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
福克纳
Faulkner, William
(1897.9.25,美国 密西西比州 新奥尔班尼?1962.7.6,密西西比州 拜黑利亚)
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原姓弗克纳(Falkner)。
美国长篇和短篇小说家,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青少年时期与早期著作
福克纳的父母墨里.卡斯伯特.弗克纳(Murry Cuthbert Faulkner)与毛德.巴特勒.弗克纳(Maud Butler Falkner)育有4子,威廉.福克纳(按他后来自己拼写的姓氏)为长男,他对自己的家族背景相当熟稔,特别是曾祖父威廉.克拉克.弗克纳上校的事迹,这个曾祖父虽个性凶暴却堪称是个精彩人物,南北战争期间他曾英勇奋战,建设过一条地方铁路,还出版过一本畅销的浪漫小说叫做《孟菲斯的白玫瑰》(The White Rose of Memphis)。福克纳在密西西比州新奥尔班尼诞生不久后,即随着父母移居到邻近的黎普列(Ripley),然后迁往拉斐特(Lafayette)县县城牛津镇,在此福克纳的父亲后来成为密西西比大学的业务经理。福克纳在牛津接受的是一般中产家庭出身的南方白人青年的典型户外教育:他有一匹小马可供骑乘,还会射击与打猎。他对上学没兴趣,中学没毕业就辍学,不过他喜欢“随意性的阅读”(undirected reading),起初自行进修,后来则受到家族一位朋友史东(Phil Stone)的指导。史东在法律的研习与实践中融入生动的文学趣味,同时也源源不断地供应新书和杂志给福克纳。
1918年7月福克纳因向往军事荣耀,加上遭到失恋打击而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成为见习飞行员在加拿大受训,不过由于1918年11月停战而中断,他连基础训练都未完成,遑论飞行或到访欧洲。回家后,他选修了几个大学课程,在校刊上发表诗作与画作,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在战时曾服过役的诗人角色。1921年秋,他在纽约一家书店工作了3个月后回到牛津镇经营大学的邮局,但终因懒散而恶名昭彰,被迫离职。1924年史东资助他出版一组由八音节押韵对句构成的田园组诗,名为《玉石雕像》(The Marble Faun)。在此间还有一些早期的短篇小说作品出现,不过福克纳最早的一段持续创作小说时期还是要算他造访纽奥良(当时的文学重镇)的6个月。这段时期始于1925年1月,一直延续到7月初他离开为止,后来他前往欧洲旅行5个月,其中包括在巴黎待了几个礼拜。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Soldiers' Pay, 1926)虽然背景并非发生在密西西比州,但仍在南方。这部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不但写作风格大胆,更强烈表达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军人们在重返似乎不再有归属感的平民世界后所经历的疏离感。第二部长篇小说《蚊群》((Mosquitoes, 1927)旨在讽刺纽奥良的文坛,其中包括一些可以确认的个人,或许对这部作品的最佳解读是其宣布艺术上的独立。回到牛津镇后,除了偶尔到墨西哥湾海岸的帕斯卡古拉(Pascagoula)作客以外,福克纳又连续做了几个临时工作,但他主要专注于要证明自己是个专业作家上。可惜他的短篇小说皆遭退稿,而特别令人泄气的则是他很难找到出版社帮他发行《坟墓里的旗帜》(Flags in the Dust, 1973年;身后才出版),这本大部头而步调缓慢的长篇小说大量取材自福克纳在家乡的见闻以及他的家族史,他原本自信满满,以为可藉此作品建立声望并开创事业。这部小说最后被大刀阔斧地删减,改名为《萨托里斯》(Sartoris),在1929年出版。这是他第一次把杰佛逊和约克纳帕塔法(Yoknapatawpha)县充满想像的虚构世界(除了部分以黎普列为蓝本之外,其主要灵感乃源自牛津镇与拉斐特县)印成铅字,形成了在后来的许多长短篇小说中都用作背景的同样的角色、地方与主题不断重现的特色。
主要的长篇小说
在这其间福克纳已开始大胆创作在技巧上较为纯熟而不落俗套的《痴人狂喧》(The Sound and the Fury),他相信自己的作品命中注定永远无法出版,因此根本没必要向文学市场的小心谨慎的营利主义低头。虽然这部小说对读者而言极具挑战性,最后还是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行,而自从此书在1929年10月面世以后,福克纳充满自信地以作家身分向前迈进,他一直尝试新的主题和新的经验领域,最重要的是,他不断挑战新的技巧。他早期惊人的作品产量要归功于他选择远离文学重镇的流言蜚语、混战与公开场合,他隐居当时还只是个偏僻小镇的牛津,在这个早已习惯的地方他可以专心闭门写作。1929年福克纳与离婚的奥耳丹(Estelle Oldham)结为连理,福克纳当初会在1918年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就是因为奥耳丹和别人结婚。一年后他买下罗恩橡园(Rowan Oak),这栋坐落于牛津郊区的宅邸建于内战以前,十分优美却已残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福克纳最重要的消遣娱乐除了打猎就是整修这房子。1933年女儿吉尔(Jill)在此出生,虽然他的婚姻风波不断,福克纳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始终待在家里写作,唯一的例外是当家计困难时,他不得不接下撰写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工作,这是他十分厌恶却很胜任的工作。
福克纳在牛津得以深刻接触到一个极为保守的乡村世界,他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往昔与远离都市工业主流,藉此他得以发展出作品中的道德与叙事模式。然而他的小说技法却正好与这种保守相反。他不只读过巴尔札克(Honore de Balzac)、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作品,还研究过康拉德(Joseph Conrad)、乔伊斯(James Joyce)、安德生(Sherwood Anderson)和大西洋两岸的其他近代作家。在其首部主要的长篇小说《痴人狂喧》里,他以激进的实验技巧来写约克纳帕塔法县的背景。透过一连串的“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独白,康德斯.康普生(Candace〔Caddy〕Compson)的三兄弟──傻瓜班吉(Benjy)、彷徨的哈佛大学生康坦(Quentin)和忿忿不平的当地商人杰生(Jason),相继表露出他们各自对妹妹不同的痴迷,以及与父母之间缺乏爱的关系。书中第四个部分似乎出自作者的叙述,提供对某些主要角色的新观点,包括康普生家的黑奴迪尔西(Dilsey),最后导向一个相当有力实质上却悬而未决的结局。福克纳的下一部小说是相当出色的悲喜剧《出殡现形记》(As I Lay Dying, 1930),故事核心是穷苦白人邦德伦(Bundren)一家带着母亲已经发出恶臭的腐烂尸体到杰佛逊安葬,在漫长而艰难的跋涉途中所发生的阋墙纠纷。故事的叙述全然交由好几个邦德伦家人与其途中所遇到的人们来进行,这是福克纳的小说当中最有系统的众声叙事,象征他早期后乔伊斯式的实验主义已臻颠峰。
虽然这两部小说的心理强度与技巧创新几乎都没有打算要讨好当代广大的读者群,但福克纳的名字在1930年代初期开始为大众所知,甚至连他的短篇小说也得以在《柯里尔》(Collier's)与《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这类畅销与稿酬优渥的杂志上刊载。带来丰厚利润的小说《圣堂》(Sanctuary)出版后,福克纳的名气虽更具争议性也更水涨船高,这部小说书写一个南方大学生残暴的强奸事件,以及此事有时滑稽但大体上狂暴的结果。虽然遗憾的是福克纳自称写这本书是纯为赚钱,《圣堂》实为一部严肃作品,其完稿日期实际上早于《出殡现形记》,后来在校对期间经福克纳大费周章地修改甚至部分重写后(不过原始的暴力程度丝毫未减)才终于在1931年2月出版。虽然福克纳受各方邀约撰写电影剧本和短篇小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1931年出版,第二部则在1934年),甚至筹画出版一本诗集(1933年以《绿枝》(A Green Bough)为名出版),但在1932年他还是创作了另一部强有力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这部作品结构复杂,牵连好几个主要角色,主要故事则环绕在格罗夫(Lena Grove)和克里斯默斯(Joe Christmas)两人对比悬殊的生涯经历上。格罗夫是一个怀有身孕的村姑,她安详地追寻自己的生物宿命,克里斯默斯则是一个种族血统不明、肤色黝黑的孤儿,他的人生变成了一种绝望的且常常是狂暴的对个人身分认同感的追寻,在可悲的肤色界线的一侧或另一侧寻求一个安全所在。
福克纳因为《圣堂》和好莱坞的邀稿而一时手头阔绰,他在1930年代初期开始飞行,买了一架维口(Waco)座舱飞机,1934年2月他驾驶这架飞机抵达纽奥良的舒山机场(Shushan Airport)参加揭幕典礼,还在当地搜集了大部分《标塔》(Pylon)所需的资料,这部1935年出版的小说所描写的就是一群在乡间穿梭竞赛的飞行员。福克纳后来把这架维口飞机赠送给他的小弟迪恩(Dean),还鼓励他成为专业的飞行员,1935年迪恩因飞机失事而辞世,福克纳因此既伤痛又充满自责。当迪恩的女儿在1936年出生时,福克纳便承担起教养她的责任。这段经验可能使他在那时创作的小说充满强烈的情感。在《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 Absalom!, 1936)里,塞德潘(Thomas Sutpen)从不知名的地方来到杰佛逊,他凭着坚定的意志在密西西比的荒野中开拓了一大片农庄,勇敢地在南北战争时捍卫这个自己后来加入的社会,但他在着魔似地追求他那伟大的王朝计划时,曾冷酷无情地对待那些利用后又弃之如敝屣的人,最终走向毁灭一途。他拒绝承认拥有一半黑人血统的长子查理.邦(Charles Bon),也因此失去了次子亨利。亨利虽然深爱着邦,但为了两人妹妹的名誉而杀死邦后开始逃亡。这个十分南方的故事,充满悬疑、冲突与不确定性,由一连串叙述者接力完成,这些角色各自都有相当歧异而出于私心的观点。因此,具有无尽的开放式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常被视为是福克纳最重要的“现代派”小说,其着重点摆在故事述说的过程。
晚年生活与著作
小说《野棕榈》(The Wild Palms, 1939)同样在技巧上大胆创新,全篇由两段互不相关但在主题上相对应的故事一章一章地交错进行。但是福克纳此时开始回归约克纳帕塔法县的素材,那些他在1920年代首度构想出,后来又在短篇小说里广泛使用的素材。《不败者》(The Unvanquished, 1938)相较之下略显传统,但是《村子》(The Hamlet, 1940)的体裁则相当丰富,它是搁置许久未完成的“斯诺普斯”(Snopes)家族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是靠不断重现的主题模式以及诙谐幽默的瑞特立夫(V. K. Ratliff)的出现来支撑章回结构,瑞特立夫是一个四处流动的缝纫机代理商,他徒劳无功地对抗有着强烈操控欲的福列姆.斯诺普斯(Flem Snopes)和他那为数众多的“穷苦白人”亲戚们不断扩张的势力与财富。1942年发表的《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是另一部重要著作,大量藉由种植园主麦卡斯林(McCaslin)家族中“白”、“黑”支系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由以撒.麦卡斯林与路卡斯.博尚(Lucas Beauchamp)分别作为两边的代表,深刻地探讨种族、性别以及环境开发等相互关连的主题。
此后因为种种原因──战时对出版的限制、经济窘迫不得不增加剧本的创作,以及在创作后来出版的《寓言》(A Fable)时所遭遇的困难──福克纳迟迟没有小说作品面世,一直到1948年才出版《闯入坟墓的人》(Intruder in the Dust)。《去吧,摩西》中的路卡斯.博尚在这本小说里再次现身,幸蒙一位年轻的白人男孩努力不懈地奔走,他的谋杀罪嫌终得洗刷而免遭私刑处死。种族的议题再次被挑起,但所使用的措辞略显含糊不清,正如他后来在公开场合对种族问题所发表的见解那样:尽管他对南方各州黑人们所遭到的压迫深感同情,但是他认为这样的错误应该不受北方的干预而由南方自己来改正。
《袖珍本福克纳选集》(The Portable Faulkner, 1946)大幅提升了福克纳在美国的声望,在这之前美国对他的接受度总是遥遥落后于他在欧洲的名气。这本选集是由科里(Malcolm Cowley)精心编成,符合那种显著的却引人争议的主题,也就是福克纳刻意建构一个以历史为根据的南方“传奇”。福克纳的《小说集》(Collected Stories, 1950)不论质与量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也同样受到广大欢迎,接着在1950年,福克纳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而在一夕之间被推向全球声誉的颠峰,这让他得以在一场著名的得奖致词中坚称他深信人类即使在原子时代仍能幸存,以及艺术家对这种生存的重要性。
诺贝尔奖对福克纳的私生活冲击很大。现在他对自己的名望与将来作品的销路颇感自负,于是不再像早期那样对写作有源源不绝的“驱动力”,并容许自己放任一点,有时还酗酒,并纵情享受几次婚外情──由于1954年在埃及进行最后一次的电影剧本创作,以及好几次代表美国国务院的国外旅行(特别是1955年的日本之行),于是在这些方面纵欲的机会大增。他很认真看待自己的“使节”使命,频繁地做公开演说与接受采访,同时也开始活跃于国内政坛,他在重要的种族议题上表明立场,妄想在根深柢固的南方保守人士与北方主张干涉的自由主义者之间寻求妥协。由于牛津当地对这种理念抱持着敌意,福克纳在1957年和1958年欣然接受位于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的维吉尼亚大学为期一学期的派任,成为该大学的驻校作家。这个福克纳的女儿与其子女所居住的城镇深深吸引着他,再加上此镇让他有骑马与猎狐的机会,于是1959年他在当地买下一栋房子,不过他还是继续待在罗恩橡园。
常有人说福克纳的创作品质在得了诺贝尔奖以后开始衰退,但是《修女安魂曲》(Requiem for a Nun, 1951)的主要部分极具挑战性地以戏剧形式呈现,至于长篇厚重而结构复杂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小说《寓言》(1954)则因为是他费时最多、呕心沥血之作而倍受瞩目。在《小镇》(The Town, 1957)与《大宅》(The Mansion, 1959)里,福克纳不仅完成了“斯诺普斯”家族的三部曲,还将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故事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但巧妙地改变了叙事观点的处理手法。最后在1962年6月,福克纳又出版了另一部具有特色的小说,这部有关成熟男子的温馨怀旧喜剧题名为《掠夺者》(The Reivers),副标题则恰如其份地取名为“回忆录”。一个月后福克纳死于心脏病发,享年64岁,他的健康状况因酗酒与多次坠马(对他而言这些马匹过于高大)而逐渐恶化。
评价
在福克纳辞世以前,他显然已不只跻身为当代的主要美国小说家之列,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无与伦比的特色包括结构与文体上非凡的多变性,角色创作与社会注解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他坚持并成功地用强烈的地方性语言来探讨重要的人性议题。不论早期或后期都有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修辞过于华丽且过度暴力,此外还有人强烈反对(尤其是在20世纪晚期)他在描述女人与美裔黑人时的迟钝感觉。不过因为他的成就范围广大,所以其声望还是相当稳固的,对于在美国、南美洲,甚至全世界正在创作的小说家而言,他仍是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延伸阅读
Joseph Blotner, Faulkner: A Biography, 2 vol. (1974), continues to be the most complete and reliable biography, but is best read in the rev. and shortened ed., 1 vol. (1984, reissued 1991). Joel Williamson, William Faulkner and Southern History (1993), deals more fully with the family background; while David Minter, William Faulkner: His Life and Work (1980); and Michel Gresset, A Faulkner Chronology (1985), are useful introductory volumes. In the absence of any full-scale bibliography of Faulkner's works, Carl Petersen, Each in Its Ordered Place: A Faulkner Collector's Notebook (1975), is still the best single reference source. Early critical studies that remain accessible and relevant are Cleanth Brooks, William Faulkner: The Yoknapatawpha Country (1963, reprinted 1990), and William Faulkner: Toward Yoknapatawpha and Beyond (1978, reprinted 1989); and Michael Millgate, The Achievement of William Faulkner (1966, reprinted 1989). John T. Matthews, The Play of Faulkner's Language (1982); and Andre Bleikasten, The Ink of Melancholy: Faulkner's Novels, from The Sound and the Fury to Light in August (1990), are important examples of more recent criticism. Eric J. Sundquist, Faulkner: The House Divided (1983), writes perceptively of Faulkner and race; and differing approaches to Faulkner's treatment of gender issues are reflected in Doreen Fowler and Ann J. Abadie (eds.), Faulkner and Women (1986). The following collections of essays are also useful: Andre Bleikasten (ed.), William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 Critical Casebook (1982); Noel Polk (ed.), New Essays o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93); Dianne L. Cox (ed.), William Faulkner's As I Lay Dying: A Critical Casebook (1985); Francois L. Pitavy (ed.), William Faulkner's Light in August: A Critical Casebook (1982); Michael Millgate (ed.), New Essays on Light in August (1987); and Elisabeth Muhlenfeld (ed.), William Faulkner's Absalom, Absalom!: A Critical Casebook (1984).
英文原文作者/米尔盖特(Michael Millgate, 多伦多大学英文荣誉退休教授)
Faulkner, William
(1897.9.25,美国 密西西比州 新奥尔班尼?1962.7.6,密西西比州 拜黑利亚)
全名威廉.卡斯伯特.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原姓弗克纳(Falkner)。
美国长篇和短篇小说家,194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青少年时期与早期著作
福克纳的父母墨里.卡斯伯特.弗克纳(Murry Cuthbert Faulkner)与毛德.巴特勒.弗克纳(Maud Butler Falkner)育有4子,威廉.福克纳(按他后来自己拼写的姓氏)为长男,他对自己的家族背景相当熟稔,特别是曾祖父威廉.克拉克.弗克纳上校的事迹,这个曾祖父虽个性凶暴却堪称是个精彩人物,南北战争期间他曾英勇奋战,建设过一条地方铁路,还出版过一本畅销的浪漫小说叫做《孟菲斯的白玫瑰》(The White Rose of Memphis)。福克纳在密西西比州新奥尔班尼诞生不久后,即随着父母移居到邻近的黎普列(Ripley),然后迁往拉斐特(Lafayette)县县城牛津镇,在此福克纳的父亲后来成为密西西比大学的业务经理。福克纳在牛津接受的是一般中产家庭出身的南方白人青年的典型户外教育:他有一匹小马可供骑乘,还会射击与打猎。他对上学没兴趣,中学没毕业就辍学,不过他喜欢“随意性的阅读”(undirected reading),起初自行进修,后来则受到家族一位朋友史东(Phil Stone)的指导。史东在法律的研习与实践中融入生动的文学趣味,同时也源源不断地供应新书和杂志给福克纳。
1918年7月福克纳因向往军事荣耀,加上遭到失恋打击而加入英国皇家空军,成为见习飞行员在加拿大受训,不过由于1918年11月停战而中断,他连基础训练都未完成,遑论飞行或到访欧洲。回家后,他选修了几个大学课程,在校刊上发表诗作与画作,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在战时曾服过役的诗人角色。1921年秋,他在纽约一家书店工作了3个月后回到牛津镇经营大学的邮局,但终因懒散而恶名昭彰,被迫离职。1924年史东资助他出版一组由八音节押韵对句构成的田园组诗,名为《玉石雕像》(The Marble Faun)。在此间还有一些早期的短篇小说作品出现,不过福克纳最早的一段持续创作小说时期还是要算他造访纽奥良(当时的文学重镇)的6个月。这段时期始于1925年1月,一直延续到7月初他离开为止,后来他前往欧洲旅行5个月,其中包括在巴黎待了几个礼拜。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Soldiers' Pay, 1926)虽然背景并非发生在密西西比州,但仍在南方。这部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不但写作风格大胆,更强烈表达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的军人们在重返似乎不再有归属感的平民世界后所经历的疏离感。第二部长篇小说《蚊群》((Mosquitoes, 1927)旨在讽刺纽奥良的文坛,其中包括一些可以确认的个人,或许对这部作品的最佳解读是其宣布艺术上的独立。回到牛津镇后,除了偶尔到墨西哥湾海岸的帕斯卡古拉(Pascagoula)作客以外,福克纳又连续做了几个临时工作,但他主要专注于要证明自己是个专业作家上。可惜他的短篇小说皆遭退稿,而特别令人泄气的则是他很难找到出版社帮他发行《坟墓里的旗帜》(Flags in the Dust, 1973年;身后才出版),这本大部头而步调缓慢的长篇小说大量取材自福克纳在家乡的见闻以及他的家族史,他原本自信满满,以为可藉此作品建立声望并开创事业。这部小说最后被大刀阔斧地删减,改名为《萨托里斯》(Sartoris),在1929年出版。这是他第一次把杰佛逊和约克纳帕塔法(Yoknapatawpha)县充满想像的虚构世界(除了部分以黎普列为蓝本之外,其主要灵感乃源自牛津镇与拉斐特县)印成铅字,形成了在后来的许多长短篇小说中都用作背景的同样的角色、地方与主题不断重现的特色。
主要的长篇小说
在这其间福克纳已开始大胆创作在技巧上较为纯熟而不落俗套的《痴人狂喧》(The Sound and the Fury),他相信自己的作品命中注定永远无法出版,因此根本没必要向文学市场的小心谨慎的营利主义低头。虽然这部小说对读者而言极具挑战性,最后还是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发行,而自从此书在1929年10月面世以后,福克纳充满自信地以作家身分向前迈进,他一直尝试新的主题和新的经验领域,最重要的是,他不断挑战新的技巧。他早期惊人的作品产量要归功于他选择远离文学重镇的流言蜚语、混战与公开场合,他隐居当时还只是个偏僻小镇的牛津,在这个早已习惯的地方他可以专心闭门写作。1929年福克纳与离婚的奥耳丹(Estelle Oldham)结为连理,福克纳当初会在1918年加入英国皇家空军就是因为奥耳丹和别人结婚。一年后他买下罗恩橡园(Rowan Oak),这栋坐落于牛津郊区的宅邸建于内战以前,十分优美却已残破,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福克纳最重要的消遣娱乐除了打猎就是整修这房子。1933年女儿吉尔(Jill)在此出生,虽然他的婚姻风波不断,福克纳在1930年代到1940年代始终待在家里写作,唯一的例外是当家计困难时,他不得不接下撰写好莱坞电影剧本的工作,这是他十分厌恶却很胜任的工作。
福克纳在牛津得以深刻接触到一个极为保守的乡村世界,他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往昔与远离都市工业主流,藉此他得以发展出作品中的道德与叙事模式。然而他的小说技法却正好与这种保守相反。他不只读过巴尔札克(Honore de Balzac)、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和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的作品,还研究过康拉德(Joseph Conrad)、乔伊斯(James Joyce)、安德生(Sherwood Anderson)和大西洋两岸的其他近代作家。在其首部主要的长篇小说《痴人狂喧》里,他以激进的实验技巧来写约克纳帕塔法县的背景。透过一连串的“意识流”(stream-of-consciousness)独白,康德斯.康普生(Candace〔Caddy〕Compson)的三兄弟──傻瓜班吉(Benjy)、彷徨的哈佛大学生康坦(Quentin)和忿忿不平的当地商人杰生(Jason),相继表露出他们各自对妹妹不同的痴迷,以及与父母之间缺乏爱的关系。书中第四个部分似乎出自作者的叙述,提供对某些主要角色的新观点,包括康普生家的黑奴迪尔西(Dilsey),最后导向一个相当有力实质上却悬而未决的结局。福克纳的下一部小说是相当出色的悲喜剧《出殡现形记》(As I Lay Dying, 1930),故事核心是穷苦白人邦德伦(Bundren)一家带着母亲已经发出恶臭的腐烂尸体到杰佛逊安葬,在漫长而艰难的跋涉途中所发生的阋墙纠纷。故事的叙述全然交由好几个邦德伦家人与其途中所遇到的人们来进行,这是福克纳的小说当中最有系统的众声叙事,象征他早期后乔伊斯式的实验主义已臻颠峰。
虽然这两部小说的心理强度与技巧创新几乎都没有打算要讨好当代广大的读者群,但福克纳的名字在1930年代初期开始为大众所知,甚至连他的短篇小说也得以在《柯里尔》(Collier's)与《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这类畅销与稿酬优渥的杂志上刊载。带来丰厚利润的小说《圣堂》(Sanctuary)出版后,福克纳的名气虽更具争议性也更水涨船高,这部小说书写一个南方大学生残暴的强奸事件,以及此事有时滑稽但大体上狂暴的结果。虽然遗憾的是福克纳自称写这本书是纯为赚钱,《圣堂》实为一部严肃作品,其完稿日期实际上早于《出殡现形记》,后来在校对期间经福克纳大费周章地修改甚至部分重写后(不过原始的暴力程度丝毫未减)才终于在1931年2月出版。虽然福克纳受各方邀约撰写电影剧本和短篇小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在1931年出版,第二部则在1934年),甚至筹画出版一本诗集(1933年以《绿枝》(A Green Bough)为名出版),但在1932年他还是创作了另一部强有力的长篇小说《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这部作品结构复杂,牵连好几个主要角色,主要故事则环绕在格罗夫(Lena Grove)和克里斯默斯(Joe Christmas)两人对比悬殊的生涯经历上。格罗夫是一个怀有身孕的村姑,她安详地追寻自己的生物宿命,克里斯默斯则是一个种族血统不明、肤色黝黑的孤儿,他的人生变成了一种绝望的且常常是狂暴的对个人身分认同感的追寻,在可悲的肤色界线的一侧或另一侧寻求一个安全所在。
福克纳因为《圣堂》和好莱坞的邀稿而一时手头阔绰,他在1930年代初期开始飞行,买了一架维口(Waco)座舱飞机,1934年2月他驾驶这架飞机抵达纽奥良的舒山机场(Shushan Airport)参加揭幕典礼,还在当地搜集了大部分《标塔》(Pylon)所需的资料,这部1935年出版的小说所描写的就是一群在乡间穿梭竞赛的飞行员。福克纳后来把这架维口飞机赠送给他的小弟迪恩(Dean),还鼓励他成为专业的飞行员,1935年迪恩因飞机失事而辞世,福克纳因此既伤痛又充满自责。当迪恩的女儿在1936年出生时,福克纳便承担起教养她的责任。这段经验可能使他在那时创作的小说充满强烈的情感。在《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 Absalom!, 1936)里,塞德潘(Thomas Sutpen)从不知名的地方来到杰佛逊,他凭着坚定的意志在密西西比的荒野中开拓了一大片农庄,勇敢地在南北战争时捍卫这个自己后来加入的社会,但他在着魔似地追求他那伟大的王朝计划时,曾冷酷无情地对待那些利用后又弃之如敝屣的人,最终走向毁灭一途。他拒绝承认拥有一半黑人血统的长子查理.邦(Charles Bon),也因此失去了次子亨利。亨利虽然深爱着邦,但为了两人妹妹的名誉而杀死邦后开始逃亡。这个十分南方的故事,充满悬疑、冲突与不确定性,由一连串叙述者接力完成,这些角色各自都有相当歧异而出于私心的观点。因此,具有无尽的开放式结局的《押沙龙,押沙龙!》常被视为是福克纳最重要的“现代派”小说,其着重点摆在故事述说的过程。
晚年生活与著作
小说《野棕榈》(The Wild Palms, 1939)同样在技巧上大胆创新,全篇由两段互不相关但在主题上相对应的故事一章一章地交错进行。但是福克纳此时开始回归约克纳帕塔法县的素材,那些他在1920年代首度构想出,后来又在短篇小说里广泛使用的素材。《不败者》(The Unvanquished, 1938)相较之下略显传统,但是《村子》(The Hamlet, 1940)的体裁则相当丰富,它是搁置许久未完成的“斯诺普斯”(Snopes)家族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是靠不断重现的主题模式以及诙谐幽默的瑞特立夫(V. K. Ratliff)的出现来支撑章回结构,瑞特立夫是一个四处流动的缝纫机代理商,他徒劳无功地对抗有着强烈操控欲的福列姆.斯诺普斯(Flem Snopes)和他那为数众多的“穷苦白人”亲戚们不断扩张的势力与财富。1942年发表的《去吧,摩西》(Go Down, Moses)是另一部重要著作,大量藉由种植园主麦卡斯林(McCaslin)家族中“白”、“黑”支系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由以撒.麦卡斯林与路卡斯.博尚(Lucas Beauchamp)分别作为两边的代表,深刻地探讨种族、性别以及环境开发等相互关连的主题。
此后因为种种原因──战时对出版的限制、经济窘迫不得不增加剧本的创作,以及在创作后来出版的《寓言》(A Fable)时所遭遇的困难──福克纳迟迟没有小说作品面世,一直到1948年才出版《闯入坟墓的人》(Intruder in the Dust)。《去吧,摩西》中的路卡斯.博尚在这本小说里再次现身,幸蒙一位年轻的白人男孩努力不懈地奔走,他的谋杀罪嫌终得洗刷而免遭私刑处死。种族的议题再次被挑起,但所使用的措辞略显含糊不清,正如他后来在公开场合对种族问题所发表的见解那样:尽管他对南方各州黑人们所遭到的压迫深感同情,但是他认为这样的错误应该不受北方的干预而由南方自己来改正。
《袖珍本福克纳选集》(The Portable Faulkner, 1946)大幅提升了福克纳在美国的声望,在这之前美国对他的接受度总是遥遥落后于他在欧洲的名气。这本选集是由科里(Malcolm Cowley)精心编成,符合那种显著的却引人争议的主题,也就是福克纳刻意建构一个以历史为根据的南方“传奇”。福克纳的《小说集》(Collected Stories, 1950)不论质与量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也同样受到广大欢迎,接着在1950年,福克纳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而在一夕之间被推向全球声誉的颠峰,这让他得以在一场著名的得奖致词中坚称他深信人类即使在原子时代仍能幸存,以及艺术家对这种生存的重要性。
诺贝尔奖对福克纳的私生活冲击很大。现在他对自己的名望与将来作品的销路颇感自负,于是不再像早期那样对写作有源源不绝的“驱动力”,并容许自己放任一点,有时还酗酒,并纵情享受几次婚外情──由于1954年在埃及进行最后一次的电影剧本创作,以及好几次代表美国国务院的国外旅行(特别是1955年的日本之行),于是在这些方面纵欲的机会大增。他很认真看待自己的“使节”使命,频繁地做公开演说与接受采访,同时也开始活跃于国内政坛,他在重要的种族议题上表明立场,妄想在根深柢固的南方保守人士与北方主张干涉的自由主义者之间寻求妥协。由于牛津当地对这种理念抱持着敌意,福克纳在1957年和1958年欣然接受位于夏洛茨维尔(Charlottesville)的维吉尼亚大学为期一学期的派任,成为该大学的驻校作家。这个福克纳的女儿与其子女所居住的城镇深深吸引着他,再加上此镇让他有骑马与猎狐的机会,于是1959年他在当地买下一栋房子,不过他还是继续待在罗恩橡园。
常有人说福克纳的创作品质在得了诺贝尔奖以后开始衰退,但是《修女安魂曲》(Requiem for a Nun, 1951)的主要部分极具挑战性地以戏剧形式呈现,至于长篇厚重而结构复杂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小说《寓言》(1954)则因为是他费时最多、呕心沥血之作而倍受瞩目。在《小镇》(The Town, 1957)与《大宅》(The Mansion, 1959)里,福克纳不仅完成了“斯诺普斯”家族的三部曲,还将他的约克纳帕塔法县故事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但巧妙地改变了叙事观点的处理手法。最后在1962年6月,福克纳又出版了另一部具有特色的小说,这部有关成熟男子的温馨怀旧喜剧题名为《掠夺者》(The Reivers),副标题则恰如其份地取名为“回忆录”。一个月后福克纳死于心脏病发,享年64岁,他的健康状况因酗酒与多次坠马(对他而言这些马匹过于高大)而逐渐恶化。
评价
在福克纳辞世以前,他显然已不只跻身为当代的主要美国小说家之列,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无与伦比的特色包括结构与文体上非凡的多变性,角色创作与社会注解的广度与深度,以及他坚持并成功地用强烈的地方性语言来探讨重要的人性议题。不论早期或后期都有一些评论家认为他的作品修辞过于华丽且过度暴力,此外还有人强烈反对(尤其是在20世纪晚期)他在描述女人与美裔黑人时的迟钝感觉。不过因为他的成就范围广大,所以其声望还是相当稳固的,对于在美国、南美洲,甚至全世界正在创作的小说家而言,他仍是个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延伸阅读
Joseph Blotner, Faulkner: A Biography, 2 vol. (1974), continues to be the most complete and reliable biography, but is best read in the rev. and shortened ed., 1 vol. (1984, reissued 1991). Joel Williamson, William Faulkner and Southern History (1993), deals more fully with the family background; while David Minter, William Faulkner: His Life and Work (1980); and Michel Gresset, A Faulkner Chronology (1985), are useful introductory volumes. In the absence of any full-scale bibliography of Faulkner's works, Carl Petersen, Each in Its Ordered Place: A Faulkner Collector's Notebook (1975), is still the best single reference source. Early critical studies that remain accessible and relevant are Cleanth Brooks, William Faulkner: The Yoknapatawpha Country (1963, reprinted 1990), and William Faulkner: Toward Yoknapatawpha and Beyond (1978, reprinted 1989); and Michael Millgate, The Achievement of William Faulkner (1966, reprinted 1989). John T. Matthews, The Play of Faulkner's Language (1982); and Andre Bleikasten, The Ink of Melancholy: Faulkner's Novels, from The Sound and the Fury to Light in August (1990), are important examples of more recent criticism. Eric J. Sundquist, Faulkner: The House Divided (1983), writes perceptively of Faulkner and race; and differing approaches to Faulkner's treatment of gender issues are reflected in Doreen Fowler and Ann J. Abadie (eds.), Faulkner and Women (1986). The following collections of essays are also useful: Andre Bleikasten (ed.), William Faulkner's The Sound and the Fury: A Critical Casebook (1982); Noel Polk (ed.), New Essays on The Sound and the Fury (1993); Dianne L. Cox (ed.), William Faulkner's As I Lay Dying: A Critical Casebook (1985); Francois L. Pitavy (ed.), William Faulkner's Light in August: A Critical Casebook (1982); Michael Millgate (ed.), New Essays on Light in August (1987); and Elisabeth Muhlenfeld (ed.), William Faulkner's Absalom, Absalom!: A Critical Casebook (1984).
英文原文作者/米尔盖特(Michael Millgate, 多伦多大学英文荣誉退休教授)
-
如林 转发了这篇日记
他凭着坚定的意志在密西西比的荒野中开拓了一大片农庄,勇敢地在南北战争时捍卫这个自己后来加入的社会,但他在着魔似地追求他那伟大的王朝计划时,曾冷酷无情地对待那些利用后又弃之如敝屣的人,最终走向毁灭一途。
2016-08-05 18: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