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耕城乡互助社介绍
一 序
“绿耕城乡互助社”是在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与中大 -香港理大社工站支持下运作的社会企业。其成立得益于广州市民政局从化农村项目的启动,同时该项目也是广州市 2009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从化农村社会工作试点项目之一。绿耕城乡互助社也是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个枢纽,一个理想的承载体。它位于北京路 137号一座老式洋房的一楼和二楼。沿街的一楼为公平贸易店,售卖农村妇女手工艺品与有机生态食品,用品,二楼为博物馆兼社工沙龙,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与活动。两层楼的地板都有些年头了,斑驳的花纹透着历史沧桑感。中大社工或许也在创造着这样一种历史:由专业社工注册社会企业,召集一帮有心人与志愿者,采取“前店后村”的策略,将不被关注的偏远山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文化浓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村,将位于繁华都市的公平贸易店建设成为集公平交易,对话合作,公众教育,网络互助的阵地,推动城乡合作,和谐城乡关系,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发展。
二 社会问题 /机会
社会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加剧、社会问题的涌现及人民对生活质量
要求的提高已经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广东社会工作事业发展非常迅速,近年来许多城市每年都从政府层面针对一些急需发展的社会服务或解决的社会问题组织一批社会工作试点项目。希望通过试点项目总结经验,以后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得推广相关的社会工作服务。
广州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超大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和现代化程度已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在广州主城区经济腾飞的同时,一些边缘乡村(从化等)却日益边缘化和贫困化,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与广州建立“首善之区”的目标很不相称。
而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不仅能够对广州“首善之区”建设做出贡献,也能够为全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积累经验。
根据市政府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精神,广州市特别组织了一个农村社会工作的试点项目。以张和清老师为项目带头人的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因着理念的切合及务实的社工精神有幸成为广州市乃至全广东省唯一一个农村社会工作的试点。
本着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和关心边缘弱势群体的理念,项目老师最终选定位于从化市(广州下属)良口镇山区的长流村为项目实验村。2009年11月、12月两个月,项目工作人员对长流村所下属的五个自然村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需求评估。12月底,由项目老师与工作人员一起出台了调研报告和并结合项目理念和调研结果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之后广州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分别与广州市民政局、从化市民政局签订了项目实施协议,农村社会工作试点项目正式开启。
三 愿景和使命
绿耕城乡互助社的宗旨是搭建城乡互动的桥梁,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在自然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互助社鼓励村民不用农药、化肥,通过传统的农耕方式种植健康生态的农副产品;在日益关注食品健康的城市,通过开展环保、低碳等社区活动,促进城市居民对乡村传统健康生态食品的认识,为城乡居民直接互动搭建平台,一方面城市居民能够吃到放心、安全的绿色生态有机食品,体验到纯朴自然的乡土生活;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也能够通过种植无农药、无化肥的生态有机农副产品获得合理的报酬,支持农户可持续生产,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种植方式和乡土文化。从而达到城乡互惠互利。
绿耕城乡互助社倡导的理念: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和文化。口号是:社区支持三农,村民惠泽居民。
四 业务/商业模式
一、基本原则
1. 以社区为本,妇女为本,能力为本(优势视角)的原则,建立城乡合作组织。
2. 借助公平贸易或社会企业的组织运作模式,搭建起城乡合作的平台(建立城乡合作机制)。
3. 充分利用城乡合作的契机,倡导人类经济(生计),文化,环保良性循环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
4. 采取前店(城市窗口)后村(生产基地)的合作模式实现城乡居民的互惠互利。
5. 发育农村生产者专业合作社和城市消费者网络(会员制等),推动双方直接互动。
6. 倡导良心生产,良心消费和良心生态体验,促进信任生产,信任消费和信任生态体验。
二、工作策略
(一)生产合作社
1. 扎根村落,透过发育种养殖和刺绣等传统生产合作小组,推动组织向自主经营的专业合作社方向发展。
2. 推动合作组织致力于传统优良品种的种养殖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使生产者在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同时,自信心和身份认同得到提升。
3. 推动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机制,促使生产者具备“质量取胜”的精品意识。
(二)消费者网络
1. 在具体的城市社区或村庄举办大型城乡互动活动(见面会,议价会,交易会,体验营等),利用这些活动平台建立城市消费者网络,推动城市社区支持“三农”;
2. 参与合作伙伴举办的各类活动,乘机宣传理念,扩大城市消费者网络;
3. 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在城市公平贸易店或办事处不定期地开展小型聚会
(沙龙等),以此凝聚人气,发展会员;
五 社会影响
目前,绿耕城乡互助社有三个点,在云南平寨、四川映秀、广东从化三个村子。绿耕城乡互助社自2009年11月开始,已经在从化市良口镇仙娘溪、长岌、枫木塱、杨围、三丫塘等自然村依次展开,驻村工作员对各村进行了深入的前期调查和细致访谈,并依此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城乡互助生态体验游”和“农村妇女生态农副产品种植小组”是当前主推的两个具体项目内容,经过几个月的筹备,致力于发掘、保存当地本土文化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旧屋修缮计划、民宿小组顺利铺开。目前将重点建设城市社区支持网络,扎根社区,使得农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有机会和平台走到一起,促进城乡互动,加深彼此理解,真正实现良心生产、良心消费和公平贸易的美好愿景。
绿耕城乡互助社通过对当地居民公平贸易理念的倡导,对环境保护观念的宣传,以切实的精神服务于当地人们,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的调动更多的资源改善当地人们贫困的生活环境。从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支持,从而为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作了很好的准备。
六 现状与挑战
以绿耕城乡互助社为中心枢纽与窗口,互助社串联起三省三市三个城乡合作项目,推动社区支持“三农”,农民惠及居民的理念。这三个项目也可以看成三条纽带,分别链接着广东省从化市长流村与广州市,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金波村,小坪村与成都市,云南省师宗县平寨村与昆明市。每一个项目都在为“前店后村”而努力。
广州从化 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
长流村处于国家级森林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这里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民风淳朴,本土文化浓郁。但同时,一方面长流村人均耕地面积狭小(不足六分),经济作物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又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森林资源被国家严格保护),许多村民生活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推进,长流村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文化特色正在改变。要突破上述挑战和解决以上显示出的种种问题,互助社认为,突破困局的关键在于建立“公平贸易”和公众教育的平台。
所以该项目的总目标是以城乡合作,公平贸易为平台,采取“前店后村”的策略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社工理念指导下,通过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发育城乡合作组织,发掘优良农副产品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城乡合作,和谐城乡关系,化解“三农”问题,由此探索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
创始人 /团队
绿耕城乡互助社的创办人为古学斌老师、杨锡聪老师、张和清老师。其中张和清老师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现任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兼任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副会长等职务。张和清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和社区工作的本土化研究和实践。倡导并践行日常生活化的城乡合作社会运动及行动研究,教学及科研方向涉及社区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边缘群体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
绿耕法人代表为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闫红红,其具有七年多的社会工作学习和实践经验,擅长于灾害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社会企业运营等实务领域。
绿耕城乡互助社同时还有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裴谕新讲师,香港理工大学古学斌副教授、杨锡聪讲师,中国政法大学郭伟和副教授、中华女子学院杨静副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涛教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史铁尔教授等强大的督导阵容,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库。
组织名称:绿耕城乡互助社
网站地址: www.lvgeng.org
联系人: 闫红红
电话:020-83176563 18925145166
地址:广州市北京南路137号首层
“绿耕城乡互助社”是在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与中大 -香港理大社工站支持下运作的社会企业。其成立得益于广州市民政局从化农村项目的启动,同时该项目也是广州市 2009年社工人才队伍建设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从化农村社会工作试点项目之一。绿耕城乡互助社也是一个窗口,一个平台,一个枢纽,一个理想的承载体。它位于北京路 137号一座老式洋房的一楼和二楼。沿街的一楼为公平贸易店,售卖农村妇女手工艺品与有机生态食品,用品,二楼为博物馆兼社工沙龙,不定期举办各种讲座与活动。两层楼的地板都有些年头了,斑驳的花纹透着历史沧桑感。中大社工或许也在创造着这样一种历史:由专业社工注册社会企业,召集一帮有心人与志愿者,采取“前店后村”的策略,将不被关注的偏远山区建设成为环境优美,文化浓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村,将位于繁华都市的公平贸易店建设成为集公平交易,对话合作,公众教育,网络互助的阵地,推动城乡合作,和谐城乡关系,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发展。
二 社会问题 /机会
社会工作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加剧、社会问题的涌现及人民对生活质量
要求的提高已经走上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广东社会工作事业发展非常迅速,近年来许多城市每年都从政府层面针对一些急需发展的社会服务或解决的社会问题组织一批社会工作试点项目。希望通过试点项目总结经验,以后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得推广相关的社会工作服务。
广州作为中国发展最快的超大城市之一,经济总量和现代化程度已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在广州主城区经济腾飞的同时,一些边缘乡村(从化等)却日益边缘化和贫困化,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现状与广州建立“首善之区”的目标很不相称。
而这些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不仅能够对广州“首善之区”建设做出贡献,也能够为全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建设积累经验。
根据市政府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精神,广州市特别组织了一个农村社会工作的试点项目。以张和清老师为项目带头人的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因着理念的切合及务实的社工精神有幸成为广州市乃至全广东省唯一一个农村社会工作的试点。
本着社会工作“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和关心边缘弱势群体的理念,项目老师最终选定位于从化市(广州下属)良口镇山区的长流村为项目实验村。2009年11月、12月两个月,项目工作人员对长流村所下属的五个自然村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和需求评估。12月底,由项目老师与工作人员一起出台了调研报告和并结合项目理念和调研结果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之后广州中大社工服务中心分别与广州市民政局、从化市民政局签订了项目实施协议,农村社会工作试点项目正式开启。
三 愿景和使命
绿耕城乡互助社的宗旨是搭建城乡互动的桥梁,促进城乡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在自然和生态环境良好的乡村,互助社鼓励村民不用农药、化肥,通过传统的农耕方式种植健康生态的农副产品;在日益关注食品健康的城市,通过开展环保、低碳等社区活动,促进城市居民对乡村传统健康生态食品的认识,为城乡居民直接互动搭建平台,一方面城市居民能够吃到放心、安全的绿色生态有机食品,体验到纯朴自然的乡土生活;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也能够通过种植无农药、无化肥的生态有机农副产品获得合理的报酬,支持农户可持续生产,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种植方式和乡土文化。从而达到城乡互惠互利。
绿耕城乡互助社倡导的理念: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和文化。口号是:社区支持三农,村民惠泽居民。
四 业务/商业模式
一、基本原则
1. 以社区为本,妇女为本,能力为本(优势视角)的原则,建立城乡合作组织。
2. 借助公平贸易或社会企业的组织运作模式,搭建起城乡合作的平台(建立城乡合作机制)。
3. 充分利用城乡合作的契机,倡导人类经济(生计),文化,环保良性循环的可持续生活方式和生态文明。
4. 采取前店(城市窗口)后村(生产基地)的合作模式实现城乡居民的互惠互利。
5. 发育农村生产者专业合作社和城市消费者网络(会员制等),推动双方直接互动。
6. 倡导良心生产,良心消费和良心生态体验,促进信任生产,信任消费和信任生态体验。
二、工作策略
(一)生产合作社
1. 扎根村落,透过发育种养殖和刺绣等传统生产合作小组,推动组织向自主经营的专业合作社方向发展。
2. 推动合作组织致力于传统优良品种的种养殖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使生产者在获得合理劳动报酬的同时,自信心和身份认同得到提升。
3. 推动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机制,促使生产者具备“质量取胜”的精品意识。
(二)消费者网络
1. 在具体的城市社区或村庄举办大型城乡互动活动(见面会,议价会,交易会,体验营等),利用这些活动平台建立城市消费者网络,推动城市社区支持“三农”;
2. 参与合作伙伴举办的各类活动,乘机宣传理念,扩大城市消费者网络;
3. 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在城市公平贸易店或办事处不定期地开展小型聚会
(沙龙等),以此凝聚人气,发展会员;
五 社会影响
目前,绿耕城乡互助社有三个点,在云南平寨、四川映秀、广东从化三个村子。绿耕城乡互助社自2009年11月开始,已经在从化市良口镇仙娘溪、长岌、枫木塱、杨围、三丫塘等自然村依次展开,驻村工作员对各村进行了深入的前期调查和细致访谈,并依此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城乡互助生态体验游”和“农村妇女生态农副产品种植小组”是当前主推的两个具体项目内容,经过几个月的筹备,致力于发掘、保存当地本土文化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旧屋修缮计划、民宿小组顺利铺开。目前将重点建设城市社区支持网络,扎根社区,使得农村生产者与城市消费者有机会和平台走到一起,促进城乡互动,加深彼此理解,真正实现良心生产、良心消费和公平贸易的美好愿景。
绿耕城乡互助社通过对当地居民公平贸易理念的倡导,对环境保护观念的宣传,以切实的精神服务于当地人们,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充分的调动更多的资源改善当地人们贫困的生活环境。从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与支持,从而为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作了很好的准备。
六 现状与挑战
以绿耕城乡互助社为中心枢纽与窗口,互助社串联起三省三市三个城乡合作项目,推动社区支持“三农”,农民惠及居民的理念。这三个项目也可以看成三条纽带,分别链接着广东省从化市长流村与广州市,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金波村,小坪村与成都市,云南省师宗县平寨村与昆明市。每一个项目都在为“前店后村”而努力。
广州从化 广州市中大社工服务中心
长流村处于国家级森林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这里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民风淳朴,本土文化浓郁。但同时,一方面长流村人均耕地面积狭小(不足六分),经济作物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又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森林资源被国家严格保护),许多村民生活困难;另一方面,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推进,长流村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浓郁的文化特色正在改变。要突破上述挑战和解决以上显示出的种种问题,互助社认为,突破困局的关键在于建立“公平贸易”和公众教育的平台。
所以该项目的总目标是以城乡合作,公平贸易为平台,采取“前店后村”的策略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社工理念指导下,通过运用整合的社会工作方法发育城乡合作组织,发掘优良农副产品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城乡合作,和谐城乡关系,化解“三农”问题,由此探索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模式。
创始人 /团队
绿耕城乡互助社的创办人为古学斌老师、杨锡聪老师、张和清老师。其中张和清老师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现任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华南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并兼任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副会长等职务。张和清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农村和社区工作的本土化研究和实践。倡导并践行日常生活化的城乡合作社会运动及行动研究,教学及科研方向涉及社区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边缘群体社会工作、灾害社会工作。
绿耕法人代表为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硕士毕业生闫红红,其具有七年多的社会工作学习和实践经验,擅长于灾害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社会企业运营等实务领域。
绿耕城乡互助社同时还有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裴谕新讲师,香港理工大学古学斌副教授、杨锡聪讲师,中国政法大学郭伟和副教授、中华女子学院杨静副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涛教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史铁尔教授等强大的督导阵容,为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智力资源库。
组织名称:绿耕城乡互助社
网站地址: www.lvgeng.org
联系人: 闫红红
电话:020-83176563 18925145166
地址:广州市北京南路137号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