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与丽江
摘自——大山深峡里的文化宝藏—寻找“藏彝走廊”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 民间口头传承文化 【东巴文字&纳西藏族版本格萨尔王&游悲】
“藏彝走廊”里以属于藏缅语族的民族居多,他们千百年来一代代口头传承下来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突出而绚丽多彩的构成部分。
在这条走廊里还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古文字,最典型的是纳西族先民所创制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由于至今还有人能释读,所以在国际上有 “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美誉。
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承载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成了“藏彝走廊”里每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传承文学艺术作品,如举世闻名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便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在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在近千年的漫长时期内,靠具有天才的艺术禀赋的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不断丰富 史诗的情节和语言,到十二世纪初叶,《格萨尔王传》日臻成熟和完善,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流传,在“藏彝走廊”的纳西族、白族、普米等族中也有不同的文本。
《格萨尔王传》在历史发展的不断演进中,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浩瀚知识,被 学术界称为“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有“东方的荷马史诗”之誉。而且,《格萨尔王传》还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在“藏彝走廊”里,迄今仍有很 多藏族民间艺人,能洋洋洒洒地歌咏这部宏大非凡的史诗。
史诗塑造和讴歌了格萨尔这位为民众降魔伏怪的人间英雄,相传他是连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戍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成为藏族人民代代传颂的旷世英雄。
关于传承《格萨尔王传》的艺人,与别的民间艺人有区别,民间有“神授”说、“托梦”说等多种形式。这种民间的传奇说法,更增添了《格萨尔王传》的神秘神采。
“藏彝走廊”各民族中都有非常丰富的主要靠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彝族闻名遐迩的《阿诗玛》、《梅葛》、纳西族的《游悲》、民间音乐戏曲舞蹈类的还有傈僳族民歌、傈僳族的“阿尺木刮”舞蹈、藏族的锅庄舞、藏戏、弦子舞、彝族的芦笙舞、烟盒舞等。
“藏彝走廊”里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也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容易变异和消失,保护好“藏彝走廊”里如此多样性的民间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民族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艰巨的重任。
2. 印刷和造纸 【丽江荛花东巴古籍纸】
印刷术和造纸术,是“藏彝走廊”里有些民族的伟大创举,其中最典型的是纳西族、藏族的造纸术。
纳西族的东巴纸,是指纳西族宗教祭司“东巴”用于抄写东巴经书的纸张,是纳西族传统宗教极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东巴纸采用海拔 2600-3500米的纳西地区特有的植物——丽江荛花,需把荛花的树皮原料经浸泡、刮皮、蒸煮、舂纸、抄纸、晒纸等多道工序制作。制作完成的东巴纸色泽 呈象牙色,具有防虫蛀,吸墨性强,不易变色、坚韧耐用、保存时间长等品质。
书写东巴经的墨用锅底烟灰伴以猪胆汁、松明油烟制成,笔用竹子削制成。在20世纪40年代,有的东巴还发明了雕版印刷东巴经文的技术。
鉴于东巴古籍的独特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5日将收藏在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正式列为“世界记忆名录”。
3.民间手工艺
“藏彝走廊”也是各民族民间手工业荟萃之地。
丽江纳西族和鹤庆白族的铜器和银器制造业历史悠久,纳西先民越析诏所造的兵器铎销“所指无不洞”,视为天降宝物,名震六诏,史载南诏王出 征必带之。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就记载有著名的丽江铜锁。鹤庆白族加工制作的铜器也迄今长盛不衰,主要产品有:缸、盆、锣锅、吊锅、烙饼锅、火锅、茶壶、风 铃、马铃、马蹬等。其产品大部分远销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藏区和印度、缅甸、尼泊尔及东南亚各国。云南鹤庆县新华村的寸发标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和开发传 统民族工艺品,尤其是开发的九龙壶、九龙火锅等九龙系列产品深受人们称颂,他加工的工艺品远销省内外和美国、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4 月,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藏彝走廊”各民族的民间手工业,由于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重视和珍爱,在当代有了长足的传承和发展,成为这个民族文化长 廊里一道隽永朴厚、美丽动人的人文风景。
1、 民间口头传承文化 【东巴文字&纳西藏族版本格萨尔王&游悲】
“藏彝走廊”里以属于藏缅语族的民族居多,他们千百年来一代代口头传承下来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为突出而绚丽多彩的构成部分。
在这条走廊里还产生了一些独特的古文字,最典型的是纳西族先民所创制的“东巴图画象形文字”,由于至今还有人能释读,所以在国际上有 “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美誉。
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承载了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成了“藏彝走廊”里每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传承文学艺术作品,如举世闻名的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便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史诗。
《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在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纪之间,在近千年的漫长时期内,靠具有天才的艺术禀赋的民间艺人口耳相传,不断丰富 史诗的情节和语言,到十二世纪初叶,《格萨尔王传》日臻成熟和完善,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流传,在“藏彝走廊”的纳西族、白族、普米等族中也有不同的文本。
《格萨尔王传》在历史发展的不断演进中,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浩瀚知识,被 学术界称为“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有“东方的荷马史诗”之誉。而且,《格萨尔王传》还是世界上唯一的活史诗,在“藏彝走廊”里,迄今仍有很 多藏族民间艺人,能洋洋洒洒地歌咏这部宏大非凡的史诗。
史诗塑造和讴歌了格萨尔这位为民众降魔伏怪的人间英雄,相传他是连花生大师的化身,一生戍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成为藏族人民代代传颂的旷世英雄。
关于传承《格萨尔王传》的艺人,与别的民间艺人有区别,民间有“神授”说、“托梦”说等多种形式。这种民间的传奇说法,更增添了《格萨尔王传》的神秘神采。
“藏彝走廊”各民族中都有非常丰富的主要靠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彝族闻名遐迩的《阿诗玛》、《梅葛》、纳西族的《游悲》、民间音乐戏曲舞蹈类的还有傈僳族民歌、傈僳族的“阿尺木刮”舞蹈、藏族的锅庄舞、藏戏、弦子舞、彝族的芦笙舞、烟盒舞等。
“藏彝走廊”里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但也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容易变异和消失,保护好“藏彝走廊”里如此多样性的民间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个民族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艰巨的重任。
2. 印刷和造纸 【丽江荛花东巴古籍纸】
印刷术和造纸术,是“藏彝走廊”里有些民族的伟大创举,其中最典型的是纳西族、藏族的造纸术。
纳西族的东巴纸,是指纳西族宗教祭司“东巴”用于抄写东巴经书的纸张,是纳西族传统宗教极为重要的载体之一。东巴纸采用海拔 2600-3500米的纳西地区特有的植物——丽江荛花,需把荛花的树皮原料经浸泡、刮皮、蒸煮、舂纸、抄纸、晒纸等多道工序制作。制作完成的东巴纸色泽 呈象牙色,具有防虫蛀,吸墨性强,不易变色、坚韧耐用、保存时间长等品质。
书写东巴经的墨用锅底烟灰伴以猪胆汁、松明油烟制成,笔用竹子削制成。在20世纪40年代,有的东巴还发明了雕版印刷东巴经文的技术。
鉴于东巴古籍的独特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5日将收藏在丽江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正式列为“世界记忆名录”。
3.民间手工艺
“藏彝走廊”也是各民族民间手工业荟萃之地。
丽江纳西族和鹤庆白族的铜器和银器制造业历史悠久,纳西先民越析诏所造的兵器铎销“所指无不洞”,视为天降宝物,名震六诏,史载南诏王出 征必带之。明代,徐霞客游记中就记载有著名的丽江铜锁。鹤庆白族加工制作的铜器也迄今长盛不衰,主要产品有:缸、盆、锣锅、吊锅、烙饼锅、火锅、茶壶、风 铃、马铃、马蹬等。其产品大部分远销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藏区和印度、缅甸、尼泊尔及东南亚各国。云南鹤庆县新华村的寸发标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和开发传 统民族工艺品,尤其是开发的九龙壶、九龙火锅等九龙系列产品深受人们称颂,他加工的工艺品远销省内外和美国、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0年4 月,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藏彝走廊”各民族的民间手工业,由于越来越受到我国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重视和珍爱,在当代有了长足的传承和发展,成为这个民族文化长 廊里一道隽永朴厚、美丽动人的人文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