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一》
《一一》是台湾导演杨德昌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刻画家庭亲情及生命意义的电影作品。杨德昌也因本片获得戛纳影展最佳导演奖的殊荣。可以说,《一一》就是一个教科书式的电影,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来折射对人性的探究。我推荐这部电影的原因,是因为它改变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是一种启示。
1、“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以前延长了3倍”。
听到这句话,我们的反应都是:乱讲,怎么会?!其实,道理很简单,比如杀人,我们没有杀过人,但是我们都知道杀人是怎么回事,而且有过好几次各种杀人的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在电影里得到的(当然,还要归功于那些表演到位的演员们)。
这段情节给我的感受就是:人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宽它的宽度。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感慨岁月的蹉跎,却很少能够让自己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那种惯性的生活模式。正如我自己一样,除了看看书,发表自己对世界的不满,好像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了。黑格尔说过,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我想,应该是要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来充实自己了,只是我明白,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没那么容易。
2、“我怎么只有这么少,我觉得我好像白活了”。
片中女主角之一的A,她的母亲年事已高,有一天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医生建议他们经常在她身边讲讲话,或许能够将她唤醒。而A非常孝顺,每天都会在她母亲床前讲话,在连续几天之后,她突然崩溃大哭起来,我把她崩溃后说的话打下来:
“怎么跟妈讲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我一连跟她讲了几天,我每天讲的一模一样,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几分钟就讲完了。我受不了了,我怎么只有这么少,怎么这么少呢?我觉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像个傻子一样,我每天在干什么?!”
A在这以后,去了山上寻求佛祖的开导了。我看了很多影评,都把A归为神经质的中年妇女,我不懂为啥把她归为神经质,难道就因为她歇斯底里的大哭吗?我觉得她说的,是许多人心里想说的。当我会安静下来思考自己所走过这26年光阴的时候,我也会惊恐,我这即将逝去的青春里,好像也很少,好像我很少翘过课去看电影,好像我很少去恶作剧欺负女生,好像我很少去做那些我想做的事情。即便是现在,那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像一个都还没做。我不知道我的中年会是如何,我的老年又会是如何,我只是很害怕,害怕这种茫然的生活会继续恶化下去,我害怕失去自己的追求,好像有那么一天,我也会对自己歇斯底里的大哭。有一个人对我说,顺其自然,想多了,脑会累。或许她说的很对,生活本身没有那么复杂,只是现在的我,做不到。
3、“本来以为再活一次的话,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
片中的男主角B,也就是A的丈夫,在一次出差中,和自己的初恋女友C共同在日本生活了一周。两人在日本去了那些他们曾经想去的地方,这个过程中,把相互之前隐藏了很久的话都说了出来。原来当初哦,C是爱着B的,一直希望B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能够赚足钱养她。但是B再一次次听从C的意见之后,终于选择了和C分手,因为他认为C完全不考虑他的感受,不关心他到底希望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人。但是,正如B自己调侃自己所说的:想起来真好笑,我现在做的就是当初你希望我做的事(B后来成为老板了)。
在日本的最后一天,C对B说,我现在什么都有了,如果我现在离婚,我们再重新开始一次,好不好?B选择了沉默。两个真爱对方的人,终究没能走在一起。
回国后,B对自己的老婆A说了下面的话: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我一直在困惑B为何选择沉默,其实这句话,我至今没能赞同,或许只有经历了,才能知道。。。
4、“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个是影片中最小的角色洋洋对他的父亲所提出的疑问。很有趣的一段对话:
洋洋: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
B:你问的问题,爸比还没想过。
洋洋:爸比,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
B:你在问什么,爸比听不懂。
洋洋: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样不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吗?
B:你的问题好像太多了哦。
片中的洋洋是影片中的活跃型的人物,好像他一直都在上蹿下跳,拿着相机把自己所经历的都记录下来,报复他的教导员,暗恋他的同学。。。似乎一直都很忙碌,但是他却注意了我们这些成年“被抹去”的东西,好像他更明白生活。
这部片子,我想写的时候好像有很多,只是突然发现,好像那些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不懂为什么会给我这么多感动。尤其是B和日本人大田对于音乐的讨论:以前我爸每天都听音乐,我很讨厌他听的音乐。十五岁,我初恋了,突然之间,所有那些音乐我都听懂了。后来她离开了我,音乐却留下来了。
你看,多美的对白。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如果你对里面的对白有自己的感触,就留言吧,共享之,感动之。
1、“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以前延长了3倍”。
听到这句话,我们的反应都是:乱讲,怎么会?!其实,道理很简单,比如杀人,我们没有杀过人,但是我们都知道杀人是怎么回事,而且有过好几次各种杀人的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在电影里得到的(当然,还要归功于那些表演到位的演员们)。
这段情节给我的感受就是:人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宽它的宽度。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感慨岁月的蹉跎,却很少能够让自己行动起来,改变自己的那种惯性的生活模式。正如我自己一样,除了看看书,发表自己对世界的不满,好像也不知道能做什么了。黑格尔说过,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我想,应该是要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来充实自己了,只是我明白,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没那么容易。
2、“我怎么只有这么少,我觉得我好像白活了”。
片中女主角之一的A,她的母亲年事已高,有一天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医生建议他们经常在她身边讲讲话,或许能够将她唤醒。而A非常孝顺,每天都会在她母亲床前讲话,在连续几天之后,她突然崩溃大哭起来,我把她崩溃后说的话打下来:
“怎么跟妈讲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我一连跟她讲了几天,我每天讲的一模一样,早上做什么,下午做什么,晚上做什么,几分钟就讲完了。我受不了了,我怎么只有这么少,怎么这么少呢?我觉得我好像白活了。我每天像个傻子一样,我每天在干什么?!”
A在这以后,去了山上寻求佛祖的开导了。我看了很多影评,都把A归为神经质的中年妇女,我不懂为啥把她归为神经质,难道就因为她歇斯底里的大哭吗?我觉得她说的,是许多人心里想说的。当我会安静下来思考自己所走过这26年光阴的时候,我也会惊恐,我这即将逝去的青春里,好像也很少,好像我很少翘过课去看电影,好像我很少去恶作剧欺负女生,好像我很少去做那些我想做的事情。即便是现在,那么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好像一个都还没做。我不知道我的中年会是如何,我的老年又会是如何,我只是很害怕,害怕这种茫然的生活会继续恶化下去,我害怕失去自己的追求,好像有那么一天,我也会对自己歇斯底里的大哭。有一个人对我说,顺其自然,想多了,脑会累。或许她说的很对,生活本身没有那么复杂,只是现在的我,做不到。
3、“本来以为再活一次的话,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
片中的男主角B,也就是A的丈夫,在一次出差中,和自己的初恋女友C共同在日本生活了一周。两人在日本去了那些他们曾经想去的地方,这个过程中,把相互之前隐藏了很久的话都说了出来。原来当初哦,C是爱着B的,一直希望B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人士,能够赚足钱养她。但是B再一次次听从C的意见之后,终于选择了和C分手,因为他认为C完全不考虑他的感受,不关心他到底希望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人。但是,正如B自己调侃自己所说的:想起来真好笑,我现在做的就是当初你希望我做的事(B后来成为老板了)。
在日本的最后一天,C对B说,我现在什么都有了,如果我现在离婚,我们再重新开始一次,好不好?B选择了沉默。两个真爱对方的人,终究没能走在一起。
回国后,B对自己的老婆A说了下面的话: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我一直在困惑B为何选择沉默,其实这句话,我至今没能赞同,或许只有经历了,才能知道。。。
4、“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个是影片中最小的角色洋洋对他的父亲所提出的疑问。很有趣的一段对话:
洋洋:爸比,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
B:你问的问题,爸比还没想过。
洋洋:爸比,我们是不是只能知道一半的事情?
B:你在问什么,爸比听不懂。
洋洋: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样不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吗?
B:你的问题好像太多了哦。
片中的洋洋是影片中的活跃型的人物,好像他一直都在上蹿下跳,拿着相机把自己所经历的都记录下来,报复他的教导员,暗恋他的同学。。。似乎一直都很忙碌,但是他却注意了我们这些成年“被抹去”的东西,好像他更明白生活。
这部片子,我想写的时候好像有很多,只是突然发现,好像那些道理大家都明白,只是不懂为什么会给我这么多感动。尤其是B和日本人大田对于音乐的讨论:以前我爸每天都听音乐,我很讨厌他听的音乐。十五岁,我初恋了,突然之间,所有那些音乐我都听懂了。后来她离开了我,音乐却留下来了。
你看,多美的对白。如果你看过这部电影,如果你对里面的对白有自己的感触,就留言吧,共享之,感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