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抵達的奇幻世界(一)(有關雜誌種種)
君寧屢屢和我談到下一期雜誌,兩人講到最後,總是心情複雜,大概是夾雜了一點怒氣,卻下決心努力個十足的那種心態。
我們雜誌的名字叫做《閱讀駘蕩志》,是由小約創辦的,君寧比我早入夥,等我出現時,這本雜誌已經默默出了八期電子版,文藝氣息濃厚,正準備推出第九期,並將其付印成紙版。這對雜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紙媒與電子媒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無論後者如何發展,我覺得也沒辦法取代紙媒。之所以那麼相信這個事實,是因為這裡面個、文化傳統,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憑藉印刷術創造了記憶的另外一種載體,換句話說,它使記憶擴展,使個人的記憶面向更多的人,使它具有意義,記憶不再只作為官方的共同的歷史存在,而是超越時間,變成文學和多樣的歷史。
古早以前,在印刷術真正開創奇蹟的宋朝,被記錄於紙上乃至印刷流傳的知識,其實就已經被默認為經過挑選的,被驗證的,被強調的知識。隔著這麼遙遠的距離看之前的世界,無疑是一個美好的幻景。
所以再轉眼看今天的字和紙的世界,難免有遺憾,因為這個過程不再被珍重,而真正想要將虛幻的網絡同人誌轉化為可以被分享的一份圖景,卻又很艱難。這是個悖論。
不只是載體和造紙術出了問題。其實真正的困難在於,我們沒辦法找到可以造出往昔一般奇幻世界的語言。
我不太會寫評論,只是要說說加入《閱讀駘蕩志》之後思考的一些問題,碰到的一些人。
這本雜誌原先的主體是作家對談,選一些優秀的台港作家進行訪談工作,採用直接對話或者郵件往來的形式。這種談話的模式很好,必須是建立在對採訪對象的作品脈絡非常了解的基礎之上,所幸小約和君寧都是刻苦的閱讀者和好奇的提問者,他們對台港文學的了解遠非一般人可比,而且放了全部身心下去。作家對談之後是同一個作者的作品摘錄。
雜誌的其他部分往往是一些雜評,散文,書店介紹等等。
08-09年末,我們討論最多的是未來雜誌的走向,要保留幾分文藝色彩?是不是應該放眼更大的世界?所謂更大的世界,乃是去尋找近現代中文寫作的脈絡,不再局限於介紹成熟的台港作家了。當然,對談的部分需要保留,但是也會選擇有亮點,有新意的書寫者進行交流,他們也許隱沒在人群裡,過於羞澀,不聲張但又期待被發掘,或者沒有出聲的平台。不止如此,我們還要添加創作板塊,用於發表詩歌,小說,散文;另外最後一部分,是從中國文學史的角度出發的專業論述,包括大陸港台新加坡馬來西亞任何用中文創作的地區。
那麼強調”中文寫作”是由於涉及此事的宣傳都非常曖昧,大陸作家之外還有”華語作家“,其中曲折複雜一言難以敝之。以中文為創作語言的各種地區之間,存在怎麼樣的斷裂與連續?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不應該單純以地域區分作家群。
另外,一般評論想要在在各種創作尋找的脈絡都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主題形式的,例如城市書寫。城市書寫與身份認同息息相關,時常被提到的是劉以鬯,西西,黃碧雲(香港);張愛玲,王安憶(上海);蘇童,葉兆言,韓東(南京),南京又被重新提起還與最近的新晉作家葛亮有關。
例如女性主義,不再多說。
師徒關係的,經常被討論的自然是張愛玲,胡蘭成-朱家姐妹一系。
敘事方式的,參見張大春:《我所繼承的中國小說傳統》
等等等等。
我讀小說少,不能對所有的脈絡以及流向說出個所以然,更不清楚近現代的各種主義。(這樣的工作,留給專業人士君寧吧),但是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是關於中文本身的。中文做為基礎的語言,它自身的發展是怎樣的?作者們是怎樣使用它的?在句子結構與用詞方面有沒有潮流存在?作者們抵制語言庸俗的努力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有沒有必要提出來,也希望君寧可以給我指點,如果有必要,那麼我期待可以在辦雜誌的過程中得到一些解答。
我們雜誌的名字叫做《閱讀駘蕩志》,是由小約創辦的,君寧比我早入夥,等我出現時,這本雜誌已經默默出了八期電子版,文藝氣息濃厚,正準備推出第九期,並將其付印成紙版。這對雜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紙媒與電子媒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無論後者如何發展,我覺得也沒辦法取代紙媒。之所以那麼相信這個事實,是因為這裡面個、文化傳統,無論西方還是東方,都憑藉印刷術創造了記憶的另外一種載體,換句話說,它使記憶擴展,使個人的記憶面向更多的人,使它具有意義,記憶不再只作為官方的共同的歷史存在,而是超越時間,變成文學和多樣的歷史。
古早以前,在印刷術真正開創奇蹟的宋朝,被記錄於紙上乃至印刷流傳的知識,其實就已經被默認為經過挑選的,被驗證的,被強調的知識。隔著這麼遙遠的距離看之前的世界,無疑是一個美好的幻景。
所以再轉眼看今天的字和紙的世界,難免有遺憾,因為這個過程不再被珍重,而真正想要將虛幻的網絡同人誌轉化為可以被分享的一份圖景,卻又很艱難。這是個悖論。
不只是載體和造紙術出了問題。其實真正的困難在於,我們沒辦法找到可以造出往昔一般奇幻世界的語言。
我不太會寫評論,只是要說說加入《閱讀駘蕩志》之後思考的一些問題,碰到的一些人。
這本雜誌原先的主體是作家對談,選一些優秀的台港作家進行訪談工作,採用直接對話或者郵件往來的形式。這種談話的模式很好,必須是建立在對採訪對象的作品脈絡非常了解的基礎之上,所幸小約和君寧都是刻苦的閱讀者和好奇的提問者,他們對台港文學的了解遠非一般人可比,而且放了全部身心下去。作家對談之後是同一個作者的作品摘錄。
雜誌的其他部分往往是一些雜評,散文,書店介紹等等。
08-09年末,我們討論最多的是未來雜誌的走向,要保留幾分文藝色彩?是不是應該放眼更大的世界?所謂更大的世界,乃是去尋找近現代中文寫作的脈絡,不再局限於介紹成熟的台港作家了。當然,對談的部分需要保留,但是也會選擇有亮點,有新意的書寫者進行交流,他們也許隱沒在人群裡,過於羞澀,不聲張但又期待被發掘,或者沒有出聲的平台。不止如此,我們還要添加創作板塊,用於發表詩歌,小說,散文;另外最後一部分,是從中國文學史的角度出發的專業論述,包括大陸港台新加坡馬來西亞任何用中文創作的地區。
那麼強調”中文寫作”是由於涉及此事的宣傳都非常曖昧,大陸作家之外還有”華語作家“,其中曲折複雜一言難以敝之。以中文為創作語言的各種地區之間,存在怎麼樣的斷裂與連續?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不應該單純以地域區分作家群。
另外,一般評論想要在在各種創作尋找的脈絡都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主題形式的,例如城市書寫。城市書寫與身份認同息息相關,時常被提到的是劉以鬯,西西,黃碧雲(香港);張愛玲,王安憶(上海);蘇童,葉兆言,韓東(南京),南京又被重新提起還與最近的新晉作家葛亮有關。
例如女性主義,不再多說。
師徒關係的,經常被討論的自然是張愛玲,胡蘭成-朱家姐妹一系。
敘事方式的,參見張大春:《我所繼承的中國小說傳統》
等等等等。
我讀小說少,不能對所有的脈絡以及流向說出個所以然,更不清楚近現代的各種主義。(這樣的工作,留給專業人士君寧吧),但是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是關於中文本身的。中文做為基礎的語言,它自身的發展是怎樣的?作者們是怎樣使用它的?在句子結構與用詞方面有沒有潮流存在?作者們抵制語言庸俗的努力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有沒有必要提出來,也希望君寧可以給我指點,如果有必要,那麼我期待可以在辦雜誌的過程中得到一些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