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是非论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黄万里生前说,三峡修坝将使卵砾石堵塞重庆港,“最终被迫炸坝”。他的同事、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仁认为,这个估计过于严重。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张仁以三峡工程泥沙专家组组长的身份表示:“情况好于预期。”
低于预期的淤积仍然存在问题。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总经理熊维明对本刊记者说,2008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由于水库水位抬高,重庆段泥沙淤积问题开始显现,今年3月,九龙坡港区发生三起搁浅事件。
“这一点在论证阶段是预计到的,需要管理部门加强维护工作。”张仁说,三峡建库以来,无论是卵砾石对库尾港口的影响,还是悬移质泥沙淤积对有效库容和航道、港口的影响,实际情况都好于预期。
“并没有发生卵砾石的严重淤积”
1993年,黄万里就三峡工程上书中央,“请速决策停工”,重申过去论点:“此坝蓄水后不出十年,卵石夹沙随水而下将堵塞重庆港;江津北碚随着惨遭洪灾,其害将几十倍于1983年安康汉水骤涨21米,淹毙全城人民的洪灾。最终被迫炸坝。”
黄万里的预测,基于他青年时对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实地考察。他根据岷江都江堰鱼嘴实测的输移卵石,推算三峡段年平均入库卵石高达一亿吨。
张仁不同意黄万里的判断,理由有三:
一、长江干支流进入三峡库尾重庆段,要经过四川的大平原,大部分卵砾石在平原地区就淤掉了,“进到水库是不可能有那么多的”。
二、葛洲坝工程已经建成,假如来沙有那么多的话,葛洲坝水库进口断面的水位就会抬高,“但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三、三峡工程坝址基坑已经开挖,假如每年来上亿吨卵石的话,坝址那个地方应该布满卵石,“事实上情况并不如此”。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监测统计,三峡建库前,重庆寸滩断面多年平均卵砾石来量22万吨,仅为黄万里推算的千分之二。
张仁对本刊记者说,黄万里生前曾对这一测验结果表示异议,说卵石是测不准的,“把一个采集卵石的采样器放到河里,卵石有的滚进去,有的滚不进去,所以测到的往往只是很小一部分。”
张仁认为,“这一点黄先生是对的,但每年入库卵砾石量远远不会到一亿吨。”
三峡蓄水以来,水文局监测统计显示,寸滩断面卵石来量减少至年均4万多吨。到目前为止,重庆主城区河道还冲刷了几百万立方米,“并没有发生卵砾石的严重淤积”。
三起搁浅事件
据监测,与卵砾石一样,悬移质泥沙入库数量亦明显下降,上世纪50至70年代,三峡水库相应范围,年平均来沙量为5亿吨左右,90年代减少至3亿多吨,三峡水库蓄水后进一步减至2亿吨左右。
对于悬移质泥沙的问题,三峡水库以“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应对,即汛期来沙多时降低水位排沙,非汛期来沙少时蓄水兴利。
即便如此,在目前水库运用初期,也仅能排出70%左右的泥沙。据监测,蓄水以来,2003~2007年,每年入库2亿吨泥沙,约有1.3亿吨淤在库内。
张仁说,1.3亿吨的淤积量,“仅约为论证阶段预期的三分之一。”
他透露,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入河泥沙增加,但三峡水库的入库沙量也只有2.18亿吨,说明水库的拦沙功能是持久的。
重庆港泥沙往年为汛期淤、汛后冲,而三峡水库汛后蓄水,影响其走沙。今年3月,九龙坡港区发生三次靠、离船舶作业搁浅事件,港口方认为与此有关。
2003年135米蓄水以来,涪陵、万州港泥沙淤积逐渐严重。2005年3月观测发现,涪陵龙王沱港区泥沙淤积最大厚度约5米,且有一定量的卵石。
“这些是水库水位抬高后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张仁强调,这在预期之内,也可通过疏浚方式解决。
疏浚由谁埋单又成问题。重庆港务物流集团认为应由三峡集团出钱,三峡集团则认为,蓄水对航运有很大好处,淤积应由港口自行解决。
至于坝区河段的淤积情况,泥沙专家组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7年,坝区14.5千米范围内共淤泥沙约七千万立方米,坝前最大淤厚约50米。
在张仁看来,目前坝前淤积面高程离电厂和上引航道的进水口“还远得很”,坝区泥沙淤积对电厂和引航道的影响还有待于发展,“还需要继续观测和研究”。回水变动区因泥沙淤积而形成的碍航浅滩如何治理,也“有待今后继续研究解决”。
张仁认为,入库泥沙现在淤积70%,以后会越来越少,直至“冲淤平衡”,因为淤积越多,水深越浅、走沙越多,淤满预留的拦沙库容后,还能长期保留绝大部分有效防洪库容。
三峡工程论证报告根据其他水库经验与试验模型测算,作出预测:三峡水库经80~100年可达冲淤平衡。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向本刊记者表示,现在看来,随着上游电站建成运行,三峡入库泥沙必将进一步减少,冲淤平衡将迟至100年之后。
低于预期的淤积仍然存在问题。重庆港务物流集团总经理熊维明对本刊记者说,2008年175米试验性蓄水以来,由于水库水位抬高,重庆段泥沙淤积问题开始显现,今年3月,九龙坡港区发生三起搁浅事件。
“这一点在论证阶段是预计到的,需要管理部门加强维护工作。”张仁说,三峡建库以来,无论是卵砾石对库尾港口的影响,还是悬移质泥沙淤积对有效库容和航道、港口的影响,实际情况都好于预期。
“并没有发生卵砾石的严重淤积”
1993年,黄万里就三峡工程上书中央,“请速决策停工”,重申过去论点:“此坝蓄水后不出十年,卵石夹沙随水而下将堵塞重庆港;江津北碚随着惨遭洪灾,其害将几十倍于1983年安康汉水骤涨21米,淹毙全城人民的洪灾。最终被迫炸坝。”
黄万里的预测,基于他青年时对长江上游干支流的实地考察。他根据岷江都江堰鱼嘴实测的输移卵石,推算三峡段年平均入库卵石高达一亿吨。
张仁不同意黄万里的判断,理由有三:
一、长江干支流进入三峡库尾重庆段,要经过四川的大平原,大部分卵砾石在平原地区就淤掉了,“进到水库是不可能有那么多的”。
二、葛洲坝工程已经建成,假如来沙有那么多的话,葛洲坝水库进口断面的水位就会抬高,“但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三、三峡工程坝址基坑已经开挖,假如每年来上亿吨卵石的话,坝址那个地方应该布满卵石,“事实上情况并不如此”。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监测统计,三峡建库前,重庆寸滩断面多年平均卵砾石来量22万吨,仅为黄万里推算的千分之二。
张仁对本刊记者说,黄万里生前曾对这一测验结果表示异议,说卵石是测不准的,“把一个采集卵石的采样器放到河里,卵石有的滚进去,有的滚不进去,所以测到的往往只是很小一部分。”
张仁认为,“这一点黄先生是对的,但每年入库卵砾石量远远不会到一亿吨。”
三峡蓄水以来,水文局监测统计显示,寸滩断面卵石来量减少至年均4万多吨。到目前为止,重庆主城区河道还冲刷了几百万立方米,“并没有发生卵砾石的严重淤积”。
三起搁浅事件
据监测,与卵砾石一样,悬移质泥沙入库数量亦明显下降,上世纪50至70年代,三峡水库相应范围,年平均来沙量为5亿吨左右,90年代减少至3亿多吨,三峡水库蓄水后进一步减至2亿吨左右。
对于悬移质泥沙的问题,三峡水库以“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应对,即汛期来沙多时降低水位排沙,非汛期来沙少时蓄水兴利。
即便如此,在目前水库运用初期,也仅能排出70%左右的泥沙。据监测,蓄水以来,2003~2007年,每年入库2亿吨泥沙,约有1.3亿吨淤在库内。
张仁说,1.3亿吨的淤积量,“仅约为论证阶段预期的三分之一。”
他透露,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入河泥沙增加,但三峡水库的入库沙量也只有2.18亿吨,说明水库的拦沙功能是持久的。
重庆港泥沙往年为汛期淤、汛后冲,而三峡水库汛后蓄水,影响其走沙。今年3月,九龙坡港区发生三次靠、离船舶作业搁浅事件,港口方认为与此有关。
2003年135米蓄水以来,涪陵、万州港泥沙淤积逐渐严重。2005年3月观测发现,涪陵龙王沱港区泥沙淤积最大厚度约5米,且有一定量的卵石。
“这些是水库水位抬高后必然会产生的现象。”张仁强调,这在预期之内,也可通过疏浚方式解决。
疏浚由谁埋单又成问题。重庆港务物流集团认为应由三峡集团出钱,三峡集团则认为,蓄水对航运有很大好处,淤积应由港口自行解决。
至于坝区河段的淤积情况,泥沙专家组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7年,坝区14.5千米范围内共淤泥沙约七千万立方米,坝前最大淤厚约50米。
在张仁看来,目前坝前淤积面高程离电厂和上引航道的进水口“还远得很”,坝区泥沙淤积对电厂和引航道的影响还有待于发展,“还需要继续观测和研究”。回水变动区因泥沙淤积而形成的碍航浅滩如何治理,也“有待今后继续研究解决”。
张仁认为,入库泥沙现在淤积70%,以后会越来越少,直至“冲淤平衡”,因为淤积越多,水深越浅、走沙越多,淤满预留的拦沙库容后,还能长期保留绝大部分有效防洪库容。
三峡工程论证报告根据其他水库经验与试验模型测算,作出预测:三峡水库经80~100年可达冲淤平衡。
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向本刊记者表示,现在看来,随着上游电站建成运行,三峡入库泥沙必将进一步减少,冲淤平衡将迟至100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