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构城市——“十万人生活的巨构”课程思考(4)
[第3部分前次遗漏内容已经补充更正。]
4 评价与展望
课程开始时曾有过的对作业趋同甚至拾人牙慧的担心,在最后被证明完全不必。经过8.5周的课程,同济大学的四年级学生递交了5份兼具想象力与操作性的巨构方案。最终成果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创造出了相互迥异的巨构创想。因为时间与技术手段的约束,这些巨构城市的概念设计在目前阶段仍表现出很大的不成熟性,但是这并不会削弱他们所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启示。
纵观5份巨构方案,除了给予我们对于未来巨构城市的信心,更充分证明了巨构这种新城市模式的潜力与价值。无论是对于非常规用地的开发能力,创造可持续且可控制的人工环境,抑或是独立循环城市系统的合理性,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巨构城市在当代中国的未来绝非仅仅是乌托邦!
巨构城市在高密度条件下对非常规用地的开发能力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相信这一点也必将对巨构城市的未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可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巨大瓶颈。本次课程对于选址的研究证明了巨构的特殊空间开发能力将为缓解上述矛盾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如果说前面介绍的矿坑和沙漠方案仍然是非典型的案例,那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丘陵地占国土面积40%的国家而言,第5组的重庆方案无疑有着更现实的普遍价值(图 13)。
该巨构方案在与山体取得和谐的同时创造了多层次的联系。后者不仅为用地匮乏的山地城市创造出更多的城市空间,更可以改变山地间高差并推动以步行为主的低碳交通。山水交隔对于巨构形态的包容,对于巨构外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土地利用的多层次开发,对于巨构城市与巨构道路的顺利对接,所有这些即便不运用在巨构城市中,对于我们既有的城市化更新也有着相当大的借鉴价值。本次课程的巨构研究最终证明了,在可建设与不可建设的两元区分外,广袤的中华大地仍旧蕴藏着巨大的土地资源。依托巨构城市,我们的城市化仍然拥有相当宽广的空间。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巨构城市的顺利对接毫无疑问是本次课程设计的又一个重大收获。以巨构为载体,融合多种可再生能源与人工可控的室内环境,这将成就巨构城市令人眩目的未来。巨大尺度的贯通结构体从脱离地面的一刻起,就注定了其在建造与使用中的能源消耗将超过普通的建筑物。但这个贯通的结构也为全方位利用新能源与创造一个舒适可控的室内环境创造了可能。所有的小组都围绕这个主题做了理性且细致的工作。通过风、光、热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对日照、通风、湿度的综合控制,第2组方案为我们描绘了沙漠中令人向往的绿洲。而第3组的成都方案则将成都的户外文化传统与夏热冬冷气候特征融合到了巨构城市中(图 14)。
这个方案采用了与第4组类似的悬浮城市核心策略,但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多中心的系统。该巨构城市由山脚下的5个巨构单体组成。为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单体巨构被设计成了表面积最大化的花瓶形态。而花瓶顶端与侧向的若干个开口则保证了巨构内部可以成为采光与通风仍能达到基本要求但气候更为怡人的半室外空间,从而为高效率空间利用模式提供了可能。巨构的外表面为住宅与其他需要较高自然照度的公建,而内部则由对自然照明需求较低的其他城市功能所占据。5个单体的模式有效地避免了高度上的压力,但是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城市内部关系。以巨构代替传统建筑群落出现的高密度城市,在整体性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化零为整的结果,不仅仅为大规模地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创造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整体性的内部空间。这个空间可以促进城市的内部活力,可以消减机动车交通出行的碳排放,更可以利用新能源创造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
对巨构城市内部独立系统架构方案的设计与合理性研究是本次课程设计的另一个收获。在过往的巨构城市创想中,关于系统的研究往往欠奉;在实际的巨构城市中,更多的则仅仅是超高层综合体的模式复制。人口密度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当人口密度到达一个临界点,那么就需要一个城市级别的系统,来支撑一个城市级别的服务功能。如果说高层综合体适合小区级的居住规模,那么巨构城市又如何能够削足适履?这也是我们将课程要求设定为10万人规模的原因所在。尽管在教学中我们仅把系统设计作为一项非强制但极重要的任务,而结果仍相当充实。每个小组都深刻地思考了城市作为独立个体的对内、对外系统组织,以及两者间的联系互动。例如第4组关于两个城市舞台的构想与摩天轮式轨道交通就完全符合一个(广州郊外)独立卫星城市的定位。虽然第5组在重庆市区中的针灸定位与前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后者把底层全部留给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功能的做法,以及在悬浮巨构下恢复传统城市肌理的做法同样充满了新意。相对而言第3组以“星云”命名的系统方案无疑最具想象力。承载轨道交通的管道以星云的形式将所有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功能有关联性的空间再连成簇状。这一系统相对而言更接近传统的有机城市结构,但立体化的空间则进一步凸显了行为的效率优势。
巨构概念是城市结构在高密度发展下的极端展现,但是其中的成果则未必极端。尽管有很多想象的成分,然而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我们所发掘出的城市系统思想,其适用性绝非仅限于巨构城市。对于普通的既有城市,如何认识地面、交通与人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如何在低碳出行的前提下为城市居民创造有效率且促进交往的城市系统,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次概念设计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确信巨构城市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巨构城市在我国已经不再仅仅是想象的乌托邦,而是初步具备了建设的可能[27]。但是真正涉及建造,乃至城市的运转和巨构居民的生活这些现实问题,实现巨构城市这样一个全新的城市模式的道路上仍潜伏有许多未知的障碍和困难。所幸我们已经在研究、探索的路上,“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衷心地希望联合所有对巨构城市有兴趣的机构、学者,共同为巨构这一创新型的城市模式的发展不懈努力!
4 评价与展望
课程开始时曾有过的对作业趋同甚至拾人牙慧的担心,在最后被证明完全不必。经过8.5周的课程,同济大学的四年级学生递交了5份兼具想象力与操作性的巨构方案。最终成果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出发,创造出了相互迥异的巨构创想。因为时间与技术手段的约束,这些巨构城市的概念设计在目前阶段仍表现出很大的不成熟性,但是这并不会削弱他们所带给我们的震撼与启示。
纵观5份巨构方案,除了给予我们对于未来巨构城市的信心,更充分证明了巨构这种新城市模式的潜力与价值。无论是对于非常规用地的开发能力,创造可持续且可控制的人工环境,抑或是独立循环城市系统的合理性,所有这些都证明了巨构城市在当代中国的未来绝非仅仅是乌托邦!
巨构城市在高密度条件下对非常规用地的开发能力是本次课程设计的最大收获。相信这一点也必将对巨构城市的未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可建设用地与城市人口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巨大瓶颈。本次课程对于选址的研究证明了巨构的特殊空间开发能力将为缓解上述矛盾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如果说前面介绍的矿坑和沙漠方案仍然是非典型的案例,那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丘陵地占国土面积40%的国家而言,第5组的重庆方案无疑有着更现实的普遍价值(图 13)。
![]() |
13. “Mini-Mega”(第5组作业) 作者:万璐、黄琛、张淼 |
该巨构方案在与山体取得和谐的同时创造了多层次的联系。后者不仅为用地匮乏的山地城市创造出更多的城市空间,更可以改变山地间高差并推动以步行为主的低碳交通。山水交隔对于巨构形态的包容,对于巨构外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于土地利用的多层次开发,对于巨构城市与巨构道路的顺利对接,所有这些即便不运用在巨构城市中,对于我们既有的城市化更新也有着相当大的借鉴价值。本次课程的巨构研究最终证明了,在可建设与不可建设的两元区分外,广袤的中华大地仍旧蕴藏着巨大的土地资源。依托巨构城市,我们的城市化仍然拥有相当宽广的空间。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巨构城市的顺利对接毫无疑问是本次课程设计的又一个重大收获。以巨构为载体,融合多种可再生能源与人工可控的室内环境,这将成就巨构城市令人眩目的未来。巨大尺度的贯通结构体从脱离地面的一刻起,就注定了其在建造与使用中的能源消耗将超过普通的建筑物。但这个贯通的结构也为全方位利用新能源与创造一个舒适可控的室内环境创造了可能。所有的小组都围绕这个主题做了理性且细致的工作。通过风、光、热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结合对日照、通风、湿度的综合控制,第2组方案为我们描绘了沙漠中令人向往的绿洲。而第3组的成都方案则将成都的户外文化传统与夏热冬冷气候特征融合到了巨构城市中(图 14)。
![]() |
14. “星系之城”(第3组作业) 作者:陈蛟、李云龙 |
这个方案采用了与第4组类似的悬浮城市核心策略,但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多中心的系统。该巨构城市由山脚下的5个巨构单体组成。为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与自然通风,单体巨构被设计成了表面积最大化的花瓶形态。而花瓶顶端与侧向的若干个开口则保证了巨构内部可以成为采光与通风仍能达到基本要求但气候更为怡人的半室外空间,从而为高效率空间利用模式提供了可能。巨构的外表面为住宅与其他需要较高自然照度的公建,而内部则由对自然照明需求较低的其他城市功能所占据。5个单体的模式有效地避免了高度上的压力,但是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城市内部关系。以巨构代替传统建筑群落出现的高密度城市,在整体性上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化零为整的结果,不仅仅为大规模地利用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创造了可能,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整体性的内部空间。这个空间可以促进城市的内部活力,可以消减机动车交通出行的碳排放,更可以利用新能源创造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
对巨构城市内部独立系统架构方案的设计与合理性研究是本次课程设计的另一个收获。在过往的巨构城市创想中,关于系统的研究往往欠奉;在实际的巨构城市中,更多的则仅仅是超高层综合体的模式复制。人口密度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当人口密度到达一个临界点,那么就需要一个城市级别的系统,来支撑一个城市级别的服务功能。如果说高层综合体适合小区级的居住规模,那么巨构城市又如何能够削足适履?这也是我们将课程要求设定为10万人规模的原因所在。尽管在教学中我们仅把系统设计作为一项非强制但极重要的任务,而结果仍相当充实。每个小组都深刻地思考了城市作为独立个体的对内、对外系统组织,以及两者间的联系互动。例如第4组关于两个城市舞台的构想与摩天轮式轨道交通就完全符合一个(广州郊外)独立卫星城市的定位。虽然第5组在重庆市区中的针灸定位与前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后者把底层全部留给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功能的做法,以及在悬浮巨构下恢复传统城市肌理的做法同样充满了新意。相对而言第3组以“星云”命名的系统方案无疑最具想象力。承载轨道交通的管道以星云的形式将所有公共空间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功能有关联性的空间再连成簇状。这一系统相对而言更接近传统的有机城市结构,但立体化的空间则进一步凸显了行为的效率优势。
巨构概念是城市结构在高密度发展下的极端展现,但是其中的成果则未必极端。尽管有很多想象的成分,然而在这次的课程设计中我们所发掘出的城市系统思想,其适用性绝非仅限于巨构城市。对于普通的既有城市,如何认识地面、交通与人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如何在低碳出行的前提下为城市居民创造有效率且促进交往的城市系统,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次概念设计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确信巨构城市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巨构城市在我国已经不再仅仅是想象的乌托邦,而是初步具备了建设的可能[27]。但是真正涉及建造,乃至城市的运转和巨构居民的生活这些现实问题,实现巨构城市这样一个全新的城市模式的道路上仍潜伏有许多未知的障碍和困难。所幸我们已经在研究、探索的路上,“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我们衷心地希望联合所有对巨构城市有兴趣的机构、学者,共同为巨构这一创新型的城市模式的发展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