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稻叶君山《清朝全史》
![]() |
众所周知,东国之勃兴,在明治维新,其于对外关系处置得宜,遂免于吾国近代之祸。因之,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着眼亦全在清国之于对外关系,新疆、西藏、安南、台湾、琉球、朝鲜、满蒙,此部清史,另名《满清对外关系史》亦可,所附英人令利之《太平党之扬子江日记》及《国际大事表》亦与此有关。而对于有清一代之内政,只简要述之,想来吾国传统政制极盛于唐,至清实亦倒退为部族统治(钱穆语),稻叶君山不在此等地方浪费笔墨,而专注于对外关系,确乎切中肯綮。虽科学之进步,机器之发明非生活之必需,然正如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老大中国如何能置身其外,精精于雕琢繁复之工艺,而不见世界之大局,也只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然实在又恃何而争呢?鸦片战争之役,一者鸡同鸭讲,完全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二者实力悬殊,完全是两个世纪的战争游戏。稻叶君山在李鸿章访欧后有评论云,欧洲人之观察中国,亦从此而洞见真相,盖前此欧洲人以中国为不可思议之国,或以为有何等实力,一八九五年与日本一战,以极大之国败于至小之日本,于是共知中国国防之薄弱。这诚然是稻叶君山按捺不住之欣喜,而西人对于老大中国之认识,鸦片战争后已无疑义,不过是列强之间彼此牵制,李鸿章才得以在其间周旋迁延而已。及至戊戌变法失败,不管其所倡者如何之“躁急”,如何失之于空疏,清政府之态度已昭然若揭。稻叶君山曰,守旧胜利之意见,亦不过北京一带之地方则然,而南方所播种之革新分子,则潜滋暗长,且因康梁蹉跌之故,或转而与革命党通声息,此革命之所以告成功,而清之所以退位也。
另关于清人之兴于东北,本书述之甚详,又因之而涉及晚明史,可为了解明清之际历史做相当之参考。
此中社科版非仅标点配图而已,对于相关人物,不同译名,以及征引文献都在本页做了旁注,极便于阅读,且编校质量亦不低,错讹率之低在如今之出版界已是个中翘楚。上海社科院影印版固然可以置一部案头摩挲翻看,但真要阅读,窃以为还是此版本适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