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又开了
书房阳台上的花又开了
书房阳台上一角,放了几盆花。与其说是养花,不如说是放了一些耐旱的植物:两盆芦荟,一盆仙人球,一盆仙人山。都属于不需要特意浇灌打理的种类。
仙人球和仙人山是同时开始养的,九九年春天。媳妇怀着孕,我们一个周末到兄嫂家聚餐,临走时,哥哥让我们拿几盆花,因为嫂子擅长养花,哥哥家的花花草草茂盛得很。我们说,没有心思伺候这些。但却不过兄嫂的好意,我们还是挑了两个小巧的花盆,不是挑选那些花红叶绿的,特意挑选不麻烦的,一个里面是一只小小的仙人球;一个里面是一丛不大的仙人山。
这两个小花盆带回家后,就随手放到了阳台上。想起来就浇浇水,有一搭没一搭的,平常里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到了冬天飘雪的日子,我们的女儿出生了,我们更顾不上这些小花盆里的毛毛刺了。
眨眼见几年过去了,我们也搬家了。搬家时有些用不着的东西丢弃了,但不知何故,对养花并不热心的媳妇居然把这两个小花盆装上了搬家的车。
搬到新居后,这两个小花盆就放到了书房的阳台上。
有时候想起来,就把这两个小盆拿到洗手间,放到一个洗手盆里,开始浇水,直到花盆整个浸没在水里,只把仙人球和仙人山露出了一点点头在水面上,美其名曰:让它们喝个够。
这种养花方式,可以说一曝十寒。
又是几年过去了,前几年,突然有一天,在阳台上发现小花盆里的仙人球居然开出了一朵淡淡的花。先是伸展出和仙人球不成比例的花蕾,之后悄悄怒放撑开了花冠。颜色淡雅,清爽,有一缕微微地幽香。
这盛开的仙人球花,很让我们惊喜。女儿跑过去,瞧了半天,说:“仙人球还开花?”
这盆仙人球马上得到了应有的待遇——我把它端到了客厅里的桌上。晚上,一边看书,一边看花,无端地感到了满足。想起在《良友》上曾刊载的杨之水1986年在《读书》杂志的日记里,大意是写她到金克木家,金先生家里的一颗仙人球开花了,老先生很高兴,说这样的仙人球平常难得开花的,一般要生长五六年后才能开花。尤其是花期不长。
是的。一个晚上,这多开放的仙人球花就凋谢了。小花盆里的仙人球又被放回阳台角落里,和仙人山作伴了。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这两个小花盆也都小了,仙人球和仙人山都长大了许多。
于是,换盆。还到花市上买了专门养这些绿色耐旱植物的肥料。
从此,这几年,每年的暮春或初夏,这盆仙人球就会开花。而且还不是开一朵,有一年居然开了三朵。一朵凋谢,另一朵盛开。若同时冒出几朵来,就剪去几朵太小的花蕾,这样剩下的花蕾会开放的更盛大的。每次仙人球开花的时候,往往在晚上,从傍晚开始,眼看着它一点点渐次张开,三四个小时后,那花就开成了一朵“歌唱的喇叭”。然后就眼看着渐渐萎靡下来。
不忍心看到一个晚上就凋谢的仙人球花,我们在花刚开的时候,就剪下来,插到盛上清水的一只瘦高的玻璃杯里,像是花在“呼吸”,眼看着清水一串串水珠在上下涌动着。
这样插在玻璃杯水里的仙人球花,可以延长花期了。每天换水,可以延长三四天。
仙人球年年开花,已经不再让我们惊喜了,成了惯例。
今年,阳台上又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两盆芦荟居然也开花了。
养芦荟是搬到新家之后。也就是五六年的样子。某次,媳妇的同事送了她一盆茂盛的芦荟,说是可以“美容”。带回家后,就放到了阳台上。这盆芦荟与仙人球和仙人山相比,成了壮士,显得又高又大。常常要萌出许多新的小芽。没用两年,就给它换了盆,任由它自由地生长。
后来,总是看到花盆里冒出新的芦荟,就有些不舍的都拔掉,某次,就留下了两株壮实的,另外放到一个略小的花盆里。像是一对情侣,相互交织在一起。
前些天,突然看到这两棵不大的芦荟,其中一棵,窜出了长长的花剑——那花苔骄傲地伸展着,然后在顶端向下,挂出一对对含羞的小钟形花,闭合时显得羞涩,尤其是早晨,若来到阳台上,会看到花的顶端“拽”着一粒晶莹的“露珠”。当然不是露珠,是它自己分泌的吧。
随后,相伴的另一株也昂扬起高高的花苔。
芦荟开花,让我小小的有了得意。尤其是,继之,那盆粗壮的大芦荟,也伸展出了高高伸展的结实的花苔,顶端的一串串小花,也要端庄许多,即便是早晨花朵上的那一滴滴含着的“露珠”,也没有丝毫的轻飘之感。
我对媳妇和女儿说,怎么样?我养的这些不开花的花都开花了。
媳妇笑说:“它们是气愤的,你总是不好好给它们浇水,它们一赌气就开花给你看,再让你不好好待它们。”
女儿说:“这些花是自己开的,和你有啥关系啊?”然后女儿又加一句:“就像你那样胡乱给它们浇水,也能说养花!”
这几天,我每天都要给仙人球花换水:一朵正盛开的仙人球花,插在玻璃杯里,每天早晨起来,先给它换上一杯清水。
阳台上的仙人球,眼看着又有一朵花蕾要伸展出来了。
书房阳台上一角,放了几盆花。与其说是养花,不如说是放了一些耐旱的植物:两盆芦荟,一盆仙人球,一盆仙人山。都属于不需要特意浇灌打理的种类。
仙人球和仙人山是同时开始养的,九九年春天。媳妇怀着孕,我们一个周末到兄嫂家聚餐,临走时,哥哥让我们拿几盆花,因为嫂子擅长养花,哥哥家的花花草草茂盛得很。我们说,没有心思伺候这些。但却不过兄嫂的好意,我们还是挑了两个小巧的花盆,不是挑选那些花红叶绿的,特意挑选不麻烦的,一个里面是一只小小的仙人球;一个里面是一丛不大的仙人山。
这两个小花盆带回家后,就随手放到了阳台上。想起来就浇浇水,有一搭没一搭的,平常里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到了冬天飘雪的日子,我们的女儿出生了,我们更顾不上这些小花盆里的毛毛刺了。
眨眼见几年过去了,我们也搬家了。搬家时有些用不着的东西丢弃了,但不知何故,对养花并不热心的媳妇居然把这两个小花盆装上了搬家的车。
搬到新居后,这两个小花盆就放到了书房的阳台上。
有时候想起来,就把这两个小盆拿到洗手间,放到一个洗手盆里,开始浇水,直到花盆整个浸没在水里,只把仙人球和仙人山露出了一点点头在水面上,美其名曰:让它们喝个够。
这种养花方式,可以说一曝十寒。
又是几年过去了,前几年,突然有一天,在阳台上发现小花盆里的仙人球居然开出了一朵淡淡的花。先是伸展出和仙人球不成比例的花蕾,之后悄悄怒放撑开了花冠。颜色淡雅,清爽,有一缕微微地幽香。
这盛开的仙人球花,很让我们惊喜。女儿跑过去,瞧了半天,说:“仙人球还开花?”
这盆仙人球马上得到了应有的待遇——我把它端到了客厅里的桌上。晚上,一边看书,一边看花,无端地感到了满足。想起在《良友》上曾刊载的杨之水1986年在《读书》杂志的日记里,大意是写她到金克木家,金先生家里的一颗仙人球开花了,老先生很高兴,说这样的仙人球平常难得开花的,一般要生长五六年后才能开花。尤其是花期不长。
是的。一个晚上,这多开放的仙人球花就凋谢了。小花盆里的仙人球又被放回阳台角落里,和仙人山作伴了。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这两个小花盆也都小了,仙人球和仙人山都长大了许多。
于是,换盆。还到花市上买了专门养这些绿色耐旱植物的肥料。
从此,这几年,每年的暮春或初夏,这盆仙人球就会开花。而且还不是开一朵,有一年居然开了三朵。一朵凋谢,另一朵盛开。若同时冒出几朵来,就剪去几朵太小的花蕾,这样剩下的花蕾会开放的更盛大的。每次仙人球开花的时候,往往在晚上,从傍晚开始,眼看着它一点点渐次张开,三四个小时后,那花就开成了一朵“歌唱的喇叭”。然后就眼看着渐渐萎靡下来。
不忍心看到一个晚上就凋谢的仙人球花,我们在花刚开的时候,就剪下来,插到盛上清水的一只瘦高的玻璃杯里,像是花在“呼吸”,眼看着清水一串串水珠在上下涌动着。
这样插在玻璃杯水里的仙人球花,可以延长花期了。每天换水,可以延长三四天。
仙人球年年开花,已经不再让我们惊喜了,成了惯例。
今年,阳台上又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两盆芦荟居然也开花了。
养芦荟是搬到新家之后。也就是五六年的样子。某次,媳妇的同事送了她一盆茂盛的芦荟,说是可以“美容”。带回家后,就放到了阳台上。这盆芦荟与仙人球和仙人山相比,成了壮士,显得又高又大。常常要萌出许多新的小芽。没用两年,就给它换了盆,任由它自由地生长。
后来,总是看到花盆里冒出新的芦荟,就有些不舍的都拔掉,某次,就留下了两株壮实的,另外放到一个略小的花盆里。像是一对情侣,相互交织在一起。
前些天,突然看到这两棵不大的芦荟,其中一棵,窜出了长长的花剑——那花苔骄傲地伸展着,然后在顶端向下,挂出一对对含羞的小钟形花,闭合时显得羞涩,尤其是早晨,若来到阳台上,会看到花的顶端“拽”着一粒晶莹的“露珠”。当然不是露珠,是它自己分泌的吧。
随后,相伴的另一株也昂扬起高高的花苔。
芦荟开花,让我小小的有了得意。尤其是,继之,那盆粗壮的大芦荟,也伸展出了高高伸展的结实的花苔,顶端的一串串小花,也要端庄许多,即便是早晨花朵上的那一滴滴含着的“露珠”,也没有丝毫的轻飘之感。
我对媳妇和女儿说,怎么样?我养的这些不开花的花都开花了。
媳妇笑说:“它们是气愤的,你总是不好好给它们浇水,它们一赌气就开花给你看,再让你不好好待它们。”
女儿说:“这些花是自己开的,和你有啥关系啊?”然后女儿又加一句:“就像你那样胡乱给它们浇水,也能说养花!”
这几天,我每天都要给仙人球花换水:一朵正盛开的仙人球花,插在玻璃杯里,每天早晨起来,先给它换上一杯清水。
阳台上的仙人球,眼看着又有一朵花蕾要伸展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