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的《Tosca》:爱恨纠缠,美与丑的角力
这世上某些词仿佛只是为了证明其反面而存在,歌剧中Verismo(真实主义)某种程度上便是如此。尽管在人物的设定上更倾向于现实生活中的较低阶层,和过去的王孙贵族相比更贴近生活,然而内容上却偏向戏剧性强烈的事件,不乏暴力与血腥,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真正的生活,Puccini的《Tosca》是最有代表的一出真实主义歌剧。
诚然,歌剧向来有折磨女主角的传统,不过卑鄙和肮脏到《Tosca》这个程度的并不多见,Scarpia很可能是歌剧史上最肮脏的反派,估计也就《La Gioconda》的Barnaba有一拼。以严刑拷打其情人使女主角屈服,并进一步以其性命要挟女主角以肉体相酬(国大的节目简介甚至不敢明确提及这一点),歌剧的第二幕甚至有一点SM的气息。也难怪Franco Zeffirelli不久前接受采访时声称,Tosca 之所以要杀死Scarpia,是因为发觉自己已爱上Scarpia,这让她难以接受,因此只能杀死他。
虽然被某些人所诟病,然而夸张的戏剧性也正是《Tosca》的魅力所在,虽然不乏诸如朱里尼、阿巴多这样自动回避Puccini作品的人,然而《Tosca》从来也不缺乏支持者,尤其受到女高音的欢迎,她们很容易把自己认同为剧中的那位Diva,演唱“为艺术,为爱情”(Vissi d'arte)时,仿佛躺在艺术祭坛上的那一个正好是自己。国家大剧院对Puccini的这出作品当然也很重视,2009年首届歌剧节的开幕大戏便选定了它,而在那个制作失败以后,时隔一年国大毅然决定再次推出《Tosca》,并请来经验丰富的歌剧导演Giancarlo Del Monaco担任制作导演。
Giancarlo Del Monaco的制作看过一些,基本上他是比较注重剧本设置的那类导演,舞台装置也很精细,虽然有人认为他不是很有想象力。我国女高音歌唱家和慧曾说过,传统一点的制作更适合国内的观众,当年在看国家大剧院的《蝴蝶夫人》时也有过类似的看法。因此,小Del Monaco还是比较适合国内观众的,尽管我认为Franco Zeffirelli更好些,不过后者来做的话只怕钱就要花得更多了。
《Tosca》算不上一个很难执导的戏,戏剧原作者Sardou把作品的时间和地点都确定得格外清楚。时间是1800年,三幕的地点分别为圣安德烈大教堂(Sant‘Andrea Della Valle)、法尔内塞宫(Palazzo Farnese)和圣天使堡(Castel Sant' Angelo),都是实实在在的建筑,而且彼此离得也很近,符合剧情的设置。因此,一个规矩的现实主义制作,考察一下这三个古建筑便不难完成布景布置(之前曾有过一个严格考据的演出,有空的话再聊)。
小Del Monaco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尤其是第二幕法尔内塞宫的壁画,非常精细,细节像极了原作。不过小Del Monaco当然不会止步于原样复制,他采取了布景向舞台内部倾斜的方式,让观众获得新奇的感受,这一处理不难接受,可以理解为大厦将倾的罗马。视觉上也有不错的效果,从透视的角度它可以显得建筑更加宏伟,而且还可以表现圣安德烈大教堂华丽的穹顶。另外,对楼上的观众来说,这也是他们更为舒服的视角。当然类似的处理也不是没有,在今年Luc Bondy的新制作上马前,斯卡拉歌剧院的前一个《Tosca》制作,导演Luca Ronconi就采用了布景扭曲的方式(这个制作的演出当年北京电视台曾经转播过)。
小Del Monaco这个制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比较强调舞台的动态,这点在第一幕结尾的“感恩赞”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段落通常也是全剧效果最突出的地方,当Scarpia一边高声唱着赞歌一边喊出“Tosca,你让我忘记了上帝”时,美与丑、虔诚与欲望的对立瞬时被推到极处。在Bregenzer音乐节那个著名的巨眼制作上那位熊大叔干脆就直接脱衣自摸了……小Del Monaco在这个段落里,没有采用常见的宗教行列行进方式,而是通过让布景移动的方式让坐着的观众产生仿佛在教堂中行进的感觉,有点类似于电影拍摄时摄像机的推进。具体的处理是墙面外推让空间扩大,同时伴以穹顶的转动以造成旋转的错觉,最后宗教仪式人员自下方升起完成了最终的布景。但一切还没完,在结尾的高潮处一个巨大的香炉突然像钟摆一般由上面荡将下来,仿佛敲响了命运的最后时刻!
尽管这一处理效果不错,个人仍觉得气氛仍有不足,主要是“教众”三三两两的上场显得有点散漫,缺少严肃的宗教气氛,尤其是他们纷纷朝向那个旋转的穹顶时,让人感觉好像是要去天文馆看环幕电影似的。和这一段换景相比,第二三幕的场景变换未免有些卖弄的成分了。在音乐的伴奏下,法尔内塞宫缓缓沉入地底,然后一个十来米高的天使长像从后方缓缓推过来,小Del Monaco的这个制作充分利用了国家大剧院舞台的装置设备。
不过话说回来,我不是很喜欢第三幕的这个布景,布景重点完全放在圣天使堡顶端的天使长雕像上忽略了圣天使堡,宏大是宏大,然而缺乏层次美感单一,和前两幕的布景风格并不协调。事实上,我感觉这样夸张的巨型物体布景,更适合维罗纳和Bregenzer那样巨大的露天空间,而非室内歌剧院。
小Del Monaco的这个制作虽然提供了新的视觉效果,不过整体上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制作,服装方面也很规矩。就好像第二幕Tosca的那个Diva造型,自从64年Franco Zeffirelli在英皇为Maria Callas打造的那个著名制作以来,已记不清多少个《Tosca》的制作都是类似的打扮——冠状头饰、贴身的红色及地长裙。表演上也没什么出格之处,不会像Luc Bondy的新制作那样引来争议,当然现在的《Tosca》制作或多或少都淡化了宗教影响,原剧本标明的Tosca在Scarpia死后的宗教举动通常被忽略。
小Del Monaco制作之外,国大的新《Tosca》最值得称道之处是乐队的表现,国大这两三年的歌剧演出这是第一次乐队的表现让我信服,乐池里终于也能发出饱满且富有说服力的声音了,这真算得上一个大惊喜,指挥吕嘉功不可莫。希望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能再接再厉,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当然也不能说演奏就很完美,个人感觉第二幕的戏剧强度还是有所欠缺,如同之前所说《Tosca》是一出戏剧冲突尤为激烈的戏,偶尔洒下狗血还是有必要的,渲染的浓烈些有助于增强说服力。“为艺术,为爱情”之所以感人,不见得是这首曲子写得有多么的了不起,而是在前面的铺垫下获得了一种弓拉到极致处突然弦断了的失重感。在这个地方衔接这样的一首咏叹调,其实不怎么符合全剧的风格,当年Puccini也因此得到不少的“建议”,不过实践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扯远了,回到戏剧性的话题,原因倒不一定在乐队和指挥身上,对于《Tosca》这样的一出戏,歌唱家的影响还是很关键。这次国大排出的演唱阵容,基本合格,但算不上很出色,原因在于歌唱家缺乏强烈的个性。女高音Nicola Beller Carbone外形出众,唱功也较为工整,虽然音量不算大,但稳定而饱满的中低音区说明她还是可以演唱这个角色的。不过对于真实主义的作品来说,演唱时最好能在适当时辅以真嗓的嘶喊增强戏剧表达效果,让Tosca的痛苦更加突出。Carbone的高音原本就缺乏穿透力,若不加以其它方式渲染那么表现未免会显得有些平淡。
类似的,男中音Alberto Mastromarino的戏剧表现同样不够突出,作为戏中大反派他演唱的Scarpia危险性不足。而且可能由于体型的原因,他在舞台上的活动并不十分积极,和Tosca的对手戏让人感觉强度不足。胁迫女主角就范本属于“很黄很暴力”的范畴,对手戏时若两人身体距离不够接近,强烈的戏剧冲撞就难以制造。
演唱Cavaradossi的委内瑞拉人Aquiles Machado是较早认识的一位男高音,他的年纪和现在正当红的Rolando Villazon、Juan Diego Florez相仿,属于新一拨的拉美男高音。尽管声音也不错,不过一来外形较吃亏,二来艺术感觉也要差一些,所以没法获得类似的成功。好些年没听,他的音色仍旧漂亮,难得的是投入程度比过去强了不少,一曲“星光灿烂”(E lucevan le stelle)唱得让人心碎欲绝。不过说到底,他的声音还是属于抒情男高音的类型,尽管偏于抒情的Cavaradossi也可以接受,不过高音能力似乎有所下降,几个高音都没能飚起来。国大的上一个Cavaradossi,Marcello Giordani尽管表现并不一致,但几个高音相当给力。
国家大剧院和广州大剧院几乎是前后脚推出歌剧《Tosca》,也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比较,虽然广州大剧院的演出我没有看,尽管如此我还觉得两者之间的可比性并不大。国家大剧院正在做的是打造属于自己制作,作为之后常规演出的内容,这是歌剧院经营不能回避的事情。经过这两三年的积累,国大已经有大约十个拿得出手的制作,虽然数量仍有欠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剧目库也将越来越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在剧目晚上的过程中培养起自己的乐队和合唱团。而广州大剧院的行为与之前北京音乐节上演的歌剧没有实质差别,借用别人的制作,东拼西凑整合出一套演出班底,演完了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之前看报道说,广州大剧院用的是罗马歌剧院的制作,果真如此效果应该很好。罗马歌剧院的《Tosca》是较新的制作,Franco Zeffirelli2008年的这个制作有着很好的口碑,不过从网上图片上来看,完全不是这回事。虽然能看些端倪,不过基本上属于Franco Zeffirelli原制作的山寨版本。这倒也没啥可奇怪的,为节约成本,漂洋过海来的往往都是精简版。
当然,音乐的质量和制作是两回事,事实上即便是音乐会歌剧也能感动人,就像那年Gergiev带领Mariinsky演出的《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我也相信广州大剧院的演出可能音乐上会更胜一筹。毕竟它有一个更意大利化的阵容,歌唱家和指挥经常合作,默契程度比较高。Micaela Carosi的Tosca确实不错,Roberto Frontali的名气也不小,Piero Giuliacci虽然没听说过,不过看样子也是名久经考验的歌唱家,再加上在意大利很受欢迎的指挥Daniel Oren,广州大剧院可以说是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不过我更支持国大的做法,歌剧院不只是一座建筑,或一个演出场馆,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它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歌唱家和指挥都可以再请的。我相信国大的音乐表现也会逐步提高,实际上我感觉国大的几个歌剧,第二轮演出都比首轮的表现要好!
诚然,歌剧向来有折磨女主角的传统,不过卑鄙和肮脏到《Tosca》这个程度的并不多见,Scarpia很可能是歌剧史上最肮脏的反派,估计也就《La Gioconda》的Barnaba有一拼。以严刑拷打其情人使女主角屈服,并进一步以其性命要挟女主角以肉体相酬(国大的节目简介甚至不敢明确提及这一点),歌剧的第二幕甚至有一点SM的气息。也难怪Franco Zeffirelli不久前接受采访时声称,Tosca 之所以要杀死Scarpia,是因为发觉自己已爱上Scarpia,这让她难以接受,因此只能杀死他。
虽然被某些人所诟病,然而夸张的戏剧性也正是《Tosca》的魅力所在,虽然不乏诸如朱里尼、阿巴多这样自动回避Puccini作品的人,然而《Tosca》从来也不缺乏支持者,尤其受到女高音的欢迎,她们很容易把自己认同为剧中的那位Diva,演唱“为艺术,为爱情”(Vissi d'arte)时,仿佛躺在艺术祭坛上的那一个正好是自己。国家大剧院对Puccini的这出作品当然也很重视,2009年首届歌剧节的开幕大戏便选定了它,而在那个制作失败以后,时隔一年国大毅然决定再次推出《Tosca》,并请来经验丰富的歌剧导演Giancarlo Del Monaco担任制作导演。
Giancarlo Del Monaco的制作看过一些,基本上他是比较注重剧本设置的那类导演,舞台装置也很精细,虽然有人认为他不是很有想象力。我国女高音歌唱家和慧曾说过,传统一点的制作更适合国内的观众,当年在看国家大剧院的《蝴蝶夫人》时也有过类似的看法。因此,小Del Monaco还是比较适合国内观众的,尽管我认为Franco Zeffirelli更好些,不过后者来做的话只怕钱就要花得更多了。
《Tosca》算不上一个很难执导的戏,戏剧原作者Sardou把作品的时间和地点都确定得格外清楚。时间是1800年,三幕的地点分别为圣安德烈大教堂(Sant‘Andrea Della Valle)、法尔内塞宫(Palazzo Farnese)和圣天使堡(Castel Sant' Angelo),都是实实在在的建筑,而且彼此离得也很近,符合剧情的设置。因此,一个规矩的现实主义制作,考察一下这三个古建筑便不难完成布景布置(之前曾有过一个严格考据的演出,有空的话再聊)。
小Del Monaco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尤其是第二幕法尔内塞宫的壁画,非常精细,细节像极了原作。不过小Del Monaco当然不会止步于原样复制,他采取了布景向舞台内部倾斜的方式,让观众获得新奇的感受,这一处理不难接受,可以理解为大厦将倾的罗马。视觉上也有不错的效果,从透视的角度它可以显得建筑更加宏伟,而且还可以表现圣安德烈大教堂华丽的穹顶。另外,对楼上的观众来说,这也是他们更为舒服的视角。当然类似的处理也不是没有,在今年Luc Bondy的新制作上马前,斯卡拉歌剧院的前一个《Tosca》制作,导演Luca Ronconi就采用了布景扭曲的方式(这个制作的演出当年北京电视台曾经转播过)。
小Del Monaco这个制作的另一个特点是比较强调舞台的动态,这点在第一幕结尾的“感恩赞”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段落通常也是全剧效果最突出的地方,当Scarpia一边高声唱着赞歌一边喊出“Tosca,你让我忘记了上帝”时,美与丑、虔诚与欲望的对立瞬时被推到极处。在Bregenzer音乐节那个著名的巨眼制作上那位熊大叔干脆就直接脱衣自摸了……小Del Monaco在这个段落里,没有采用常见的宗教行列行进方式,而是通过让布景移动的方式让坐着的观众产生仿佛在教堂中行进的感觉,有点类似于电影拍摄时摄像机的推进。具体的处理是墙面外推让空间扩大,同时伴以穹顶的转动以造成旋转的错觉,最后宗教仪式人员自下方升起完成了最终的布景。但一切还没完,在结尾的高潮处一个巨大的香炉突然像钟摆一般由上面荡将下来,仿佛敲响了命运的最后时刻!
尽管这一处理效果不错,个人仍觉得气氛仍有不足,主要是“教众”三三两两的上场显得有点散漫,缺少严肃的宗教气氛,尤其是他们纷纷朝向那个旋转的穹顶时,让人感觉好像是要去天文馆看环幕电影似的。和这一段换景相比,第二三幕的场景变换未免有些卖弄的成分了。在音乐的伴奏下,法尔内塞宫缓缓沉入地底,然后一个十来米高的天使长像从后方缓缓推过来,小Del Monaco的这个制作充分利用了国家大剧院舞台的装置设备。
不过话说回来,我不是很喜欢第三幕的这个布景,布景重点完全放在圣天使堡顶端的天使长雕像上忽略了圣天使堡,宏大是宏大,然而缺乏层次美感单一,和前两幕的布景风格并不协调。事实上,我感觉这样夸张的巨型物体布景,更适合维罗纳和Bregenzer那样巨大的露天空间,而非室内歌剧院。
小Del Monaco的这个制作虽然提供了新的视觉效果,不过整体上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制作,服装方面也很规矩。就好像第二幕Tosca的那个Diva造型,自从64年Franco Zeffirelli在英皇为Maria Callas打造的那个著名制作以来,已记不清多少个《Tosca》的制作都是类似的打扮——冠状头饰、贴身的红色及地长裙。表演上也没什么出格之处,不会像Luc Bondy的新制作那样引来争议,当然现在的《Tosca》制作或多或少都淡化了宗教影响,原剧本标明的Tosca在Scarpia死后的宗教举动通常被忽略。
小Del Monaco制作之外,国大的新《Tosca》最值得称道之处是乐队的表现,国大这两三年的歌剧演出这是第一次乐队的表现让我信服,乐池里终于也能发出饱满且富有说服力的声音了,这真算得上一个大惊喜,指挥吕嘉功不可莫。希望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能再接再厉,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当然也不能说演奏就很完美,个人感觉第二幕的戏剧强度还是有所欠缺,如同之前所说《Tosca》是一出戏剧冲突尤为激烈的戏,偶尔洒下狗血还是有必要的,渲染的浓烈些有助于增强说服力。“为艺术,为爱情”之所以感人,不见得是这首曲子写得有多么的了不起,而是在前面的铺垫下获得了一种弓拉到极致处突然弦断了的失重感。在这个地方衔接这样的一首咏叹调,其实不怎么符合全剧的风格,当年Puccini也因此得到不少的“建议”,不过实践证明他的坚持是对的。
扯远了,回到戏剧性的话题,原因倒不一定在乐队和指挥身上,对于《Tosca》这样的一出戏,歌唱家的影响还是很关键。这次国大排出的演唱阵容,基本合格,但算不上很出色,原因在于歌唱家缺乏强烈的个性。女高音Nicola Beller Carbone外形出众,唱功也较为工整,虽然音量不算大,但稳定而饱满的中低音区说明她还是可以演唱这个角色的。不过对于真实主义的作品来说,演唱时最好能在适当时辅以真嗓的嘶喊增强戏剧表达效果,让Tosca的痛苦更加突出。Carbone的高音原本就缺乏穿透力,若不加以其它方式渲染那么表现未免会显得有些平淡。
类似的,男中音Alberto Mastromarino的戏剧表现同样不够突出,作为戏中大反派他演唱的Scarpia危险性不足。而且可能由于体型的原因,他在舞台上的活动并不十分积极,和Tosca的对手戏让人感觉强度不足。胁迫女主角就范本属于“很黄很暴力”的范畴,对手戏时若两人身体距离不够接近,强烈的戏剧冲撞就难以制造。
演唱Cavaradossi的委内瑞拉人Aquiles Machado是较早认识的一位男高音,他的年纪和现在正当红的Rolando Villazon、Juan Diego Florez相仿,属于新一拨的拉美男高音。尽管声音也不错,不过一来外形较吃亏,二来艺术感觉也要差一些,所以没法获得类似的成功。好些年没听,他的音色仍旧漂亮,难得的是投入程度比过去强了不少,一曲“星光灿烂”(E lucevan le stelle)唱得让人心碎欲绝。不过说到底,他的声音还是属于抒情男高音的类型,尽管偏于抒情的Cavaradossi也可以接受,不过高音能力似乎有所下降,几个高音都没能飚起来。国大的上一个Cavaradossi,Marcello Giordani尽管表现并不一致,但几个高音相当给力。
国家大剧院和广州大剧院几乎是前后脚推出歌剧《Tosca》,也因此引起了很多人的比较,虽然广州大剧院的演出我没有看,尽管如此我还觉得两者之间的可比性并不大。国家大剧院正在做的是打造属于自己制作,作为之后常规演出的内容,这是歌剧院经营不能回避的事情。经过这两三年的积累,国大已经有大约十个拿得出手的制作,虽然数量仍有欠缺,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剧目库也将越来越完善。更为重要的是,在剧目晚上的过程中培养起自己的乐队和合唱团。而广州大剧院的行为与之前北京音乐节上演的歌剧没有实质差别,借用别人的制作,东拼西凑整合出一套演出班底,演完了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之前看报道说,广州大剧院用的是罗马歌剧院的制作,果真如此效果应该很好。罗马歌剧院的《Tosca》是较新的制作,Franco Zeffirelli2008年的这个制作有着很好的口碑,不过从网上图片上来看,完全不是这回事。虽然能看些端倪,不过基本上属于Franco Zeffirelli原制作的山寨版本。这倒也没啥可奇怪的,为节约成本,漂洋过海来的往往都是精简版。
当然,音乐的质量和制作是两回事,事实上即便是音乐会歌剧也能感动人,就像那年Gergiev带领Mariinsky演出的《Lady Macbeth of the Mtsensk District》。我也相信广州大剧院的演出可能音乐上会更胜一筹。毕竟它有一个更意大利化的阵容,歌唱家和指挥经常合作,默契程度比较高。Micaela Carosi的Tosca确实不错,Roberto Frontali的名气也不小,Piero Giuliacci虽然没听说过,不过看样子也是名久经考验的歌唱家,再加上在意大利很受欢迎的指挥Daniel Oren,广州大剧院可以说是把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不过我更支持国大的做法,歌剧院不只是一座建筑,或一个演出场馆,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它需要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歌唱家和指挥都可以再请的。我相信国大的音乐表现也会逐步提高,实际上我感觉国大的几个歌剧,第二轮演出都比首轮的表现要好!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