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拍究竟是估焦还是超焦距?
纪实、街头摄影通常需要抓拍,而抓拍的场景和人物瞬息万变,不允许有较长时间仔细对焦,于是需要获得能保证主体清晰的对焦距离的快速方法。
这样的快速方法有两种:估焦和超焦距。这里需要澄清一下,网络上经常有人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认为估焦就是超焦距。我认为两者不仅概念不同,而且效果也有很大差别。轻信不如自己研究一下,下面是我个人的认识和稍作研究后的结论。如果觉得分析过程枯燥,可以跳过,直接看结论。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这两个概念:
估焦:估焦就是用无对焦屏的照相机,或者抓拍中来不及通过对焦屏精确对焦的情况下,目测物距,然后通过镜头对焦环设置该距离拍摄的对焦方法。当然,人眼目测物距肯定有误差,但是这种误差如果在当前的景深范围内,即可保证主体清晰。
超焦距:这其实是一种在给定光圈下,让景深最大化的方法。方法是:先调对焦环到无穷远;然后预定一个拍摄采取的光圈,如F8;在镜头景深刻度的左侧找到F8对应的距离刻度(比如50mm定焦镜头,在这个例子中为10m),则这个距离刻度即为超焦距H;然后重新转动对焦环,使对焦距离为H(50mm镜头,F8光圈的例子下为10m),就处于拍摄状态(当然连同约束条件是光圈为F8,光圈变化,H也变化)。此时,你会发现,景深刻度上显示景深范围为H/2 ~ 无穷远 (50mm镜头,F8光圈的例子下为5m ~ 无穷远)。我们可以看到,超焦距H和镜头焦距有关,也和欲使用的光圈F值有关。换句话说,对于一个焦距确定的镜头,一个F值唯一对应一个H值。当然还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是:我们都限定在135照相机范围内。
好了,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利用镜头的景深范围。而区别点在于:估焦其实还是在“对焦”,试图使人眼的目测值正确,因此估焦方法依然在关注主体的位置和距离。而超焦距的方法则其实没有关心主体具体在哪里,它只是营造了一个足够大的景深,而期待你要拍摄的主体能落在这个范围内而已。打个比方,估焦是少林武功用铁筷子夹苍蝇,而超焦距使用大网兜兜苍蝇。
下面进入到实质问题,抓拍究竟是估焦还是超焦距?我看到网上很多人不加思索,都在推荐超焦距。经过我个人的分析,我觉得结论未必如此。
下面是50mm镜头各F值对应的超焦距值(豆瓣对不太齐)。从我们经常使用的F8看,H值是10m,那么也就是说此时近景深为5m,换句话说,离镜头(准确地说是胶片平面)5m及以远的景物都是清晰的。问题来了,这符合你的实际拍摄情况吗?
焦距(mm)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F 22 16 11 8 6.7 5.6 4 2.8 2.4 2 1.8
H(超焦距, m) 3.7 5.0 7.3 10.1 12.0 14.4 20.2 28.8 33.6 40.3 44.8
我们都知道,拿50mm定焦街拍,特别是人物甚至特写的时候,物距常常小于3m。此时在F8下用超焦距的方法根本无用。那么我们换个F16看看,此时H为5m,最近清晰距离为2.5m。同样的问题来了,小于2.5m的逼近拍摄呢? 同样不适用,而且F16通常很少用。
那么我们来看看估焦的情况。下面两个表,L是物距,L1是近景深,L2是远景深,我们可以把L1和L2理解为估焦时可以允许的前后误差(当然这种理解是近似)。从中可以看出,3m以内拍摄情况下,F8的超焦距无法发挥作用,但是估焦的话,允许的误差范围却很大,比如对一个实际为2.7m的主体拍摄,估焦误差可以允许近0.57m,远0.99m!在F16情况下,超焦距在3m内勉强可以有作用,但是估焦更加有优势,因为F16下,估焦的前后景深更加大,允许的误差也就更加大。
50mm/F8
L 3 2.7 2.5 2.3 2 1.8 1.5 1.2 1 0.8
L1 0.69 0.57 0.50 0.43 0.33 0.27 0.19 0.13 0.09 0.06
L2 1.27 0.99 0.82 0.68 0.49 0.39 0.26 0.16 0.11 0.07
50mm/F16
L 3 2.7 2.5 2.3 2 1.8 1.5 1.2 1 0.8
L1 1.13 0.95 0.83 0.72 0.57 0.48 0.35 0.23 0.17 0.11
L2 4.50 3.17 2.50 1.96 1.33 1.01 0.64 0.38 0.25 0.15
以上是50mm镜头的例子。35mm、28mm镜头的超焦距和各物距/光圈下的景深都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来。总的来说,焦距越短,超焦距的近距越小,超焦距越能发挥作用,但是同时估焦的景深范围也越大,因此很难说超焦距对于近距离拍摄有什么优势。
好,结论如下:
1. 对于3m内的拍摄,估焦的优势明显,可允误差大,操作成功率极大。超焦距作用不大,尤其对于焦距较长的镜头(如50mm),更加如此。
2. 超焦距的优势在于中长距拍摄,此时,它的超大景深发挥强大的作用,可以让落入这宽阔景深内的景物都清晰。
3. 随着镜头焦距的缩短,如35mm,28mm等,超焦距的近距相应缩小,此时利用超焦距进行近距拍摄相对变得有效起来。但是要考虑到,随着镜头焦距的缩小,为了充满画幅,对人物等的拍摄距离也要相应减小,而且此时由于焦距缩小,一般对焦的景深也在同步扩大,因此,估焦依然有优势。
4. 根据以上的结论对超焦距下个结论:(1)非要使用超焦距,尽量在广角镜头(35mm及更短)上使用。在50mm上使用意义不大。(2)超焦距用于“非近距离”(呵呵,换个说法)拍摄更加有效省力。
最后,最简单的结论:如果我上面的数据没错(均根据135照相机的超焦距、景深公式计算,弥散圆直径取0.031mm)的话,我在纪实抓拍时使用估焦。
这样的快速方法有两种:估焦和超焦距。这里需要澄清一下,网络上经常有人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认为估焦就是超焦距。我认为两者不仅概念不同,而且效果也有很大差别。轻信不如自己研究一下,下面是我个人的认识和稍作研究后的结论。如果觉得分析过程枯燥,可以跳过,直接看结论。
首先,我们来定义一下这两个概念:
估焦:估焦就是用无对焦屏的照相机,或者抓拍中来不及通过对焦屏精确对焦的情况下,目测物距,然后通过镜头对焦环设置该距离拍摄的对焦方法。当然,人眼目测物距肯定有误差,但是这种误差如果在当前的景深范围内,即可保证主体清晰。
超焦距:这其实是一种在给定光圈下,让景深最大化的方法。方法是:先调对焦环到无穷远;然后预定一个拍摄采取的光圈,如F8;在镜头景深刻度的左侧找到F8对应的距离刻度(比如50mm定焦镜头,在这个例子中为10m),则这个距离刻度即为超焦距H;然后重新转动对焦环,使对焦距离为H(50mm镜头,F8光圈的例子下为10m),就处于拍摄状态(当然连同约束条件是光圈为F8,光圈变化,H也变化)。此时,你会发现,景深刻度上显示景深范围为H/2 ~ 无穷远 (50mm镜头,F8光圈的例子下为5m ~ 无穷远)。我们可以看到,超焦距H和镜头焦距有关,也和欲使用的光圈F值有关。换句话说,对于一个焦距确定的镜头,一个F值唯一对应一个H值。当然还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是:我们都限定在135照相机范围内。
好了,通过定义,我们可以发现: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利用镜头的景深范围。而区别点在于:估焦其实还是在“对焦”,试图使人眼的目测值正确,因此估焦方法依然在关注主体的位置和距离。而超焦距的方法则其实没有关心主体具体在哪里,它只是营造了一个足够大的景深,而期待你要拍摄的主体能落在这个范围内而已。打个比方,估焦是少林武功用铁筷子夹苍蝇,而超焦距使用大网兜兜苍蝇。
下面进入到实质问题,抓拍究竟是估焦还是超焦距?我看到网上很多人不加思索,都在推荐超焦距。经过我个人的分析,我觉得结论未必如此。
下面是50mm镜头各F值对应的超焦距值(豆瓣对不太齐)。从我们经常使用的F8看,H值是10m,那么也就是说此时近景深为5m,换句话说,离镜头(准确地说是胶片平面)5m及以远的景物都是清晰的。问题来了,这符合你的实际拍摄情况吗?
焦距(mm)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F 22 16 11 8 6.7 5.6 4 2.8 2.4 2 1.8
H(超焦距, m) 3.7 5.0 7.3 10.1 12.0 14.4 20.2 28.8 33.6 40.3 44.8
我们都知道,拿50mm定焦街拍,特别是人物甚至特写的时候,物距常常小于3m。此时在F8下用超焦距的方法根本无用。那么我们换个F16看看,此时H为5m,最近清晰距离为2.5m。同样的问题来了,小于2.5m的逼近拍摄呢? 同样不适用,而且F16通常很少用。
那么我们来看看估焦的情况。下面两个表,L是物距,L1是近景深,L2是远景深,我们可以把L1和L2理解为估焦时可以允许的前后误差(当然这种理解是近似)。从中可以看出,3m以内拍摄情况下,F8的超焦距无法发挥作用,但是估焦的话,允许的误差范围却很大,比如对一个实际为2.7m的主体拍摄,估焦误差可以允许近0.57m,远0.99m!在F16情况下,超焦距在3m内勉强可以有作用,但是估焦更加有优势,因为F16下,估焦的前后景深更加大,允许的误差也就更加大。
50mm/F8
L 3 2.7 2.5 2.3 2 1.8 1.5 1.2 1 0.8
L1 0.69 0.57 0.50 0.43 0.33 0.27 0.19 0.13 0.09 0.06
L2 1.27 0.99 0.82 0.68 0.49 0.39 0.26 0.16 0.11 0.07
50mm/F16
L 3 2.7 2.5 2.3 2 1.8 1.5 1.2 1 0.8
L1 1.13 0.95 0.83 0.72 0.57 0.48 0.35 0.23 0.17 0.11
L2 4.50 3.17 2.50 1.96 1.33 1.01 0.64 0.38 0.25 0.15
以上是50mm镜头的例子。35mm、28mm镜头的超焦距和各物距/光圈下的景深都可以根据公式计算出来。总的来说,焦距越短,超焦距的近距越小,超焦距越能发挥作用,但是同时估焦的景深范围也越大,因此很难说超焦距对于近距离拍摄有什么优势。
好,结论如下:
1. 对于3m内的拍摄,估焦的优势明显,可允误差大,操作成功率极大。超焦距作用不大,尤其对于焦距较长的镜头(如50mm),更加如此。
2. 超焦距的优势在于中长距拍摄,此时,它的超大景深发挥强大的作用,可以让落入这宽阔景深内的景物都清晰。
3. 随着镜头焦距的缩短,如35mm,28mm等,超焦距的近距相应缩小,此时利用超焦距进行近距拍摄相对变得有效起来。但是要考虑到,随着镜头焦距的缩小,为了充满画幅,对人物等的拍摄距离也要相应减小,而且此时由于焦距缩小,一般对焦的景深也在同步扩大,因此,估焦依然有优势。
4. 根据以上的结论对超焦距下个结论:(1)非要使用超焦距,尽量在广角镜头(35mm及更短)上使用。在50mm上使用意义不大。(2)超焦距用于“非近距离”(呵呵,换个说法)拍摄更加有效省力。
最后,最简单的结论:如果我上面的数据没错(均根据135照相机的超焦距、景深公式计算,弥散圆直径取0.031mm)的话,我在纪实抓拍时使用估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