种思想资源(既可以是拉康和控制论,也可以是老子和佛经)去解决我们面临的当代问题,而不是满足于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出书,评职称。从《跨语境实践》到《帝国的碰撞》到目前这本《佛氏人偶》,我们可以看到她慢慢从她熟悉的语境和文化中走出去,越走越远,不断地“越界”。因为种种“越界”,她既受追捧,又遭批评,但这些似乎都没有阻止她的脚步。“越界”的风险是她会失去了那个已经认可她的学术共同体,她08年在伯克利东亚系组织的研讨会上做关于“机识英语”的报告,我清楚地记得,当时听众脸上迷惘的神情,包括我自己。但是“越界”对于她而言,恐怕又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冲动,一种内驱力。这让我想到,我有个学哲学的朋友评价李猛,说他的思维太抽象,经验研究恐怕已经不能满足他,所以从社会学转到政治学理论,最后到古典哲学。我看刘禾也是一样,她在思考的电子化时代语言本身的问题,已经完全超越了中国文化的语境,进入一个更加普世的层面。这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越界”。你可以斥之为“胡扯”,但不能否认其努力的真诚和思想的勇气。
我发觉国外学者更加勇于“越界”。史华慈的研究从严复到古代中国思想,魏斐德的研究从鸦片战争到明清鼎革到民国警察,傅乐诗的研究从丁文江到宋代的女医科。而中国学者则往往被鼓励在他们自己的小天地里越钻越深,越钻越细,非如此不可为“专家”,非如此就不是严谨的“学者”。而一旦获得了“专家”、“学者”、乃至“大师”的头衔,他们就好像获得了对各种问题发表意见的通行证,开始有资格“越界胡扯”了。但这不是真正的“越界”,真正的”越界“也并不一定是“胡扯”,广阔的智识趣味和敏锐的思维能力是“越界”的内驱力,开放的学习心态更是“越界”的必要装备。真正的“越界”是离开自己的安乐窝,亲身走到陌生的领域中去,而不是看着远山发发感叹。
《东邪西毒》里洪七公很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于是某一天,他就走过去了。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那么个“洪七公”,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如果你真的想知道的话,就走过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