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版本漫谈
不知道何时开始成为这里组长的,尸位素餐久矣,看到小组里有人问奏鸣曲的版本选择,正好在06年2月的时候随手写了一点,属于真正的“漫谈”,错谬之处很多,只因这种轻松写法似乎不多,因此录之仅供一粲。
————————————————
今天下到布伦德尔的贝多芬奏鸣曲三张。越听越兴奋,难得打字冲动颇高,就再写点。贝多芬32首奏鸣曲是钢琴文献的“新约”,“旧约”是巴赫的平均律,所以基本上每个钢琴家都要面临贝多芬的考验。不过现在不同了,有两个大型国际比赛在,靠肖邦、老柴可以混口好饭吃了。布伦德尔90年代版,里面有几首是现场,看来无论莫扎特还是贝多芬,布伦德尔的现场录音都格外好。(莫扎特协奏曲,新近就出了很多现场,我估计应该是超越PHI小双张的)
对每一个新的钢琴家,新约和旧约都存在难以逾越的山峰。也有好些人只弹弹协奏曲,而不怎么录奏鸣曲的,毕竟像“皇帝”这种曲子,力气大,技巧好,基本上不会演砸,观众们也大都喜欢去“凑听”这种热闹,相比之下,奏鸣曲或许要难多了,对听众自身素质要求也高(说到这儿我想起昨看的小克莱伯96年慕尼黑音乐会DVD里,贝多芬克辽兰序曲演罢,观众还沉浸在曲意中,过十几秒后才掌声雷动,而扬松斯在上海的肖五,最后一个音还没落下就彩声不断,然后网上高人们不断叫好,真不知在如此悲苦的曲意中是否徘徊过——我也再牢骚一下)。年轻一辈里很多人不录他的,现在最有名(请注意,连我不很重视版本,而且孤陋寡闻的人也知道的,那一定是很有名很有名的了)的可能是理查-古德,三星带花。还有Naxos的杨多。
前面说的山峰,主要是老一辈的名山,最有名的是:
1、施纳贝尔。网上到处都是,不必多说,EMI的8cd已经成了不朽。也是30年代,情况很类似卡萨尔斯巴赫大无,菲舍尔巴赫平均律。EMI还有一个不朽的8cd是吉雪金战后的莫扎特奏鸣曲,我只听了几首,朴实无华啊。
图 施纳贝尔早期录音版,不难发现当时他还很年轻,所以我们也不必迷信年纪越大越经典,还是要辩证的看。
2、阿劳编订过全集乐谱,并巡回演出过整套奏鸣曲,所以我一听自负的爱乐者说阿劳怎么怎么不好就来气,人家100年前名扬四海,环游世界80天的时候你不知道还在哪里呢。很多曲子他大概录了好几回吧,尤其贝多芬协奏曲,我自己都听了好几回。阿劳曲目广,飞利浦里面德彪西、莫扎特、贝多芬……都一套一套的,质量都是一流,放心买就是了,听着不好往往是自己火候不到,留着以后再听。他的贝多芬第四协奏曲,是我此曲目蓝天下的至爱。
图 阿劳版,14cd不仅包括奏鸣曲,还包括了变奏曲、协奏曲等,几乎把贝多芬钢琴作品囊括进去了,录音也特好,阿劳的喘气声听得一清二楚。
3、肯普夫也编订过,在50年代,60年代各录一套。其实差不多的,硬说的话最多差别10%,许多初涉爱乐的小朋友受到某些不良影响,喜欢盲目胡乱比较版本,其实与其花这点精力比较50、60年代,还不如多听几个作曲家,多听几部作品为妙。论德奥风格,这个最正宗(阿劳虽然是智利人,但钢琴上没有智利风格,他在柏林学的,也是德奥风格)。贝多芬可是正宗德国人,而大家喜欢的追捧的是俄国钢琴家,和以色列、美国的小提琴家,这点切利比达克也很反感。以色列不仅和犹太人的音乐教育传统有关,还和美国扶持有关,否则怎么没有黎巴嫩伊斯兰小提琴家?据说斯特恩这个犹太老头在美国一手遮天,明明郑京和得了第一名,他非要把自己犹太圈子的祖克曼拖上去并列第一……福特温格勒战后被纽约爱乐邀请去当首席,在美国的犹太音乐家和其他战前逃到美国的音乐家们害怕战后欧洲音乐家到美国去抢他们饭碗,纷纷联合起来要挟罢演,名单一大串包括托斯卡尼尼、海费茨、鲁宾斯坦、斯特恩等等……这场风波中,只有梅纽因(本身也是犹太血统)正义地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所以和梅纽因的人格比起来,托斯卡尼尼和斯特恩这两个(前者估计是天真的左倾幼稚病,后者应属于玩弄政治手腕的投机分子)实在有点不一样。最后纽约爱乐无奈只好作罢,福特没去成……这种八卦太多了。我反感言必称霍洛维茨、海菲茨、帕尔曼和卡拉扬的家伙,这多半要么是学琴之人,要么是刚入此道。我看网上那些大腕们为了福特还是卡拉扬吵来吵去,其实他们自己比谁都听得多。
图:1995年纪念肯普夫一百岁冥诞出的50年代录音,廉价版
50年代是肯普夫的巅峰期,同期与肯鹏录的协奏曲全集DG,业已成为不朽之作,钢琴的音一个个像小钢炮般噼噼啪啪地带着灵光弹出来,60年代么,老人家毕竟老得牙都掉光快了,弹贝多芬不仅要体力也要火气脾气的支持,早中期作品里还有青春期骚动,所以没有力比多的大量分泌是不行的,科瓦塞维奇的皇帝协奏曲为啥比ABM那个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版本——如古尔德的戈德堡,人人能上并品头论足一番——更有人味恐怕就是这个道理。梅纽因谈起和肯普夫晚年合作贝多芬第十小提琴奏鸣曲(DGG,这两个小双张在书上和爱乐者口中也是经典呢)的时候,说远不如50年代与古尔德的合作。这些都是调侃。60年代更加空灵,而缺乏烟火味倒是真的,德奥大师像塞尔金、阿劳等人到老年弹晚期基本都达到这个境界了,这就有可能为作品蒙上个人风格的色彩面纱,美则美矣,但作为基础版本来说未必合适。
图50年代的协奏曲小钢炮录音。
图 60年代的奏鸣曲录音,这里是作为贝多芬全集的第五卷,中价版
对于版本比较和历史录音,我刚在qq上回了关于切利的留言,一并贴出:历史录音我也听听,不过不如高人痴迷大师(切利也有不爱听的,卡拉扬也有喜欢的),对我自己来说音乐史上重要作品许多没听过,尤其歌剧和室内乐听的太少了,我感到十几部交响乐、十几个钢琴曲儿翻来覆去各版本的一一去听,意义远不如扩大曲目,开阔视野,以期站在更高位置理解音乐。所以版本于我到在其次。因为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远不及不同作品之间。何况不同版本之间,真的有那么多对理解起关键性作用的差异么?就算有,而且被听出来了,我觉得在对作品还没透彻理解之前,也难下明智的判断,多半还是主观臆断或人云亦云。
4、肯普夫谈了,有一个不能不提,那就是“键盘狮王”巴克豪斯。曾几何时巴克豪斯比肯普夫技巧好,力气大,名气响。不过因为年纪老的缘故,很多人不怎么知道。他的贝多芬威武雄壮充满阳刚而久负盛名,又怎能不听。和肯普夫一样,老人家几乎被唱片公司折腾死的。50年代录过一套经典了,60年代立体声开始普及了,DECCA公司觉得还需要立体声的,就让80高龄的狮子王再去录一遍,而狮子王没录完就与世长辞。去世时还留了张没录完的,巴柯豪斯属于不爱张扬,但把一切都献给音乐的劳动模范式的伟大艺术家。对比之下,想起李运迪成名后发型也变成肖邦式,而且不断有人说李气质像,长得也像肖邦,感到无比恶心,当然这更多可能是公司、经纪人之类的策划。
图:巴克豪斯版的境界颇高,这个旧时王谢堂前燕,可能不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顺便一提,我认为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这三十年是古典音乐录音的黄金时期,一则唱片工业此时最鼎盛,技术不断发展后逐渐成熟,二则新老大师几代人同时在舞台上活跃,三则杀千刀的后现代主义以及古乐运动还没出来,传统还未被消解,四则跨国公司也没发达起来,哪像今天DG、DECCA、PHILIPS都是一家环球,当时竞争激烈着呢,每个公司都有镇山之宝,比如贝多芬奏鸣曲上,DECCA老的巴克豪斯,新的古尔达都有两套录音,DG有肯普夫,PHI有阿劳,EMI有施纳贝尔,群星璀璨啊。指挥界也是,卡拉扬这种喜欢独霸天下的枭雄贼子,在60年代初虽然已经呼风唤雨,但还没完全得势,毕竟大师还有几个撑着老骨头没死,比如克伦佩勒。不过像巴比罗利这类已经不是对手了,切利比达赫更是忧郁地行走在北欧的森林。
5、安妮-菲舍尔。这个人恐怕听过的人不多。我也没听过。只是因为是个女人,而且录了全集,据说比男人录的还阳刚,还所以很不容易,特别提一下。原来那个公司大概是小天使?反正最后也被EMI收购了。找EMI的cd吧。其实女人的话,还有几个有名的,既然我这篇文字旨在普及,那就再提下,她叫莫妮卡。莫妮卡-哈斯。名字真火辣,不过dvd里面身材很壮……这位老大师的贝多芬也很强,有可能更强。不过没全集。
另两个女人钢琴家是莫扎特的。一曰哈斯基尔,网上说的人很多,其实也不必过分神化,她的莫扎特固然美轮美奂,但听多了仍会感到单调。一曰海布勒,此人倒是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有个台风扭捏的日本女人,叫内田光子(以前有人根据英文翻译成乌克达,我想为啥不顺便翻成乌克兰、乌干达,哈哈,这年头冒充专家的太多,每次说到都提,这次还是要揶揄一番),她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收录在PHILIPS那套180张莫扎特全集里,说明受到了公司的万千宠爱。我估计像小泽征尔一样,这和日本财力雄厚离不开千丝万缕的关系吧,至少Naxos里那个日本女人稀奇虫子很可能就是。稀奇虫子(也翻译成西琦崇子)是Naxos董事长夫人,明白了吧?所以在此顺便呼吁帅哥吃软饭,美女傍大款。(反正本人是形容枯槁丑陋,只能今生无望留待来世了,其实根本不必呼吁,这条早已是普遍真理。)
6、年轻点的,除了前面古尔达,还有古尔德录过全集(全么?懒得查,存疑),布伦德尔录了几次,90年代那套果然不同凡响~!比70年代进步很多,不过如同他舒伯特莫扎特有学究气风格有人不喜欢一样,这儿仍然很有些拿腔拿调,不过就算是扭捏,也是一流的扭捏,值得跟着一起扭捏着听听。
科瓦塞维奇也有了全集,不知道什么时候录的。印象中此人非常清新爽洁,极偶尔紧绷一下,早期能弹得诗意盎然。晚期能弹道得深沉深刻,我很喜欢。
科瓦塞维奇的版本,我零碎共收有6、7首,个人感觉很全面、很到位。
波利尼很早就以其DGG的6首晚期奏鸣曲闻名,全集正在录,差几首就全了。此人是ABM的弟子,技巧惊人,堪称霍洛维茨后一代受技巧派和学琴人士之推崇楷模(当然技巧好还有很多,这点越来越不稀奇),他琴音低音能浑厚到乌龙潭深不见底,高音能亮丽到玉女峰袅袅婷婷的地步,不过我听着光注意惊叹技巧和音色,快忘记贝多芬是谁了,其实我觉得波利尼这种无菌的杀毒风格弹现代派最好啦,他一贯毫无肥腻汁水,但音色乏味,听他莫扎特不错,因为可以冠之为纯净。如果喜欢忧郁多情的本色肖邦,那最好别听他,他肖邦有名也是因为无菌杀毒的另类才有名的。
图 波利尼的冷酷风格,导致其晚期5首奏鸣曲录音评价颇高,后现代的文化欣赏者有受虐倾向,这点大概和拉康的理论有关。
7、最后集中谈谈俄罗斯钢琴学派。涅高兹我听过几首。60年代以前,音乐演奏的整体速度比现在快很多,无论是钢琴还是交响乐都是如此。这和社会发展,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有重大关联(这不是调侃,是认真说事儿,熟悉历史录音的高手们不妨来验证或批判我的说法)——切利比达赫年轻就很快。不过这和生理年龄也有很大关系。这个问题,我大学时曾经问过加拿大国立图书馆主任、古尔德专家(正好来学校讲座,题目是古尔德的指挥,具体名字忘了),古尔德晚年热衷指挥,SONY有一张他指挥的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速度奇慢。大师们晚年速度放慢,如克伦佩勒、瓦尔特、朱利尼、伯恩斯坦、切利比达赫等都是明证(我历史录音听得不多,呼唤高人们补充)。反证也有,托斯卡尼尼越来越快,汪德和克莱伯似乎不变。从阿巴多这一代后起之秀(如今也很老了)开始,风格特征不明显了,也无所谓速度什么。
8、最有名的贝多芬奏鸣曲恐怕是涅高兹的学生激烈而死。也译作吉列尔斯,我觉得激烈而死更加传神,能表露其风格。至少他的贝多芬奏鸣曲,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在激烈这方面,我听过之中是无人出其右的(李赫特是迅猛,来去势不可挡,倒不是激烈了)。听贝多芬奏鸣曲,他那两张(DG,包括热情、悲怆、月光、黎明等最有名几首)不得不听啊,事实上他这个版本全集也是没录全就逝世了,后期录几首听起来神经可能过于紧张了点,线条始终紧绷着,貌似以前少先队的可爱可悲口号: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过这紧绷也可认为是符合贝多芬的好战性格,所以堪称一绝。他的师弟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我很自豪能记住这一大串名字),我听过早中期不多的几首,听得时候感觉灵气逼人,似乎没人能弹得比他更巧妙更有天才味了,实在是不可错过的版本。
图 激烈尔斯版,还有好几首没录全,不过是最常见也最有名的版本之一。
9、一时里想不出还听过哪些了,手也酸了,眼也花了。不过录过全集的还有如阿什肯纳奇、巴伦伯伊姆等也就罢了。还有零碎的也很多,所罗门、Serkin、霍洛维茨、ABM、Edwin Fischer……记得鲁宾斯坦的热情等三首也是三星带花了。
以上完全因为兴致起来了,凭记忆印象乱写一气,没有搜索和查证。所以估计错误遗漏很多,以后再修订补充,还请各位看官指正。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
吉列尔斯钢琴技艺之完美是施纳贝尔所不具备的,虽然施纳贝尔演绎的慢乐章有一种特殊的深度,吉列尔斯亦未尝未入其堂奥。如果说《悲怆》算不上是他的精品,但他的解读仍给人以深刻印象。这首奏鸣曲的1980年数字录音真实而有现场感,可惜平衡太紧(以至最强音听起来硬梆梆的)。其余两首奏鸣曲都是模拟录音,钢琴不太靠近话筒,真是万幸。
有人说,贝多芬是“感伤主义”者,这话有点道理。只要听听他的最早的奏鸣曲(op.2)的慢板,那不是少年老成,那正是贝多芬独有的沉思气质。
很多人可能对贝多芬作品的终乐章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倒觉得,他最深刻和最富特质的,是慢板,想想他的合唱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还有“皇帝”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也许慢板才是大师的试金石,那么,能与他并肩的可能只有莫扎特。但我还是喜欢贝多芬多一点,他的慢板更有一种宁静、纯净和高贵的气质。
我曾经在书上看到一幅十九世纪的油画,一个人在钢琴上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其它人都陷入沉思。“音乐是比哲学与科学更高的启示”,这正是贝多芬应当说的话。尽管直到最后的岁月,他都带着某些令人难以忍受的缺点,但在创造力的王国里,他却成了艺术精神的象征。他有天才,莫扎特也为之惊叹;他曾经是自负的怀疑者,海顿说他有两个脑袋;他曾经是愤怒和充满激情的斗士,最终却取得了谦卑的胜利。
弹奏贝多芬的名家可谓多矣。单声道时代的不用说了,能够赶上音响的黄金时代的,我最喜欢的是吉列尔斯的录音。波利尼收心敛志,十年磨剑,自然是炉火纯青,但他最擅长的毕竟不是贝多芬;里希特曲目太广,也太注意琴音了;肯普夫据说年轻的时候有些粗糙,但他1965年录制的贝多芬晚期奏鸣曲,萧洒自如,当属最杰出的名作;阿劳是认真钻研过贝多芬的,但他的录音必须多听才觉其好。
下面这篇文章,是从德唱1996年出版的吉列尔斯弹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9cd)的说明书中翻译出来的。这一计划,从1972年开始,到1985年因为吉列尔斯去世而终止,最终也未完成。
想当年,里希特在西方声誉雀起之时,却赞誉起当时尚未为西方人所知的吉列尔斯,大有关羽在曹操面前夸奖张飞的意思。后来,吉列尔斯终于有机会出现在西方听众面前。他当然没有把谁吓死,但他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便证明里希特所言非虚。
钢琴家大都会以录制贝多芬的全集为骄傲吧,就象拉大提琴的都梦想能录制巴赫的六首组曲。但是,傅尼埃已经很有名了,却一直推迟录制巴赫的组曲,他必须等到自己确实有把握。吉列尔斯的态度也是很谨慎的,他在录制“槌子键琴奏鸣曲”(op.106)时说:“这就象攀登珠穆朗玛峰”。精神所注,乐在其中,负担也在其中。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难道能说不是“任重而道远”吗?但吉列尔斯终于还是没有完成这个全集,实在令人痛惜。
生命短暂,艺术长存,伟人的足迹令我们的灵魂提升。
生于痛苦,向往欢乐,精神的领悟向音乐的殿堂追寻。
在心灵的波涛中,唯有坚强者屹立。
在卑微与崇高之间,音乐,歌唱着人类的梦想。
形式、精神与感受:吉列尔斯通向贝多芬之路的演化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的艺术传奇,注定是不完整的:当吉列尔斯(Emil Gilels)在1985年晚夏录制贝多芬作品第109和第110的奏鸣曲时,他,其它人更甚,可能已经预见到,他将无法活到录制作品第111和其它三首奏鸣曲以完成这部全集。仅仅几周之后,1985年10月14日,也就是他69岁生日的前夕,他在莫斯科去世了。让他的许多崇拜者悲哀的是,想要以录制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圣经>”的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来圆满结束他的艺术生涯的计划,命中注定定无法实现了。
只要看一眼吉列尔斯的艺术生涯,就可知:他决定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奉献给贝多芬的奏鸣曲,是一个可预见的结论。诚然,当他以十二岁稚龄在敖德萨(Odessa)举行首次演出时,曲目之中就包括了<悲怆奏鸣曲>(Pethetique,op.13),并且据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评价,但是,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成熟和完全自主的古典形式的大师的道路,却是颇为曲折的。从他的早期生涯中,观察者会得到这样的印象:吉列尔斯是苏联新一代的的浪漫主义名家。在他生命的不同时期,他被看成从容面对普罗科菲夫(Prokofiev)作品的残忍要求的无畏钢琴家,或被看成对十九世纪作品萧洒不羁的辉煌处理的化身。
他还是个学生时,就以对李斯特(Liszt)的一部改编曲的流畅演奏而使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讶异无言以对,这使他的杰出天赋获得了稳固的声誉。当吉列尔斯在战后第一次获准到国外旅行并在1951年作为苏联艺术家代表团出现在弗罗伦萨狂欢节,或者当他1955年进行传奇性的北美巡回演出时,媒体根据他的外表把他歪曲成一个四肢发达的俄罗斯人。他到处被作为一个自成一格的键盘上的大力士来接待,这种简单的分类,往往忽略了他非常复杂的性格中的其它方面,正是这种复杂性后来成为他风格的核心。人们会想到,比如说,他的敏感,他的精确演绎,以及他在每个段落中所发现的丰富和微妙的含义。但吉列尔斯的全然不拘形式与明显的不顾陈规,却只能加强对他的那种片面看法。
从他的第一次录音到最后的录音,他所显示出来的彻底的掌握,决不是偶然的。在他的故乡敖德萨,他从市立艺术学校的老师(Berta Mikhailovna Ringold)那里得到影响深远的鼓励(这位老师是一个出众的艺术家,她在1944年因为惧怕“反犹主义”的迫害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35年他转到莫斯科市立艺术学校,受教于纽豪斯(Henrich Neuhaus)这位莫斯科学派无庸置疑的大师。完全是纽豪斯,调和了吉列尔斯的好走极端,并且发掘出他的演奏中的其它方面,比如说,他的理智的天赋,他对风格的完美感觉,以及他对微妙含义的敏感。
从长远来说,正是这些品质,被证明是最重要的。甚至到了六十年代,听众还是因为他演奏贝多芬的c小调变奏曲(WoO 80)的令人炫目的辉煌而惊叹,也因为他对“华伦斯坦”(Waldstein,op.53)终乐章中八度音阶的半滑音的毫无困难的轻松处理而惊叹,按照赏常识,这种八度音阶在现代大钢琴上几乎是无法弹出来的。但就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很明显,吉列尔斯所关注的是在其它地方,在于把形式的严格、表现力、体裁的匀称和钢琴的辉煌技巧融为一体。他的演奏变得愈来愈内敛,但因为内在的和谐而更有说服力。古典主义(classicism),而非复古主义(classicalism),也许是对他最好的描述。
在评价二十世纪钢琴家的一本书中,著名的德国音乐评论家凯泽(Joachim Kaiser)在论及吉列尔斯时引用了哥德对贝多芬的印象:“我从未见过一位艺术家,如此浓缩,如此精力充沛,又如此内向”。不必惊奇,凯泽把这一评价应用到吉列尔斯身上,而他是完全正确的。吉列尔斯有能力赋予一个开始和弦(比如说在<悲怆奏鸣曲>中)一种其它钢琴家必须通过整个乐章才能达到的浓缩的深度。当他把“暴风雨”(Tempest,op.31 No.1)的朦胧的宣叙部和这部作品的整体结构协调起来时,或者当他把“告别”(Les Adieux,op.81a)第二乐章对分离痛苦的描写处理得满怀柔情却不过分戏剧性和煽情的时候,没有一个听众能够不为所动。最后,没有人能够不为吉列尔斯弹奏的“热情”(Appassionata,op.57)所征服,在那里,他在简朴的基调上描绘了一幅雄伟而生动的画面,其间伴随着对比性的蛮勇的爆发,但是,却不流为空虚的炫技。
在生命的最后期,吉列尔斯的演奏有时被批评说太严格,太缺乏棱角。这话有些道理。但我们现在这部吉列尔斯专辑的意义却决不会因此受到限制,因为我们在这里所得到的是一位钢琴大师的最后十年的一幅合适的肖像,他曾经以一个富有活力的、巨人般的形象开始他的生涯,而安息于理智与热情的超然和谐之中。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版本比较
截止目前,共有117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有20种全集录音的CD唱片问世。一些大唱片公司更是不厌其烦地推出各种版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如《月光》,菲利普已有四位钢琴家演奏的版本,DG也有三个。
可以想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唱片的选择余地相当大,但任何人,即使是那些最铁杆的贝多芬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些录音听个遍。我所要推荐的只是我认为优秀的那部分录音版本。我的评价都是出自我自己的判断,决无人云亦云。
全集录音:
贝多芬的奏鸣曲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优雅的古典主义到充满戏剧性的浪漫主义,其晚期作品又有抽象神秘的特点。因此,即使那些最伟大的钢琴家也不能将每一部的演绎达到同样高的水准。可以说每一部全集录音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的毛病。没有一个版本做到了首首精彩。但钢琴家们仍在进行不懈努力,一些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首先要谈的当然是施纳贝尔的版本(EMI、PEARL出版)。施纳贝尔被认为是本世纪最杰出的研究贝多芬的学者和演奏专家。他在30年代的录音自问世起就被学生和演奏家们当作指导教材。在沉思氛围的营造和力度处理上,这套录音确实值得模仿。其缺点在于:施纳贝尔在技术上存在欠缺,声音不够自然,唱片的杂音太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诲,但从欣赏角度考虑,就不得不考虑其它的版本。
德国钢琴家肯普夫60年代中叶在汉诺威录制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DG廉价版)。他的演奏声音明亮,中期的奏鸣曲有一些柔弱,但不失明快、流畅的特点。
ELECTRA公司最近出版的理查德·古德的版本,是最新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古德是一位浪漫主义艺术家,有超凡的技巧。他的演奏温文尔雅、意味深长。即使是贝多芬晚年内省式的作品,他依然弹得充满光彩和热情。其精华部分是第12-18号奏鸣曲。
吉恩-伯纳德·伯米埃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ERATO)?***媪巳恚ü菜木恚W魑幻ü智偌遥装W既钒盐樟吮炊喾椅材衫寺饕宓奶卣鳌S肟掀辗蛳嗨疲谥衅诘淖嗝兴难葑嘁踩狈αΧ龋渚⑵胶舛钟叛诺难葑嗵春苡忻栏小U馓壮穆家艏眩笆鬃罹省?
吉诺·扬多在NAXOS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业已出齐,他的演奏采用了古典主义的处理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出贝多芬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但从价格低廉的角度考虑,这套唱片很划算(唱片上还收录了贝多芬12岁时创作的3首奏鸣曲)。
在我听来,一些著名钢琴家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并不令人满意。阿劳的录音过于吃力,阿什肯纳济的版本太油滑,巴伦伯英显得做作,布伦德尔最近在PHILIPS的录音过于冰冷、太学究气。对于SONY出版的古尔德版本,如果你是对贝多芬的音乐感兴趣,而不是想弄明白古尔德对这些音乐的看法,你还是不要去买它。
非全集录音:
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录制了部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前苏联的李赫特和吉列尔斯。李赫特录制了32首奏鸣曲中的24首,这些录音遍布在多家公司的出品中。其中《第7奏鸣曲》,他一生共录制了9次。李赫特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其优美程度无人可比。即使再熟悉的曲子,每次听他的演奏,人们都能听到新意。吉列尔斯录制过26首贝多芬奏鸣曲,多数在DG公司出版,他的技巧令人眼花缭乱,显示出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对曲目整体结构的把握也很到位。
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SONY公司出版)也值得推荐。他的演奏很投入、很真诚,效果动人,有时显得吃力。
英国钢琴家所罗门30年代在EMI公司录制了部分贝多芬奏鸣曲,这些录音有罕见的力度和尊贵的气质,特别是晚期作品。尽管唱片的音质很糟,但很值得一听。
捷克钢琴家伊凡·莫拉维茨是最优秀的贝多芬演奏家之一。他几乎与施纳贝尔一样受人尊敬。VAI录音室出版了他在60年代录制的两张唱片。其中包括最有名的几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如果你正在着手买第一张贝多芬奏鸣曲的唱片,最好买这一张。它可以使你第一步就接触到最好的贝多芬演绎。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名版点将录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集比作《新约圣经》。二“B”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迄今已出过无以计数的录音。其中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自30年代施纳贝尔的第一套全集录音产生以来,又有多少大师,多少录音公司的版本问世?这么多的唱片,该如何选择呢?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这个比拟在钢琴爱好者中无人不知。的确,自从发明了钢琴这件“乐器之王”后,人类为这件乐器所写下的最奇妙、凝聚着人类最深智慧的杰作,就要数巴赫的两卷“平均律”和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了。尽管纵观音乐史,我们不能说这两部作品无与伦比,因为“平均律”后又有肖邦、肖斯塔科维奇等人追随这一体裁所写的杰作(肖邦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比起“乐圣”也毫不逊色。然而,作为伟大的先驱和他们那个时代最高艺术成就的象征,巴赫、贝多芬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犹如一对灿烂的双子星,交相辉映,永垂青史。
唱片版本比较是近年来乐迷中很时髦的奢侈,一种身份的象征。许多大****友一说起“版本”就滔滔不绝。那么,说说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吧,这才有的说呢。自从30年代施纳贝尔的第一套全集录音至今,60多年过去了,出现过多少名版、多少“贝多芬专家”啊!早的如巴克豪斯、肯普夫、阿劳、吉列尔斯、里赫特、塞尔金、布伦德尔,近些的有波利尼、阿什肯纳齐、科瓦塞维奇、古德、扬多,各领一时风骚。不少钢琴家还录了不止一次,如肯普夫录了两套全集,布伦德尔甚至录了3套(有意思的是,本世纪名气最响的两位大师鲁宾斯坦和霍罗维兹却不以演奏贝多芬出名,里赫特也只演奏一部分奏鸣曲)。这么多唱片,该选择哪套呢?真是颇费踌躇。
让我们来分析两种情况。首先,假如你不很在乎音质,那么施纳贝尔的经典唱片是非听不可的。一套60年前问世的老唱片,到今天竟还有人坚持认为是“最伟大的版本”,这个事实本身就值得惊叹和深思。这套老唱片的音质不理想,几家唱片公司用来源不同的原版快转唱片制作过几种CD(国内只能找到EMI版),其中音质最好的是英国Pearl的出品。从现代眼光看,施纳贝尔的演奏个性十足,不属于那种四平八稳、精到完美的类型。有时,你会觉得他的快乐章太快,技术稍显粗疏,一些地方一带而过,不象别人那么细腻深入,但他时而会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灵感,使贝多芬的性格跃然而出。相比之下,许多新秀太精雕细琢了,反而失去了乐圣的神韵。慢乐章是施纳贝尔功夫最深的地方,充满深邃的思索和醉人的美感。我的建议是,别一上来就碰施纳贝尔。先听听别人的演绎,多想想,等熟悉了作品,再向这位大师求教。这时他才会让你感到,他的演绎比别人高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他是贝多芬的唯一真传。
对不很在乎音质的朋友,德国学派的另两位前辈大师肯普夫、巴克豪斯的版本当然也值得关注。这两位大师一个温情而富于诗意,一个冷峻而凝练,恰成对比,唱片分别由DG和DECCA出版。选择哪套完全取决于个人癖好。
第二种情况,假如你追求高保真的唱片音质(这样的乐迷多得多),当然也就排除了前辈大师的遗音,把注意力集中到60年代之后的录音。吉列尔斯、阿劳、布伦德尔的版本都能在音质和艺术上给我们双重满足。再新一些的数码录音呢?由于消除了噪音的干扰,音质更趋纯净。很可惜,近年来的版本中声誉最高的一套在国内仍无处寻觅,演奏家也知者寥寥。这就是美国钢琴家理查德·古德(Richard Goode不要和古尔德混淆)1993年推出的版本(10张CD)。
古德是美国土生土长的钢琴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得过格莱美奖,从1986年起,便以演奏贝多芬作品誉满乐坛,是美国“五大”乐团的常客。他的贝多芬奏鸣曲集是华纳集团所属Electra Nonesuch公司出版的,充分体现了他的杰出成就,感情深度和强度实为罕见。这也是第一套由美国出生的钢琴家灌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唱片。评论界对古德极其推崇,称之为施纳贝尔之后最得乐圣真传的人。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唱片的音质臻达完美之境,无可挑剔。
同样是华纳集团所属的法国唱片公司Erato为法国钢琴家、指挥家波米埃(Jean Pommier)灌录的一套贝多芬与古德的版本异曲同工,各显其妙。波米埃身上有着法国学派特有的印记:敏捷、细腻、表情丰富,与古德浪漫化的处理有所区别。录音工艺绝佳,更增这套唱片的魅力。这套CD从1991年推出第一集起,费时7年,到1998年才大功告成,共4集11张CD,可惜的是我在国内也未找到。
下面介绍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的版本,这就是拿索斯旗下的大将——匈牙利人耶诺·扬多(Jeno Jando)1988年录制的版本。它在价格上最占优势,也最容易在国内买到。演绎呢?两个字:一流!技巧、音乐感无可挑剔,即使和最优秀的经典版本相比,也只是在个别地方略下一筹而已。灵感迸发时简直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大师。扬多的风格倾向于古典化,线条清晰,手法直截了当,而且充满年轻演奏家的朝气和活力(录音时仅36岁)。尽管有时稍显冷峻了些,有时还略嫌沉不住气,不够大气从容,但哪个演奏家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在个别曲目的演奏上,他的处理甚至比古德还迷人。音质十分逼真,混响洪亮,琴音丰满。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扬多版除了32首之外,还收入了贝多芬少年时写的4首很少听到的奏鸣曲(其中1首只留下片段)和2首小奏鸣曲,收藏价值更增。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真正“流行”的其实不过带标题的那几首:月光、悲怆、热情、告别、黎明、暴风雨、狩猎、田园等。许多乐迷对全集兴趣不大,只想听这部分好听的东西。根据这种需求,唱片公司策划了不少专收这些“通俗奏鸣曲”的唱片。比如,飞利浦双片系列中有一套布伦德尔的CD,收入了贝多芬最著名的几首钢琴奏鸣曲,就大受欢迎。老录音中,还有吉列尔斯的一张(DG)和塞尔金的一张(索尼,上海声?***嫔缫霭妫┲档每悸恰B坌缕锒嗟腅全集中有一张演录俱佳的“月光、悲怆、热情”(编号550045),还有一张精彩的“黎明、暴风雨、告别”(编号550054)。rato为新秀鲁比莫夫录制的“月光、悲怆、黎明”(用1806年古钢琴演奏)也是近来少有的佳作。
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推崇者奉之为艺术的终极境界,听不懂者则敬而远之,贬低讥讽者也不在少数。唱片公司常把它们编辑为一套唱片(往往是双片)。对这些作品情有独钟的乐迷可以在以下几种名版中做一选择:波利尼(DG)、所罗门(EMI)、罗森(索尼)、扬多(拿索斯)。除了所罗门版是50年代的制作,音质较旧外,其余3版都音质出色。论价格,波利尼是正价版,最贵,所罗门和罗森是中价版,次之,扬多最便宜(得益于拿索斯的低价策略)。当然,贵 的自有贵的“来头”。波利尼的DG版中,有他录制的贝多芬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1975年,DG 419 199-2),该碟完成了日本《唱片艺术》三百榜中的三连霸!而所罗门同样所录的“最后5首”(1994年增订,EMI 0777 7 64708 25),则获得“企鹅”三星带花殊荣。《新版唱片圣经》对该录音赞誉有加,称其“深度犹如施纳贝尔,音色之美犹如阿劳,内敛及强度犹如肯普夫,完美的钢琴技巧表现犹如波利尼,气势之宏伟犹如早期的布伦德尔”。顺便一提,罗森(Charles Rosen)不仅是钢琴家,更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录制这张唱片时正值70年代初,也就是他的名著《古典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喜获美国图书大奖之时。
此外,索尼旗下的当红钢琴家普拉希亚(Murray Perahia)和英国Chandos公司旗下的钢琴家洛蒂(Louis Lortie)也分别出版了一些零星的CD,曲目多为早期奏鸣曲。EMI为科瓦塞维奇(S. B. Kowacewich)灌录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也正在陆续推出。英国DECCA唱片公司则已经为罗马尼亚钢琴家鲁普灌录了好几张片子,以“伦敦”商标出版。这些都是精彩难忘的演绎,值得一听。尤其是科瓦塞维奇版,一俟完成,定可与布伦德尔、古德、波米埃等名版一较高下。
买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唱片,到底是零零碎碎买多人的演奏,还是只买一套?这又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依我看,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买一套你认为最好的全集,然后再收一些别人的特别优秀的演绎。极为重要的是,这一套全集必须是大师的经典演绎,这样才能显出买全集的好处:完整地理解一位伟大演奏家的思路。假如32首奏鸣曲买了32位钢琴家的不同版本,那得到的是32种不同风格,怎么把它们串起来,连贯地从整体上理解贝多芬呢?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版本比较
截止目前,共有117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有20种全集录音的CD唱片问
世。一些大唱片公司更是不厌其烦地推出各种版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如《月光》,菲利普
已有四位钢琴家演奏的版本,DG也有三个。
可以想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唱片的选择余地相当大,但任何人,即使是那些最铁杆的贝
多芬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些录音听个遍。我所要推荐的只是我认为优秀的那部分录音
版本。我的评价都是出自我自己的判断,决无人云亦云。
全集录音
贝多芬的奏鸣曲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优雅的古典主义到充满戏剧性的浪漫主义,
其晚期作品又有抽象神秘的特点。因此,即使那些最伟大的钢琴家也不能将每一部的演绎
达到同样高的水准。可以说每一部全集录音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的毛病。没有一个版本做
到了首首精彩。但钢琴家们仍在进行不懈努力,一些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首先要谈的当然是施纳贝尔的版本(EMI、PEARL出版)。施纳贝尔被认为是本世纪最杰出
的研究贝多芬的学者和演奏专家。他在30年代的录音自问世起就被学生和演奏家们当作指
导教材。在沉思氛围的营造和力度处理上,这套录音确实值得模仿。其缺点在于:施纳贝
尔在技术上存在欠缺,声音不够自然,唱片的杂音太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诲,但从欣
赏角度考虑,就不得不考虑其它的版本。
德国钢琴家肯普夫60年代中叶在汉诺威录制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DG廉价版)。他的
演奏声音明亮,中期的奏鸣曲有一些柔弱,但不失明快、流畅的特点。
ELECTRA公司最近出版的理查德*古德的版本,是最新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古德是一
位浪漫主义艺术家,有超凡的技巧。他的演奏温文尔雅、意味深长。即使是贝多芬晚年内
省式的作品,他依然弹得充满光彩和热情。其精华部分是第12-18号奏鸣曲。
吉恩-伯纳德*伯米埃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ERATO)?***媪巳恚ü菜木恚W魑幻?
法国钢琴家,伯米埃准确把握了贝多芬维也纳浪漫主义的特征。与肯普夫相似,在中期的
奏鸣曲中他的演奏也缺乏力度,但他冷峻、平衡而又优雅的演奏听来很有美感。这套唱片
的录音极佳,前十首最精彩。
吉诺*扬多在NAXOS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业已出齐,他的演奏采用了古典主义的处理方
式,没有充分发挥出贝多芬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但从价格低廉的角度考虑,这套唱片很
划算(唱片上还收录了贝多芬12岁时创作的3首奏鸣曲)。
在我听来,一些著名钢琴家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并不令人满意。阿劳的录音过于吃力,阿
什肯纳济的版本太油滑,巴伦伯英显得做作,布伦德尔最近在PHILIPS的录音过于冰冷、
太学究气。对于SONY出版的古尔德版本,如果你是对贝多芬的音乐感兴趣,而不是想弄明
白古尔德对这些音乐的看法,你还是不要去买它。
非全集录音
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录制了部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前苏联的李赫特和
吉列尔斯。李赫特录制了32首奏鸣曲中的24首,这些录音遍布在多家公司的出品中。其中
《第7奏鸣曲》,他一生共录制了9次。李赫特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其
优美程度无人可比。即使再熟悉的曲子,每次听他的演奏,人们都能听到新意。吉列尔斯
录制过26首贝多芬奏鸣曲,多数在DG公司出版,他的技巧令人眼花缭乱,显示出对作品有
深刻的理解,对曲目整体结构的把握也很到位。
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录制的贝多芬钢僮嗝⊿ONY公司出版)也值得推荐。他
的演奏很投入、很真诚,效果动人,有时显得吃力。
英国钢琴家所罗门30年代在EMI公司录制了部分贝多芬奏鸣曲,这些录音有罕见的力度和
尊贵的气质,特别是晚期作品。尽管唱片的音质很糟,但很值得一听。
捷克钢琴家伊凡*莫拉维茨是最优秀的贝多芬演奏家之一。他几乎与施纳贝尔一样受人尊
敬。VAI录音室出版了他在60年代录制的两张唱片。其中包括最有名的几首贝多芬钢琴奏
鸣曲。如果你正在着手买第一张贝多芬奏鸣曲的唱片,最好买这一张。它可以使你第一步
就接触到最好的贝多芬演绎。
————————————————
今天下到布伦德尔的贝多芬奏鸣曲三张。越听越兴奋,难得打字冲动颇高,就再写点。贝多芬32首奏鸣曲是钢琴文献的“新约”,“旧约”是巴赫的平均律,所以基本上每个钢琴家都要面临贝多芬的考验。不过现在不同了,有两个大型国际比赛在,靠肖邦、老柴可以混口好饭吃了。布伦德尔90年代版,里面有几首是现场,看来无论莫扎特还是贝多芬,布伦德尔的现场录音都格外好。(莫扎特协奏曲,新近就出了很多现场,我估计应该是超越PHI小双张的)
对每一个新的钢琴家,新约和旧约都存在难以逾越的山峰。也有好些人只弹弹协奏曲,而不怎么录奏鸣曲的,毕竟像“皇帝”这种曲子,力气大,技巧好,基本上不会演砸,观众们也大都喜欢去“凑听”这种热闹,相比之下,奏鸣曲或许要难多了,对听众自身素质要求也高(说到这儿我想起昨看的小克莱伯96年慕尼黑音乐会DVD里,贝多芬克辽兰序曲演罢,观众还沉浸在曲意中,过十几秒后才掌声雷动,而扬松斯在上海的肖五,最后一个音还没落下就彩声不断,然后网上高人们不断叫好,真不知在如此悲苦的曲意中是否徘徊过——我也再牢骚一下)。年轻一辈里很多人不录他的,现在最有名(请注意,连我不很重视版本,而且孤陋寡闻的人也知道的,那一定是很有名很有名的了)的可能是理查-古德,三星带花。还有Naxos的杨多。
前面说的山峰,主要是老一辈的名山,最有名的是:
1、施纳贝尔。网上到处都是,不必多说,EMI的8cd已经成了不朽。也是30年代,情况很类似卡萨尔斯巴赫大无,菲舍尔巴赫平均律。EMI还有一个不朽的8cd是吉雪金战后的莫扎特奏鸣曲,我只听了几首,朴实无华啊。
图 施纳贝尔早期录音版,不难发现当时他还很年轻,所以我们也不必迷信年纪越大越经典,还是要辩证的看。
2、阿劳编订过全集乐谱,并巡回演出过整套奏鸣曲,所以我一听自负的爱乐者说阿劳怎么怎么不好就来气,人家100年前名扬四海,环游世界80天的时候你不知道还在哪里呢。很多曲子他大概录了好几回吧,尤其贝多芬协奏曲,我自己都听了好几回。阿劳曲目广,飞利浦里面德彪西、莫扎特、贝多芬……都一套一套的,质量都是一流,放心买就是了,听着不好往往是自己火候不到,留着以后再听。他的贝多芬第四协奏曲,是我此曲目蓝天下的至爱。
图 阿劳版,14cd不仅包括奏鸣曲,还包括了变奏曲、协奏曲等,几乎把贝多芬钢琴作品囊括进去了,录音也特好,阿劳的喘气声听得一清二楚。
3、肯普夫也编订过,在50年代,60年代各录一套。其实差不多的,硬说的话最多差别10%,许多初涉爱乐的小朋友受到某些不良影响,喜欢盲目胡乱比较版本,其实与其花这点精力比较50、60年代,还不如多听几个作曲家,多听几部作品为妙。论德奥风格,这个最正宗(阿劳虽然是智利人,但钢琴上没有智利风格,他在柏林学的,也是德奥风格)。贝多芬可是正宗德国人,而大家喜欢的追捧的是俄国钢琴家,和以色列、美国的小提琴家,这点切利比达克也很反感。以色列不仅和犹太人的音乐教育传统有关,还和美国扶持有关,否则怎么没有黎巴嫩伊斯兰小提琴家?据说斯特恩这个犹太老头在美国一手遮天,明明郑京和得了第一名,他非要把自己犹太圈子的祖克曼拖上去并列第一……福特温格勒战后被纽约爱乐邀请去当首席,在美国的犹太音乐家和其他战前逃到美国的音乐家们害怕战后欧洲音乐家到美国去抢他们饭碗,纷纷联合起来要挟罢演,名单一大串包括托斯卡尼尼、海费茨、鲁宾斯坦、斯特恩等等……这场风波中,只有梅纽因(本身也是犹太血统)正义地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所以和梅纽因的人格比起来,托斯卡尼尼和斯特恩这两个(前者估计是天真的左倾幼稚病,后者应属于玩弄政治手腕的投机分子)实在有点不一样。最后纽约爱乐无奈只好作罢,福特没去成……这种八卦太多了。我反感言必称霍洛维茨、海菲茨、帕尔曼和卡拉扬的家伙,这多半要么是学琴之人,要么是刚入此道。我看网上那些大腕们为了福特还是卡拉扬吵来吵去,其实他们自己比谁都听得多。
图:1995年纪念肯普夫一百岁冥诞出的50年代录音,廉价版
50年代是肯普夫的巅峰期,同期与肯鹏录的协奏曲全集DG,业已成为不朽之作,钢琴的音一个个像小钢炮般噼噼啪啪地带着灵光弹出来,60年代么,老人家毕竟老得牙都掉光快了,弹贝多芬不仅要体力也要火气脾气的支持,早中期作品里还有青春期骚动,所以没有力比多的大量分泌是不行的,科瓦塞维奇的皇帝协奏曲为啥比ABM那个脍炙人口的公共汽车版本——如古尔德的戈德堡,人人能上并品头论足一番——更有人味恐怕就是这个道理。梅纽因谈起和肯普夫晚年合作贝多芬第十小提琴奏鸣曲(DGG,这两个小双张在书上和爱乐者口中也是经典呢)的时候,说远不如50年代与古尔德的合作。这些都是调侃。60年代更加空灵,而缺乏烟火味倒是真的,德奥大师像塞尔金、阿劳等人到老年弹晚期基本都达到这个境界了,这就有可能为作品蒙上个人风格的色彩面纱,美则美矣,但作为基础版本来说未必合适。
图50年代的协奏曲小钢炮录音。
图 60年代的奏鸣曲录音,这里是作为贝多芬全集的第五卷,中价版
对于版本比较和历史录音,我刚在qq上回了关于切利的留言,一并贴出:历史录音我也听听,不过不如高人痴迷大师(切利也有不爱听的,卡拉扬也有喜欢的),对我自己来说音乐史上重要作品许多没听过,尤其歌剧和室内乐听的太少了,我感到十几部交响乐、十几个钢琴曲儿翻来覆去各版本的一一去听,意义远不如扩大曲目,开阔视野,以期站在更高位置理解音乐。所以版本于我到在其次。因为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远不及不同作品之间。何况不同版本之间,真的有那么多对理解起关键性作用的差异么?就算有,而且被听出来了,我觉得在对作品还没透彻理解之前,也难下明智的判断,多半还是主观臆断或人云亦云。
4、肯普夫谈了,有一个不能不提,那就是“键盘狮王”巴克豪斯。曾几何时巴克豪斯比肯普夫技巧好,力气大,名气响。不过因为年纪老的缘故,很多人不怎么知道。他的贝多芬威武雄壮充满阳刚而久负盛名,又怎能不听。和肯普夫一样,老人家几乎被唱片公司折腾死的。50年代录过一套经典了,60年代立体声开始普及了,DECCA公司觉得还需要立体声的,就让80高龄的狮子王再去录一遍,而狮子王没录完就与世长辞。去世时还留了张没录完的,巴柯豪斯属于不爱张扬,但把一切都献给音乐的劳动模范式的伟大艺术家。对比之下,想起李运迪成名后发型也变成肖邦式,而且不断有人说李气质像,长得也像肖邦,感到无比恶心,当然这更多可能是公司、经纪人之类的策划。
图:巴克豪斯版的境界颇高,这个旧时王谢堂前燕,可能不再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顺便一提,我认为上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这三十年是古典音乐录音的黄金时期,一则唱片工业此时最鼎盛,技术不断发展后逐渐成熟,二则新老大师几代人同时在舞台上活跃,三则杀千刀的后现代主义以及古乐运动还没出来,传统还未被消解,四则跨国公司也没发达起来,哪像今天DG、DECCA、PHILIPS都是一家环球,当时竞争激烈着呢,每个公司都有镇山之宝,比如贝多芬奏鸣曲上,DECCA老的巴克豪斯,新的古尔达都有两套录音,DG有肯普夫,PHI有阿劳,EMI有施纳贝尔,群星璀璨啊。指挥界也是,卡拉扬这种喜欢独霸天下的枭雄贼子,在60年代初虽然已经呼风唤雨,但还没完全得势,毕竟大师还有几个撑着老骨头没死,比如克伦佩勒。不过像巴比罗利这类已经不是对手了,切利比达赫更是忧郁地行走在北欧的森林。
5、安妮-菲舍尔。这个人恐怕听过的人不多。我也没听过。只是因为是个女人,而且录了全集,据说比男人录的还阳刚,还所以很不容易,特别提一下。原来那个公司大概是小天使?反正最后也被EMI收购了。找EMI的cd吧。其实女人的话,还有几个有名的,既然我这篇文字旨在普及,那就再提下,她叫莫妮卡。莫妮卡-哈斯。名字真火辣,不过dvd里面身材很壮……这位老大师的贝多芬也很强,有可能更强。不过没全集。
另两个女人钢琴家是莫扎特的。一曰哈斯基尔,网上说的人很多,其实也不必过分神化,她的莫扎特固然美轮美奂,但听多了仍会感到单调。一曰海布勒,此人倒是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有个台风扭捏的日本女人,叫内田光子(以前有人根据英文翻译成乌克达,我想为啥不顺便翻成乌克兰、乌干达,哈哈,这年头冒充专家的太多,每次说到都提,这次还是要揶揄一番),她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收录在PHILIPS那套180张莫扎特全集里,说明受到了公司的万千宠爱。我估计像小泽征尔一样,这和日本财力雄厚离不开千丝万缕的关系吧,至少Naxos里那个日本女人稀奇虫子很可能就是。稀奇虫子(也翻译成西琦崇子)是Naxos董事长夫人,明白了吧?所以在此顺便呼吁帅哥吃软饭,美女傍大款。(反正本人是形容枯槁丑陋,只能今生无望留待来世了,其实根本不必呼吁,这条早已是普遍真理。)
6、年轻点的,除了前面古尔达,还有古尔德录过全集(全么?懒得查,存疑),布伦德尔录了几次,90年代那套果然不同凡响~!比70年代进步很多,不过如同他舒伯特莫扎特有学究气风格有人不喜欢一样,这儿仍然很有些拿腔拿调,不过就算是扭捏,也是一流的扭捏,值得跟着一起扭捏着听听。
科瓦塞维奇也有了全集,不知道什么时候录的。印象中此人非常清新爽洁,极偶尔紧绷一下,早期能弹得诗意盎然。晚期能弹道得深沉深刻,我很喜欢。
科瓦塞维奇的版本,我零碎共收有6、7首,个人感觉很全面、很到位。
波利尼很早就以其DGG的6首晚期奏鸣曲闻名,全集正在录,差几首就全了。此人是ABM的弟子,技巧惊人,堪称霍洛维茨后一代受技巧派和学琴人士之推崇楷模(当然技巧好还有很多,这点越来越不稀奇),他琴音低音能浑厚到乌龙潭深不见底,高音能亮丽到玉女峰袅袅婷婷的地步,不过我听着光注意惊叹技巧和音色,快忘记贝多芬是谁了,其实我觉得波利尼这种无菌的杀毒风格弹现代派最好啦,他一贯毫无肥腻汁水,但音色乏味,听他莫扎特不错,因为可以冠之为纯净。如果喜欢忧郁多情的本色肖邦,那最好别听他,他肖邦有名也是因为无菌杀毒的另类才有名的。
图 波利尼的冷酷风格,导致其晚期5首奏鸣曲录音评价颇高,后现代的文化欣赏者有受虐倾向,这点大概和拉康的理论有关。
7、最后集中谈谈俄罗斯钢琴学派。涅高兹我听过几首。60年代以前,音乐演奏的整体速度比现在快很多,无论是钢琴还是交响乐都是如此。这和社会发展,人们闲暇时间增加有重大关联(这不是调侃,是认真说事儿,熟悉历史录音的高手们不妨来验证或批判我的说法)——切利比达赫年轻就很快。不过这和生理年龄也有很大关系。这个问题,我大学时曾经问过加拿大国立图书馆主任、古尔德专家(正好来学校讲座,题目是古尔德的指挥,具体名字忘了),古尔德晚年热衷指挥,SONY有一张他指挥的瓦格纳《齐格弗里德牧歌》,速度奇慢。大师们晚年速度放慢,如克伦佩勒、瓦尔特、朱利尼、伯恩斯坦、切利比达赫等都是明证(我历史录音听得不多,呼唤高人们补充)。反证也有,托斯卡尼尼越来越快,汪德和克莱伯似乎不变。从阿巴多这一代后起之秀(如今也很老了)开始,风格特征不明显了,也无所谓速度什么。
8、最有名的贝多芬奏鸣曲恐怕是涅高兹的学生激烈而死。也译作吉列尔斯,我觉得激烈而死更加传神,能表露其风格。至少他的贝多芬奏鸣曲,从某一个角度来讲,在激烈这方面,我听过之中是无人出其右的(李赫特是迅猛,来去势不可挡,倒不是激烈了)。听贝多芬奏鸣曲,他那两张(DG,包括热情、悲怆、月光、黎明等最有名几首)不得不听啊,事实上他这个版本全集也是没录全就逝世了,后期录几首听起来神经可能过于紧张了点,线条始终紧绷着,貌似以前少先队的可爱可悲口号: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不过这紧绷也可认为是符合贝多芬的好战性格,所以堪称一绝。他的师弟斯维亚托斯拉夫-李赫特(我很自豪能记住这一大串名字),我听过早中期不多的几首,听得时候感觉灵气逼人,似乎没人能弹得比他更巧妙更有天才味了,实在是不可错过的版本。
图 激烈尔斯版,还有好几首没录全,不过是最常见也最有名的版本之一。
9、一时里想不出还听过哪些了,手也酸了,眼也花了。不过录过全集的还有如阿什肯纳奇、巴伦伯伊姆等也就罢了。还有零碎的也很多,所罗门、Serkin、霍洛维茨、ABM、Edwin Fischer……记得鲁宾斯坦的热情等三首也是三星带花了。
以上完全因为兴致起来了,凭记忆印象乱写一气,没有搜索和查证。所以估计错误遗漏很多,以后再修订补充,还请各位看官指正。
======================================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
吉列尔斯钢琴技艺之完美是施纳贝尔所不具备的,虽然施纳贝尔演绎的慢乐章有一种特殊的深度,吉列尔斯亦未尝未入其堂奥。如果说《悲怆》算不上是他的精品,但他的解读仍给人以深刻印象。这首奏鸣曲的1980年数字录音真实而有现场感,可惜平衡太紧(以至最强音听起来硬梆梆的)。其余两首奏鸣曲都是模拟录音,钢琴不太靠近话筒,真是万幸。
有人说,贝多芬是“感伤主义”者,这话有点道理。只要听听他的最早的奏鸣曲(op.2)的慢板,那不是少年老成,那正是贝多芬独有的沉思气质。
很多人可能对贝多芬作品的终乐章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倒觉得,他最深刻和最富特质的,是慢板,想想他的合唱交响曲的第三乐章,还有“皇帝”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也许慢板才是大师的试金石,那么,能与他并肩的可能只有莫扎特。但我还是喜欢贝多芬多一点,他的慢板更有一种宁静、纯净和高贵的气质。
我曾经在书上看到一幅十九世纪的油画,一个人在钢琴上弹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其它人都陷入沉思。“音乐是比哲学与科学更高的启示”,这正是贝多芬应当说的话。尽管直到最后的岁月,他都带着某些令人难以忍受的缺点,但在创造力的王国里,他却成了艺术精神的象征。他有天才,莫扎特也为之惊叹;他曾经是自负的怀疑者,海顿说他有两个脑袋;他曾经是愤怒和充满激情的斗士,最终却取得了谦卑的胜利。
弹奏贝多芬的名家可谓多矣。单声道时代的不用说了,能够赶上音响的黄金时代的,我最喜欢的是吉列尔斯的录音。波利尼收心敛志,十年磨剑,自然是炉火纯青,但他最擅长的毕竟不是贝多芬;里希特曲目太广,也太注意琴音了;肯普夫据说年轻的时候有些粗糙,但他1965年录制的贝多芬晚期奏鸣曲,萧洒自如,当属最杰出的名作;阿劳是认真钻研过贝多芬的,但他的录音必须多听才觉其好。
下面这篇文章,是从德唱1996年出版的吉列尔斯弹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9cd)的说明书中翻译出来的。这一计划,从1972年开始,到1985年因为吉列尔斯去世而终止,最终也未完成。
想当年,里希特在西方声誉雀起之时,却赞誉起当时尚未为西方人所知的吉列尔斯,大有关羽在曹操面前夸奖张飞的意思。后来,吉列尔斯终于有机会出现在西方听众面前。他当然没有把谁吓死,但他终于成为一代大师,便证明里希特所言非虚。
钢琴家大都会以录制贝多芬的全集为骄傲吧,就象拉大提琴的都梦想能录制巴赫的六首组曲。但是,傅尼埃已经很有名了,却一直推迟录制巴赫的组曲,他必须等到自己确实有把握。吉列尔斯的态度也是很谨慎的,他在录制“槌子键琴奏鸣曲”(op.106)时说:“这就象攀登珠穆朗玛峰”。精神所注,乐在其中,负担也在其中。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难道能说不是“任重而道远”吗?但吉列尔斯终于还是没有完成这个全集,实在令人痛惜。
生命短暂,艺术长存,伟人的足迹令我们的灵魂提升。
生于痛苦,向往欢乐,精神的领悟向音乐的殿堂追寻。
在心灵的波涛中,唯有坚强者屹立。
在卑微与崇高之间,音乐,歌唱着人类的梦想。
形式、精神与感受:吉列尔斯通向贝多芬之路的演化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的艺术传奇,注定是不完整的:当吉列尔斯(Emil Gilels)在1985年晚夏录制贝多芬作品第109和第110的奏鸣曲时,他,其它人更甚,可能已经预见到,他将无法活到录制作品第111和其它三首奏鸣曲以完成这部全集。仅仅几周之后,1985年10月14日,也就是他69岁生日的前夕,他在莫斯科去世了。让他的许多崇拜者悲哀的是,想要以录制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圣经>”的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来圆满结束他的艺术生涯的计划,命中注定定无法实现了。
只要看一眼吉列尔斯的艺术生涯,就可知:他决定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奉献给贝多芬的奏鸣曲,是一个可预见的结论。诚然,当他以十二岁稚龄在敖德萨(Odessa)举行首次演出时,曲目之中就包括了<悲怆奏鸣曲>(Pethetique,op.13),并且据说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评价,但是,从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成熟和完全自主的古典形式的大师的道路,却是颇为曲折的。从他的早期生涯中,观察者会得到这样的印象:吉列尔斯是苏联新一代的的浪漫主义名家。在他生命的不同时期,他被看成从容面对普罗科菲夫(Prokofiev)作品的残忍要求的无畏钢琴家,或被看成对十九世纪作品萧洒不羁的辉煌处理的化身。
他还是个学生时,就以对李斯特(Liszt)的一部改编曲的流畅演奏而使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讶异无言以对,这使他的杰出天赋获得了稳固的声誉。当吉列尔斯在战后第一次获准到国外旅行并在1951年作为苏联艺术家代表团出现在弗罗伦萨狂欢节,或者当他1955年进行传奇性的北美巡回演出时,媒体根据他的外表把他歪曲成一个四肢发达的俄罗斯人。他到处被作为一个自成一格的键盘上的大力士来接待,这种简单的分类,往往忽略了他非常复杂的性格中的其它方面,正是这种复杂性后来成为他风格的核心。人们会想到,比如说,他的敏感,他的精确演绎,以及他在每个段落中所发现的丰富和微妙的含义。但吉列尔斯的全然不拘形式与明显的不顾陈规,却只能加强对他的那种片面看法。
从他的第一次录音到最后的录音,他所显示出来的彻底的掌握,决不是偶然的。在他的故乡敖德萨,他从市立艺术学校的老师(Berta Mikhailovna Ringold)那里得到影响深远的鼓励(这位老师是一个出众的艺术家,她在1944年因为惧怕“反犹主义”的迫害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935年他转到莫斯科市立艺术学校,受教于纽豪斯(Henrich Neuhaus)这位莫斯科学派无庸置疑的大师。完全是纽豪斯,调和了吉列尔斯的好走极端,并且发掘出他的演奏中的其它方面,比如说,他的理智的天赋,他对风格的完美感觉,以及他对微妙含义的敏感。
从长远来说,正是这些品质,被证明是最重要的。甚至到了六十年代,听众还是因为他演奏贝多芬的c小调变奏曲(WoO 80)的令人炫目的辉煌而惊叹,也因为他对“华伦斯坦”(Waldstein,op.53)终乐章中八度音阶的半滑音的毫无困难的轻松处理而惊叹,按照赏常识,这种八度音阶在现代大钢琴上几乎是无法弹出来的。但就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很明显,吉列尔斯所关注的是在其它地方,在于把形式的严格、表现力、体裁的匀称和钢琴的辉煌技巧融为一体。他的演奏变得愈来愈内敛,但因为内在的和谐而更有说服力。古典主义(classicism),而非复古主义(classicalism),也许是对他最好的描述。
在评价二十世纪钢琴家的一本书中,著名的德国音乐评论家凯泽(Joachim Kaiser)在论及吉列尔斯时引用了哥德对贝多芬的印象:“我从未见过一位艺术家,如此浓缩,如此精力充沛,又如此内向”。不必惊奇,凯泽把这一评价应用到吉列尔斯身上,而他是完全正确的。吉列尔斯有能力赋予一个开始和弦(比如说在<悲怆奏鸣曲>中)一种其它钢琴家必须通过整个乐章才能达到的浓缩的深度。当他把“暴风雨”(Tempest,op.31 No.1)的朦胧的宣叙部和这部作品的整体结构协调起来时,或者当他把“告别”(Les Adieux,op.81a)第二乐章对分离痛苦的描写处理得满怀柔情却不过分戏剧性和煽情的时候,没有一个听众能够不为所动。最后,没有人能够不为吉列尔斯弹奏的“热情”(Appassionata,op.57)所征服,在那里,他在简朴的基调上描绘了一幅雄伟而生动的画面,其间伴随着对比性的蛮勇的爆发,但是,却不流为空虚的炫技。
在生命的最后期,吉列尔斯的演奏有时被批评说太严格,太缺乏棱角。这话有些道理。但我们现在这部吉列尔斯专辑的意义却决不会因此受到限制,因为我们在这里所得到的是一位钢琴大师的最后十年的一幅合适的肖像,他曾经以一个富有活力的、巨人般的形象开始他的生涯,而安息于理智与热情的超然和谐之中。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版本比较
截止目前,共有117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有20种全集录音的CD唱片问世。一些大唱片公司更是不厌其烦地推出各种版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如《月光》,菲利普已有四位钢琴家演奏的版本,DG也有三个。
可以想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唱片的选择余地相当大,但任何人,即使是那些最铁杆的贝多芬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些录音听个遍。我所要推荐的只是我认为优秀的那部分录音版本。我的评价都是出自我自己的判断,决无人云亦云。
全集录音:
贝多芬的奏鸣曲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优雅的古典主义到充满戏剧性的浪漫主义,其晚期作品又有抽象神秘的特点。因此,即使那些最伟大的钢琴家也不能将每一部的演绎达到同样高的水准。可以说每一部全集录音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的毛病。没有一个版本做到了首首精彩。但钢琴家们仍在进行不懈努力,一些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首先要谈的当然是施纳贝尔的版本(EMI、PEARL出版)。施纳贝尔被认为是本世纪最杰出的研究贝多芬的学者和演奏专家。他在30年代的录音自问世起就被学生和演奏家们当作指导教材。在沉思氛围的营造和力度处理上,这套录音确实值得模仿。其缺点在于:施纳贝尔在技术上存在欠缺,声音不够自然,唱片的杂音太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诲,但从欣赏角度考虑,就不得不考虑其它的版本。
德国钢琴家肯普夫60年代中叶在汉诺威录制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DG廉价版)。他的演奏声音明亮,中期的奏鸣曲有一些柔弱,但不失明快、流畅的特点。
ELECTRA公司最近出版的理查德·古德的版本,是最新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古德是一位浪漫主义艺术家,有超凡的技巧。他的演奏温文尔雅、意味深长。即使是贝多芬晚年内省式的作品,他依然弹得充满光彩和热情。其精华部分是第12-18号奏鸣曲。
吉恩-伯纳德·伯米埃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ERATO)?***媪巳恚ü菜木恚W魑幻ü智偌遥装W既钒盐樟吮炊喾椅材衫寺饕宓奶卣鳌S肟掀辗蛳嗨疲谥衅诘淖嗝兴难葑嘁踩狈αΧ龋渚⑵胶舛钟叛诺难葑嗵春苡忻栏小U馓壮穆家艏眩笆鬃罹省?
吉诺·扬多在NAXOS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业已出齐,他的演奏采用了古典主义的处理方式,没有充分发挥出贝多芬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但从价格低廉的角度考虑,这套唱片很划算(唱片上还收录了贝多芬12岁时创作的3首奏鸣曲)。
在我听来,一些著名钢琴家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并不令人满意。阿劳的录音过于吃力,阿什肯纳济的版本太油滑,巴伦伯英显得做作,布伦德尔最近在PHILIPS的录音过于冰冷、太学究气。对于SONY出版的古尔德版本,如果你是对贝多芬的音乐感兴趣,而不是想弄明白古尔德对这些音乐的看法,你还是不要去买它。
非全集录音:
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录制了部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前苏联的李赫特和吉列尔斯。李赫特录制了32首奏鸣曲中的24首,这些录音遍布在多家公司的出品中。其中《第7奏鸣曲》,他一生共录制了9次。李赫特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其优美程度无人可比。即使再熟悉的曲子,每次听他的演奏,人们都能听到新意。吉列尔斯录制过26首贝多芬奏鸣曲,多数在DG公司出版,他的技巧令人眼花缭乱,显示出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对曲目整体结构的把握也很到位。
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录制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SONY公司出版)也值得推荐。他的演奏很投入、很真诚,效果动人,有时显得吃力。
英国钢琴家所罗门30年代在EMI公司录制了部分贝多芬奏鸣曲,这些录音有罕见的力度和尊贵的气质,特别是晚期作品。尽管唱片的音质很糟,但很值得一听。
捷克钢琴家伊凡·莫拉维茨是最优秀的贝多芬演奏家之一。他几乎与施纳贝尔一样受人尊敬。VAI录音室出版了他在60年代录制的两张唱片。其中包括最有名的几首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如果你正在着手买第一张贝多芬奏鸣曲的唱片,最好买这一张。它可以使你第一步就接触到最好的贝多芬演绎。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名版点将录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集比作《新约圣经》。二“B”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迄今已出过无以计数的录音。其中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自30年代施纳贝尔的第一套全集录音产生以来,又有多少大师,多少录音公司的版本问世?这么多的唱片,该如何选择呢?
有人把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集比作《旧约圣经》,而把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比作《新约圣经》。这个比拟在钢琴爱好者中无人不知。的确,自从发明了钢琴这件“乐器之王”后,人类为这件乐器所写下的最奇妙、凝聚着人类最深智慧的杰作,就要数巴赫的两卷“平均律”和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了。尽管纵观音乐史,我们不能说这两部作品无与伦比,因为“平均律”后又有肖邦、肖斯塔科维奇等人追随这一体裁所写的杰作(肖邦和肖斯塔科维奇的前奏曲),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比起“乐圣”也毫不逊色。然而,作为伟大的先驱和他们那个时代最高艺术成就的象征,巴赫、贝多芬的这两个大部头钢琴杰作犹如一对灿烂的双子星,交相辉映,永垂青史。
唱片版本比较是近年来乐迷中很时髦的奢侈,一种身份的象征。许多大****友一说起“版本”就滔滔不绝。那么,说说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吧,这才有的说呢。自从30年代施纳贝尔的第一套全集录音至今,60多年过去了,出现过多少名版、多少“贝多芬专家”啊!早的如巴克豪斯、肯普夫、阿劳、吉列尔斯、里赫特、塞尔金、布伦德尔,近些的有波利尼、阿什肯纳齐、科瓦塞维奇、古德、扬多,各领一时风骚。不少钢琴家还录了不止一次,如肯普夫录了两套全集,布伦德尔甚至录了3套(有意思的是,本世纪名气最响的两位大师鲁宾斯坦和霍罗维兹却不以演奏贝多芬出名,里赫特也只演奏一部分奏鸣曲)。这么多唱片,该选择哪套呢?真是颇费踌躇。
让我们来分析两种情况。首先,假如你不很在乎音质,那么施纳贝尔的经典唱片是非听不可的。一套60年前问世的老唱片,到今天竟还有人坚持认为是“最伟大的版本”,这个事实本身就值得惊叹和深思。这套老唱片的音质不理想,几家唱片公司用来源不同的原版快转唱片制作过几种CD(国内只能找到EMI版),其中音质最好的是英国Pearl的出品。从现代眼光看,施纳贝尔的演奏个性十足,不属于那种四平八稳、精到完美的类型。有时,你会觉得他的快乐章太快,技术稍显粗疏,一些地方一带而过,不象别人那么细腻深入,但他时而会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灵感,使贝多芬的性格跃然而出。相比之下,许多新秀太精雕细琢了,反而失去了乐圣的神韵。慢乐章是施纳贝尔功夫最深的地方,充满深邃的思索和醉人的美感。我的建议是,别一上来就碰施纳贝尔。先听听别人的演绎,多想想,等熟悉了作品,再向这位大师求教。这时他才会让你感到,他的演绎比别人高在哪里,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他是贝多芬的唯一真传。
对不很在乎音质的朋友,德国学派的另两位前辈大师肯普夫、巴克豪斯的版本当然也值得关注。这两位大师一个温情而富于诗意,一个冷峻而凝练,恰成对比,唱片分别由DG和DECCA出版。选择哪套完全取决于个人癖好。
第二种情况,假如你追求高保真的唱片音质(这样的乐迷多得多),当然也就排除了前辈大师的遗音,把注意力集中到60年代之后的录音。吉列尔斯、阿劳、布伦德尔的版本都能在音质和艺术上给我们双重满足。再新一些的数码录音呢?由于消除了噪音的干扰,音质更趋纯净。很可惜,近年来的版本中声誉最高的一套在国内仍无处寻觅,演奏家也知者寥寥。这就是美国钢琴家理查德·古德(Richard Goode不要和古尔德混淆)1993年推出的版本(10张CD)。
古德是美国土生土长的钢琴家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得过格莱美奖,从1986年起,便以演奏贝多芬作品誉满乐坛,是美国“五大”乐团的常客。他的贝多芬奏鸣曲集是华纳集团所属Electra Nonesuch公司出版的,充分体现了他的杰出成就,感情深度和强度实为罕见。这也是第一套由美国出生的钢琴家灌制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唱片。评论界对古德极其推崇,称之为施纳贝尔之后最得乐圣真传的人。现代科技的运用使唱片的音质臻达完美之境,无可挑剔。
同样是华纳集团所属的法国唱片公司Erato为法国钢琴家、指挥家波米埃(Jean Pommier)灌录的一套贝多芬与古德的版本异曲同工,各显其妙。波米埃身上有着法国学派特有的印记:敏捷、细腻、表情丰富,与古德浪漫化的处理有所区别。录音工艺绝佳,更增这套唱片的魅力。这套CD从1991年推出第一集起,费时7年,到1998年才大功告成,共4集11张CD,可惜的是我在国内也未找到。
下面介绍我认为最值得推荐的版本,这就是拿索斯旗下的大将——匈牙利人耶诺·扬多(Jeno Jando)1988年录制的版本。它在价格上最占优势,也最容易在国内买到。演绎呢?两个字:一流!技巧、音乐感无可挑剔,即使和最优秀的经典版本相比,也只是在个别地方略下一筹而已。灵感迸发时简直不逊色于任何一位大师。扬多的风格倾向于古典化,线条清晰,手法直截了当,而且充满年轻演奏家的朝气和活力(录音时仅36岁)。尽管有时稍显冷峻了些,有时还略嫌沉不住气,不够大气从容,但哪个演奏家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在个别曲目的演奏上,他的处理甚至比古德还迷人。音质十分逼真,混响洪亮,琴音丰满。还有一点值得一提,扬多版除了32首之外,还收入了贝多芬少年时写的4首很少听到的奏鸣曲(其中1首只留下片段)和2首小奏鸣曲,收藏价值更增。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真正“流行”的其实不过带标题的那几首:月光、悲怆、热情、告别、黎明、暴风雨、狩猎、田园等。许多乐迷对全集兴趣不大,只想听这部分好听的东西。根据这种需求,唱片公司策划了不少专收这些“通俗奏鸣曲”的唱片。比如,飞利浦双片系列中有一套布伦德尔的CD,收入了贝多芬最著名的几首钢琴奏鸣曲,就大受欢迎。老录音中,还有吉列尔斯的一张(DG)和塞尔金的一张(索尼,上海声?***嫔缫霭妫┲档每悸恰B坌缕锒嗟腅全集中有一张演录俱佳的“月光、悲怆、热情”(编号550045),还有一张精彩的“黎明、暴风雨、告别”(编号550054)。rato为新秀鲁比莫夫录制的“月光、悲怆、黎明”(用1806年古钢琴演奏)也是近来少有的佳作。
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是一个独特的群体。推崇者奉之为艺术的终极境界,听不懂者则敬而远之,贬低讥讽者也不在少数。唱片公司常把它们编辑为一套唱片(往往是双片)。对这些作品情有独钟的乐迷可以在以下几种名版中做一选择:波利尼(DG)、所罗门(EMI)、罗森(索尼)、扬多(拿索斯)。除了所罗门版是50年代的制作,音质较旧外,其余3版都音质出色。论价格,波利尼是正价版,最贵,所罗门和罗森是中价版,次之,扬多最便宜(得益于拿索斯的低价策略)。当然,贵 的自有贵的“来头”。波利尼的DG版中,有他录制的贝多芬最后5首钢琴奏鸣曲(1975年,DG 419 199-2),该碟完成了日本《唱片艺术》三百榜中的三连霸!而所罗门同样所录的“最后5首”(1994年增订,EMI 0777 7 64708 25),则获得“企鹅”三星带花殊荣。《新版唱片圣经》对该录音赞誉有加,称其“深度犹如施纳贝尔,音色之美犹如阿劳,内敛及强度犹如肯普夫,完美的钢琴技巧表现犹如波利尼,气势之宏伟犹如早期的布伦德尔”。顺便一提,罗森(Charles Rosen)不仅是钢琴家,更是著名的音乐学家,录制这张唱片时正值70年代初,也就是他的名著《古典风格》(The Classical Style)喜获美国图书大奖之时。
此外,索尼旗下的当红钢琴家普拉希亚(Murray Perahia)和英国Chandos公司旗下的钢琴家洛蒂(Louis Lortie)也分别出版了一些零星的CD,曲目多为早期奏鸣曲。EMI为科瓦塞维奇(S. B. Kowacewich)灌录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也正在陆续推出。英国DECCA唱片公司则已经为罗马尼亚钢琴家鲁普灌录了好几张片子,以“伦敦”商标出版。这些都是精彩难忘的演绎,值得一听。尤其是科瓦塞维奇版,一俟完成,定可与布伦德尔、古德、波米埃等名版一较高下。
买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唱片,到底是零零碎碎买多人的演奏,还是只买一套?这又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依我看,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应该买一套你认为最好的全集,然后再收一些别人的特别优秀的演绎。极为重要的是,这一套全集必须是大师的经典演绎,这样才能显出买全集的好处:完整地理解一位伟大演奏家的思路。假如32首奏鸣曲买了32位钢琴家的不同版本,那得到的是32种不同风格,怎么把它们串起来,连贯地从整体上理解贝多芬呢?
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版本比较
截止目前,共有117位钢琴家录制过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已有20种全集录音的CD唱片问
世。一些大唱片公司更是不厌其烦地推出各种版本的贝多芬奏鸣曲。如《月光》,菲利普
已有四位钢琴家演奏的版本,DG也有三个。
可以想见,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唱片的选择余地相当大,但任何人,即使是那些最铁杆的贝
多芬迷,也不可能把所有的这些录音听个遍。我所要推荐的只是我认为优秀的那部分录音
版本。我的评价都是出自我自己的判断,决无人云亦云。
全集录音
贝多芬的奏鸣曲跨越了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优雅的古典主义到充满戏剧性的浪漫主义,
其晚期作品又有抽象神秘的特点。因此,即使那些最伟大的钢琴家也不能将每一部的演绎
达到同样高的水准。可以说每一部全集录音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的毛病。没有一个版本做
到了首首精彩。但钢琴家们仍在进行不懈努力,一些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首先要谈的当然是施纳贝尔的版本(EMI、PEARL出版)。施纳贝尔被认为是本世纪最杰出
的研究贝多芬的学者和演奏专家。他在30年代的录音自问世起就被学生和演奏家们当作指
导教材。在沉思氛围的营造和力度处理上,这套录音确实值得模仿。其缺点在于:施纳贝
尔在技术上存在欠缺,声音不够自然,唱片的杂音太大。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诲,但从欣
赏角度考虑,就不得不考虑其它的版本。
德国钢琴家肯普夫60年代中叶在汉诺威录制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DG廉价版)。他的
演奏声音明亮,中期的奏鸣曲有一些柔弱,但不失明快、流畅的特点。
ELECTRA公司最近出版的理查德*古德的版本,是最新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古德是一
位浪漫主义艺术家,有超凡的技巧。他的演奏温文尔雅、意味深长。即使是贝多芬晚年内
省式的作品,他依然弹得充满光彩和热情。其精华部分是第12-18号奏鸣曲。
吉恩-伯纳德*伯米埃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ERATO)?***媪巳恚ü菜木恚W魑幻?
法国钢琴家,伯米埃准确把握了贝多芬维也纳浪漫主义的特征。与肯普夫相似,在中期的
奏鸣曲中他的演奏也缺乏力度,但他冷峻、平衡而又优雅的演奏听来很有美感。这套唱片
的录音极佳,前十首最精彩。
吉诺*扬多在NAXOS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录音业已出齐,他的演奏采用了古典主义的处理方
式,没有充分发挥出贝多芬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但从价格低廉的角度考虑,这套唱片很
划算(唱片上还收录了贝多芬12岁时创作的3首奏鸣曲)。
在我听来,一些著名钢琴家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并不令人满意。阿劳的录音过于吃力,阿
什肯纳济的版本太油滑,巴伦伯英显得做作,布伦德尔最近在PHILIPS的录音过于冰冷、
太学究气。对于SONY出版的古尔德版本,如果你是对贝多芬的音乐感兴趣,而不是想弄明
白古尔德对这些音乐的看法,你还是不要去买它。
非全集录音
一大批优秀的钢琴家录制了部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前苏联的李赫特和
吉列尔斯。李赫特录制了32首奏鸣曲中的24首,这些录音遍布在多家公司的出品中。其中
《第7奏鸣曲》,他一生共录制了9次。李赫特演奏的贝多芬奏鸣曲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其
优美程度无人可比。即使再熟悉的曲子,每次听他的演奏,人们都能听到新意。吉列尔斯
录制过26首贝多芬奏鸣曲,多数在DG公司出版,他的技巧令人眼花缭乱,显示出对作品有
深刻的理解,对曲目整体结构的把握也很到位。
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录制的贝多芬钢僮嗝⊿ONY公司出版)也值得推荐。他
的演奏很投入、很真诚,效果动人,有时显得吃力。
英国钢琴家所罗门30年代在EMI公司录制了部分贝多芬奏鸣曲,这些录音有罕见的力度和
尊贵的气质,特别是晚期作品。尽管唱片的音质很糟,但很值得一听。
捷克钢琴家伊凡*莫拉维茨是最优秀的贝多芬演奏家之一。他几乎与施纳贝尔一样受人尊
敬。VAI录音室出版了他在60年代录制的两张唱片。其中包括最有名的几首贝多芬钢琴奏
鸣曲。如果你正在着手买第一张贝多芬奏鸣曲的唱片,最好买这一张。它可以使你第一步
就接触到最好的贝多芬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