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目 Crocodylia
鳄目
鳄鱼,拉丁学名Crocodylus siamensis,英文名称Siamese crocodile,科属分类,动物界 Faun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爬行纲 Repitilia、初龙下纲、鳄型总目、鳄目 Crocodylia→下属三科:鼍科 Alligatoridae、鳄科Crocodylidae、长吻鳄科Gavialidae。鳄鱼不是鱼,是适应了现代环境的爬行动物后裔。
通常我们习惯简单把鳄分类称为:3科8属23种,按两爬数据库官方网所公布的物种分类,严格的分类如下:
爬行纲Reptilia→双孔亚纲Diapsida→初龙下纲Archosauria
→鳄形目Crocodylia→真鳄亚目Eusuchia→鳄科Crocodylidae
→短吻鳄亚科Alligatorinae
——→短吻鳄属Alligator
——→凯门属Caiman
——→黑凯门属Melanosuchus
——→侏儒凯门属Paleosuchus
→长吻鳄亚科Gavialinae
——→长吻鳄属Gavialis
→真鳄亚科Crocodylinae
——→真鳄属Crocodylus
——→尖吻鳄属Mecistops(新!由真鳄属中的非洲尖吻鳄独立而出)
——→侏儒鳄属Osteolaemus
——→切喙鳄属Tomistoma(或独立成为切喙鳄亚科Tomistominae)
在以下的分类详解介绍中会涉及官方承认与不承认的亚种言论,文章中的“通用名”特指英文通用名而非中文俗名。
常规的物种分类:
Alligatorinae (alligators and caimans) 短吻鳄科
→Alligator (alligators) 短吻属
—→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 (American alligator) 密西西比鳄、密河鳄、美洲鼍
—→Alligator sinensis (Chinese alligator) 扬子鳄、鼍
→Caiman (caimans) 凯门属
—→Caiman crocodiles(Common Cayman、Spectacle Cayman) 中美宽吻鳄、凯门鳄、眼镜鳄、中美短吻鼍
————亚种:Caiman crocodiles apaporiensis (Rio Apaporis Caiman) 艾普罗斯凯门
————亚种:Caiman crocodiles crocodilus 凯门鳄
————亚种: Caiman crocodiles fuscus (Brown Caiman) 褐凯门
—→Caiman latirostris (broad-snouted caiman) 南美宽吻鳄、宽吻凯门鳄、南美短吻鼍
—→Caiman yacare (Jacare caiman) 巴拉圭凯门
→Melanosuchus (black caiman) 黑凯门属
—→Melanosuchus niger (black caiman) 黑鳄、黑凯门鳄、亚马孙鼍
→Paleosuchus (dwarf caimans) 侏儒凯门属
—→Paleosuchus palpebrosus (Cuvier's dwarf caiman) 盾吻古鳄、居氏侏儒凯门鳄、盾吻南美鼍
—→Paleosuchus trigonatus (Schneider’s Dwarf Cayman、Smooth-snouted Cayman、Narrow-snouted Cayman) 锥吻古鳄、施氏侏儒凯门鳄、窄吻凯门鳄、锥吻南美鼍
Gavialinae (Indian gharial) 长吻鳄科
→Gavialis (Indian gharial) 印度长吻属
—→Gavialis gangeticus (Indian gharial) 食鱼鳄、长吻鳄
Crocodylinae (crocodiles, dwarf crocodiles, and false gharials) 真鳄科
→Crocodylus (crocodiles) 真鳄属
—→Crocodylus acutus (American crocodile) 美洲鳄、窄吻鳄
—→Crocodylus cataphractus (African slender-snouted crocodile) 尖吻鳄
—→Crocodylus intermedius (Orinoco crocodile) 奥里诺科鳄、中介鳄
—→Crocodylus mindorensis (Philippine crocodile) 菲律宾鳄
—→Crocodylus moreletii (Morelet's crocodile) 佩滕鳄
—→Crocodylus niloticus (Nile crocodile) 尼罗鳄
—→Crocodylus novaeguineae (New Guinea crocodile) 伊里安鳄、新几内亚鳄
—→Crocodylus palustris (Mugger Crocodile、Marsh Crocodile) 恒河鳄
—→Crocodylus rhombifer (Cuban crocodile) 古巴鳄、菱斑鳄
—→Crocodylus siamensis (Siamese crocodile) 泰国鳄、暹罗鳄
—→Crocodylus porosus (Estuarine Crocodile、Salt-water Crocodile) 湾鳄、咸水鳄
—→Crocodylus johnstoni (Johnston's crocodile) 澳洲鳄、淡水鳄
→Osteolaemus (African dwarf crocodile) 非洲侏儒属
—→Osteolaemus tetraspis (African dwarf crocodile) 非洲侏儒鳄
→Tomistoma (false gharial) 假长吻属
—→Tomistoma schlegelii (false gharial) 马来鳄、假食鱼鳄、假长吻鳄
---------------------------------------
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 密西西比鳄、密河鳄、美洲鼍
通用名:美国短吻鳄、密西西比短吻鳄、梭头短吻鳄、gator
语源学:
Alligator来源于西班牙语el lagarto,意思是:蜥蜴。
Mississippiensis意思就是密西西比河,来源于mississippi + ensis(拉丁文的意思是“属于”)。在最早的记述中,Mississippiensis被误写成mississipiensis(一个p),但后来由国际动物学命名法委员会以它引用的是密西西比河为主要论据而修正过来。
分布区:美国东南部地区
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南北卡罗莱纳州、佛罗里达、乔治亚州
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州、俄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
栖息环境:
主要在淡水的湿地与沼泽地区,但也会出现在河、湖、浅滩中。虽然在现存的鳄类中,它们缺少颊盐分泌腺,但还是能忍受短时期一定程度的盐水地区,偶尔会被发现在红树林的沼泽盐水带出没。这个物种有挖洞的纪录。洞穴用于躲避以及当季节性降温后的冬眠。即使在洞穴外面,它们能抵抗一定阶段的冰寒地冻。通过“短吻鳄洞穴”的创造,它们改变了自身的栖息地,洞穴在干旱期给其他动物提供了避难所。这些洞穴是用吻和尾巴挖掘出来的。一旦干旱,短吻鳄会穿越陆地为寻找另一处水源。在旱期,它们被常常发现于人类居住区附近,穿越马路、在市郊或游泳池寻找隐蔽处。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 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 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超过1,000,000
概要:分布广泛,在其分布区数量众多。
外貌特征:
头骨
成年雄性一般是4-4.5米,尽管有些不确定的报道有5米以上甚至在19、20世纪被发现或死亡的个体有6米的成体,这样的尺寸不太可能是这一物种。雌性在3米以下。吻部很典型的宽吻,尽管个体间会有差异。人工饲养的个体表现出明显的比野生个体更宽的颚,主要因为食物的多样化。当嘴巴闭合时,上颚牙齿的边缘在下颚的牙齿中而与之交迭。这和真鳄、长吻鳄不一样,它们是下颚牙齿嵌入处在外部的上颚牙齿中。鼻梁骨呈现嶙峋,和眼镜凯门相似,但没那么明显。
幼体基本是它们父母的缩小版本,尽管它们有黑色背色、亮黄斑纹的伪装。西部的个体据报道在下巴上有白色斑点、身体和尾部有白色着色。所有个体逐渐年长后都会逐渐失去黄色斑纹转而黄褐色或黑,尽管下巴周围、脖子、腹部是奶油白。腹部表面是白色的,但大多数鳞片尤其到了尾部会明显变黑。虽然个体间有差异,但密西西比鳄腹部鳞片都有骨盘,它们的皮肤是很有价值的。眼睛的颜色和其他鳄一样通常是橄榄绿但也有可变数。野生的个体被评述为两种形式:长而瘦、短而壮。生长的变数、食物、气候和其他因素可能造成了这些差异。牙齿数量:总计74-78颗。
幼体
成体
白化成体
Alligator sinensis 扬子鳄、鼍
通用名:中国短吻鳄、扬子鳄、T’o
语源学:
Alligator来源于西班牙语el lagarto,意思是:蜥蜴。
Sinensis意思是“中国的”,源于拉丁文“中国”sinae + ensis (拉丁文的意思是“属于”)
分布区:中国,仅限在长江下游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大多数所知的野生个体存活于安徽省433平方米的范围内,浙江和江苏的数量很少,其他地方则已灭绝。
栖息环境:
扬子偏好于水流缓慢的淡水河、溪中,包括湖泊、池塘、沼泽。也曾发现与低海拔的农田耕作区。这些地方超过海平面100米以上。短吻鳄每年中会花相当长一段时间(6-7个月)在洞穴中冬眠来避开北方纬度寒冷的气候所带来的影响。洞穴中的温度很少会低于10度。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重度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低于200
概要:野外数量分布的及其有限,事实上灭绝,但人工繁殖数量可观。再引入计划提供希望,但它们在野外灭绝依然可能。
外貌特征:
鳄类中最小的品种之一,可近2米(中国史料记载有3米的个体,但今日是不太可能的)。成年体重40公斤。幼体为黑、亮黄斑纹交错,和密西西比鳄幼体很相似,后者有更多的斑纹。与密西西比鳄不同的是,扬子上眼皮有骨盘。吻端微翻,吻型更锥形。牙齿比较适合咬碎,因为它们广泛以硬壳软体动物为食。腹部鳞片已骨化,使其皮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相当无价值。牙齿数量:总计72-76颗。
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无C. c. fuscu褐凯门)、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圭亚那、
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
波多黎各(无C. c. fuscu褐凯门)、多巴哥岛、特立尼达岛、美国(无C. c. fuscu褐凯门)、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适应性极强的物种在其分布区的低洼、河道都有出没,尽管它们通常喜欢的是水域,尤其现在缩减的区域还有其他竞争者:黑凯门、美洲鳄、中介鳄。雨季广阔的平原提供给凯门鳄理想的栖息地。在短吻鳄科中凯门鳄分布最广,能适应一定程度的盐水。如果环境变的苛刻。它们同样能够在泥巴中筑巢、夏眠。
栖息环境:
适应性极强的物种在其分布区的低洼、河道都有出没,尽管它们通常喜欢的是水域,尤其现在缩减的区域还有其他竞争者:黑凯门、美洲鳄、中介鳄。雨季广阔的平原提供给凯门鳄理想的栖息地。在短吻鳄科中凯门鳄分布最广,能适应一定程度的盐水。如果环境变的苛刻。它们同样能够在泥巴中筑巢、夏眠。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除了C.c.apaporiensis为Appendix I,其他亚种均为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 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超过1,000,000
概要:鳄类中最普通的种类,尽管一些数量在部分地区下降。
外貌特征:
头骨
中等体型的鳄鱼,最大的长度有纪录是3.5米,尽管大多数野外雄性个体不会超过2米,雌性从未超过2米,野外的通常更小些)如同它们名字暗示的,它们的吻部特别宽——同等大小,甚至超过了美国短吻鳄的吻宽。这一特征追溯到吻部,背部表层相当骨化。成体体色偏于苍白橄榄绿,尽管有些报道说它们下巴有斑点花纹(类似巴拉圭凯门,它们并不明显)。牙齿数量:总计68-78颗,平均72颗。
幼体
中等体型的鳄鱼,最大的长度有纪录是3.5米,尽管大多数野外雄性个体不会超过2米,雌性从未超过2米,野外的通常更小些)如同它们名字暗示的,它们的吻部特别宽——同等大小,甚至超过了美国短吻鳄的吻宽。这一特征追溯到吻部,背部表层相当骨化。成体体色偏于苍白橄榄绿,尽管有些报道说它们下巴有斑点花纹(类似巴拉圭凯门,它们并不明显)。牙齿数量:总计68-78颗,平均72颗。
成体
Caiman yacare 巴拉圭凯门
通用名:巴拉圭凯门、红凯门、水虎凯门
语源学:
Caiman 是西班牙语“产于美洲的鳄鱼”或任何一种鳄鱼。Yacare 引用的是意思为“产于美洲的鳄鱼”的一种地区术语”Jacaré”。
亚种言论:直到最近,原先作为凯门鳄亚种的C. c. yacare如今成为一个独立的种。
分布:
北部阿根廷、南部巴西、南部波西维亚、巴拉圭栖息环境:在各类栖息环境中出没,类似凯门鳄——湿地、河流、湖泊。经常在植被区的水流域。所有凯门鳄中分布最南面。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 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100,000到200,000
概要:相比历史上的数量下降,但在旱季期经常分布广泛、密度很高。
外貌特征:
和凯门鳄很像,长度达2.5米到3米。和普通凯门一样,它们的皮肤骨化度高。腰窝处骨化低的部分用在皮革贸易中。通用名“水虎凯门”来源于它更明显的牙齿展现,这个不寻常的特征是从上颚中突出巨大的下颚牙齿。牙齿数量:总计72-82颗,平均74颗。
幼体
成体
白化成体
Melanosuchus niger 黑鳄、黑凯门鳄、亚马孙鼍
通用名:黑凯门
语源学:
Melanosuchus的意思是“黑色的鳄鱼”,来源于希腊语“黑色” melas + soukhos希腊语“鳄鱼”(拉丁文为suchus)。
Niger的意思是拉丁文“黑色”,归因于这个物种的体色很暗。
分布:
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秘鲁、委内瑞拉(不确定)
栖息环境:各类淡水区域(水流缓慢的河流、溪、湖、有洪水的大草原、湿地)在南美尽管与其他凯门鳄的分布交迭,它们似乎占领了些独特的栖息环境。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25,000到50,000
概要:广泛分布,但历史上曾遭破坏过。数量恢复的不错。
外貌特征:
头骨
短吻鳄科最大的物种,雄性可达至少4米,未被确定的报道有6米。和密西西比鳄的外貌完全不一样。如它们的通用名,它们有着暗黑的体色。下巴有灰色的带纹(成年后褐色),身体腰窝处有淡黄色或白色带纹,这些特征在幼年时更为明显。这些带纹在它们逐渐长大后会逐渐退掉。与其他凯门在结构上不一样,尤其是头骨的形状。有明显的大眼睛,相对狭窄的吻部。眼睛到吻部的骨骼嶙峋,这和其他凯门一样。牙齿数量:总计72-76颗。
幼体
成体
Paleosuchus palpebrosus 盾吻古鳄、居氏侏儒凯门鳄、盾吻南美鼍
通用名:居氏侏儒凯门、居氏前滑凯门(意为没有凯门鳄眼窝下的嶙峋)
语源学:
Paleosuchus 意思是“古老的鳄鱼”,来源于希腊语“古老”palaios + soukhos希腊语“鳄鱼”,参考于分类学和“种”的年代。
Palpebrosus意思是“多骨嶙峋的眼皮”,来源于拉丁文“眼皮”或“眼睑” palpebra + osus拉丁文“充满着”,归因于上眼皮多骨嶙峋。
分布:比Paleosuchus trigonatus锥吻古鳄分布区更为稍大些,扩展到巴拉圭远至巴西。
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草木丛生的淡水区(亚马逊和奥里诺科河的分支流域,巴拉圭境内的除外)和大湖泊周围的森林区。同样所知的还出没在玻利维亚境内无遮蔽的海岸边还有死木区的小溪、河中,更多是在玻利维亚的河流延伸段中。虽然它们通常喜欢干净、水流速度快的河流延伸段中,它们也出现在巴西东南部和委内瑞拉一些多养分的湖泊中。它们以白天长时间在洞穴内而闻名,而夜间陆地生活,能忍受比较寒冷的水温。亚成体会暂时离开水域生活。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 低危
野外数量估计超过1,000,000
概要:野外分布有一个良好的数量范围,没有严重的数量压力。
外貌特征:
现存鳄中最小的,雄性最大的达1.5或1.6米,雌性很少超过1.2米的。背脊、腹部骨化程度高——这些保护弥补了它们小体型,可能减少了在水流快速河域中的受伤,同样也保护了成体在陆地上免受掠食者袭击。它们有任何鳄类中最显著的头型,短、滑、凹(高头骨、吻部上翻),明显的上下颚交迭。头骨形状反映出成体在日间用于挖洞作庇护。幼体为褐、黑带纹,成体偏暗。头部巧克力色,带有彩虹色。下巴有白色斑纹。比Paleosuchus trigonatus锥吻古鳄背部鳞甲显著度低。牙齿数量:总计78-82颗。
幼体
成体
Paleosuchus trigonatus 锥吻古鳄、施氏侏儒凯门鳄、窄吻凯门鳄、锥吻南美鼍
通用名:前滑凯门
语源学:
Paleosuchus 意思是“古老的鳄鱼”,来源于希腊语“古老”palaios + soukhos希腊语“鳄鱼”,参考于分类学和“种”的年代。
Trigonatus意思是“有三个转角”,来源于希腊文“三个转角” trigonos + atus 拉丁文后缀意思是“拥有”,参考于头部的形状。
分布:很多区域和Paleosuchus palpebrosus居氏侏儒凯门交迭,但南方地区没延伸那么广阔(可能因为相比居氏侏儒凯门,施氏侏儒凯门对于寒冷的忍耐度要弱)
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淡水河流,主要是森林浅溪,但成体经常花大量时间离开水域而待在洞穴内,来往于洞穴和水域之间。在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的栖息地与居氏侏儒凯门类似。据报道委内瑞拉境内的栖息地海拔高为1300米。吻部的形状增加了其更适合在水流快速的流域。夜间活动更活跃,有大量的陆地活动纪录。大量记录表明成体白天广泛在洞穴内,只在夜间出来出巡于陆地、沿着水域寻找食物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 低危
野外数量估计超过1,000,000
概要:野外分布有一个良好的数量范围,没有严重的数量压力。
外貌特征:
头骨
Paleosuchus侏儒凯门属的两个种相比其他鳄都小,但这个种没居氏侏儒凯门小。雄性通常达1.7米到2.3米(最大的纪录是2.6米)。相比居氏侏儒凯门,其身体的鳞甲以及短而略缺韧度的尾巴骨化面积更大。尾巴双面两排尖锐的鳞甲起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样也没有像其他凯门鳄那样的下眼窝骨脊(用于巩固头骨),以头仰的独特姿势走路。牙齿数量:总计78-82颗。
幼体
Gavialis gangeticus 食鱼鳄、长吻鳄
通用名:印度大鳄鱼、食鱼鳄、长吻鳄
语源学:
Gavialis是一个来源于北印度语意思为“鳄鱼”ghariyal的语法错误的字。
Gangeticus意思是“恒河的”, -icus意思是拉丁文“属于”。
Gavial是Gharial的错误拼法(来源于印度语“ghariyal”)。
分布:北印度次大陆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2007 最新上升为重度濒危。
野外数量2005/06年资讯为低于200
概要:分布零散,近几年情形恶化,现在再重新考虑上升为重度濒危。
外貌特征
头骨
特有的拉长型、窄吻,类似假长吻鳄Tomistoma schlegelii。吻部的形状随着年纪而产生变化,通常在年纪增长中吻部按比例变长、变细。成年的雄性个体其吻部的球形被称为“ghara”(印度语意思为“壶”)。它有几个功能:社会行为中它们制造高音噪声的一个声音共鸣器,在求爱过程中帮助制造泡沫。长颚有着锋利的牙齿——适合于进食。根据几则报道,它们是鳄类中最大的之一,接近于C. porosus湾鳄的最大尺寸——雄性长度至少5米,经常接近6米。有7米存在的记录,但不确定。它们成体后不适于在陆地活动——腿部肌肉组织不适合在陆地上支撑身体(走“高步走路”的步伐——只能在地面上推动它们身体前进“腹部滑动”),尽管当速度需要的时候它们能作到,然而它们在水中相当敏捷。牙齿数量:总计106-110颗。
成体
Crocodylus acutus 美洲鳄、窄吻鳄
通用名:美洲鳄、中美洲鳄、美国盐水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Acutus意思是“锋利”“锐利”(拉丁文),这个归因于吻部的形状。
分布:
美国南部、中南美洲、伯利兹城、开曼群岛(灭绝)、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
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
洪都拉斯、牙买加、玛格丽塔(可能)、马提尼克岛(可能)、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
秘鲁、特立尼达岛(可能)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淡水区,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盐水区,包括潮汐口、岸礁、红树林沼泽。多米尼加共和国的Lago Enriquillo数量巨大。它们之所以栖息在这些地方主要是因为能喝到淡水。最不寻常的可能栖息地是那些在佛罗里达发电站盐水运河里的数量。这个物种在环境不利的时候同样也筑巢过夏眠。为了寻找新的栖息地它们会在陆地行径大量路程。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脆弱
野外估计数量为10,000到20,000
概要:逐渐覆盖美国,但美国中、南部相对稀少的调查数据显示一些数量稳定而另一部分区域数量下降。
外貌特征:
头骨
最大的鳄之一。雄性均能达5米,不确定的报道有6米甚至7米的纪录。背脊鳞片不规则并且相比其他物种要少。每只眼前部的特征为鼓起,除了人工孵化的个体外非常明显。幼体比成体体色明亮,身体和尾巴有斑纹。成体为黄褐色。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幼体
成体
Crocodylus cataphractus 尖吻鳄
通用名:非洲尖吻鳄、西非长吻鳄、非洲长吻鳄、非洲尖鼻鳄
语源学:
Crocodylus 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Cataphractus 意思是“盔甲着装”,来源于希腊语kataphraktos
分布:中、西非
安哥拉、贝宁湾、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湖[非洲中北部]
刚果民X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利比里亚、马里、毛利塔尼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坦桑尼亚
多哥联合共和国、赞比亚
栖息环境:
水域要求高的物种,主要出没于密集的植被覆盖区河流。同样也出现在大湖泊。有些个体在微盐水区,靠近海岸,甚至在一个离岸的岛上(Bioko岛)。这些报道很不正常,但显示出它们能忍受一定的盐度。
栖息环境:
水域要求高的物种,主要出没于密集的植被覆盖区河流。同样也出现在大湖泊。有些个体在微盐水区,靠近海岸,甚至在一个离岸的岛上(Bioko岛)。这些报道很不正常,但显示出它们能忍受一定的盐度。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DD (数据不足), 可能濒危或脆弱。
野外数量估计不明确。野生数量数据太少,都不正确。然而,根据它的栖息分布、行为和文献报道可能有50,000以上个体。
概要:情形和分布所知甚少,但在它的分布区许多地方被认为已经灭绝了。
外貌特征:
头骨
中小型的鳄,通常在2.5米左右,但最大的尺寸有报道为4.2米以上,名字归因于它们独特的窄吻——类似C. intermedius奥里诺科鳄。脖子上的保护鳞三到四排合并在背部,和其他真鳄属的成员有两排鳞不一样。牙齿数量:总计64-70颗。
成体
Crocodylus intermedius 奥里诺科鳄、中介鳄
通用名:奥里诺科鳄、哥伦比亚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Intermedius拉丁文意思是“中介”,归因于吻部的形状呈V型,夹在真鳄与平行线吻部的长吻鳄中。
分布: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南美大草原的淡水流域(奥里诺科河中、下游)——雨季时涨水,形成临时季节性河流。常发现于广泛各种类型的栖息地(热带常绿森林、安第斯山脉丘陵地带的溪水)。在旱季,水位变的非常低,大草原适于的栖息地消失。中介鳄在这段时期内会躲进洞穴内(在河岸边挖掘的一块地方),尽管它们也能行径去搜寻更深的水域。有报道有些个体出现在岛屿上,特立尼达岛,距委内瑞拉北部150米。据推测这些个体是在洪水期游过去的,或者被植被漂流时携带了过去。然而这也显示了它们能忍受一定的盐度。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严重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250到1500
概要:数量下降,分布区的有限意味这一物种在野外严重濒危。
外貌特征:
大型的鳄之一,不确定的历史纪录为6米甚至7米。今日,它们不太可能超过5米——雄性尺寸更为保守的估计。吻部相对长、窄,类似 C. cataphractus尖吻鳄,略微弯曲上翻(尽管这点在人工饲养长大的动物中是普遍特征)。背脊鳞片对称,另外外表类似C. acutus美洲鳄。体色可变化——三个阶段:“mariposa”绿灰色身体以及暗黑色背脊斑纹;“amarillo”最常见的体色,明亮、暗色零散分布;“negro”一律暗灰。体色变化得论于捕获后长期的观察。牙齿数量:总计68颗。
幼体
成体
Crocodylus mindorensis 菲律宾鳄
通用名:菲律宾鳄、民都洛鳄、菲律宾淡水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Mindorensis意思是“民都洛的”( 菲律宾民都洛岛),来源于mindoro + ensis(拉丁文意思是“属于”)
亚种言论:这一物种最初被认为是C. porosus湾鳄或C. novaeguineae新几内亚鳄的一个亚种,最近更多认为是 C. novaeguineae mindorensis。有一种非常类似民都洛鳄但仅限于婆罗洲的一种鳄,其独立成一物种C. raninus的证据有限。正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论证,C. raninus没有得到官方承认。最近遗传工作人员提出此种鳄C. raninus事实上是 C. porosus湾鳄。
分布:菲律宾,史上分布区的部分,但最近极大的不确定—据报道霍洛岛、吕宋岛、Masbate、萨马岛已灭绝
Masbate、棉兰老岛、民都洛岛、Negros、萨马岛
栖息环境:主要限于淡水区域——小湖泊、池、河流支流和湿地。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严重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低于200
概要:由于数量太少被认为处于高度灭绝危险中,分布限制,当地消极的态度以及无效的管理。
外貌特征:
相对小型的品种——雄性不大于3米,雌性更小些。相对宽的吻部,背脊鳞甲厚。与C. novaeguineae新几内亚鳄生态学类似,直到最近它被划分为其亚种。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幼体
成体
Crocodylus moreletii 佩滕鳄
通用名:佩滕鳄、中美洲鳄、墨西哥鳄、伯利兹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Moreletii意思是“Morelet”,法国博物学者P.M.A. Morelet(1809-1892年)在1850年于墨西哥发现了这一物种。
分布:
伯利兹城、危地马拉、墨西哥
栖息环境:
主要为淡水区域,包括森林中的沼泽、湿地。近期在海岸边盐水区发现有出没。幼体群居生活,成体在旱季这种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夏眠于洞穴内,与C. acutus美洲鳄分布重叠,但两物种见的关系所知甚少。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LRcd (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10,000到20,000
概要:最近调查信息表明密集度适中,在它史上分布区仍能找到。有效的保育措施在进行中。
外貌特征:
头骨
相对小型的品种,通常3米。吻宽,与C. acutus美洲鳄体色类似,但色调一般更暗——身体、尾巴有灰褐色暗条纹、斑点。颈部鳞片厚,幼体体色亮黄加黑斑纹。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幼体
Crocodylus niloticus 尼罗鳄
通用名:尼罗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Niloticus意思是“尼罗河的”(非洲,尼罗河)
亚种言论:分布区广泛,一些数量有差异,被提议为几个亚种。文献上区别很少,但没有得到官方认可。
提议亚种:
C. n. africanus 东非尼罗鳄
C. n. chamses 西非尼罗鳄
C. n. corviei 南非尼罗鳄
C. n. madagascariensis 马达加斯加尼罗鳄
C. n. niloticus 埃塞俄比亚尼罗鳄
C. n. pauciscutatus 肯尼亚尼罗鳄
C. n. suchus 中非尼罗鳄
分布:近来,从以色列开始尤其是19世纪初从Cormoros 岛开始灭绝,原因被认为是干旱导致合适的栖息地减少。
安哥拉、贝宁湾、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湖
刚果、埃及、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象牙海岸、肯尼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岛、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毛利塔尼亚
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
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
栖息环境:
野外栖息参考数据反映出它们在湖泊、河流、淡水沼泽、盐水区域都有分布。当它们达到大约1.2米成为亚成体后离开繁殖地分散到不同的栖息地。尼罗鳄通常用吻部和脚来挖洞穴从而修改栖息习惯来躲避生存条件不利时,比如温度极限。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除了1.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繁殖场Appendix II);2.马达加斯加岛、乌干达(Appendix II 每年配额)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低危,可能有些分布区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250,000到500,000
概要:野外分布数量可观,很多地方管理成功。一些地区调查甚少或数量衰竭。
外貌特征:
尼罗鳄列组中变化繁多。通常,它是一种大型鳄,平均5米但报道有少数实例能达到6米。不确定的报道还有7米的个体,但这个难以证明。有一些证据在一些天气微冷的国家成体达到4米。在马里甚至是撒哈拉沙漠地带,这些它们分布区的极限地带内有两种侏儒尼罗鳄。归因于不合适的生存条件,成体平均为2-3米。幼体在尾巴和身体上有暗黄褐色和黑带纹。这些斑纹随着成体淡化。牙齿数量:总计64-68颗。
幼体
成体
Crocodylus novaeguineae 伊里安鳄、新几内亚鳄
通用名:新几内亚鳄、新几内亚淡水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Novaeguineae意思是“新几内亚的”。
亚种言论:目前没有被认可的亚种。Hall (1989年)描述由于它们栖息地理上的独立而产生南、北部形态学和生殖差异——伊里安加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连锁山脉分出了不同的个体。北部个体通常脖子上有4个post-occipital鳞片,但南方个体有4-6个。北部个体在旱季筑巢,而南方则在雨季。南方个体下蛋的数量较少、较大,孵化出的个体明显平均较长(5厘米)。虽然有这些区别,但那时没有认可亚种的区别(由于遗传学或鳄类不寻常的环境因素引起相对较小的“种”差异)。直到最近,然而,这一物种分成了 C. n. novaeguineae (New Guinea Crocodile) 新几内亚鳄和 C. n. mindorensis (Philippine crocodile)菲律宾鳄,但大多数认知的是菲律宾鳄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分布:
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最近Aru岛可能已灭绝
栖息环境:
广泛发现于淡水湿地、沼泽、湖泊。极少出现在海岸区,与其栖息地交迭的Crocodylus porosus湾鳄不一样。据报道白天躲藏在隐蔽处,很少会出来晒太阳,主要为夜间活动。旱季期间可能出没于河道。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50,000到100,000
概要: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管理项目高度成功使得良好的栖息地内数量可观。伊里安加亚的管理项目在进行中。
外貌特征:
中小型的鳄,雄性长度3.5米,雌性长度2.7米但通常更小。外表上粗看与C. siamensis泰鳄相似,尤其是在幼体的时候。本种吻部较宽,体色呈褐、灰色,幼体身体和尾巴有明显的暗色斑纹。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成体
Crocodylus palustris 恒河鳄
通用名:沼泽鳄、印度沼泽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Palustris拉丁文意思是“沼泽的”“沼泽般的”,归因于它们被发现时广阔的栖息地,因此它的通用名之一为“沼泽鳄”。
Mugger是北印度语magar的传讹,意思是“水怪”。
亚种言论:在斯里兰卡接受其亚种Crocodylus palustris kimbula的言论,但官方没有认可。
分布:
孟加拉国、印度、伊朗、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栖息环境:
淡水河、湖、湿地。喜好浅水、水流慢的地方。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它们也能适应在水坝、灌溉渠道以及其他人为的淡水区域内生活。偶尔有报道在盐水湖出现。在印度与Gavialis gangeticus长吻鳄栖息地交迭,但通常因为栖息习惯而分开。挖洞躲藏也是知名的。据报道它们能行径陆地几千米去寻找更适合的栖息地。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脆弱
野外估计数量为5,000到10,000
外貌特征:
幼体时体色通常明亮,身体和尾巴有交叉的暗斑纹。成体通常为灰褐,斑纹保留的极少。中大型的鳄,4到5米。吻部是真鳄科中最宽的,更像是短吻鳄科。咽喉附近大块的鳞板可能是当它们行径在浅湿地中作为保护的用途,如同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美国短吻鳄那样。由于形态类似,它们通常被认为与美国短吻鳄有类似的生态学。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成体
Crocodylus rhombifer 古巴鳄、菱斑鳄
通用名:古巴鳄、珍珠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rhombifer显然参考于腰窝处鳞片的形状。
亚种言论:没有亚种,但和C. acutus美洲鳄的杂交后代影响了野外这一物种的基因纯正。然而,近期有证据提议自然发生的杂交在动、植物界都存在,但不会杂交而成混合种。
分布:最近Isla de Juventud的拉尼尔沼泽确定有出没,开曼岛、巴哈马岛史上分布有(现灭绝)。
古巴西北部萨帕塔沼泽
栖息环境:淡水沼泽,但能忍受一定的盐水。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3,000到6,000
概要:比以前分布彻底减少很多,尽管数量恢复归因于积极的保育措施。
外貌特征:
中型鳄,达3.5米长,虽然有过报道5米的个体——比C. acutus美洲鳄略小些。头部短而宽,眼部之间有骨脊。背板上的鳞片延伸至后颈部,腿部的鳞片出奇的大,后腿龙骨厚重。幼体眼睛有亮虹膜,据报道说随年纪增长而变暗。以黄、黑图案为特征使得它们有“珍珠鳄”的名字。杂交的品种(和 C. acutus美洲鳄、繁殖场里与C. siamensis湾鳄)展现出具备两种物种不同程度的特征。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成体
Crocodylus siamensis 泰国鳄、暹罗鳄
通用名:暹罗鳄、暹罗淡水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Siamensis意思是“暹罗的(泰国的旧称)”,来源于siam + ensis 拉丁文意思是“属于”
亚种言论:在婆罗洲,C. raninus被建议为独立的种,虽然有些支持的证据,数据依然缺乏并且分类上没有认可。最近基因工作者提出所说的C. raninus事实上是C. porosus湾鳄。
分布:这些地方很多已经灭绝。
Brunei Darussalam、柬埔寨、印尼(包括婆罗洲、爪哇)、老挝
马来西亚(沙巴、沙捞越)、缅甸、泰国、越南
栖息环境:
本物种生态学所知甚少。可能偏好于水流缓慢的淡水流域,这些地方可能保存的野外数量很少。也能在湖泊和河流中出没,可能还有盐水区域。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严重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低于5,000
概要:除了柬埔寨在大多数国家灭绝或几近灭绝,虽然危险程度很高。
外貌特征:
雄性达3-4米,但大多数不超过3米。只有和C. porosus湾鳄杂交的后代会超过这个长度,被认为可以达到很大尺寸的鳄。纯种的 C. siamensis泰鳄幼体和C. porosus湾鳄(身体和尾巴呈金褐色,带黑条纹)有类似的亮体色,但成体有较宽的吻部,咽喉鳞片横断更明显。牙齿数量:总计64-66颗。
幼体
成体
Crocodylus porosus 湾鳄、咸水鳄
通用名:澳大利亚盐水鳄、河口鳄、海鳄、水下鳄、食人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Porosus意思是“完全冷酷的”,来源于porosis(希腊语为“callosity”)+ osus(拉丁文意思是“充满着”),归因于成体面部的皱褶、嶙峋。
亚种言论:提议的有C. p. minikanna,但没得到官方认可。在繁殖场里与C. siamensis泰鳄杂交。
分布:由于它们能穿越海洋,所以一些个体发现出没于常规的区域,比如日本、印度洋的岛屿。远洋的能力使得它们分布区广泛。历史上还出现于塞舌尔群岛(如今已灭绝)。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除了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Appendix II),印尼(Appendix II,繁殖场每年配额)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200,000-300,000
概要: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广泛分布,但其他地方衰竭
外貌特征:
幼体
此物种具有巨大的脑袋和沉重的下巴。眼窝到吻部中央两排骨脊,随着年龄而更明显。大型成体上鄂表面变的极为粗糙。腰窝的鳞片比其他几种形状更椭圆,虽然腹鳞矩形,甚至相对较小。背部和颈部骨化,幼体身体和尾巴通常苍白伴有黑色条纹和斑点。一些地区的一小部分个体体色会更明亮些(黑色素不足),虽然非常暗的个体(黑色素过度)也有。牙齿数量:总计64-68颗。
最大的现存鳄,成年雄性达6米以上,有报道少量特别个体可能达7米。已确定的最大个体为6.3米,包括其尾部残缺。通常雄性极少超过5米,雌性较小,成体最大的一般为2.5-3米。
Crocodylus porosus 湾鳄、咸水鳄
通用名:澳大利亚盐水鳄、河口鳄、海鳄、水下鳄、食人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Porosus意思是“完全冷酷的”,来源于porosis(希腊语为“callosity”)+ osus(拉丁文意思是“充满着”),归因于成体面部的皱褶、嶙峋。
亚种言论:提议的有C. p. minikanna,但没得到官方认可。在繁殖场里与C. siamensis泰鳄杂交。
分布:由于它们能穿越海洋,所以一些个体发现出没于常规的区域,比如日本、印度洋的岛屿。远洋的能力使得它们分布区广泛。历史上还出现于塞舌尔群岛(如今已灭绝)。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除了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Appendix II),印尼(Appendix II,繁殖场每年配额)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200,000-300,000
概要: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广泛分布,但其他地方衰竭
外貌特征:
幼体
此物种具有巨大的脑袋和沉重的下巴。眼窝到吻部中央两排骨脊,随着年龄而更明显。大型成体上鄂表面变的极为粗糙。腰窝的鳞片比其他几种形状更椭圆,虽然腹鳞矩形,甚至相对较小。背部和颈部骨化,幼体身体和尾巴通常苍白伴有黑色条纹和斑点。一些地区的一小部分个体体色会更明亮些(黑色素不足),虽然非常暗的个体(黑色素过度)也有。牙齿数量:总计64-68颗。
最大的现存鳄,成年雄性达6米以上,有报道少量特别个体可能达7米。已确定的最大个体为6.3米,包括其尾部残缺。通常雄性极少超过5米,雌性较小,成体最大的一般为2.5-3米。
成体
Crocodylus johnstoni 澳洲鳄、淡水鳄
通用名:约翰斯顿鳄、澳大利亚淡水鳄、鱼鳄、约翰斯顿河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Johnstoni意思是“约翰斯顿的”,来源于欧洲第一个发现者的名字并向Krefft报道了此事。Krefft错误的拼写了他名字的首写字母 “约翰斯顿”,后来又修正。根据国际动物学命名委员会严格的规定原始的错误依然有效,但大多数技术和非技术出版社使用Krefft所意指的 johnstoni。同样的错误出现在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美国短吻鳄上,但它根据呼吁尔后修正了。
亚种言论:无认可的亚种,虽然暗体色的侏儒个体在被鉴别,它们在形态学和性成熟度上都是正常体的一半尺寸。这些较小的个体最大尺寸为1.5米。造成的原因可能是食物来源——尺寸缩小反映出掠食能力的下降。最近基因工作人员提出它们和正常体没有基因区别。
分布:澳大利亚北部(北部区域,昆士兰州和澳大利亚西部)
栖息环境:
各类淡水流域比如湖泊、洼地、湿地,还有盐水溯流的河流与小溪。通常不会出现在海岸边,那里盐水浓度高还要与占统治优势的C. porosus湾鳄竞争,使得栖息地变的不适宜。然而,过度的捕杀C. porosus湾鳄导致其数量下降时,C. johnstoni约翰斯顿鳄略微会扩展它的领域到盐水区域。C. porosus湾鳄数量的恢复在翻转这一趋势。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低于50,000到100,100
概要:数量可观,栖息地保留着,被认为史上下降数量恢复中。
外貌特征:
相对小型的鳄,野外个体很少能超过2.5到3米,而且要很多年才达的到,至少30年。雌性通常最大的尺寸是2-2.1米。吻部不寻常的窄而尖,牙齿尖锐,和大型的C. porosus湾鳄粗糙的牙齿不一样。体色亮褐,身体和尾巴布有暗色条纹——到脖子附近断开。一些个体吻部有独特的斑纹或斑点。身体鳞片相对大、宽,背部鳞盘紧密。腰窝、腿外侧鳞片圆。牙齿数量:总计68-72颗。
成体
Osteolaemus tetraspis非洲侏儒鳄
通用名:西非侏儒鳄、宽吻鳄、黑鳄、非洲凯门、多骨鳄、非洲宽吻鳄
语源学:
Osteolaemus意思是“多骨的咽喉部”,来源于希腊语“多骨嶙峋的” osteon + laimos 希腊语“咽喉”,归因于脖子和腹部大块的骨盘。
Tetraspis意思是“四块盾甲”,来源于希腊语“四” tetra + aspis希腊语“盾甲”,归因于颈后部四块骨盘(颈背鳞片)。
Osborni(被认可的其中一个亚种)意思是“奥斯本的”。
亚种言论:有两个被官方认可的亚种:
O. t. tetraspis - West African Dwarf Crocodile西非侏儒鳄
O. t. osborni - Congo (or Osborn's) Dwarf Crocodile刚果侏儒鳄(以前)
Osteoblepharon osborni这一物种的这个分类依然保持怀疑状态,最近证据提出上述的亚种可能是分开的种或者几个种的联合体。
分布:与Crocodylus cataphractus尖吻鳄分布交迭,非洲西至中西部。
回复:鳄形分类详解、分布、外貌特征!(我偷的)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脆弱
野外估计数量为低于25,000到100,000
概要:一些地区数量严重下降,调查数据甚少,但广泛的分布使得处于安全中。
外貌特征:
头骨
向系列(1:两块大鳞片;2:两块大鳞片;3:两块很小的鳞片)。成体体色背侧部一律暗色,幼体身体和尾巴有亮褐色斑纹,头部黄色图案。腹部微黄有很多黑斑点。有纪录最大的尺寸为1.9米。短、钝吻事实上与凯门类似——这可能归因于它们与侏儒凯门的生态学相似。O. t. tetraspis体色更亮,斑点更多吻部上翻。背脊厚重的鳞甲使得还有别称“粗背侏儒鳄 ”。 O. t. osborni所知甚少。下翻的吻部,背甲少。牙齿数量:总计60-64颗。
Tomistoma schlegelii 马来鳄、假食鱼鳄、假长吻鳄
通用名:假长吻鳄马来西亚长吻鳄、马来西亚食鱼鳄
这一物种至今仍有疑问是否应该和Gavialis gangeticus 食鱼鳄属于Gavialidae长吻鳄家族。最近化石和形态学证据显示和Crocodylidae真鳄科有较近的关系,但生物化学和免疫学证据不同意这一观点。
语源学:
Tomistoma意思是“尖锐的嘴巴”,来源于希腊语“切”或“尖” tomos + stoma希腊语意思是“嘴巴”,归因于下巴细长的形状。
Schlegelii意思是“Schlegel的”,因为荷兰动物学家H. Schlegel (1804-1884)这位此物种的发现者。
分布:北印度次大陆
可能还有越南。泰国境内可能已消失,1970年至今未发现过。
印尼(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爪哇、可能还有苏拉威西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婆罗洲)
栖息环境:淡水湖泊、河流、湿地。据报道会挖洞。似乎偏爱植被区。通常所知甚少。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低于2,500
概要:相对调查数据少,广泛分布但逐渐灭绝中。
外貌特征:
头骨
显著的细长吻部,和Gavialis gangeticus食鱼鳄一样,起源于它们通用名。幼体时通常暗巧克力色,身体和尾巴有黑斑纹。最大的尺寸是5米,尽管这一物种有潜力更大。牙齿数量:总计76-84颗。
鳄鱼,拉丁学名Crocodylus siamensis,英文名称Siamese crocodile,科属分类,动物界 Fauna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爬行纲 Repitilia、初龙下纲、鳄型总目、鳄目 Crocodylia→下属三科:鼍科 Alligatoridae、鳄科Crocodylidae、长吻鳄科Gavialidae。鳄鱼不是鱼,是适应了现代环境的爬行动物后裔。
通常我们习惯简单把鳄分类称为:3科8属23种,按两爬数据库官方网所公布的物种分类,严格的分类如下:
爬行纲Reptilia→双孔亚纲Diapsida→初龙下纲Archosauria
→鳄形目Crocodylia→真鳄亚目Eusuchia→鳄科Crocodylidae
→短吻鳄亚科Alligatorinae
——→短吻鳄属Alligator
——→凯门属Caiman
——→黑凯门属Melanosuchus
——→侏儒凯门属Paleosuchus
→长吻鳄亚科Gavialinae
——→长吻鳄属Gavialis
→真鳄亚科Crocodylinae
——→真鳄属Crocodylus
——→尖吻鳄属Mecistops(新!由真鳄属中的非洲尖吻鳄独立而出)
——→侏儒鳄属Osteolaemus
——→切喙鳄属Tomistoma(或独立成为切喙鳄亚科Tomistominae)
在以下的分类详解介绍中会涉及官方承认与不承认的亚种言论,文章中的“通用名”特指英文通用名而非中文俗名。
常规的物种分类:
Alligatorinae (alligators and caimans) 短吻鳄科
→Alligator (alligators) 短吻属
—→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 (American alligator) 密西西比鳄、密河鳄、美洲鼍
—→Alligator sinensis (Chinese alligator) 扬子鳄、鼍
→Caiman (caimans) 凯门属
—→Caiman crocodiles(Common Cayman、Spectacle Cayman) 中美宽吻鳄、凯门鳄、眼镜鳄、中美短吻鼍
————亚种:Caiman crocodiles apaporiensis (Rio Apaporis Caiman) 艾普罗斯凯门
————亚种:Caiman crocodiles crocodilus 凯门鳄
————亚种: Caiman crocodiles fuscus (Brown Caiman) 褐凯门
—→Caiman latirostris (broad-snouted caiman) 南美宽吻鳄、宽吻凯门鳄、南美短吻鼍
—→Caiman yacare (Jacare caiman) 巴拉圭凯门
→Melanosuchus (black caiman) 黑凯门属
—→Melanosuchus niger (black caiman) 黑鳄、黑凯门鳄、亚马孙鼍
→Paleosuchus (dwarf caimans) 侏儒凯门属
—→Paleosuchus palpebrosus (Cuvier's dwarf caiman) 盾吻古鳄、居氏侏儒凯门鳄、盾吻南美鼍
—→Paleosuchus trigonatus (Schneider’s Dwarf Cayman、Smooth-snouted Cayman、Narrow-snouted Cayman) 锥吻古鳄、施氏侏儒凯门鳄、窄吻凯门鳄、锥吻南美鼍
Gavialinae (Indian gharial) 长吻鳄科
→Gavialis (Indian gharial) 印度长吻属
—→Gavialis gangeticus (Indian gharial) 食鱼鳄、长吻鳄
Crocodylinae (crocodiles, dwarf crocodiles, and false gharials) 真鳄科
→Crocodylus (crocodiles) 真鳄属
—→Crocodylus acutus (American crocodile) 美洲鳄、窄吻鳄
—→Crocodylus cataphractus (African slender-snouted crocodile) 尖吻鳄
—→Crocodylus intermedius (Orinoco crocodile) 奥里诺科鳄、中介鳄
—→Crocodylus mindorensis (Philippine crocodile) 菲律宾鳄
—→Crocodylus moreletii (Morelet's crocodile) 佩滕鳄
—→Crocodylus niloticus (Nile crocodile) 尼罗鳄
—→Crocodylus novaeguineae (New Guinea crocodile) 伊里安鳄、新几内亚鳄
—→Crocodylus palustris (Mugger Crocodile、Marsh Crocodile) 恒河鳄
—→Crocodylus rhombifer (Cuban crocodile) 古巴鳄、菱斑鳄
—→Crocodylus siamensis (Siamese crocodile) 泰国鳄、暹罗鳄
—→Crocodylus porosus (Estuarine Crocodile、Salt-water Crocodile) 湾鳄、咸水鳄
—→Crocodylus johnstoni (Johnston's crocodile) 澳洲鳄、淡水鳄
→Osteolaemus (African dwarf crocodile) 非洲侏儒属
—→Osteolaemus tetraspis (African dwarf crocodile) 非洲侏儒鳄
→Tomistoma (false gharial) 假长吻属
—→Tomistoma schlegelii (false gharial) 马来鳄、假食鱼鳄、假长吻鳄
---------------------------------------
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 密西西比鳄、密河鳄、美洲鼍
通用名:美国短吻鳄、密西西比短吻鳄、梭头短吻鳄、gator
语源学:
Alligator来源于西班牙语el lagarto,意思是:蜥蜴。
Mississippiensis意思就是密西西比河,来源于mississippi + ensis(拉丁文的意思是“属于”)。在最早的记述中,Mississippiensis被误写成mississipiensis(一个p),但后来由国际动物学命名法委员会以它引用的是密西西比河为主要论据而修正过来。
分布区:美国东南部地区
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南北卡罗莱纳州、佛罗里达、乔治亚州
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州、俄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
栖息环境:
主要在淡水的湿地与沼泽地区,但也会出现在河、湖、浅滩中。虽然在现存的鳄类中,它们缺少颊盐分泌腺,但还是能忍受短时期一定程度的盐水地区,偶尔会被发现在红树林的沼泽盐水带出没。这个物种有挖洞的纪录。洞穴用于躲避以及当季节性降温后的冬眠。即使在洞穴外面,它们能抵抗一定阶段的冰寒地冻。通过“短吻鳄洞穴”的创造,它们改变了自身的栖息地,洞穴在干旱期给其他动物提供了避难所。这些洞穴是用吻和尾巴挖掘出来的。一旦干旱,短吻鳄会穿越陆地为寻找另一处水源。在旱期,它们被常常发现于人类居住区附近,穿越马路、在市郊或游泳池寻找隐蔽处。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 IUCN濒危物种红皮书: 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超过1,000,000
概要:分布广泛,在其分布区数量众多。
外貌特征:
头骨
成年雄性一般是4-4.5米,尽管有些不确定的报道有5米以上甚至在19、20世纪被发现或死亡的个体有6米的成体,这样的尺寸不太可能是这一物种。雌性在3米以下。吻部很典型的宽吻,尽管个体间会有差异。人工饲养的个体表现出明显的比野生个体更宽的颚,主要因为食物的多样化。当嘴巴闭合时,上颚牙齿的边缘在下颚的牙齿中而与之交迭。这和真鳄、长吻鳄不一样,它们是下颚牙齿嵌入处在外部的上颚牙齿中。鼻梁骨呈现嶙峋,和眼镜凯门相似,但没那么明显。
幼体基本是它们父母的缩小版本,尽管它们有黑色背色、亮黄斑纹的伪装。西部的个体据报道在下巴上有白色斑点、身体和尾部有白色着色。所有个体逐渐年长后都会逐渐失去黄色斑纹转而黄褐色或黑,尽管下巴周围、脖子、腹部是奶油白。腹部表面是白色的,但大多数鳞片尤其到了尾部会明显变黑。虽然个体间有差异,但密西西比鳄腹部鳞片都有骨盘,它们的皮肤是很有价值的。眼睛的颜色和其他鳄一样通常是橄榄绿但也有可变数。野生的个体被评述为两种形式:长而瘦、短而壮。生长的变数、食物、气候和其他因素可能造成了这些差异。牙齿数量:总计74-78颗。
幼体
成体
白化成体
Alligator sinensis 扬子鳄、鼍
通用名:中国短吻鳄、扬子鳄、T’o
语源学:
Alligator来源于西班牙语el lagarto,意思是:蜥蜴。
Sinensis意思是“中国的”,源于拉丁文“中国”sinae + ensis (拉丁文的意思是“属于”)
分布区:中国,仅限在长江下游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大多数所知的野生个体存活于安徽省433平方米的范围内,浙江和江苏的数量很少,其他地方则已灭绝。
栖息环境:
扬子偏好于水流缓慢的淡水河、溪中,包括湖泊、池塘、沼泽。也曾发现与低海拔的农田耕作区。这些地方超过海平面100米以上。短吻鳄每年中会花相当长一段时间(6-7个月)在洞穴中冬眠来避开北方纬度寒冷的气候所带来的影响。洞穴中的温度很少会低于10度。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重度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低于200
概要:野外数量分布的及其有限,事实上灭绝,但人工繁殖数量可观。再引入计划提供希望,但它们在野外灭绝依然可能。
外貌特征:
鳄类中最小的品种之一,可近2米(中国史料记载有3米的个体,但今日是不太可能的)。成年体重40公斤。幼体为黑、亮黄斑纹交错,和密西西比鳄幼体很相似,后者有更多的斑纹。与密西西比鳄不同的是,扬子上眼皮有骨盘。吻端微翻,吻型更锥形。牙齿比较适合咬碎,因为它们广泛以硬壳软体动物为食。腹部鳞片已骨化,使其皮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相当无价值。牙齿数量:总计72-76颗。
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无C. c. fuscu褐凯门)、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圭亚那、
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秘鲁、
波多黎各(无C. c. fuscu褐凯门)、多巴哥岛、特立尼达岛、美国(无C. c. fuscu褐凯门)、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适应性极强的物种在其分布区的低洼、河道都有出没,尽管它们通常喜欢的是水域,尤其现在缩减的区域还有其他竞争者:黑凯门、美洲鳄、中介鳄。雨季广阔的平原提供给凯门鳄理想的栖息地。在短吻鳄科中凯门鳄分布最广,能适应一定程度的盐水。如果环境变的苛刻。它们同样能够在泥巴中筑巢、夏眠。
栖息环境:
适应性极强的物种在其分布区的低洼、河道都有出没,尽管它们通常喜欢的是水域,尤其现在缩减的区域还有其他竞争者:黑凯门、美洲鳄、中介鳄。雨季广阔的平原提供给凯门鳄理想的栖息地。在短吻鳄科中凯门鳄分布最广,能适应一定程度的盐水。如果环境变的苛刻。它们同样能够在泥巴中筑巢、夏眠。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除了C.c.apaporiensis为Appendix I,其他亚种均为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 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超过1,000,000
概要:鳄类中最普通的种类,尽管一些数量在部分地区下降。
外貌特征:
头骨
中等体型的鳄鱼,最大的长度有纪录是3.5米,尽管大多数野外雄性个体不会超过2米,雌性从未超过2米,野外的通常更小些)如同它们名字暗示的,它们的吻部特别宽——同等大小,甚至超过了美国短吻鳄的吻宽。这一特征追溯到吻部,背部表层相当骨化。成体体色偏于苍白橄榄绿,尽管有些报道说它们下巴有斑点花纹(类似巴拉圭凯门,它们并不明显)。牙齿数量:总计68-78颗,平均72颗。
幼体
中等体型的鳄鱼,最大的长度有纪录是3.5米,尽管大多数野外雄性个体不会超过2米,雌性从未超过2米,野外的通常更小些)如同它们名字暗示的,它们的吻部特别宽——同等大小,甚至超过了美国短吻鳄的吻宽。这一特征追溯到吻部,背部表层相当骨化。成体体色偏于苍白橄榄绿,尽管有些报道说它们下巴有斑点花纹(类似巴拉圭凯门,它们并不明显)。牙齿数量:总计68-78颗,平均72颗。
成体
Caiman yacare 巴拉圭凯门
通用名:巴拉圭凯门、红凯门、水虎凯门
语源学:
Caiman 是西班牙语“产于美洲的鳄鱼”或任何一种鳄鱼。Yacare 引用的是意思为“产于美洲的鳄鱼”的一种地区术语”Jacaré”。
亚种言论:直到最近,原先作为凯门鳄亚种的C. c. yacare如今成为一个独立的种。
分布:
北部阿根廷、南部巴西、南部波西维亚、巴拉圭栖息环境:在各类栖息环境中出没,类似凯门鳄——湿地、河流、湖泊。经常在植被区的水流域。所有凯门鳄中分布最南面。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 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100,000到200,000
概要:相比历史上的数量下降,但在旱季期经常分布广泛、密度很高。
外貌特征:
和凯门鳄很像,长度达2.5米到3米。和普通凯门一样,它们的皮肤骨化度高。腰窝处骨化低的部分用在皮革贸易中。通用名“水虎凯门”来源于它更明显的牙齿展现,这个不寻常的特征是从上颚中突出巨大的下颚牙齿。牙齿数量:总计72-82颗,平均74颗。
幼体
成体
白化成体
Melanosuchus niger 黑鳄、黑凯门鳄、亚马孙鼍
通用名:黑凯门
语源学:
Melanosuchus的意思是“黑色的鳄鱼”,来源于希腊语“黑色” melas + soukhos希腊语“鳄鱼”(拉丁文为suchus)。
Niger的意思是拉丁文“黑色”,归因于这个物种的体色很暗。
分布:
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秘鲁、委内瑞拉(不确定)
栖息环境:各类淡水区域(水流缓慢的河流、溪、湖、有洪水的大草原、湿地)在南美尽管与其他凯门鳄的分布交迭,它们似乎占领了些独特的栖息环境。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25,000到50,000
概要:广泛分布,但历史上曾遭破坏过。数量恢复的不错。
外貌特征:
头骨
短吻鳄科最大的物种,雄性可达至少4米,未被确定的报道有6米。和密西西比鳄的外貌完全不一样。如它们的通用名,它们有着暗黑的体色。下巴有灰色的带纹(成年后褐色),身体腰窝处有淡黄色或白色带纹,这些特征在幼年时更为明显。这些带纹在它们逐渐长大后会逐渐退掉。与其他凯门在结构上不一样,尤其是头骨的形状。有明显的大眼睛,相对狭窄的吻部。眼睛到吻部的骨骼嶙峋,这和其他凯门一样。牙齿数量:总计72-76颗。
幼体
成体
Paleosuchus palpebrosus 盾吻古鳄、居氏侏儒凯门鳄、盾吻南美鼍
通用名:居氏侏儒凯门、居氏前滑凯门(意为没有凯门鳄眼窝下的嶙峋)
语源学:
Paleosuchus 意思是“古老的鳄鱼”,来源于希腊语“古老”palaios + soukhos希腊语“鳄鱼”,参考于分类学和“种”的年代。
Palpebrosus意思是“多骨嶙峋的眼皮”,来源于拉丁文“眼皮”或“眼睑” palpebra + osus拉丁文“充满着”,归因于上眼皮多骨嶙峋。
分布:比Paleosuchus trigonatus锥吻古鳄分布区更为稍大些,扩展到巴拉圭远至巴西。
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草木丛生的淡水区(亚马逊和奥里诺科河的分支流域,巴拉圭境内的除外)和大湖泊周围的森林区。同样所知的还出没在玻利维亚境内无遮蔽的海岸边还有死木区的小溪、河中,更多是在玻利维亚的河流延伸段中。虽然它们通常喜欢干净、水流速度快的河流延伸段中,它们也出现在巴西东南部和委内瑞拉一些多养分的湖泊中。它们以白天长时间在洞穴内而闻名,而夜间陆地生活,能忍受比较寒冷的水温。亚成体会暂时离开水域生活。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 低危
野外数量估计超过1,000,000
概要:野外分布有一个良好的数量范围,没有严重的数量压力。
外貌特征:
现存鳄中最小的,雄性最大的达1.5或1.6米,雌性很少超过1.2米的。背脊、腹部骨化程度高——这些保护弥补了它们小体型,可能减少了在水流快速河域中的受伤,同样也保护了成体在陆地上免受掠食者袭击。它们有任何鳄类中最显著的头型,短、滑、凹(高头骨、吻部上翻),明显的上下颚交迭。头骨形状反映出成体在日间用于挖洞作庇护。幼体为褐、黑带纹,成体偏暗。头部巧克力色,带有彩虹色。下巴有白色斑纹。比Paleosuchus trigonatus锥吻古鳄背部鳞甲显著度低。牙齿数量:总计78-82颗。
幼体
成体
Paleosuchus trigonatus 锥吻古鳄、施氏侏儒凯门鳄、窄吻凯门鳄、锥吻南美鼍
通用名:前滑凯门
语源学:
Paleosuchus 意思是“古老的鳄鱼”,来源于希腊语“古老”palaios + soukhos希腊语“鳄鱼”,参考于分类学和“种”的年代。
Trigonatus意思是“有三个转角”,来源于希腊文“三个转角” trigonos + atus 拉丁文后缀意思是“拥有”,参考于头部的形状。
分布:很多区域和Paleosuchus palpebrosus居氏侏儒凯门交迭,但南方地区没延伸那么广阔(可能因为相比居氏侏儒凯门,施氏侏儒凯门对于寒冷的忍耐度要弱)
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淡水河流,主要是森林浅溪,但成体经常花大量时间离开水域而待在洞穴内,来往于洞穴和水域之间。在委内瑞拉、玻利维亚的栖息地与居氏侏儒凯门类似。据报道委内瑞拉境内的栖息地海拔高为1300米。吻部的形状增加了其更适合在水流快速的流域。夜间活动更活跃,有大量的陆地活动纪录。大量记录表明成体白天广泛在洞穴内,只在夜间出来出巡于陆地、沿着水域寻找食物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 低危
野外数量估计超过1,000,000
概要:野外分布有一个良好的数量范围,没有严重的数量压力。
外貌特征:
头骨
Paleosuchus侏儒凯门属的两个种相比其他鳄都小,但这个种没居氏侏儒凯门小。雄性通常达1.7米到2.3米(最大的纪录是2.6米)。相比居氏侏儒凯门,其身体的鳞甲以及短而略缺韧度的尾巴骨化面积更大。尾巴双面两排尖锐的鳞甲起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样也没有像其他凯门鳄那样的下眼窝骨脊(用于巩固头骨),以头仰的独特姿势走路。牙齿数量:总计78-82颗。
幼体
Gavialis gangeticus 食鱼鳄、长吻鳄
通用名:印度大鳄鱼、食鱼鳄、长吻鳄
语源学:
Gavialis是一个来源于北印度语意思为“鳄鱼”ghariyal的语法错误的字。
Gangeticus意思是“恒河的”, -icus意思是拉丁文“属于”。
Gavial是Gharial的错误拼法(来源于印度语“ghariyal”)。
分布:北印度次大陆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2007 最新上升为重度濒危。
野外数量2005/06年资讯为低于200
概要:分布零散,近几年情形恶化,现在再重新考虑上升为重度濒危。
外貌特征
头骨
特有的拉长型、窄吻,类似假长吻鳄Tomistoma schlegelii。吻部的形状随着年纪而产生变化,通常在年纪增长中吻部按比例变长、变细。成年的雄性个体其吻部的球形被称为“ghara”(印度语意思为“壶”)。它有几个功能:社会行为中它们制造高音噪声的一个声音共鸣器,在求爱过程中帮助制造泡沫。长颚有着锋利的牙齿——适合于进食。根据几则报道,它们是鳄类中最大的之一,接近于C. porosus湾鳄的最大尺寸——雄性长度至少5米,经常接近6米。有7米存在的记录,但不确定。它们成体后不适于在陆地活动——腿部肌肉组织不适合在陆地上支撑身体(走“高步走路”的步伐——只能在地面上推动它们身体前进“腹部滑动”),尽管当速度需要的时候它们能作到,然而它们在水中相当敏捷。牙齿数量:总计106-110颗。
成体
Crocodylus acutus 美洲鳄、窄吻鳄
通用名:美洲鳄、中美洲鳄、美国盐水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Acutus意思是“锋利”“锐利”(拉丁文),这个归因于吻部的形状。
分布:
美国南部、中南美洲、伯利兹城、开曼群岛(灭绝)、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
多米尼加共和国、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伊斯帕尼奥拉岛
洪都拉斯、牙买加、玛格丽塔(可能)、马提尼克岛(可能)、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马
秘鲁、特立尼达岛(可能)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淡水区,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盐水区,包括潮汐口、岸礁、红树林沼泽。多米尼加共和国的Lago Enriquillo数量巨大。它们之所以栖息在这些地方主要是因为能喝到淡水。最不寻常的可能栖息地是那些在佛罗里达发电站盐水运河里的数量。这个物种在环境不利的时候同样也筑巢过夏眠。为了寻找新的栖息地它们会在陆地行径大量路程。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 :脆弱
野外估计数量为10,000到20,000
概要:逐渐覆盖美国,但美国中、南部相对稀少的调查数据显示一些数量稳定而另一部分区域数量下降。
外貌特征:
头骨
最大的鳄之一。雄性均能达5米,不确定的报道有6米甚至7米的纪录。背脊鳞片不规则并且相比其他物种要少。每只眼前部的特征为鼓起,除了人工孵化的个体外非常明显。幼体比成体体色明亮,身体和尾巴有斑纹。成体为黄褐色。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幼体
成体
Crocodylus cataphractus 尖吻鳄
通用名:非洲尖吻鳄、西非长吻鳄、非洲长吻鳄、非洲尖鼻鳄
语源学:
Crocodylus 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Cataphractus 意思是“盔甲着装”,来源于希腊语kataphraktos
分布:中、西非
安哥拉、贝宁湾、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湖[非洲中北部]
刚果民X共和国、赤道几内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利比里亚、马里、毛利塔尼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坦桑尼亚
多哥联合共和国、赞比亚
栖息环境:
水域要求高的物种,主要出没于密集的植被覆盖区河流。同样也出现在大湖泊。有些个体在微盐水区,靠近海岸,甚至在一个离岸的岛上(Bioko岛)。这些报道很不正常,但显示出它们能忍受一定的盐度。
栖息环境:
水域要求高的物种,主要出没于密集的植被覆盖区河流。同样也出现在大湖泊。有些个体在微盐水区,靠近海岸,甚至在一个离岸的岛上(Bioko岛)。这些报道很不正常,但显示出它们能忍受一定的盐度。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DD (数据不足), 可能濒危或脆弱。
野外数量估计不明确。野生数量数据太少,都不正确。然而,根据它的栖息分布、行为和文献报道可能有50,000以上个体。
概要:情形和分布所知甚少,但在它的分布区许多地方被认为已经灭绝了。
外貌特征:
头骨
中小型的鳄,通常在2.5米左右,但最大的尺寸有报道为4.2米以上,名字归因于它们独特的窄吻——类似C. intermedius奥里诺科鳄。脖子上的保护鳞三到四排合并在背部,和其他真鳄属的成员有两排鳞不一样。牙齿数量:总计64-70颗。
成体
Crocodylus intermedius 奥里诺科鳄、中介鳄
通用名:奥里诺科鳄、哥伦比亚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Intermedius拉丁文意思是“中介”,归因于吻部的形状呈V型,夹在真鳄与平行线吻部的长吻鳄中。
分布: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
栖息环境:
南美大草原的淡水流域(奥里诺科河中、下游)——雨季时涨水,形成临时季节性河流。常发现于广泛各种类型的栖息地(热带常绿森林、安第斯山脉丘陵地带的溪水)。在旱季,水位变的非常低,大草原适于的栖息地消失。中介鳄在这段时期内会躲进洞穴内(在河岸边挖掘的一块地方),尽管它们也能行径去搜寻更深的水域。有报道有些个体出现在岛屿上,特立尼达岛,距委内瑞拉北部150米。据推测这些个体是在洪水期游过去的,或者被植被漂流时携带了过去。然而这也显示了它们能忍受一定的盐度。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严重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250到1500
概要:数量下降,分布区的有限意味这一物种在野外严重濒危。
外貌特征:
大型的鳄之一,不确定的历史纪录为6米甚至7米。今日,它们不太可能超过5米——雄性尺寸更为保守的估计。吻部相对长、窄,类似 C. cataphractus尖吻鳄,略微弯曲上翻(尽管这点在人工饲养长大的动物中是普遍特征)。背脊鳞片对称,另外外表类似C. acutus美洲鳄。体色可变化——三个阶段:“mariposa”绿灰色身体以及暗黑色背脊斑纹;“amarillo”最常见的体色,明亮、暗色零散分布;“negro”一律暗灰。体色变化得论于捕获后长期的观察。牙齿数量:总计68颗。
幼体
成体
Crocodylus mindorensis 菲律宾鳄
通用名:菲律宾鳄、民都洛鳄、菲律宾淡水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Mindorensis意思是“民都洛的”( 菲律宾民都洛岛),来源于mindoro + ensis(拉丁文意思是“属于”)
亚种言论:这一物种最初被认为是C. porosus湾鳄或C. novaeguineae新几内亚鳄的一个亚种,最近更多认为是 C. novaeguineae mindorensis。有一种非常类似民都洛鳄但仅限于婆罗洲的一种鳄,其独立成一物种C. raninus的证据有限。正是由于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论证,C. raninus没有得到官方承认。最近遗传工作人员提出此种鳄C. raninus事实上是 C. porosus湾鳄。
分布:菲律宾,史上分布区的部分,但最近极大的不确定—据报道霍洛岛、吕宋岛、Masbate、萨马岛已灭绝
Masbate、棉兰老岛、民都洛岛、Negros、萨马岛
栖息环境:主要限于淡水区域——小湖泊、池、河流支流和湿地。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严重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低于200
概要:由于数量太少被认为处于高度灭绝危险中,分布限制,当地消极的态度以及无效的管理。
外貌特征:
相对小型的品种——雄性不大于3米,雌性更小些。相对宽的吻部,背脊鳞甲厚。与C. novaeguineae新几内亚鳄生态学类似,直到最近它被划分为其亚种。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幼体
成体
Crocodylus moreletii 佩滕鳄
通用名:佩滕鳄、中美洲鳄、墨西哥鳄、伯利兹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Moreletii意思是“Morelet”,法国博物学者P.M.A. Morelet(1809-1892年)在1850年于墨西哥发现了这一物种。
分布:
伯利兹城、危地马拉、墨西哥
栖息环境:
主要为淡水区域,包括森林中的沼泽、湿地。近期在海岸边盐水区发现有出没。幼体群居生活,成体在旱季这种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夏眠于洞穴内,与C. acutus美洲鳄分布重叠,但两物种见的关系所知甚少。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LRcd (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10,000到20,000
概要:最近调查信息表明密集度适中,在它史上分布区仍能找到。有效的保育措施在进行中。
外貌特征:
头骨
相对小型的品种,通常3米。吻宽,与C. acutus美洲鳄体色类似,但色调一般更暗——身体、尾巴有灰褐色暗条纹、斑点。颈部鳞片厚,幼体体色亮黄加黑斑纹。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幼体
Crocodylus niloticus 尼罗鳄
通用名:尼罗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Niloticus意思是“尼罗河的”(非洲,尼罗河)
亚种言论:分布区广泛,一些数量有差异,被提议为几个亚种。文献上区别很少,但没有得到官方认可。
提议亚种:
C. n. africanus 东非尼罗鳄
C. n. chamses 西非尼罗鳄
C. n. corviei 南非尼罗鳄
C. n. madagascariensis 马达加斯加尼罗鳄
C. n. niloticus 埃塞俄比亚尼罗鳄
C. n. pauciscutatus 肯尼亚尼罗鳄
C. n. suchus 中非尼罗鳄
分布:近来,从以色列开始尤其是19世纪初从Cormoros 岛开始灭绝,原因被认为是干旱导致合适的栖息地减少。
安哥拉、贝宁湾、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湖
刚果、埃及、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象牙海岸、肯尼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岛、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毛利塔尼亚
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
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
栖息环境:
野外栖息参考数据反映出它们在湖泊、河流、淡水沼泽、盐水区域都有分布。当它们达到大约1.2米成为亚成体后离开繁殖地分散到不同的栖息地。尼罗鳄通常用吻部和脚来挖洞穴从而修改栖息习惯来躲避生存条件不利时,比如温度极限。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除了1.博茨瓦纳、埃塞俄比亚、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繁殖场Appendix II);2.马达加斯加岛、乌干达(Appendix II 每年配额)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低危,可能有些分布区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250,000到500,000
概要:野外分布数量可观,很多地方管理成功。一些地区调查甚少或数量衰竭。
外貌特征:
尼罗鳄列组中变化繁多。通常,它是一种大型鳄,平均5米但报道有少数实例能达到6米。不确定的报道还有7米的个体,但这个难以证明。有一些证据在一些天气微冷的国家成体达到4米。在马里甚至是撒哈拉沙漠地带,这些它们分布区的极限地带内有两种侏儒尼罗鳄。归因于不合适的生存条件,成体平均为2-3米。幼体在尾巴和身体上有暗黄褐色和黑带纹。这些斑纹随着成体淡化。牙齿数量:总计64-68颗。
幼体
成体
Crocodylus novaeguineae 伊里安鳄、新几内亚鳄
通用名:新几内亚鳄、新几内亚淡水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Novaeguineae意思是“新几内亚的”。
亚种言论:目前没有被认可的亚种。Hall (1989年)描述由于它们栖息地理上的独立而产生南、北部形态学和生殖差异——伊里安加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之间的连锁山脉分出了不同的个体。北部个体通常脖子上有4个post-occipital鳞片,但南方个体有4-6个。北部个体在旱季筑巢,而南方则在雨季。南方个体下蛋的数量较少、较大,孵化出的个体明显平均较长(5厘米)。虽然有这些区别,但那时没有认可亚种的区别(由于遗传学或鳄类不寻常的环境因素引起相对较小的“种”差异)。直到最近,然而,这一物种分成了 C. n. novaeguineae (New Guinea Crocodile) 新几内亚鳄和 C. n. mindorensis (Philippine crocodile)菲律宾鳄,但大多数认知的是菲律宾鳄作为一个独立的“种”。
分布:
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最近Aru岛可能已灭绝
栖息环境:
广泛发现于淡水湿地、沼泽、湖泊。极少出现在海岸区,与其栖息地交迭的Crocodylus porosus湾鳄不一样。据报道白天躲藏在隐蔽处,很少会出来晒太阳,主要为夜间活动。旱季期间可能出没于河道。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50,000到100,000
概要: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管理项目高度成功使得良好的栖息地内数量可观。伊里安加亚的管理项目在进行中。
外貌特征:
中小型的鳄,雄性长度3.5米,雌性长度2.7米但通常更小。外表上粗看与C. siamensis泰鳄相似,尤其是在幼体的时候。本种吻部较宽,体色呈褐、灰色,幼体身体和尾巴有明显的暗色斑纹。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成体
Crocodylus palustris 恒河鳄
通用名:沼泽鳄、印度沼泽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Palustris拉丁文意思是“沼泽的”“沼泽般的”,归因于它们被发现时广阔的栖息地,因此它的通用名之一为“沼泽鳄”。
Mugger是北印度语magar的传讹,意思是“水怪”。
亚种言论:在斯里兰卡接受其亚种Crocodylus palustris kimbula的言论,但官方没有认可。
分布:
孟加拉国、印度、伊朗、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栖息环境:
淡水河、湖、湿地。喜好浅水、水流慢的地方。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它们也能适应在水坝、灌溉渠道以及其他人为的淡水区域内生活。偶尔有报道在盐水湖出现。在印度与Gavialis gangeticus长吻鳄栖息地交迭,但通常因为栖息习惯而分开。挖洞躲藏也是知名的。据报道它们能行径陆地几千米去寻找更适合的栖息地。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脆弱
野外估计数量为5,000到10,000
外貌特征:
幼体时体色通常明亮,身体和尾巴有交叉的暗斑纹。成体通常为灰褐,斑纹保留的极少。中大型的鳄,4到5米。吻部是真鳄科中最宽的,更像是短吻鳄科。咽喉附近大块的鳞板可能是当它们行径在浅湿地中作为保护的用途,如同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美国短吻鳄那样。由于形态类似,它们通常被认为与美国短吻鳄有类似的生态学。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成体
Crocodylus rhombifer 古巴鳄、菱斑鳄
通用名:古巴鳄、珍珠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rhombifer显然参考于腰窝处鳞片的形状。
亚种言论:没有亚种,但和C. acutus美洲鳄的杂交后代影响了野外这一物种的基因纯正。然而,近期有证据提议自然发生的杂交在动、植物界都存在,但不会杂交而成混合种。
分布:最近Isla de Juventud的拉尼尔沼泽确定有出没,开曼岛、巴哈马岛史上分布有(现灭绝)。
古巴西北部萨帕塔沼泽
栖息环境:淡水沼泽,但能忍受一定的盐水。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3,000到6,000
概要:比以前分布彻底减少很多,尽管数量恢复归因于积极的保育措施。
外貌特征:
中型鳄,达3.5米长,虽然有过报道5米的个体——比C. acutus美洲鳄略小些。头部短而宽,眼部之间有骨脊。背板上的鳞片延伸至后颈部,腿部的鳞片出奇的大,后腿龙骨厚重。幼体眼睛有亮虹膜,据报道说随年纪增长而变暗。以黄、黑图案为特征使得它们有“珍珠鳄”的名字。杂交的品种(和 C. acutus美洲鳄、繁殖场里与C. siamensis湾鳄)展现出具备两种物种不同程度的特征。牙齿数量:总计66-68颗。
成体
Crocodylus siamensis 泰国鳄、暹罗鳄
通用名:暹罗鳄、暹罗淡水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Siamensis意思是“暹罗的(泰国的旧称)”,来源于siam + ensis 拉丁文意思是“属于”
亚种言论:在婆罗洲,C. raninus被建议为独立的种,虽然有些支持的证据,数据依然缺乏并且分类上没有认可。最近基因工作者提出所说的C. raninus事实上是C. porosus湾鳄。
分布:这些地方很多已经灭绝。
Brunei Darussalam、柬埔寨、印尼(包括婆罗洲、爪哇)、老挝
马来西亚(沙巴、沙捞越)、缅甸、泰国、越南
栖息环境:
本物种生态学所知甚少。可能偏好于水流缓慢的淡水流域,这些地方可能保存的野外数量很少。也能在湖泊和河流中出没,可能还有盐水区域。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严重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低于5,000
概要:除了柬埔寨在大多数国家灭绝或几近灭绝,虽然危险程度很高。
外貌特征:
雄性达3-4米,但大多数不超过3米。只有和C. porosus湾鳄杂交的后代会超过这个长度,被认为可以达到很大尺寸的鳄。纯种的 C. siamensis泰鳄幼体和C. porosus湾鳄(身体和尾巴呈金褐色,带黑条纹)有类似的亮体色,但成体有较宽的吻部,咽喉鳞片横断更明显。牙齿数量:总计64-66颗。
幼体
成体
Crocodylus porosus 湾鳄、咸水鳄
通用名:澳大利亚盐水鳄、河口鳄、海鳄、水下鳄、食人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Porosus意思是“完全冷酷的”,来源于porosis(希腊语为“callosity”)+ osus(拉丁文意思是“充满着”),归因于成体面部的皱褶、嶙峋。
亚种言论:提议的有C. p. minikanna,但没得到官方认可。在繁殖场里与C. siamensis泰鳄杂交。
分布:由于它们能穿越海洋,所以一些个体发现出没于常规的区域,比如日本、印度洋的岛屿。远洋的能力使得它们分布区广泛。历史上还出现于塞舌尔群岛(如今已灭绝)。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除了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Appendix II),印尼(Appendix II,繁殖场每年配额)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200,000-300,000
概要: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广泛分布,但其他地方衰竭
外貌特征:
幼体
此物种具有巨大的脑袋和沉重的下巴。眼窝到吻部中央两排骨脊,随着年龄而更明显。大型成体上鄂表面变的极为粗糙。腰窝的鳞片比其他几种形状更椭圆,虽然腹鳞矩形,甚至相对较小。背部和颈部骨化,幼体身体和尾巴通常苍白伴有黑色条纹和斑点。一些地区的一小部分个体体色会更明亮些(黑色素不足),虽然非常暗的个体(黑色素过度)也有。牙齿数量:总计64-68颗。
最大的现存鳄,成年雄性达6米以上,有报道少量特别个体可能达7米。已确定的最大个体为6.3米,包括其尾部残缺。通常雄性极少超过5米,雌性较小,成体最大的一般为2.5-3米。
Crocodylus porosus 湾鳄、咸水鳄
通用名:澳大利亚盐水鳄、河口鳄、海鳄、水下鳄、食人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Porosus意思是“完全冷酷的”,来源于porosis(希腊语为“callosity”)+ osus(拉丁文意思是“充满着”),归因于成体面部的皱褶、嶙峋。
亚种言论:提议的有C. p. minikanna,但没得到官方认可。在繁殖场里与C. siamensis泰鳄杂交。
分布:由于它们能穿越海洋,所以一些个体发现出没于常规的区域,比如日本、印度洋的岛屿。远洋的能力使得它们分布区广泛。历史上还出现于塞舌尔群岛(如今已灭绝)。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除了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Appendix II),印尼(Appendix II,繁殖场每年配额)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200,000-300,000
概要: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广泛分布,但其他地方衰竭
外貌特征:
幼体
此物种具有巨大的脑袋和沉重的下巴。眼窝到吻部中央两排骨脊,随着年龄而更明显。大型成体上鄂表面变的极为粗糙。腰窝的鳞片比其他几种形状更椭圆,虽然腹鳞矩形,甚至相对较小。背部和颈部骨化,幼体身体和尾巴通常苍白伴有黑色条纹和斑点。一些地区的一小部分个体体色会更明亮些(黑色素不足),虽然非常暗的个体(黑色素过度)也有。牙齿数量:总计64-68颗。
最大的现存鳄,成年雄性达6米以上,有报道少量特别个体可能达7米。已确定的最大个体为6.3米,包括其尾部残缺。通常雄性极少超过5米,雌性较小,成体最大的一般为2.5-3米。
成体
Crocodylus johnstoni 澳洲鳄、淡水鳄
通用名:约翰斯顿鳄、澳大利亚淡水鳄、鱼鳄、约翰斯顿河鳄
语源学:
Crocodylus来源于希腊语krokodeilos,字面意思是”小圆石的人物”(kroko = 小圆石、deilos = 人物),这个涉及到鳄的外形。
Johnstoni意思是“约翰斯顿的”,来源于欧洲第一个发现者的名字并向Krefft报道了此事。Krefft错误的拼写了他名字的首写字母 “约翰斯顿”,后来又修正。根据国际动物学命名委员会严格的规定原始的错误依然有效,但大多数技术和非技术出版社使用Krefft所意指的 johnstoni。同样的错误出现在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美国短吻鳄上,但它根据呼吁尔后修正了。
亚种言论:无认可的亚种,虽然暗体色的侏儒个体在被鉴别,它们在形态学和性成熟度上都是正常体的一半尺寸。这些较小的个体最大尺寸为1.5米。造成的原因可能是食物来源——尺寸缩小反映出掠食能力的下降。最近基因工作人员提出它们和正常体没有基因区别。
分布:澳大利亚北部(北部区域,昆士兰州和澳大利亚西部)
栖息环境:
各类淡水流域比如湖泊、洼地、湿地,还有盐水溯流的河流与小溪。通常不会出现在海岸边,那里盐水浓度高还要与占统治优势的C. porosus湾鳄竞争,使得栖息地变的不适宜。然而,过度的捕杀C. porosus湾鳄导致其数量下降时,C. johnstoni约翰斯顿鳄略微会扩展它的领域到盐水区域。C. porosus湾鳄数量的恢复在翻转这一趋势。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低危
野外估计数量为低于50,000到100,100
概要:数量可观,栖息地保留着,被认为史上下降数量恢复中。
外貌特征:
相对小型的鳄,野外个体很少能超过2.5到3米,而且要很多年才达的到,至少30年。雌性通常最大的尺寸是2-2.1米。吻部不寻常的窄而尖,牙齿尖锐,和大型的C. porosus湾鳄粗糙的牙齿不一样。体色亮褐,身体和尾巴布有暗色条纹——到脖子附近断开。一些个体吻部有独特的斑纹或斑点。身体鳞片相对大、宽,背部鳞盘紧密。腰窝、腿外侧鳞片圆。牙齿数量:总计68-72颗。
成体
Osteolaemus tetraspis非洲侏儒鳄
通用名:西非侏儒鳄、宽吻鳄、黑鳄、非洲凯门、多骨鳄、非洲宽吻鳄
语源学:
Osteolaemus意思是“多骨的咽喉部”,来源于希腊语“多骨嶙峋的” osteon + laimos 希腊语“咽喉”,归因于脖子和腹部大块的骨盘。
Tetraspis意思是“四块盾甲”,来源于希腊语“四” tetra + aspis希腊语“盾甲”,归因于颈后部四块骨盘(颈背鳞片)。
Osborni(被认可的其中一个亚种)意思是“奥斯本的”。
亚种言论:有两个被官方认可的亚种:
O. t. tetraspis - West African Dwarf Crocodile西非侏儒鳄
O. t. osborni - Congo (or Osborn's) Dwarf Crocodile刚果侏儒鳄(以前)
Osteoblepharon osborni这一物种的这个分类依然保持怀疑状态,最近证据提出上述的亚种可能是分开的种或者几个种的联合体。
分布:与Crocodylus cataphractus尖吻鳄分布交迭,非洲西至中西部。
回复:鳄形分类详解、分布、外貌特征!(我偷的)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脆弱
野外估计数量为低于25,000到100,000
概要:一些地区数量严重下降,调查数据甚少,但广泛的分布使得处于安全中。
外貌特征:
头骨
向系列(1:两块大鳞片;2:两块大鳞片;3:两块很小的鳞片)。成体体色背侧部一律暗色,幼体身体和尾巴有亮褐色斑纹,头部黄色图案。腹部微黄有很多黑斑点。有纪录最大的尺寸为1.9米。短、钝吻事实上与凯门类似——这可能归因于它们与侏儒凯门的生态学相似。O. t. tetraspis体色更亮,斑点更多吻部上翻。背脊厚重的鳞甲使得还有别称“粗背侏儒鳄 ”。 O. t. osborni所知甚少。下翻的吻部,背甲少。牙齿数量:总计60-64颗。
Tomistoma schlegelii 马来鳄、假食鱼鳄、假长吻鳄
通用名:假长吻鳄马来西亚长吻鳄、马来西亚食鱼鳄
这一物种至今仍有疑问是否应该和Gavialis gangeticus 食鱼鳄属于Gavialidae长吻鳄家族。最近化石和形态学证据显示和Crocodylidae真鳄科有较近的关系,但生物化学和免疫学证据不同意这一观点。
语源学:
Tomistoma意思是“尖锐的嘴巴”,来源于希腊语“切”或“尖” tomos + stoma希腊语意思是“嘴巴”,归因于下巴细长的形状。
Schlegelii意思是“Schlegel的”,因为荷兰动物学家H. Schlegel (1804-1884)这位此物种的发现者。
分布:北印度次大陆
可能还有越南。泰国境内可能已消失,1970年至今未发现过。
印尼(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爪哇、可能还有苏拉威西岛)、马来群岛(马来半岛、婆罗洲)
栖息环境:淡水湖泊、河流、湿地。据报道会挖洞。似乎偏爱植被区。通常所知甚少。
法律地位:
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Appendix I
IUCN Red List濒危物种红皮书:濒危
野外估计数量低于2,500
概要:相对调查数据少,广泛分布但逐渐灭绝中。
外貌特征:
头骨
显著的细长吻部,和Gavialis gangeticus食鱼鳄一样,起源于它们通用名。幼体时通常暗巧克力色,身体和尾巴有黑斑纹。最大的尺寸是5米,尽管这一物种有潜力更大。牙齿数量:总计76-84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