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园林的背影
一座园林的背影
从来没有一座园林能令我如此神往,使我如痴如醉,魂牵梦萦;
从来没有一座园林能令我如此谨慎,以至于虽已拜谒过很多次,关于那座园林,我却迟迟不敢动笔。
她实在太美丽动人。苍翠如黛的万寿山,波光涟漪的昆明湖,彩带系腰般的长廊,长虹卧波似的十七孔桥,诸多如画风景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游客的视觉,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她实在太辉煌而又沧桑。她是乾隆送给母亲的寿礼,又是慈禧颐养冲和、垂帘听政之地;这里,休憩又幽囚过一个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这里,酝酿又扼杀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梦;她的亭台楼阁上镌刻着伤痕累累的历史,她的山水湖光中蕴藏着令人惊叹的历史风韵;那苍郁浓厚的青山下安置着一代名臣的墓冢,那波光粼粼的湖水中沉睡着一个文质彬彬的灵魂;国共和谈曾在这里召开,毛主席进京第一宿曾在这里度过;她一方面是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写照,另一方面又是精妙绝伦的伟大艺术创造。
她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博物馆,她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虽然这颗园林明珠曾遭受过不止一次的战火摧残,有过那么多的幽怨和屈辱,但她还是以精湛的造园艺术和丰富的文物收藏折服了世人。
她就是颐和园,中国最后的一座皇家园林。
对于颐和园的魅力,绝对不是徜徉过几次就能够领略的。作为中国皇家最后一座御园,颐和园是中国数千年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它的那种庄重、那种隽永、那种恢弘、那种自然、那种美妙,都是其他园林所无法比拟的。她那四射的魅力使很多人第一次见到颐和园便会对它流连忘返,甚至会有一种朝圣的情怀。
对于颐和园的湖光山气、精致景观,歌咏其辉煌秀丽的诗篇佳句早已浩若烟海,我不想再感慨赞叹;对于颐和园的悠远沧桑、兴衰荣辱,感叹其历史荣辱的论文著作实在汗牛充栋,我也不想再兴叹感怀。
这里,我只想说,颐和园,带给我的触动,除了那令人惊叹的造园艺术与跌宕起伏的沧桑往事外,更有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颐和园中,实在上演了一幕幕文化大戏。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晚清曾国藩更是有言:“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通观中国传统文化,不难发现,孝文化在其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传统孝道伦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热和完善阶段。从秦汉后两千多年里,孝文化经过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先哲圣贤的诠释,更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日益渗透到传统文化的血液中,也深入到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内心。平民如此,帝王更不例外。 也许人们不能想象,如此宏大而又纤巧的颐和园,曾经是乾隆皇帝送给母亲——“孝圣”皇太后的生日礼物。
乾隆送给母亲的寿礼叫清漪园,就是今天颐和园的前身。公元1751年是乾隆皇帝母亲的60大寿,平日里对母亲就十分恭顺孝敬的乾隆皇帝,早就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母亲祝寿。乾隆想起了两年前派人踏勘、改造的翁山和西湖那一带造园绝地,遂决定建造一座园林送给母亲。经过一系列工程的实施,翁山和西湖地区渐渐形成了一处绿水环山的造园绝地。
造园的山水形势修整后,乾隆皇帝开始把他多年巡游江南园林的见识用于这片土地的营造上。于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威严高耸的娄塔、精巧别致的轩馆、筑造精美的桥亭等等建筑接踵而起,使这片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诗情画意的美景,还需有美名相匹配。于是,乾隆把翁山改为万寿山,把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并在万寿山的南麓原先圆静寺的旧址上,为他母亲建造了一座大报恩延寿寺。站在山下向上仰望,千亩昆明湖碧波荡漾,那耸楼、绿岛、小桥、长堤,使人心旷神怡。对此,乾隆十分得意,曾挥毫即兴题诗赞道:“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面对昆明湖清纯旖旎的湖光山色,乾隆把这座园林命名为清漪园。这项规模宏大的“礼品工程”,自始至终都是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并由内务府样式房秉承他的意图担任设计工作,先后用了15年的时间,并耗费近450万两白银。乾隆的那份孝心于此可见一斑。
《诗经》有言“牝鸡不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孔子有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传统文化被彻底洗脑的中国女人,总是以弱者的身份游离于史缝字册之间。中国古代女性的处境是如此的卑微。她们不敢有丝毫的发言权,更不敢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中大放华彩,她们只能坚信“女子无德便是才”,只能默默地去做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一个男人的贤内助。于是,纵然才高八斗、诗书满腹,一代词宗李易安却无法将自己的绝世才华传承下去,反而被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碰了一鼻子的灰。于是,纵然风云际会,被推上政治舞台,孝庄皇后却严词拒绝朝臣提出“垂帘听政”的请求,生怕被戴上“擅权乱政”的帽子。
可是,当历史的年轮迈入晚晴那抹落日的余晖中,一个名叫兰儿的少女却站了出来,她在佳丽如云的后宫中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独断乾纲,运大清国脉于股掌之中,把中国的历史紧紧地攥在手心足足48年。她用纤手撼动天下,向时代宣言:主导历史的并不都是男人。
当一个聪明绝顶又嗜权如命的女人,凭借高超的权术,终于冲出女人们被传统文化戴上的枷锁而独揽大权时,奢侈腐化难免不会渐渐占据她的内心。于是,颐和园的命运便与这个女人纠缠不清。
曾经在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清漪园等湖光山色中轻歌曼舞并获得宠幸的慈禧,始终不能忘怀昔日园林带给她的惬意和舒心。所以,修复被英法联军毁坏的清漪园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并随着年岁增长而与日俱增。于是,在第二次垂帘听政已经把权力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她决定开始行动。
精明的慈禧并没有按照惯例把工程交给内务府和工部去办理,而是由一个成立不久的新政府机构——海军衙门全权承办。之所以选择海军衙门,是因为海军衙门不仅经费来源合理而充足,而且掌管海军衙门一切事宜的是她的妹夫,也是可以为她保密、信得过的人。但光靠海军经费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海军衙门在“每岁暂由海军经费中腾挪30万两”白银给颐和园修建工程外,还积极向慈禧太后建议由王宫大臣们“捐款”,以便把清漪园修建得更加富丽堂皇,慈禧太后当然欣然同意。但正如慈禧太后所想,重修清漪园绝非小事,其所费银两也一再追加,最后不得不占用国家财政的税收。修建过程中,慈禧又取“颐养冲和”之意,把清漪园更名为“颐和园”。
1894年,颐和园重修工程终于竣工了。这一年的十月初十恰好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她早早就安排人员进行操办,并要求一切仪式都以当年乾隆皇帝为他母亲举行80大寿时准备。虽然那时国家财政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但慈禧可不管这些,她要在颐和园中大摆筵席进行普天同庆,并放言说:谁要是让她那一天不痛快,她就让谁一辈子不痛快。
纵然当时国库严重空虚,纵然又正值中日甲午海战关键时刻,慈禧却依旧我行我素花费奢靡搞庆典。于是,前方,英勇的爱国将领为了保卫大清国土,虽然弹药不足,却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后方,那座绮丽幽园中,却到处都是一幅幅欢声笑语,歌舞升平的喜庆画面。于是,甲午中日海战,清军彻底败了,败在一个穷奢极欲的女人手里,败在一座刚刚修好的皇家园林里。
更令人叹息的是,直到1895年才重修完工的颐和园,在几年后又一次遭到了八国联军的焚毁。不仅辉煌的建筑宫殿毁坏严重,珍贵文物遭到劫掠,就连昆明湖的湖水也被弄得浑浊不堪。后来,经清政府的妥协交涉,被八国联军糟蹋得目不忍睹的颐和园交换给了慈禧太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次,经过慈禧再次动用巨额资金修缮后的颐和园,却成了慈禧太后招待外国使臣的欢宴之地。
天下苍夷满目,大清支离破碎,4亿多的国人过着凄惨的生活。可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却不以为意,那不是她所关心的。她只在乎自己来之不易的权力与地位,只要能保住权力,她宁愿“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她宁愿打开颐和园长期对外紧锁的大门,让外国使节和夫人们一起进园欢乐。于是,爱新觉罗氏打江山时的那股雄风被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建立过什么功业,一心只为了追逐权力与地位的女人吹散,吹散在一座瑰丽的皇家园林里。颐和园,在这个时候是一个邪恶的象征,老老实实躲在远处,尽量不叫人发现。
清朝灭亡后,社会震荡,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下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匆匆忙忙赶路去了。昔日饱经荣辱沧桑的颐和园,似乎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直到1927年的6月2日,颐和园里迎来了一位拖着长鞭的学者,这一天后颐和园再次高调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只是往昔的辉煌沧桑中又平添了几声幽怨叹息。这位学者便是被梁启超誉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让人没想到的是,王国维竟然将他生命里程的终点定格在了1927年的风风雨雨中的那座皇家园林中。自信“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的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偏激和固执使他笃信“今日干净土,唯此一湾水尔”。“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留下几句简单的遗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跃身于昆明湖那一汪死水中。从此中国文化又多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王国维先生的死因众说纷纭,我们且不管它,只知道这位汉族文化大师拖着清代的一条辫子,自尽在清代的皇家园林里,遗嘱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他不会不知道按照世界历史的进程,社会巨变乃属必然,但是他还是死了。可能真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王国维先生并不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仅仅为清廷尽忠,而是死于一种文化: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王国维先生实在又无法把自己为之而死的文化与清廷分割开来。在他的书架里,《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干嘉学派、纳兰性德等等都把两者连在一起了,于是对他来说衣冠举止,生态心态,也莫不两相混同。在康熙手下,汉族高层知识分子经过剧烈的心理挣扎已开始与朝廷产生某种文化认同,没有想到的是,当康熙的政治事业和军事事业已经破败之后,文化认同竟还未消散。为此,宏才博学的王国维先生要以生命来祭奠它。他没有从心理挣扎中找到希望,死得可惜又死得必然。知识分子总是不同寻常,他们总要在政治军事的折腾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文化变成了生命,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了,别无他途;明末以后是这样,清末以后也是这样。但清末又是整个中国封建制度的末尾,因此王国维先生祭奠的该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脚点。 今天,当我们面对着昆明湖那清澈的湖水,可能很多人眼前都会浮现出王国维先生的面容和身影。或许真如余秋雨先生所叹息:“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身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而颐和园却因为这个文质彬彬的灵魂,收敛了几分皇家的霸气,增添了几许大师的文气,渐渐把昔日那光芒毕露的棱角磨平,开始趋于一种惊世的圆融光滑。于是,颐和园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放下高贵的姿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最终变得和眉善目、平易近人。难道园中的无情与冷漠,竟被先生的宏才博学和深厚积淀所软化?难道颐和园终结了王国维,而王国维却成就了一个全新的颐和园?
乾隆走了,颐和园遗留了孝文化的痕迹;慈禧走了,颐和园残存了女权文化的踪影;王国维走了,颐和园见证了他祭奠传统文化的悲举。
今天,当我徘徊于园中的花雕长廊水榭石凳之间,当我徜徉于园中的湖光山色楼阁彩阙之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思考: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皇家园林?它实在太辉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被它撷取;它实在太沧桑,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由它吞吐。我实在不知该拿什么言语去描述这座惊世园林;隐隐约约,影影绰绰中,我恍惚看到了它的背影,里面透露出两个字——“文化”。
写于2011年5月25日
PS:颐和园我去过4、5次了吧,一直想写篇文章,描述一下它带给我的感受。但之前准备转专业考试太忙,很少有机会静下心好好思考一番。所幸趁近代史论文机会,酝酿了一篇文章。好久没写东西了,文字生硬了很多,唉~~诸多用语不慎之处还望包涵。另:倒数第5段摘自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从来没有一座园林能令我如此神往,使我如痴如醉,魂牵梦萦;
从来没有一座园林能令我如此谨慎,以至于虽已拜谒过很多次,关于那座园林,我却迟迟不敢动笔。
她实在太美丽动人。苍翠如黛的万寿山,波光涟漪的昆明湖,彩带系腰般的长廊,长虹卧波似的十七孔桥,诸多如画风景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游客的视觉,令人眼花缭乱,流连忘返;
她实在太辉煌而又沧桑。她是乾隆送给母亲的寿礼,又是慈禧颐养冲和、垂帘听政之地;这里,休憩又幽囚过一个毫无实权的傀儡皇帝;这里,酝酿又扼杀了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梦;她的亭台楼阁上镌刻着伤痕累累的历史,她的山水湖光中蕴藏着令人惊叹的历史风韵;那苍郁浓厚的青山下安置着一代名臣的墓冢,那波光粼粼的湖水中沉睡着一个文质彬彬的灵魂;国共和谈曾在这里召开,毛主席进京第一宿曾在这里度过;她一方面是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写照,另一方面又是精妙绝伦的伟大艺术创造。
她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博物馆,她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虽然这颗园林明珠曾遭受过不止一次的战火摧残,有过那么多的幽怨和屈辱,但她还是以精湛的造园艺术和丰富的文物收藏折服了世人。
她就是颐和园,中国最后的一座皇家园林。
对于颐和园的魅力,绝对不是徜徉过几次就能够领略的。作为中国皇家最后一座御园,颐和园是中国数千年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它的那种庄重、那种隽永、那种恢弘、那种自然、那种美妙,都是其他园林所无法比拟的。她那四射的魅力使很多人第一次见到颐和园便会对它流连忘返,甚至会有一种朝圣的情怀。
对于颐和园的湖光山气、精致景观,歌咏其辉煌秀丽的诗篇佳句早已浩若烟海,我不想再感慨赞叹;对于颐和园的悠远沧桑、兴衰荣辱,感叹其历史荣辱的论文著作实在汗牛充栋,我也不想再兴叹感怀。
这里,我只想说,颐和园,带给我的触动,除了那令人惊叹的造园艺术与跌宕起伏的沧桑往事外,更有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颐和园中,实在上演了一幕幕文化大戏。
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晚清曾国藩更是有言:“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通观中国传统文化,不难发现,孝文化在其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传统孝道伦理,从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经过了初生、成热和完善阶段。从秦汉后两千多年里,孝文化经过史学家、文学家、诗人等先哲圣贤的诠释,更是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日益渗透到传统文化的血液中,也深入到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内心。平民如此,帝王更不例外。 也许人们不能想象,如此宏大而又纤巧的颐和园,曾经是乾隆皇帝送给母亲——“孝圣”皇太后的生日礼物。
乾隆送给母亲的寿礼叫清漪园,就是今天颐和园的前身。公元1751年是乾隆皇帝母亲的60大寿,平日里对母亲就十分恭顺孝敬的乾隆皇帝,早就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为母亲祝寿。乾隆想起了两年前派人踏勘、改造的翁山和西湖那一带造园绝地,遂决定建造一座园林送给母亲。经过一系列工程的实施,翁山和西湖地区渐渐形成了一处绿水环山的造园绝地。
造园的山水形势修整后,乾隆皇帝开始把他多年巡游江南园林的见识用于这片土地的营造上。于是,金碧辉煌的宫殿、威严高耸的娄塔、精巧别致的轩馆、筑造精美的桥亭等等建筑接踵而起,使这片天地充满了诗情画意。诗情画意的美景,还需有美名相匹配。于是,乾隆把翁山改为万寿山,把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并在万寿山的南麓原先圆静寺的旧址上,为他母亲建造了一座大报恩延寿寺。站在山下向上仰望,千亩昆明湖碧波荡漾,那耸楼、绿岛、小桥、长堤,使人心旷神怡。对此,乾隆十分得意,曾挥毫即兴题诗赞道:“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面对昆明湖清纯旖旎的湖光山色,乾隆把这座园林命名为清漪园。这项规模宏大的“礼品工程”,自始至终都是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的,并由内务府样式房秉承他的意图担任设计工作,先后用了15年的时间,并耗费近450万两白银。乾隆的那份孝心于此可见一斑。
《诗经》有言“牝鸡不晨,牝鸡之晨,唯家之索”;孔子有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传统文化被彻底洗脑的中国女人,总是以弱者的身份游离于史缝字册之间。中国古代女性的处境是如此的卑微。她们不敢有丝毫的发言权,更不敢在男性主宰的世界中大放华彩,她们只能坚信“女子无德便是才”,只能默默地去做一个好女儿、一个好妻子、一个好母亲、一个男人的贤内助。于是,纵然才高八斗、诗书满腹,一代词宗李易安却无法将自己的绝世才华传承下去,反而被一句“才藻非女子之事”碰了一鼻子的灰。于是,纵然风云际会,被推上政治舞台,孝庄皇后却严词拒绝朝臣提出“垂帘听政”的请求,生怕被戴上“擅权乱政”的帽子。
可是,当历史的年轮迈入晚晴那抹落日的余晖中,一个名叫兰儿的少女却站了出来,她在佳丽如云的后宫中脱颖而出,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独断乾纲,运大清国脉于股掌之中,把中国的历史紧紧地攥在手心足足48年。她用纤手撼动天下,向时代宣言:主导历史的并不都是男人。
当一个聪明绝顶又嗜权如命的女人,凭借高超的权术,终于冲出女人们被传统文化戴上的枷锁而独揽大权时,奢侈腐化难免不会渐渐占据她的内心。于是,颐和园的命运便与这个女人纠缠不清。
曾经在圆明园、避暑山庄和清漪园等湖光山色中轻歌曼舞并获得宠幸的慈禧,始终不能忘怀昔日园林带给她的惬意和舒心。所以,修复被英法联军毁坏的清漪园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她的心头,并随着年岁增长而与日俱增。于是,在第二次垂帘听政已经把权力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时候,她决定开始行动。
精明的慈禧并没有按照惯例把工程交给内务府和工部去办理,而是由一个成立不久的新政府机构——海军衙门全权承办。之所以选择海军衙门,是因为海军衙门不仅经费来源合理而充足,而且掌管海军衙门一切事宜的是她的妹夫,也是可以为她保密、信得过的人。但光靠海军经费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海军衙门在“每岁暂由海军经费中腾挪30万两”白银给颐和园修建工程外,还积极向慈禧太后建议由王宫大臣们“捐款”,以便把清漪园修建得更加富丽堂皇,慈禧太后当然欣然同意。但正如慈禧太后所想,重修清漪园绝非小事,其所费银两也一再追加,最后不得不占用国家财政的税收。修建过程中,慈禧又取“颐养冲和”之意,把清漪园更名为“颐和园”。
1894年,颐和园重修工程终于竣工了。这一年的十月初十恰好是慈禧太后的60大寿,她早早就安排人员进行操办,并要求一切仪式都以当年乾隆皇帝为他母亲举行80大寿时准备。虽然那时国家财政已经出现了严重赤字,但慈禧可不管这些,她要在颐和园中大摆筵席进行普天同庆,并放言说:谁要是让她那一天不痛快,她就让谁一辈子不痛快。
纵然当时国库严重空虚,纵然又正值中日甲午海战关键时刻,慈禧却依旧我行我素花费奢靡搞庆典。于是,前方,英勇的爱国将领为了保卫大清国土,虽然弹药不足,却奋勇杀敌浴血奋战;而后方,那座绮丽幽园中,却到处都是一幅幅欢声笑语,歌舞升平的喜庆画面。于是,甲午中日海战,清军彻底败了,败在一个穷奢极欲的女人手里,败在一座刚刚修好的皇家园林里。
更令人叹息的是,直到1895年才重修完工的颐和园,在几年后又一次遭到了八国联军的焚毁。不仅辉煌的建筑宫殿毁坏严重,珍贵文物遭到劫掠,就连昆明湖的湖水也被弄得浑浊不堪。后来,经清政府的妥协交涉,被八国联军糟蹋得目不忍睹的颐和园交换给了慈禧太后。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次,经过慈禧再次动用巨额资金修缮后的颐和园,却成了慈禧太后招待外国使臣的欢宴之地。
天下苍夷满目,大清支离破碎,4亿多的国人过着凄惨的生活。可高高在上的慈禧太后却不以为意,那不是她所关心的。她只在乎自己来之不易的权力与地位,只要能保住权力,她宁愿“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她宁愿打开颐和园长期对外紧锁的大门,让外国使节和夫人们一起进园欢乐。于是,爱新觉罗氏打江山时的那股雄风被一个没有读过什么书,没有建立过什么功业,一心只为了追逐权力与地位的女人吹散,吹散在一座瑰丽的皇家园林里。颐和园,在这个时候是一个邪恶的象征,老老实实躲在远处,尽量不叫人发现。
清朝灭亡后,社会震荡,世事忙乱,人们也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下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厚味,匆匆忙忙赶路去了。昔日饱经荣辱沧桑的颐和园,似乎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直到1927年的6月2日,颐和园里迎来了一位拖着长鞭的学者,这一天后颐和园再次高调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只是往昔的辉煌沧桑中又平添了几声幽怨叹息。这位学者便是被梁启超誉为“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让人没想到的是,王国维竟然将他生命里程的终点定格在了1927年的风风雨雨中的那座皇家园林中。自信“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的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偏激和固执使他笃信“今日干净土,唯此一湾水尔”。“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他留下几句简单的遗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跃身于昆明湖那一汪死水中。从此中国文化又多了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王国维先生的死因众说纷纭,我们且不管它,只知道这位汉族文化大师拖着清代的一条辫子,自尽在清代的皇家园林里,遗嘱为“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他不会不知道按照世界历史的进程,社会巨变乃属必然,但是他还是死了。可能真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王国维先生并不死于政治斗争、人事纠葛,或仅仅为清廷尽忠,而是死于一种文化: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王国维先生实在又无法把自己为之而死的文化与清廷分割开来。在他的书架里,《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桃花扇》、《长生殿》、干嘉学派、纳兰性德等等都把两者连在一起了,于是对他来说衣冠举止,生态心态,也莫不两相混同。在康熙手下,汉族高层知识分子经过剧烈的心理挣扎已开始与朝廷产生某种文化认同,没有想到的是,当康熙的政治事业和军事事业已经破败之后,文化认同竟还未消散。为此,宏才博学的王国维先生要以生命来祭奠它。他没有从心理挣扎中找到希望,死得可惜又死得必然。知识分子总是不同寻常,他们总要在政治军事的折腾之后表现出长久的文化韧性,文化变成了生命,只有靠生命来拥抱文化了,别无他途;明末以后是这样,清末以后也是这样。但清末又是整个中国封建制度的末尾,因此王国维先生祭奠的该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清代只是他的落脚点。 今天,当我们面对着昆明湖那清澈的湖水,可能很多人眼前都会浮现出王国维先生的面容和身影。或许真如余秋雨先生所叹息:“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身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
而颐和园却因为这个文质彬彬的灵魂,收敛了几分皇家的霸气,增添了几许大师的文气,渐渐把昔日那光芒毕露的棱角磨平,开始趋于一种惊世的圆融光滑。于是,颐和园低下了高傲的头颅,放下高贵的姿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最终变得和眉善目、平易近人。难道园中的无情与冷漠,竟被先生的宏才博学和深厚积淀所软化?难道颐和园终结了王国维,而王国维却成就了一个全新的颐和园?
乾隆走了,颐和园遗留了孝文化的痕迹;慈禧走了,颐和园残存了女权文化的踪影;王国维走了,颐和园见证了他祭奠传统文化的悲举。
今天,当我徘徊于园中的花雕长廊水榭石凳之间,当我徜徉于园中的湖光山色楼阁彩阙之中,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思考: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皇家园林?它实在太辉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被它撷取;它实在太沧桑,近代中国的兴衰荣辱由它吞吐。我实在不知该拿什么言语去描述这座惊世园林;隐隐约约,影影绰绰中,我恍惚看到了它的背影,里面透露出两个字——“文化”。
写于2011年5月25日
PS:颐和园我去过4、5次了吧,一直想写篇文章,描述一下它带给我的感受。但之前准备转专业考试太忙,很少有机会静下心好好思考一番。所幸趁近代史论文机会,酝酿了一篇文章。好久没写东西了,文字生硬了很多,唉~~诸多用语不慎之处还望包涵。另:倒数第5段摘自余秋雨《一个王朝的背影》。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