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须做减法

市场不像样子地阴跌许多天,很多人就坐不住了。少不了有割肉的、骂娘的、或者无心工作的,新闻上也能看到跳楼的。这几天不断会遇到有人跟我说,这可怎么办啊,这可怎么办啊,要跌到什么时候,一副六神无主的惶恐。 其实,投资本来不是这样的。巴菲特提到他的投资事业的时候说,我是跳着踢踏舞去工作的每天。粤语区有人把巴菲特译作“包发达”,只看到了其有钱的身价,没看到其投资生活像吃“自助餐(buffet)”的悠闲自得。投资应该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高阶需求,应该是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对自己资产结构的一种改良和优化,投资的属性是从容的,而不是东挪西凑孤注一掷之后望着走低的市场(其实很多时候仅仅是一时波动)欲哭无泪。 新人要真正明白投资,必须做减法。 一要减资金投入。 根据我周围的情况来判断,最近这一波新股民(主要指06年以后)普遍存在入市资金在总资产中占比过重的问题,不少朋友拿出自己净值的七成甚至八成以上投资于股票等高波动高风险市场。更有甚者,除去日常开销,所有钱都往市场里搁。这种资产管理方式是07年股票大牛市带来的怪胎,极其的不稳定。无论是安全性还是流动性都处于一种很危险的位置。巨大的资金投入使投资者难以承受市场的反向运动,而这种反向运动却无时不在。所以,对于投资者,尤其是近几年股票牛市和商品牛市中的新入市者,第一要减的就是资金投入,控制好仓位,适当增加低风险的资产,优化资产结构。 二要减交易频率。 新入市者还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交易频率过高,涨了想逃顶,跌了要割肉。毫无交易计划,只看价格点位操作的“日交易者”不乏其人。经历过牛市的人多半知道“风大了猪也会飞起来”,但很少有觉得自己是猪的。对自己感觉的良好,会强化其对交易的固执,从而陷入泥潭。这一切都是缺乏,或者说尚未建立,一个良好完整的交易系统的原因。一个较好的交易系统的建立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我觉得可以从降低交易频率,增加学习开始。这方面的书,可以先看范K·撒普的《通向财务自由之路》。另外,降低交易频率还可以减少手续费对资产的侵蚀,手续费的可怕,想想那些投资产品的模拟收益为什么都忽略手续费进行计算就明白了。 三要减学习范围。 需要承认的是,投资者,作为对投资这种高脑力消耗活动感兴趣的人,整体具备相对其它人群较高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一旦他们开始对某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都将会投入很大的精力并收获很大的成果。很多新入市者,通过阅读,拜师,咨询等方式掌握了大量的投资新知之后,会面临一个知识获取的瓶颈,觉得难以进步。这是前期掌握大量新知识之后必然面对的一个知识获取边际递减效应,是正常的现象。但投资者大多并不认同这一点,相反会采取加大阅读量,扩大学习范围等方法来试图掌握更多的新方法新技巧。这往往效率不高。 投资界的“公理”就那么几条,你已经知道,后面更多更新更有用的“定理”,靠的应该是你自己的理解推导和领会,而不是漫天撒网别人鱼龙混杂的观点。正所谓,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就该转向思考。思考就是要缩小新的学习范围,多回味旧知识,多消化经典内容。 四要减收益预期。 把减收益预期放在最后面,并不是说不重要。而是因为,不好好做到前三点,怕是根本理解不了这一点。 对收益预期过高也是几年大牛市对市场心态造成的巨大破坏,入市者动辄都想翻倍翻几番,30%左右的收益很多人都嗤之以鼻。的确,目前和将来可预见的通货膨胀很让人难受,但是投资者心态必须冷静。要明白,风险与收益并存,一颗期待高收益的心就更加容易做出高风险的举动。对于千万规模的资产,真正的专业人士怕是也只能稳定提供10几个点的收益。赌上一定的风险,专业人士自己的资产,怕是年均二三十个点也心力交瘁了。很多人对此不屑一顾,但是,仔细想想,是10几个点的安全收益好呢,还是那个镜花水月般让人提心吊胆的不明确的高收益好呢? 投资者在入市时就应该根据自己的资产规模和投资能力,确定一个合理的预期收益,已经入市尚未明确目标的投资者,更应该加快搞明白自己该挣多少。这个目标,在你能做到的基础上,我以为越少越好。越少越从容。 投资的减法越做越好,心态就会越来越稳,投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在变幻的市场中制胜的概率也就越大。正所谓,慢即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