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宁静的江水》
既然来了,就请先稍读这首小诗吧:
《宁静的江水》sk写于2005年5月15日 http://ivrit-skink.spaces.live.com/blog/cns!7F441A98C5096D8D!772.entry
每天在三五种语言间瞎转悠,隔三差五还接到翻译任务,时间总是不够用,有时候连安息日也无法安心休息娱乐。好在我还保留了一点坚持,总算没有熬更守夜。这个时候才体会到“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真谛。开始做一件事,如果觉得有意义,我是会不顾一切的。昨天开始看丁洁借给我的《香草山》,今天已经看掉半本了。余杰是我视为“我们”的人。看他写的整本的书,《香草山》还是第一本。暂时不问“换了你,你能写得这样子吗?”,我对这本书的文字评价不高。这是难免的,一个年青人,不经历风风雨雨,单凭一条自觉坎坷的心路,哪里来的老练纯熟?但是,我还是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的文字和我的很像。人总有那么一点自恋,无处表达,就会去爱另一个自己。
那一个自己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过去的自己——人的怀旧情结就是这么来的。可笑的是,没有人会去爱将来的自己,所以,人类语言中至今还未出现过类似于“怀未”的词汇。可是,孤独的人世间,真正理解你的,也只有未来的那个自己啊——就像你理解自己的过去;过去的你又如何理解如今的你?你爱过去,过去爱你吗?所以,怀旧也是一种单相思。单相思渴望的只是情感的倾泻,爱着某个人,心声却只对上帝吐露。被爱的人不知道自己被爱,到底是一种安全还是一种遗憾呢?如果是安全,那么,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安全的;如果是遗憾,我们将抱憾终生——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未来的自己是不是会一如既往地爱着现在的自己。
就像过去的诗,写出来了,等待它们的常常是遗忘,因为当时的心境不再,我不会回头去读自己写的诗;而写诗时的我无非也只是向上帝倾诉,旁人能不能听到,甚或惹起我感怀的人、事听不听得到,又有什么关系!“我爱你,与你何干?”
或许只有这首《宁静的江水》是例外。三年了,我时常会翻开抄诗的本子去读它,当初稚气的字体,稚气的文笔,都不在乎,只是重温当时当地的那种心境。五月十五号早晨,双休日,离高考不到一个月,心也浮燥了近一年。天灰蒙蒙,寝室窗前的衢江不动声色地向东流淌,晚春的风还有些凉,吹得清澈的江面波光粼粼——谁会想到这娟秀冷寂的溪流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的源头?耳边还有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CD机是在二中当老师的小黄鱼他哥给他买的,CD是向老吴涛借的,大家都回家去了(衢二中在高三也照常休息),只有我一个人。像流水一样的第三乐章开始时,我对着窗外的景象入了神,外在的江水和内在的乐流浸透了麻木、劳顿许久的我,叫我忽然涕泗纵横。乐章最后由木管吹出的和弦消逝时,已经有这首诗躺在窗下的书桌前。我是看着江面写的,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也不知道是在抒情还是在写景。写完后耳边响起的是第四乐章《欢乐颂》。
这样的经历,我只有过这么一次;有过这么一次,也就心满意足,此生无憾了!这纯粹是我自己的一次体验,体验到了至美、至纯、至真、至善这些早被自己说烂了而又无从体尝的真谛。这是普通人终其一生也听不到、看不见的。我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见到了上帝的荣光!
上帝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叫我们披上什么枷锁,不是为了有人去赞美他,也不是叫我们拼命地去追寻任何意义上的正义、真理。上帝送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根本不曾想过是为了什么;我们来生活,也只是来生活,生活应该是幸福的,灵魂应该是自由的。
只有宁静能带给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以永恒的生命力,只有宁静能将一切转瞬即逝的长留心底,宁静是那种求之不得的本无需刻意追求的最高追求——我们的身上、心上开了足够多的窗用以接纳这种最肃穆、最甜美的宁静,我们拥有足够多的心弦用以被这种宁静拨奏出最美的旋律。
这是我中学生涯的最后一首诗。我是怀着宁静的心情走过之后的几个月的,感谢上帝!
《宁静的江水》sk写于2005年5月15日 http://ivrit-skink.spaces.live.com/blog/cns!7F441A98C5096D8D!772.entry
每天在三五种语言间瞎转悠,隔三差五还接到翻译任务,时间总是不够用,有时候连安息日也无法安心休息娱乐。好在我还保留了一点坚持,总算没有熬更守夜。这个时候才体会到“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真谛。开始做一件事,如果觉得有意义,我是会不顾一切的。昨天开始看丁洁借给我的《香草山》,今天已经看掉半本了。余杰是我视为“我们”的人。看他写的整本的书,《香草山》还是第一本。暂时不问“换了你,你能写得这样子吗?”,我对这本书的文字评价不高。这是难免的,一个年青人,不经历风风雨雨,单凭一条自觉坎坷的心路,哪里来的老练纯熟?但是,我还是喜欢这本书,因为它的文字和我的很像。人总有那么一点自恋,无处表达,就会去爱另一个自己。
那一个自己可以是别人,也可以是过去的自己——人的怀旧情结就是这么来的。可笑的是,没有人会去爱将来的自己,所以,人类语言中至今还未出现过类似于“怀未”的词汇。可是,孤独的人世间,真正理解你的,也只有未来的那个自己啊——就像你理解自己的过去;过去的你又如何理解如今的你?你爱过去,过去爱你吗?所以,怀旧也是一种单相思。单相思渴望的只是情感的倾泻,爱着某个人,心声却只对上帝吐露。被爱的人不知道自己被爱,到底是一种安全还是一种遗憾呢?如果是安全,那么,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安全的;如果是遗憾,我们将抱憾终生——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未来的自己是不是会一如既往地爱着现在的自己。
就像过去的诗,写出来了,等待它们的常常是遗忘,因为当时的心境不再,我不会回头去读自己写的诗;而写诗时的我无非也只是向上帝倾诉,旁人能不能听到,甚或惹起我感怀的人、事听不听得到,又有什么关系!“我爱你,与你何干?”
或许只有这首《宁静的江水》是例外。三年了,我时常会翻开抄诗的本子去读它,当初稚气的字体,稚气的文笔,都不在乎,只是重温当时当地的那种心境。五月十五号早晨,双休日,离高考不到一个月,心也浮燥了近一年。天灰蒙蒙,寝室窗前的衢江不动声色地向东流淌,晚春的风还有些凉,吹得清澈的江面波光粼粼——谁会想到这娟秀冷寂的溪流是举世闻名的钱塘江的源头?耳边还有贝多芬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CD机是在二中当老师的小黄鱼他哥给他买的,CD是向老吴涛借的,大家都回家去了(衢二中在高三也照常休息),只有我一个人。像流水一样的第三乐章开始时,我对着窗外的景象入了神,外在的江水和内在的乐流浸透了麻木、劳顿许久的我,叫我忽然涕泗纵横。乐章最后由木管吹出的和弦消逝时,已经有这首诗躺在窗下的书桌前。我是看着江面写的,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也不知道是在抒情还是在写景。写完后耳边响起的是第四乐章《欢乐颂》。
这样的经历,我只有过这么一次;有过这么一次,也就心满意足,此生无憾了!这纯粹是我自己的一次体验,体验到了至美、至纯、至真、至善这些早被自己说烂了而又无从体尝的真谛。这是普通人终其一生也听不到、看不见的。我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见到了上帝的荣光!
上帝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叫我们披上什么枷锁,不是为了有人去赞美他,也不是叫我们拼命地去追寻任何意义上的正义、真理。上帝送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根本不曾想过是为了什么;我们来生活,也只是来生活,生活应该是幸福的,灵魂应该是自由的。
只有宁静能带给一个心中有爱的人以永恒的生命力,只有宁静能将一切转瞬即逝的长留心底,宁静是那种求之不得的本无需刻意追求的最高追求——我们的身上、心上开了足够多的窗用以接纳这种最肃穆、最甜美的宁静,我们拥有足够多的心弦用以被这种宁静拨奏出最美的旋律。
这是我中学生涯的最后一首诗。我是怀着宁静的心情走过之后的几个月的,感谢上帝!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