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寅冬扬州南京散步图影录之南京篇(上)
朱自清先生说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好多人都深以为然,不过在我看来,这话也要看对谁而言,南京处处是古迹,可是需要具备一点历史的学养,少年时初到南京,只觉得路太窄、商店太少,没什么高楼、看不到警察……中山陵总统府雨花台等等都一样无聊——无知无识者逛古董铺只会哈欠连天,南京的独到,孩童多半是不能了然的罢?!很早就打算说说南京,可单是一个地名,就有力不从心之感。除了金陵、秣陵、建业、建康、江宁、白下、集庆这些常见的名号之外,还有江乘、胡孰、丹杨、濑渚、平陵、归化……南京又是十朝古都,如此种种,教区区从何说起?几年前,朱偰先生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重新出版,书中诸多名胜,我几乎都到过,想就此整理一份新旧影集,眼高手低,后来同样不了了之,这回照例不能自信,不得已为之,且说一点是一点吧。
南京古迹名胜众多,一两日的游玩只能有所选择,金陵是伤感的城市,或凭吊,或遐想,总之不必赶急,徐缓地游历才好,假若一早到得南京,我总先到鸡鸣寺去,去鸡鸣寺也不必直接到寺门口,北京东路那儿即可下车,路过和平公园,可以望一眼“还都塔”。
1940年汪精卫叛国投敌,同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代理主席兼行政院长。为逃避汉奸骂名,汪精卫将其投敌行径诡称为撤离南京的国民政府“还都”,并在伪国民政府大院门前的园圃(即今日和平公园)内修建一座“还都纪念塔”,1941年落成。此塔三层高17米,从下而上呈斜立式,在南京名塔中被列为最小的塔。
还都塔不远处就是鸡鸣寺路,只是还是不必着急往里拐,路口一处院落值得造访。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28年在广州成立,次年迁北平,所址在北海静心斋,1936年迁至南京鸡鸣寺附近。
史语所集中了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如胡适、傅斯年、陈垣、汤用彤、赵元任、李方桂、李济、董作宾、顾颉刚、梁思成、梁思永、李芳桂、冯友兰等……光是这些人名就足够震撼了吧,若还无动于衷的话,接下来的这些人物呢?
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拔了81位院士,当时他们照了一张合影。
第一排左起为:萨本栋、陈达、茅以升、竺可桢、张元济、朱家骅、饶毓泰、胡适、庄长恭(转引,缺考);
第二排左起为:周鲠生、冯友兰、杨钟健、汤佩松、陶孟和、凌鸿勋、袁贻瑾、吴学周、汤用彤;
第三排左起为:杨树达、余嘉锡、梁思成、秉志、周仁、萧公权、严济慈、叶启孙、李先闻;
第四排左起为:邓叔群、谢家荣、李宗恩、伍献文、陈垣、胡先骕、李济、载芳澜、苏步青、姜立夫;
第五排左起为:吴定良、钱大绂、陈省身、段宏章、钱崇澍、柳诒征、冯德培、傅斯年、贝时璋。
2009年,第一批最后一位中研院士,贝时璋先生以107岁的高龄仙,影像中的人物至此全部隐入历史。
史语所今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出门不远就是鸡鸣寺。
小杜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鸡鸣寺即梁同泰寺,为“四百八十寺”之首,亦为梁武帝三次舍身之处。梁武帝有“皇帝菩萨”之名,世人皆知萧衍好佛,殊不知其好佛实为对佛教僧团全面操控之手段也,其自注佛经、亲制《舍道归佛文》等等,旨在利用佛教强固民众之意识形态,同样为治国之术,《北史》记高欢与杜弼谈心有道:“江东复有一吴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东晋之后,佛教在当时士人心中已产生莫大影响,梁武帝在尊崇儒学的同时,也通过掌控佛教来驱使士大夫以助统治,这或是此老翁崇佛的真正目的,至于舍身寺庙,要臣子以钱物赎回,在皇权无上时,此种行为完全是一种表演罢……好像跑野马了,古之同泰寺早已不存,鸡鸣寺之名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现在寺中的主体建筑,大多建于1987年,无甚可观,我去鸡鸣寺,无非为了到豁蒙楼上喝一杯茶。
豁蒙楼位于鸡鸣寺最高处,光绪二十年(1894),两江总督张之洞为纪念得意门生,“戊戌变法”中被弑“六君子”之杨锐而建造了豁蒙楼,“豁蒙”二字取自杜甫《赠书监江夏李公邕》“忧来豁蒙蔽”,这里是登临望景的绝佳处,钟山的紫气、九华的塔影、还有逶迤的古城墙,据说清末,此间目之所及,能达江北的浦口、城南的白鹭洲。与几位熟悉历史或钟情南京的朋友在此间喝茶,凭窗眺望,指认论说秦始皇在哪里凿钟阜断长陇以泄王气、诸葛武侯在哪驻马以观形势、哪里是孙权的太初宫、桓温是从哪里入都的、隋炀帝杨广灭陈时又是从哪个城门进出的……这样的胡扯聊天,大概是很有意思的事吧。
古城墙之外即为玄武湖。
玄武湖本名桑泊,金陵有燕雀为前湖,故玄武湖又称后湖。南朝宋元嘉年间,湖中见黑龙,故名玄武。刘宋孝武帝于此练阅水军,因号昆明池。东晋大兴二年(319),始筑北堤,以壅北山之水,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复筑北堤,以肄舟师。又立三神山于湖上,为今日湖洲之始,六朝时,湖逼台城,侯景乱梁,决湖灌城,因为当时湖通长江,水势浩大汹涌,今日则波光粼粼,两者不可同日语。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奏废湖为田,至元,复浚为湖。到了明朝,天下图籍贮存于此,所以清吴梅村有所谓“百年版籍重山河”之句。今日的玄武湖中有有环、樱、菱、梁、翠五洲。
玄武湖之东即钟山,在孙吴时名蒋山,因其岩层为紫色砂石,远望如紫金色,所以钟山又叫紫金山,高四百八十多米,为金陵第一高山,其云雾山色,朝夕百变,气象万千,故有龙蟠之说。
钟山上下有诸多名胜,大约风水绝佳,此地又是著名的陵寝之地,孙逸仙选择钟山以安置躯壳,大概是想与灭蒙元创明的朱洪武做邻居,因为中山先生以驱逐鞑虏、再造中华为志嘛,结果……
从豁蒙楼西下鸡鸣寺,有井一口,以前此处一直在维修,近年才开放,在寺之偏角,所以很少有游人至此。
自孙权建国,历经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长江一直是南方政权最根本的一道防线,曹操败于赤壁、曹丕退自广陵、北魏太武止于瓜步,似乎已成为定势,《建康实录》记“(陈)后主闻隋军临江,曰:‘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人再至,皆并摧没;今虏虽来,必应自败。’孔范亦言无渡江之理,但奏伎乐纵酒做诗不辍……”结果隋兵瞬息渡江,攻下台城,陈叔宝闻兵至,奔出宫室,与张丽华、孔贵嫔三人并作一束,同投一井中,隋兵寻至,呼之不应,威胁扔大石,后主才求饶。拉将上来,发现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同束一绳,兵将皆大笑,据传张丽华出井时,胭脂蹭在井口,此井遂名“胭脂井”,此井一定不是南陈旧物,不过井口绳痕累累,也有些年头了。
鸡鸣寺以北,就是所谓的台城,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台城一曰苑城,即古建康宫城也,本为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作新宫于此,其城唐末尚存。”据考台城即建康宫城,周围八里,其北与鸡鸣寺隔路相望,而鸡鸣寺之后所存的一段古城,系建康都城(都城和宫城是两个概念哦)旧迹,不过千百年附会如此,文人骚客于此从不计较,很多人至今认为,梁武帝饿死之台城,就在此间。
有关台城,最有名的诗句当属韦庄之《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古城墙周围以及钟山之下,多有拙劣的现代建筑,见之唯有气闷,好在南京之树木多能让展眉。
除鸡鸣寺之外,南京于我大有好感之地尚有午朝门等处,从玄武门出,到午朝门并不远。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明,次年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此地为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达五十多年,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有人极推崇北京故宫,却不知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之蓝本,南京明故宫于明末毁于战火,只剩午朝门遗址。
过午门后即昔日明故宫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北京故宫之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即依奉天、华盖、谨身三殿而造,如今遗址上只剩当日之柱基。
此间有几块大石横卧在地,据传为方孝孺“血迹石”。
1398年,朱元璋死,建文帝即位,朱棣随即发动“靖难之役”,攻下南京后,迫令方孝孺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孺宁死不从,掷笔于地云:“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恨之,曰:“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孺坦然道:“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闻言大怒,下令将方氏绑于午门,将其十族亲友一一当其面斩杀,方孝孺不为所动,最后孝孺弟方孝友临刑时,方孝孺终于落泪,方孝友口占一诗云:“阿兄何必泪潺潺,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传腰斩方孝孺之时,鲜血四溅,有石上血痕终不褪去,此即“血迹石”。
此后若有兴致,或可到中山门附近南京博物院。
或可到湖南路吃一碗闻名遐迩的“鸭血粉丝汤”
一天大致散步缓游如此,晚上还不觉得累的话,可以夜游秦淮河或者到南京大学附近一两家尚且营业的书店看看,总之本篇已说得不少,待下篇继续。
金陵漫记图影录(下)
南京古迹名胜众多,一两日的游玩只能有所选择,金陵是伤感的城市,或凭吊,或遐想,总之不必赶急,徐缓地游历才好,假若一早到得南京,我总先到鸡鸣寺去,去鸡鸣寺也不必直接到寺门口,北京东路那儿即可下车,路过和平公园,可以望一眼“还都塔”。
![]() |
北京东路和平公园 |
1940年汪精卫叛国投敌,同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代理主席兼行政院长。为逃避汉奸骂名,汪精卫将其投敌行径诡称为撤离南京的国民政府“还都”,并在伪国民政府大院门前的园圃(即今日和平公园)内修建一座“还都纪念塔”,1941年落成。此塔三层高17米,从下而上呈斜立式,在南京名塔中被列为最小的塔。
![]() |
汪伪“还都塔” |
还都塔不远处就是鸡鸣寺路,只是还是不必着急往里拐,路口一处院落值得造访。
![]() |
鸡鸣寺路口 |
![]()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28年在广州成立,次年迁北平,所址在北海静心斋,1936年迁至南京鸡鸣寺附近。
![]() |
史语所大门 |
史语所集中了当时一批著名学者,如胡适、傅斯年、陈垣、汤用彤、赵元任、李方桂、李济、董作宾、顾颉刚、梁思成、梁思永、李芳桂、冯友兰等……光是这些人名就足够震撼了吧,若还无动于衷的话,接下来的这些人物呢?
![]() |
“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第二十周年纪念会暨第一次院士会议”合影 |
1948年,中央研究院选拔了81位院士,当时他们照了一张合影。
第一排左起为:萨本栋、陈达、茅以升、竺可桢、张元济、朱家骅、饶毓泰、胡适、庄长恭(转引,缺考);
第二排左起为:周鲠生、冯友兰、杨钟健、汤佩松、陶孟和、凌鸿勋、袁贻瑾、吴学周、汤用彤;
第三排左起为:杨树达、余嘉锡、梁思成、秉志、周仁、萧公权、严济慈、叶启孙、李先闻;
第四排左起为:邓叔群、谢家荣、李宗恩、伍献文、陈垣、胡先骕、李济、载芳澜、苏步青、姜立夫;
第五排左起为:吴定良、钱大绂、陈省身、段宏章、钱崇澍、柳诒征、冯德培、傅斯年、贝时璋。
2009年,第一批最后一位中研院士,贝时璋先生以107岁的高龄仙,影像中的人物至此全部隐入历史。
![]() |
铭牌 |
![]() |
史语所楼内 |
![]() |
史语所楼角 |
![]() |
院中草木 |
史语所今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出门不远就是鸡鸣寺。
![]() |
鸡鸣寺原山门 |
小杜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鸡鸣寺即梁同泰寺,为“四百八十寺”之首,亦为梁武帝三次舍身之处。梁武帝有“皇帝菩萨”之名,世人皆知萧衍好佛,殊不知其好佛实为对佛教僧团全面操控之手段也,其自注佛经、亲制《舍道归佛文》等等,旨在利用佛教强固民众之意识形态,同样为治国之术,《北史》记高欢与杜弼谈心有道:“江东复有一吴老翁萧衍,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东晋之后,佛教在当时士人心中已产生莫大影响,梁武帝在尊崇儒学的同时,也通过掌控佛教来驱使士大夫以助统治,这或是此老翁崇佛的真正目的,至于舍身寺庙,要臣子以钱物赎回,在皇权无上时,此种行为完全是一种表演罢……好像跑野马了,古之同泰寺早已不存,鸡鸣寺之名始于明朝洪武年间,现在寺中的主体建筑,大多建于1987年,无甚可观,我去鸡鸣寺,无非为了到豁蒙楼上喝一杯茶。
![]() |
豁蒙楼现为茶室,兼营素面。 |
![]() |
鸡鸣寺素面 |
豁蒙楼位于鸡鸣寺最高处,光绪二十年(1894),两江总督张之洞为纪念得意门生,“戊戌变法”中被弑“六君子”之杨锐而建造了豁蒙楼,“豁蒙”二字取自杜甫《赠书监江夏李公邕》“忧来豁蒙蔽”,这里是登临望景的绝佳处,钟山的紫气、九华的塔影、还有逶迤的古城墙,据说清末,此间目之所及,能达江北的浦口、城南的白鹭洲。与几位熟悉历史或钟情南京的朋友在此间喝茶,凭窗眺望,指认论说秦始皇在哪里凿钟阜断长陇以泄王气、诸葛武侯在哪驻马以观形势、哪里是孙权的太初宫、桓温是从哪里入都的、隋炀帝杨广灭陈时又是从哪个城门进出的……这样的胡扯聊天,大概是很有意思的事吧。
![]() |
豁蒙楼上远望 |
古城墙之外即为玄武湖。
玄武湖本名桑泊,金陵有燕雀为前湖,故玄武湖又称后湖。南朝宋元嘉年间,湖中见黑龙,故名玄武。刘宋孝武帝于此练阅水军,因号昆明池。东晋大兴二年(319),始筑北堤,以壅北山之水,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复筑北堤,以肄舟师。又立三神山于湖上,为今日湖洲之始,六朝时,湖逼台城,侯景乱梁,决湖灌城,因为当时湖通长江,水势浩大汹涌,今日则波光粼粼,两者不可同日语。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奏废湖为田,至元,复浚为湖。到了明朝,天下图籍贮存于此,所以清吴梅村有所谓“百年版籍重山河”之句。今日的玄武湖中有有环、樱、菱、梁、翠五洲。
![]() |
玄武湖民国旧像,朱偰摄。 |
玄武湖之东即钟山,在孙吴时名蒋山,因其岩层为紫色砂石,远望如紫金色,所以钟山又叫紫金山,高四百八十多米,为金陵第一高山,其云雾山色,朝夕百变,气象万千,故有龙蟠之说。
![]() |
钟山民国旧影,朱偰摄。 |
钟山上下有诸多名胜,大约风水绝佳,此地又是著名的陵寝之地,孙逸仙选择钟山以安置躯壳,大概是想与灭蒙元创明的朱洪武做邻居,因为中山先生以驱逐鞑虏、再造中华为志嘛,结果……
![]() |
钟山今日之景 |
从豁蒙楼西下鸡鸣寺,有井一口,以前此处一直在维修,近年才开放,在寺之偏角,所以很少有游人至此。
![]() |
胭脂井 |
自孙权建国,历经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长江一直是南方政权最根本的一道防线,曹操败于赤壁、曹丕退自广陵、北魏太武止于瓜步,似乎已成为定势,《建康实录》记“(陈)后主闻隋军临江,曰:‘王气在此,齐兵三来,周人再至,皆并摧没;今虏虽来,必应自败。’孔范亦言无渡江之理,但奏伎乐纵酒做诗不辍……”结果隋兵瞬息渡江,攻下台城,陈叔宝闻兵至,奔出宫室,与张丽华、孔贵嫔三人并作一束,同投一井中,隋兵寻至,呼之不应,威胁扔大石,后主才求饶。拉将上来,发现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同束一绳,兵将皆大笑,据传张丽华出井时,胭脂蹭在井口,此井遂名“胭脂井”,此井一定不是南陈旧物,不过井口绳痕累累,也有些年头了。
![]() |
胭脂井口 |
鸡鸣寺以北,就是所谓的台城,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台城一曰苑城,即古建康宫城也,本为吴后苑城,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作新宫于此,其城唐末尚存。”据考台城即建康宫城,周围八里,其北与鸡鸣寺隔路相望,而鸡鸣寺之后所存的一段古城,系建康都城(都城和宫城是两个概念哦)旧迹,不过千百年附会如此,文人骚客于此从不计较,很多人至今认为,梁武帝饿死之台城,就在此间。
![]() |
鸡鸣寺北南京城墙 |
![]() |
明代城墙 |
![]() |
明南京城墙之城砖,多有当年烧砖人姓名籍贯及烧砖年份之字迹。 |
有关台城,最有名的诗句当属韦庄之《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 |
台城民国旧像,朱偰摄。 |
![]() |
台城今影 |
古城墙周围以及钟山之下,多有拙劣的现代建筑,见之唯有气闷,好在南京之树木多能让展眉。
![]() |
除鸡鸣寺之外,南京于我大有好感之地尚有午朝门等处,从玄武门出,到午朝门并不远。
![]() |
午朝门公园 |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国号明,次年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此地为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达五十多年,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有人极推崇北京故宫,却不知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之蓝本,南京明故宫于明末毁于战火,只剩午朝门遗址。
![]() |
午朝门民国旧影,朱偰摄。 |
![]() |
午朝门今日景 |
过午门后即昔日明故宫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北京故宫之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即依奉天、华盖、谨身三殿而造,如今遗址上只剩当日之柱基。
![]() |
明故宫奉天柱基 |
此间有几块大石横卧在地,据传为方孝孺“血迹石”。
1398年,朱元璋死,建文帝即位,朱棣随即发动“靖难之役”,攻下南京后,迫令方孝孺起草即位昭书。方孝孺宁死不从,掷笔于地云:“死即死耳,诏书不草!”燕王恨之,曰:“诏不草,灭汝九族!”方孝孺坦然道:“莫说九族,十族何妨!”朱棣闻言大怒,下令将方氏绑于午门,将其十族亲友一一当其面斩杀,方孝孺不为所动,最后孝孺弟方孝友临刑时,方孝孺终于落泪,方孝友口占一诗云:“阿兄何必泪潺潺,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传腰斩方孝孺之时,鲜血四溅,有石上血痕终不褪去,此即“血迹石”。
![]() |
方孝孺“血迹石” |
![]() |
午门前明代雕刻 |
此后若有兴致,或可到中山门附近南京博物院。
![]() |
南京博物院 |
![]() |
南京博物院镇院宝之西晋青瓷羊,有关南博待续专篇。 |
或可到湖南路吃一碗闻名遐迩的“鸭血粉丝汤”
![]() |
金陵名小吃“鸭血粉丝汤”——啊要辣油啊~~~ |
一天大致散步缓游如此,晚上还不觉得累的话,可以夜游秦淮河或者到南京大学附近一两家尚且营业的书店看看,总之本篇已说得不少,待下篇继续。
金陵漫记图影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