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说大学
说来惭愧,进了这所学校才开始认真地了解它的历史和所谓的大学精神。记得09年圣诞节与卢老师第一次面对面交谈时,他曾问我为何选择香港作为读书的城市,我一听心中窃喜,我事先有准备过这个问题哟,于是胸有成竹地把“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国与西方”之类的话搬出来,可是还没等我再扩充两句,卢老师就说这些完全是大学那边的高层弄出来的东西,我们教授未必认可。现在想来,不管教授们对这句话有何感想,我自己当时的做法确实有点工具主义了,只觉得这东西好听又实用,既能显示我对中大有所了解,又恰好能用来解释我选择香港的动机,但是对于这句话背后真正的含义和它所体现出来的历史复杂性是丝毫没有了解的,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接受了。
之前提到最近在看《花果飘零》,上次说到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如雅礼协会等对新亚书院的资助,虽然已经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但毕竟是非官方的组织,文化的考量仍要多于政治的意图和权力的较量。但是到了谈及在香港本地建立中文教育的迫切需求时,英国政府已经不能再坐视不管,是将中文教育并入已经存在的香港大学还是在它之外成立新的大学,中文教育在教员和教材选择方面是否有困难,中文教育是否会因为语言问题而降低学生的质量,没法保证香港一向保持的与英国齐平能够获得国际认可的高等教育水平,各种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不是政府投钱划地就能一并回答的。从提出合并建议到最终三所书院成立联邦制的中文大学,期间的各种纠结、力量对比、政治考量所反映出来的复杂性与前期主要以非政府组织出资由书院独立管理的阶段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当时美苏冷战、中国新旧两个政权各自为政、后殖民时代的英国殖民政府等复杂的历史背景之外,一所大学的成立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犹豫不决还因为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不仅是地理位置(与大陆若即若离又依赖其物资供应)上的特殊,还有文化(大量中国内地移民使人群开始分化为英化的华人和仍然中国化的华人)上的特殊。
香港的特殊性往往被突出其优越性的一方面,比如持有香港护照的人在出入境时更加便利,复杂的历史背景使东西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落脚点,自由港免关税很多商品比其他地方便宜等等;但这特殊性也常常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在中文大学到底用什么语言教学一直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从创校之初就一直被人争论的母语教学与大学学术水平的矛盾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国民身份认同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最常被用来做问卷调查的问题是:你认为自己是HK人、ZG人、HKZG人还是ZGHK人?对于那些每天出入境的上班族、学童来说国民身份认同恐怕就更复杂了。
说起来社会学或者大多数的社会科学都不是省油的灯,问题越是多、矛盾也是多,这些研究者们就越是有丰富的研究素材,所以虽然后知后觉,能够在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城市中的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大学读书,感受这份特殊和复杂中的意味,既有机会跳出来回望自己的国家,又不远离中国文化,对我而言远好于在一个文化不敏感、历史清白的学校要来的幸运吧。
之前提到最近在看《花果飘零》,上次说到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如雅礼协会等对新亚书院的资助,虽然已经有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但毕竟是非官方的组织,文化的考量仍要多于政治的意图和权力的较量。但是到了谈及在香港本地建立中文教育的迫切需求时,英国政府已经不能再坐视不管,是将中文教育并入已经存在的香港大学还是在它之外成立新的大学,中文教育在教员和教材选择方面是否有困难,中文教育是否会因为语言问题而降低学生的质量,没法保证香港一向保持的与英国齐平能够获得国际认可的高等教育水平,各种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不是政府投钱划地就能一并回答的。从提出合并建议到最终三所书院成立联邦制的中文大学,期间的各种纠结、力量对比、政治考量所反映出来的复杂性与前期主要以非政府组织出资由书院独立管理的阶段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除了当时美苏冷战、中国新旧两个政权各自为政、后殖民时代的英国殖民政府等复杂的历史背景之外,一所大学的成立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的犹豫不决还因为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不仅是地理位置(与大陆若即若离又依赖其物资供应)上的特殊,还有文化(大量中国内地移民使人群开始分化为英化的华人和仍然中国化的华人)上的特殊。
香港的特殊性往往被突出其优越性的一方面,比如持有香港护照的人在出入境时更加便利,复杂的历史背景使东西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落脚点,自由港免关税很多商品比其他地方便宜等等;但这特殊性也常常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在中文大学到底用什么语言教学一直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从创校之初就一直被人争论的母语教学与大学学术水平的矛盾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国民身份认同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最常被用来做问卷调查的问题是:你认为自己是HK人、ZG人、HKZG人还是ZGHK人?对于那些每天出入境的上班族、学童来说国民身份认同恐怕就更复杂了。
说起来社会学或者大多数的社会科学都不是省油的灯,问题越是多、矛盾也是多,这些研究者们就越是有丰富的研究素材,所以虽然后知后觉,能够在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城市中的这样一个命运多舛的大学读书,感受这份特殊和复杂中的意味,既有机会跳出来回望自己的国家,又不远离中国文化,对我而言远好于在一个文化不敏感、历史清白的学校要来的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