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作品——微暗的火
我们信仰,仅仅因为我们无法不信仰
——《东华经·启示录》
人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曾经是古典的,圣洁的主通过语言创造了它。
然后,故事被一次次重新制作,那么回到开头呢,回到最初的具有命名功效的语言自身。
K(瞧吧,总是这个家伙)想要结婚了。他从水中脱身出来,湿淋淋的,发丝纠结。
如果你沐浴过初夏的阳光,也许事情会变得不一样。
夜晚的时候,K在湖边生起的火堆旁歇憩。头顶上的苍穹是幽深的蓝色,孩子们在摇篮里呼吸轻柔,枯树枝哔哱作响,火堆中的火星衍生又瞬间消灭。
多么滥情的修饰,事实恰好相反:白天的时候。K在湖边,忙乱的焚烧着自己的某些秘密。纸屑的飞灰在风中凌乱,混合着蒸腾在火焰上方的热气流以及温和的光线,空间中隐隐有些虚浮的幻影在招摇。
“一厢情愿有什么,正是如此我们才相信单纯和真诚,不是么?”
“事物总有它最纯粹的一面,可惜!”短暂的停顿,“我不是你,你不是他”
....
我甚至不能像他,K有时候想。
可是人为什么要结婚,克尔凯郭尔说结婚就像一阵头脑发热。谁愿意去承担什么后果,人都喜新厌旧。
这些信件现在被烧掉和从前根本没有被写出来,有什么区别呢,既然从没有人收到过它们,给它们一个日期不固定的邮戳,寄给忘川对岸的自己。树叶上为什么有暗红色的斑块,枯黄的树叶可以迅速的为火焰吞噬,而树枝显然支撑的较久。
最苦涩的笑容,一叠白色信封。
当K用白色的毛巾擦干身上的水迹后,他开始觉得自己需要一面镜子。K没办法再回到那个重大的决定之前,命运就是这样,它可以拖着你一步步走向深渊。
早晨的时候,所有人都还在酣睡的绝早光景,K趴在窗边的桌上,台灯的光线渐渐微茫在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晨光中,K尝试写着几封信。
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并不像。开头的时候很容易,可写着写着,手中的笔和脑中的某种邪念就开始串通一气,K发觉自己把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详详细细的预陈在了信纸上,“不可能”,K告诉自己,她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兴趣了解这些,况且这也太过荒谬了。
人是很轻易就会将自身掌控权丢给一些其他东西的生物,我们存在于一些难以名状的关系网络中间,事物间的作用机制从未被完全认识,将来也也不会有什么好转,只是错觉,关于一切的一切,K脑海中的一切只是错觉。既然从前的二十多年他从来没有把握住什么确凿无疑的胜利,今天又怎么能相信自己。
K决定对将来的事什么也不说,只是安安分分的写一封满含着惋惜和克制的信。可这样一来开头却又成了问题,一遍又一遍,半截句子陈尸于堆叠的信纸上。K开始焦虑,他怀疑自己能不能写好这封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这当然还不至于完全摧毁一个男人的自信心,但如果这个男人已经开始觉得自己也从来没做成过什么更好的事情,天已经亮的令人有些焦躁了。
历史上最早的信件一定是由男子写下的,对这一点K倒有着十足的信心。甚至他已经开始揣摩那个古埃及人的动机了,不,埃及人和世界上其它地区文明所教化的人也许根本就不能混为一谈。那么我的祖先是出于什么动机做出这样的举动呢?K将写废的信纸每一张装在一个信封里,反正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身边没有人要写信,甚至购买信封都花了自己很多功夫。
关掉台灯还是任由它无力的殷勤。窗外有鸟雀在晨雾中叽叽喳喳,每天这一点短暂的清凉是直入人肺腑的,K想起了义山的诗句“春去夏犹清”,傍晚和黎明总有相似之处,但傍晚的时候就结束了。
义山也曾将诗作制成信笺寄给他人,我记得的就有留得枯荷听雨声,枯荷,雨声呵,真叫人嗟叹不足了。雨水是洁净的么,怕也未必然吧。没有人在写信的时候真正需要一个收信人,K也只是感觉自己真的需要写信给别人,K又涂抹着中断了运笔,文字不能为绝望的生活理出一点头绪,也不能于情感有任何附丽,反倒是这一切污浊混沌起来。K甚至忍不住撕扯了面前的一张信纸,将它揉成团状。
一封没办法完成的信件是自相矛盾的,它不能和自己的概念和谐相处,一封没能寄出的信件却不然,它反而更接近信件的本质:我们已经几乎认定,人在写信的时候其实只需要自己,事实也的确如此。未寄出的信是和它自身的目的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体和他人、人的内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每当我们认为自己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或许我们仅仅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做交流。K觉得自己需要向她澄清自己,虽然她或许全然也没有任何误解,她只是漠不关心而已。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总的来说,K确实是澄清着什么,虽然对象或许只是他自己。
随着团状信纸的再次平整,以上考量也逐渐显露在K的思维里了,他费了一番功夫,将皱巴巴的新的一张也装进信封当中,在最后一个信封表面写好收信人的名字,满腔的自怨自艾。
到了天光将云彩里的色彩驱散,烤干成白的发烫的形状时,K已经将几张信纸裁下来,工工整整的套上信封,涂上封蜡,仔细压平...
夹着一叠信封出门的时候,K并没有主动和路上的熟人打招呼,他的嘴唇因为慵懒和疲乏而干燥无味。抵达湖边的时候K已经耗尽了关于时间的观念,K把信封丢在地上,在茂盛的枯草丛中适意的坐下,两腿交叠在一起。湖水在湖面的尽处和天空蓝成一线,湖边的沙子里头有各种死去的贝类的残骸、破碎的网罟、断裂的桨、曾经负载过童谣的扁担:它也断裂了,但是翻转过来,给K一个纠结的背面。没有人在乎湖的前世今生,K感到一阵轻松。他站起身来,轻轻拍了拍屁股上的死草和泥土,四处收集起树枝和干燥的枯草,把他们堆积在信封的近旁。一个人在进行这一类劳作时,往往是无力面对广阔无垠的湖和田野的,他只有不停地埋着头,不去想象世界的宽广和空虚,重复就是这样往劳作中添加自身的惯性。
K的胳膊开始微微酸胀的时候,枯枝和干草已经成小丘状,K从口袋里掏出备好的火柴点燃了一束草,然后用它们引燃树枝。K从不抽烟的,他在购买信封时特意也买了一包火柴,随处可以买到打火机,抽烟的人随身会有,K不这么想,火柴象征着某种抉择,同时也表达着对打火机以及打火机背后的一系列产业链条经济关系的拒斥,K觉得自己必须显得是一贯的。现在他认为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也没有必要过早,于是他丢下手中的一切,转身望向了湖面。就在那一刹那,一阵空虚从饥饿的胃部上移到胸腔,并且和K自身的孱弱形成了某种共鸣,使得每一个毛孔都经历了一次震颤。那是来自水的召唤,对于生长在这里的K来说,湖泊就像海洋一样,是并列于天空的词汇,湖泊它永远在重新开始,而K自己,永远也不能再重新开始。
脱掉身上的所有衣物,一个猛子扎进湖水,K要将自己完全打湿。一番酣畅的游泳过后,K觉得自己至少再某些层面上被洗涤干净了。从湖泊中上岸的时候,K甚至决定给自己起一个新的名字。他想要起一个古典的名字,运用少数还具有一点命名功效的字眼。
思想容易使人饥饿,抑或思想不能避免人的饥饿,这两点弊端往往混淆在一起作为实用主义者对哲学家诟病的鹄的。K在水中消耗的体力加剧了胃部的空虚,他真是饥饿,甚至饥饿到不得不肉体上平静下来,他没办法想出一个新名字,所有的字眼都已经被蛀空了。他也不想再去管那些信封,也就是说他已经不在乎人和世界的关系了,在这一刻,他只是他自己,他和自己做斗争,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息。
K后来就这样一直坐到晚上,逐渐变得虚弱。再后来,就消失了,没人再见到他,不过谁又曾经见过他。当我向一个朋友转述K的那个早晨和夜晚之间的事情时,他告诉我应该重新起一个名字,因为没有人叫K。可我实在想不到别的名字,我只有K,K也消失了以后,我就没有另外的人,我只等你来,好让我说完一个故事。
我也曾沐浴过初夏的阳光,可是事情并没有变得不一样。生活就像一叠装满了半截信件的白色信封,什么用处也派不上,而大海和湖泊一样,永远在重新开始。每当欢庆的时候,夜晚,人们在水边生起火堆,互相叫着名字,跳着,绕着圈。到了翌日早晨,热情褪去,就只剩下残存的树枝里,那一点微暗的火,在默默挣扎。
——《东华经·启示录》
人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曾经是古典的,圣洁的主通过语言创造了它。
然后,故事被一次次重新制作,那么回到开头呢,回到最初的具有命名功效的语言自身。
K(瞧吧,总是这个家伙)想要结婚了。他从水中脱身出来,湿淋淋的,发丝纠结。
如果你沐浴过初夏的阳光,也许事情会变得不一样。
夜晚的时候,K在湖边生起的火堆旁歇憩。头顶上的苍穹是幽深的蓝色,孩子们在摇篮里呼吸轻柔,枯树枝哔哱作响,火堆中的火星衍生又瞬间消灭。
多么滥情的修饰,事实恰好相反:白天的时候。K在湖边,忙乱的焚烧着自己的某些秘密。纸屑的飞灰在风中凌乱,混合着蒸腾在火焰上方的热气流以及温和的光线,空间中隐隐有些虚浮的幻影在招摇。
“一厢情愿有什么,正是如此我们才相信单纯和真诚,不是么?”
“事物总有它最纯粹的一面,可惜!”短暂的停顿,“我不是你,你不是他”
....
我甚至不能像他,K有时候想。
可是人为什么要结婚,克尔凯郭尔说结婚就像一阵头脑发热。谁愿意去承担什么后果,人都喜新厌旧。
这些信件现在被烧掉和从前根本没有被写出来,有什么区别呢,既然从没有人收到过它们,给它们一个日期不固定的邮戳,寄给忘川对岸的自己。树叶上为什么有暗红色的斑块,枯黄的树叶可以迅速的为火焰吞噬,而树枝显然支撑的较久。
最苦涩的笑容,一叠白色信封。
当K用白色的毛巾擦干身上的水迹后,他开始觉得自己需要一面镜子。K没办法再回到那个重大的决定之前,命运就是这样,它可以拖着你一步步走向深渊。
早晨的时候,所有人都还在酣睡的绝早光景,K趴在窗边的桌上,台灯的光线渐渐微茫在一点点堆积起来的晨光中,K尝试写着几封信。
事情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并不像。开头的时候很容易,可写着写着,手中的笔和脑中的某种邪念就开始串通一气,K发觉自己把接下来将要发生的事情详详细细的预陈在了信纸上,“不可能”,K告诉自己,她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兴趣了解这些,况且这也太过荒谬了。
人是很轻易就会将自身掌控权丢给一些其他东西的生物,我们存在于一些难以名状的关系网络中间,事物间的作用机制从未被完全认识,将来也也不会有什么好转,只是错觉,关于一切的一切,K脑海中的一切只是错觉。既然从前的二十多年他从来没有把握住什么确凿无疑的胜利,今天又怎么能相信自己。
K决定对将来的事什么也不说,只是安安分分的写一封满含着惋惜和克制的信。可这样一来开头却又成了问题,一遍又一遍,半截句子陈尸于堆叠的信纸上。K开始焦虑,他怀疑自己能不能写好这封信,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动机,这当然还不至于完全摧毁一个男人的自信心,但如果这个男人已经开始觉得自己也从来没做成过什么更好的事情,天已经亮的令人有些焦躁了。
历史上最早的信件一定是由男子写下的,对这一点K倒有着十足的信心。甚至他已经开始揣摩那个古埃及人的动机了,不,埃及人和世界上其它地区文明所教化的人也许根本就不能混为一谈。那么我的祖先是出于什么动机做出这样的举动呢?K将写废的信纸每一张装在一个信封里,反正留着也没有什么用处,身边没有人要写信,甚至购买信封都花了自己很多功夫。
关掉台灯还是任由它无力的殷勤。窗外有鸟雀在晨雾中叽叽喳喳,每天这一点短暂的清凉是直入人肺腑的,K想起了义山的诗句“春去夏犹清”,傍晚和黎明总有相似之处,但傍晚的时候就结束了。
义山也曾将诗作制成信笺寄给他人,我记得的就有留得枯荷听雨声,枯荷,雨声呵,真叫人嗟叹不足了。雨水是洁净的么,怕也未必然吧。没有人在写信的时候真正需要一个收信人,K也只是感觉自己真的需要写信给别人,K又涂抹着中断了运笔,文字不能为绝望的生活理出一点头绪,也不能于情感有任何附丽,反倒是这一切污浊混沌起来。K甚至忍不住撕扯了面前的一张信纸,将它揉成团状。
一封没办法完成的信件是自相矛盾的,它不能和自己的概念和谐相处,一封没能寄出的信件却不然,它反而更接近信件的本质:我们已经几乎认定,人在写信的时候其实只需要自己,事实也的确如此。未寄出的信是和它自身的目的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体和他人、人的内心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每当我们认为自己在与别人交流的时候,或许我们仅仅是在和自己的内心做交流。K觉得自己需要向她澄清自己,虽然她或许全然也没有任何误解,她只是漠不关心而已。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总的来说,K确实是澄清着什么,虽然对象或许只是他自己。
随着团状信纸的再次平整,以上考量也逐渐显露在K的思维里了,他费了一番功夫,将皱巴巴的新的一张也装进信封当中,在最后一个信封表面写好收信人的名字,满腔的自怨自艾。
到了天光将云彩里的色彩驱散,烤干成白的发烫的形状时,K已经将几张信纸裁下来,工工整整的套上信封,涂上封蜡,仔细压平...
夹着一叠信封出门的时候,K并没有主动和路上的熟人打招呼,他的嘴唇因为慵懒和疲乏而干燥无味。抵达湖边的时候K已经耗尽了关于时间的观念,K把信封丢在地上,在茂盛的枯草丛中适意的坐下,两腿交叠在一起。湖水在湖面的尽处和天空蓝成一线,湖边的沙子里头有各种死去的贝类的残骸、破碎的网罟、断裂的桨、曾经负载过童谣的扁担:它也断裂了,但是翻转过来,给K一个纠结的背面。没有人在乎湖的前世今生,K感到一阵轻松。他站起身来,轻轻拍了拍屁股上的死草和泥土,四处收集起树枝和干燥的枯草,把他们堆积在信封的近旁。一个人在进行这一类劳作时,往往是无力面对广阔无垠的湖和田野的,他只有不停地埋着头,不去想象世界的宽广和空虚,重复就是这样往劳作中添加自身的惯性。
K的胳膊开始微微酸胀的时候,枯枝和干草已经成小丘状,K从口袋里掏出备好的火柴点燃了一束草,然后用它们引燃树枝。K从不抽烟的,他在购买信封时特意也买了一包火柴,随处可以买到打火机,抽烟的人随身会有,K不这么想,火柴象征着某种抉择,同时也表达着对打火机以及打火机背后的一系列产业链条经济关系的拒斥,K觉得自己必须显得是一贯的。现在他认为一切进行的还算顺利,也没有必要过早,于是他丢下手中的一切,转身望向了湖面。就在那一刹那,一阵空虚从饥饿的胃部上移到胸腔,并且和K自身的孱弱形成了某种共鸣,使得每一个毛孔都经历了一次震颤。那是来自水的召唤,对于生长在这里的K来说,湖泊就像海洋一样,是并列于天空的词汇,湖泊它永远在重新开始,而K自己,永远也不能再重新开始。
脱掉身上的所有衣物,一个猛子扎进湖水,K要将自己完全打湿。一番酣畅的游泳过后,K觉得自己至少再某些层面上被洗涤干净了。从湖泊中上岸的时候,K甚至决定给自己起一个新的名字。他想要起一个古典的名字,运用少数还具有一点命名功效的字眼。
思想容易使人饥饿,抑或思想不能避免人的饥饿,这两点弊端往往混淆在一起作为实用主义者对哲学家诟病的鹄的。K在水中消耗的体力加剧了胃部的空虚,他真是饥饿,甚至饥饿到不得不肉体上平静下来,他没办法想出一个新名字,所有的字眼都已经被蛀空了。他也不想再去管那些信封,也就是说他已经不在乎人和世界的关系了,在这一刻,他只是他自己,他和自己做斗争,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气息。
K后来就这样一直坐到晚上,逐渐变得虚弱。再后来,就消失了,没人再见到他,不过谁又曾经见过他。当我向一个朋友转述K的那个早晨和夜晚之间的事情时,他告诉我应该重新起一个名字,因为没有人叫K。可我实在想不到别的名字,我只有K,K也消失了以后,我就没有另外的人,我只等你来,好让我说完一个故事。
我也曾沐浴过初夏的阳光,可是事情并没有变得不一样。生活就像一叠装满了半截信件的白色信封,什么用处也派不上,而大海和湖泊一样,永远在重新开始。每当欢庆的时候,夜晚,人们在水边生起火堆,互相叫着名字,跳着,绕着圈。到了翌日早晨,热情褪去,就只剩下残存的树枝里,那一点微暗的火,在默默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