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岁月(九)金陵旧事——雨花
日色已經西斜,只見兩個挑糞桶的,挑了兩擔空桶,歇在山上。這一個拍那一個肩頭道:「兄弟,今日的貨已經賣完了!我和你到永寧泉喫一壺水,回來再到雨花臺看看落照!」杜慎卿笑道:「真乃菜傭酒保,都有六朝煙水氣。一點也不差!」
-----《儒林外史》二十九回
出了地铁站,在层层树荫的遮蔽下,雨花台是很难望得见的。但却不远。
梵音高妙,落雨成花。
这时已是下午,但还不至到日色西斜的时候,这算是南京之行的第二站,虽然总觉得这处所在被弄得过于复杂,但名字实在太美,终归不得不来。介绍上写着,梁天监六年,云光法师于此设坛讲经,以心诚言妙感动佛祖,天降花雨于此,遂世称雨花台。
看到天监六年,不觉心头一动。在那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这算是萧衍刚刚成为新科主角不久的时候。虽然这个故事是与佛有关,但他那时却还未成比丘。
然而等到九年后,一切都变得无法挽回。
萧衍
据说最后他是渴死的,遗言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原来他最后给自己的结论不是“得失,本无须挂怀”,而只是觉得自己这辈子,算是扯平了。
梁武帝萧衍,他最终还是没有参透得失,因为得失本来就是参不透的。
不管怎么看,这位仁兄都算是玩得过火了。既然信佛很潮,他就当然不让的成了最潮的那位。但是人家王谢风流,才子名士的态度不过是玩玩而已,崇拜的是传说中的那种坐拥美女黄金无数确仍能大大方方走进极乐净土的型男。毕竟连老庄和礼教都能觉得“将无同”(意思是“应该是相同的”)这帮家伙,要说他们真有什么甘愿为其受尽苦难而至死不渝的信仰,那就纯是扯了。
但是萧衍却是打定了主意要和自己过不去,不但潜心修道,不调戏妇女,且省吃俭用,估计是抱定了“富人进天堂,难过骆驼过针眼”的念头。按理说呢,这是他自己的事儿,毕竟一个老头怎么过日子碍不着别人。但皇权这号重型武器实在太猛,伤及无辜根本是不可避免的。在萧衍老兄开始和自己过不去之后,马上大家都过不下去了。这位和尚皇帝不但立了僧人不许喝酒吃肉的规矩,还四处修佛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还在其次,关键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都内家家顶礼,户户诵经。好一座建康城,被弄得烟香飘散,佛音缭绕,真个好似西土佛国,天竺净土。
直到侯景围攻建康。
半年的时间并不算短,但是和建康建设的所用的时间相比,它的毁灭似乎只用了一瞬间。
“自侯景圍建業,城中多有腫病,死者相繼,無復板木,乃刳柱為棺。自雲龍、神虎門外,橫屍重遝,血汁漂流,無復行路。及景入城,悉聚屍焚之,煙氣衝天,臭聞數十里。初,城中男女十餘萬人,及陷,存者才二三千人。”
这座在他眼中本似天国的都城,显示给他的却是修罗地狱的景象。萧衍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年轻时也是骑马砍人出得名夺得权,也算什么都见识过了,却肯定没看过这个。对于这个有远大理想的老和尚,还有什么更残忍的呢?正如《哈姆莱特》里莪菲莉亚所哀叹的“啊,我好不幸。看见了昨日,偏偏又看见了今朝。”
最后他还是死了,留下了“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的建康城。这是这个后来被称为南京的城市所遭受的最深重的一次苦难,但却远不是最后一次。
三生三世讲不完。
依稀记得,当时是入了门之后向左走,也就是向东走上了雨花阁。这座楼阁当然也是新修的,但走上去观望山林,见到的是松柏青郁,覆盖山野,却也不错。何况薄雾迷离,清风习来,甚是惬意。便想起来《儒林外史》里写雨花台的那段。两个粪桶的挑夫,也有品泉水观夕照的兴致,这可真是侵害了雅士贵人们的专利。要是让那帮老爷太太们知道了,想必也会觉得十分扫兴。这也不难理解,既然他们自己的所谓品味不过是装出来给人看的的,也就不会懂得这泉水落照实在的好处。美好的事物自然是每个人都会享受的,而他们却什么都不懂。
顺便一提,所谓的永宁泉,就是现在的第二泉,走下阁便看得到路标。
而路标还会告诉你。在不远处,便是杨邦义剖心处和方孝孺墓。
杨邦义,方孝孺,钱谦益
“宁为赵氏鬼,不做他邦臣。”杨邦义的心愿算是得偿了。那是南宋初年,金三太子兀术大举南下之时。
方孝孺在《豫让篇》里说到:“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俾身全而主安。”至于豫让那种“不能扶危於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的行为,实在是沽名钓誉,“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反观他自己的人生,也算是极大的讽刺了,简直让人以为《古文观止》的两位选家是不是有意和这位读书种子过不去。
其实还他算是个不错的人。他那句“便十族奈我何!”也不是真要朱棣把他亲朋好友砍个干净,不过是表达愤恨忠诚之情。再说即使以他的博学,也未必能想的出来多出的那“一族”能是什么。只是像市井吵架,被别人骂“胡说八道”后以“胡说九道,胡说十道”反骂回去一样。多出的是那一道是不要紧的,只是气势上不能输人而已。
然而朱棣这号人,干起坏事儿来总能充分发挥从无到有的创造精神,把他的学生也都杀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方孝孺和杨邦义一样,也算是说道做到了。
杨邦义和方孝孺的十族,都死在雨花台。
我至今都没想明白,为什么他们喜欢在这里杀人。
可能是受到这种“若要取义,便需舍生”的精神的感召,1645年,南明兵部尚书,文坛领袖钱谦益,跑到雨花台向清军统帅多尔衮投降。(注)
钱谦益恐怕也不是没想过以身殉国,但当他老伴柳如是小姐拉着他,想一同以身赴水演绎一出忠诚和爱情的凄美交响时,他却说出了一句让人身心俱崩的话。
“水太冷,没法跳啊!”(“水冷,奈何? ”)
算起来龔鼎孳比他强那么点,这位仁兄正好掉了个,是自己想跳但老婆不肯,所以大家都没跳成。(“我原欲死,奈小妾不肯何。”)
时代毕竟是不同了吧。杨邦义也就算了,今天倒有不少人来为朱棣翻案,说是方孝孺为自己的名节拉上了众多牺牲品,实在是不仁不义。我原来想问问这些人,换了他们该怎么办,后来想想算了,这号人绝对是跑出去给朱棣开南京城门的那伙人,这问题等于白问。只能还是那句话,时代不同了。
钱谦益的一生,比起萧衍更说得上一个传奇。据说他虽然是投降首当其冲,而且记得《嘉定屠城记》里,还记录到他和多尔衮说过江南数镇已无劳费兵,可“传檄而定”。但是他后半生却捐出全部身家支援反清复明,还因此吃过牢饭,多亏贤妻柳如是绝不仅只是个花瓶,而是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把他救了出来。
对于这号人,要给他个评价是很难的。
要理解他似乎更难,而其实不然。在他心里,名声财富不如忠诚重要,而忠诚不如老婆重要,但是这一切,都不如自己的命重要。要评价别人,我还是不要太自己为是了。
这一切都发生在雨花台。
时光已过去三年,不再记得有没有在那里看完落照。大概是下了阁后,略作寻访,之后在林木间休息了一会儿后,便离开此地,穿中华门前往夫子庙。
其实对于旅行,我的记性还是不错。这个常常每天晚上都不能详细回忆今天做完了什么事的人,短短的几日旅行的经历,隔了好些年,却依然记得。当然,这么什么好得意。因为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旅行的一天之内你所见到的,所经历的,值得留在脑海中的,本来就可能比你平淡的生活中一个月内遇见的都多。换句话说,旅行时你的人生在加速凝结。最后回顾你一生的时候,你只会想起那些些意义非凡的事情。
历史也是,对于人一生的回忆和评价,常常只在那几个被凝结的时刻。
我重复我的那句话:得到和失去都不是微不足道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不朽。
这就是萧衍一生最终都没有能够参悟的。
雨花台足以不朽,因为人是不朽的。
二零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于巴黎
【注】:此处存疑,忘了是在何处看到的。欢迎指教一二。
-----《儒林外史》二十九回
出了地铁站,在层层树荫的遮蔽下,雨花台是很难望得见的。但却不远。
梵音高妙,落雨成花。
这时已是下午,但还不至到日色西斜的时候,这算是南京之行的第二站,虽然总觉得这处所在被弄得过于复杂,但名字实在太美,终归不得不来。介绍上写着,梁天监六年,云光法师于此设坛讲经,以心诚言妙感动佛祖,天降花雨于此,遂世称雨花台。
看到天监六年,不觉心头一动。在那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这算是萧衍刚刚成为新科主角不久的时候。虽然这个故事是与佛有关,但他那时却还未成比丘。
然而等到九年后,一切都变得无法挽回。
萧衍
据说最后他是渴死的,遗言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原来他最后给自己的结论不是“得失,本无须挂怀”,而只是觉得自己这辈子,算是扯平了。
梁武帝萧衍,他最终还是没有参透得失,因为得失本来就是参不透的。
不管怎么看,这位仁兄都算是玩得过火了。既然信佛很潮,他就当然不让的成了最潮的那位。但是人家王谢风流,才子名士的态度不过是玩玩而已,崇拜的是传说中的那种坐拥美女黄金无数确仍能大大方方走进极乐净土的型男。毕竟连老庄和礼教都能觉得“将无同”(意思是“应该是相同的”)这帮家伙,要说他们真有什么甘愿为其受尽苦难而至死不渝的信仰,那就纯是扯了。
但是萧衍却是打定了主意要和自己过不去,不但潜心修道,不调戏妇女,且省吃俭用,估计是抱定了“富人进天堂,难过骆驼过针眼”的念头。按理说呢,这是他自己的事儿,毕竟一个老头怎么过日子碍不着别人。但皇权这号重型武器实在太猛,伤及无辜根本是不可避免的。在萧衍老兄开始和自己过不去之后,马上大家都过不下去了。这位和尚皇帝不但立了僧人不许喝酒吃肉的规矩,还四处修佛建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还在其次,关键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都内家家顶礼,户户诵经。好一座建康城,被弄得烟香飘散,佛音缭绕,真个好似西土佛国,天竺净土。
直到侯景围攻建康。
半年的时间并不算短,但是和建康建设的所用的时间相比,它的毁灭似乎只用了一瞬间。
“自侯景圍建業,城中多有腫病,死者相繼,無復板木,乃刳柱為棺。自雲龍、神虎門外,橫屍重遝,血汁漂流,無復行路。及景入城,悉聚屍焚之,煙氣衝天,臭聞數十里。初,城中男女十餘萬人,及陷,存者才二三千人。”
这座在他眼中本似天国的都城,显示给他的却是修罗地狱的景象。萧衍活了这么一大把年纪,年轻时也是骑马砍人出得名夺得权,也算什么都见识过了,却肯定没看过这个。对于这个有远大理想的老和尚,还有什么更残忍的呢?正如《哈姆莱特》里莪菲莉亚所哀叹的“啊,我好不幸。看见了昨日,偏偏又看见了今朝。”
最后他还是死了,留下了“千里煙絕,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的建康城。这是这个后来被称为南京的城市所遭受的最深重的一次苦难,但却远不是最后一次。
三生三世讲不完。
依稀记得,当时是入了门之后向左走,也就是向东走上了雨花阁。这座楼阁当然也是新修的,但走上去观望山林,见到的是松柏青郁,覆盖山野,却也不错。何况薄雾迷离,清风习来,甚是惬意。便想起来《儒林外史》里写雨花台的那段。两个粪桶的挑夫,也有品泉水观夕照的兴致,这可真是侵害了雅士贵人们的专利。要是让那帮老爷太太们知道了,想必也会觉得十分扫兴。这也不难理解,既然他们自己的所谓品味不过是装出来给人看的的,也就不会懂得这泉水落照实在的好处。美好的事物自然是每个人都会享受的,而他们却什么都不懂。
顺便一提,所谓的永宁泉,就是现在的第二泉,走下阁便看得到路标。
而路标还会告诉你。在不远处,便是杨邦义剖心处和方孝孺墓。
杨邦义,方孝孺,钱谦益
“宁为赵氏鬼,不做他邦臣。”杨邦义的心愿算是得偿了。那是南宋初年,金三太子兀术大举南下之时。
方孝孺在《豫让篇》里说到:“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於未形,保治於未然,俾身全而主安。”至于豫让那种“不能扶危於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於既敗之後”的行为,实在是沽名钓誉,“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反观他自己的人生,也算是极大的讽刺了,简直让人以为《古文观止》的两位选家是不是有意和这位读书种子过不去。
其实还他算是个不错的人。他那句“便十族奈我何!”也不是真要朱棣把他亲朋好友砍个干净,不过是表达愤恨忠诚之情。再说即使以他的博学,也未必能想的出来多出的那“一族”能是什么。只是像市井吵架,被别人骂“胡说八道”后以“胡说九道,胡说十道”反骂回去一样。多出的是那一道是不要紧的,只是气势上不能输人而已。
然而朱棣这号人,干起坏事儿来总能充分发挥从无到有的创造精神,把他的学生也都杀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方孝孺和杨邦义一样,也算是说道做到了。
杨邦义和方孝孺的十族,都死在雨花台。
我至今都没想明白,为什么他们喜欢在这里杀人。
可能是受到这种“若要取义,便需舍生”的精神的感召,1645年,南明兵部尚书,文坛领袖钱谦益,跑到雨花台向清军统帅多尔衮投降。(注)
钱谦益恐怕也不是没想过以身殉国,但当他老伴柳如是小姐拉着他,想一同以身赴水演绎一出忠诚和爱情的凄美交响时,他却说出了一句让人身心俱崩的话。
“水太冷,没法跳啊!”(“水冷,奈何? ”)
算起来龔鼎孳比他强那么点,这位仁兄正好掉了个,是自己想跳但老婆不肯,所以大家都没跳成。(“我原欲死,奈小妾不肯何。”)
时代毕竟是不同了吧。杨邦义也就算了,今天倒有不少人来为朱棣翻案,说是方孝孺为自己的名节拉上了众多牺牲品,实在是不仁不义。我原来想问问这些人,换了他们该怎么办,后来想想算了,这号人绝对是跑出去给朱棣开南京城门的那伙人,这问题等于白问。只能还是那句话,时代不同了。
钱谦益的一生,比起萧衍更说得上一个传奇。据说他虽然是投降首当其冲,而且记得《嘉定屠城记》里,还记录到他和多尔衮说过江南数镇已无劳费兵,可“传檄而定”。但是他后半生却捐出全部身家支援反清复明,还因此吃过牢饭,多亏贤妻柳如是绝不仅只是个花瓶,而是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把他救了出来。
对于这号人,要给他个评价是很难的。
要理解他似乎更难,而其实不然。在他心里,名声财富不如忠诚重要,而忠诚不如老婆重要,但是这一切,都不如自己的命重要。要评价别人,我还是不要太自己为是了。
这一切都发生在雨花台。
时光已过去三年,不再记得有没有在那里看完落照。大概是下了阁后,略作寻访,之后在林木间休息了一会儿后,便离开此地,穿中华门前往夫子庙。
其实对于旅行,我的记性还是不错。这个常常每天晚上都不能详细回忆今天做完了什么事的人,短短的几日旅行的经历,隔了好些年,却依然记得。当然,这么什么好得意。因为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旅行的一天之内你所见到的,所经历的,值得留在脑海中的,本来就可能比你平淡的生活中一个月内遇见的都多。换句话说,旅行时你的人生在加速凝结。最后回顾你一生的时候,你只会想起那些些意义非凡的事情。
历史也是,对于人一生的回忆和评价,常常只在那几个被凝结的时刻。
我重复我的那句话:得到和失去都不是微不足道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不朽。
这就是萧衍一生最终都没有能够参悟的。
雨花台足以不朽,因为人是不朽的。
二零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于巴黎
【注】:此处存疑,忘了是在何处看到的。欢迎指教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