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坡尾的疍民文化
沙坡尾,老老老老的老厦门片区,曾经是繁华的港口,曾经生活着一群特殊的人——疍民,他们一辈子在船上鲜少上岸,被称为“漂着的人”、“海上吉普赛人”。
如果问厦门的文化在哪里?那么它在中山路的骑楼里,在鼓浪屿的建筑里,还在老厦港片区的渔船里……
老厦门人对海一点都不陌生,祖祖辈辈以海为生。靠海生存的厦门人对港湾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老厦门把思明南路从演武路至大生里铁路之间、靠海岸的地域叫做“厦门港”,厦门港最有灵气的地方当属沙坡尾和避风港。早期的厦门港是一湾弧形的海湾,呈月牙型,避风又宜居。在20世纪50年代,避风港最繁荣时曾经达到一两万人,渔船近4000条。
而今,繁华的景象落去,沙坡尾稀稀落落地停着些许破船。更多的疍民远离了大海,走进了都市人的生活。然而,曾经存在过的疍民文化仍然成为沙坡尾不断绵延的魅力所在。
这是与都市不相和谐的陋居,但是老厦门人就生活在这里,自得其乐,缓慢而悠闲。或许,你来了,才会懂。
![]() |
这才是真正的老厦门,留着海洋的痕迹。 |
如果问厦门的文化在哪里?那么它在中山路的骑楼里,在鼓浪屿的建筑里,还在老厦港片区的渔船里……
老厦门人对海一点都不陌生,祖祖辈辈以海为生。靠海生存的厦门人对港湾有着不一样的理解。老厦门把思明南路从演武路至大生里铁路之间、靠海岸的地域叫做“厦门港”,厦门港最有灵气的地方当属沙坡尾和避风港。早期的厦门港是一湾弧形的海湾,呈月牙型,避风又宜居。在20世纪50年代,避风港最繁荣时曾经达到一两万人,渔船近4000条。
而今,繁华的景象落去,沙坡尾稀稀落落地停着些许破船。更多的疍民远离了大海,走进了都市人的生活。然而,曾经存在过的疍民文化仍然成为沙坡尾不断绵延的魅力所在。
![]() |
沙坡尾也有春天 |
这是与都市不相和谐的陋居,但是老厦门人就生活在这里,自得其乐,缓慢而悠闲。或许,你来了,才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