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己”,知己
每个人在欣赏作品的时候,都有属于自己的口味,《知己》这部剧就非常适合我的口味。我所欣赏的,有三样:一是有范儿,二是有文化,三是有思想。
这三样,这部剧占全了。我重点想说的是第三样,有意思的东西总要留在最后,前两条你懒得看可以不看。
先说有范儿。首先我很想先夸夸这部戏的演员。这部戏里,归了包堆,称得上是腕儿的只有冯远征一人。冯远征演得非常棒自不必说,看完之《知己》之后,我发现他的实际能量比我们在电视剧电影中看到的冯远征要强大得多得多。此外,每位演员的演出都很出色。两个多小时的一部戏,我一个纰漏也没有发现,表演方面,堪称完美。
顾贞观,有范儿。顾贞观是典型的传统读书人,非常非常类型化的角色。这种角色,感情少了,就没了魂儿,行尸走肉;感情过了,气场就乱了,矫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这部戏里,顾贞观的情尤其是复杂而深邃,但是光有情不行,读书人又得发乎情止乎礼,止乎礼还不行,自己的那份固执还不能丢,没了那份固执便没了书生意气,固执里还得带些无奈,无奈里还得带着些自嘲,自嘲中又得透着点苍凉,苍凉里还得有几分说不出的东西,那就是气,书生气,说不清道不明。顾贞观的这个最说不出道不明的东西,编剧给写出来了,冯远征给演出来了,观众大呼过瘾。
其他人,甚至那些不那么重要的角色,也很有范儿。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开场时及尾声的四位茶客,有范儿:爷范儿,北京范儿,八旗子弟范儿。他们不是关键人物,与整个剧情的关系也并不大。但是在这部戏里,需要这几位茶客来为吴兆骞形象的展现做铺垫,所以,少了他们也不行。这四位茶客,举手投足里,就带着那么一份劲儿,跟他们自己的形象非常契合。有个细节,他们每一次行礼时身子弯下的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与剧情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这四个人的表现机会并不多,而且角色身份也差不多,但是观众偏还能在这不多的表现里看出几个角色的个性来。足见人艺团队的功力。此外,我个人还很欣赏演明珠的那位不知名的老演员,颇有明珠的架子。演纳兰性德的演员,声音非常好听,他很年轻,我猜他会成腕儿。
再说有文化。这部戏是一部标准的文人戏,古典文艺气息非常之浓厚,引经据典相当之多。整部剧,简直就像一首诗。中国古代诗歌,它拥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它并不直接告诉你什么,它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装在意象里,每个意象都是千年来文人圈子里形成一种暗语。一首好诗,讲究的就是含蓄,它把意象给了你,剩下的你就自个悟吧,至于你能悟到多少,就看你对这个文人精英圈子里的暗语掌握到了什么程度。诗歌妙就妙在那些没写出来的暗语里,这是文人们的默契。无疑,《知己》的编剧郭启宏是很懂这个道理的,他也随着这套语言体系,东西都藏在里面,各位观众,自个悟吧。此外,我表示很钦佩郭启宏在古代文学及清史方面的造诣。通常认为,诗的高峰在唐,词的高峰在宋,到了清,诗词都已是强弩之末,而郭启宏对这个普遍不受重视的领域有如此丰富之了解,我辈当惭愧。
下面该说我最想说一点了:有思想。前面写的都是闲话,本文正式从此处开始。
事实上,这部剧的故事不复杂,就是一个朋友帮另一个朋友的故事,正如剧名《知己》。但是,这部戏表现远远不止友谊这么简单,如果故事仅到“知己”为止了,那么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剧名虽然符合剧的故事,但是却不符合和这部剧最终所表达的。
《知己》从某种意义上很像的《原野》。故事前百分之八十都是主人公在费尽心力地去努力做什么事情,在最后百分之二十里,主人公终于做到了,但是,却发现自己反而陷入了一种虚无之中。这就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最常见的体现,人们开始关注完成之后的事情,并且开始知道完成之后并不见得比完成之前好。
顾贞观当吴兆骞是知己,努力营救,然而,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知己终于被救回来了,但是,却不再是知己了。人,总是会变化的。我们知道有的人是自己的朋友,但是我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才算是朋友,或者说,为什么他是我的朋友而别人不是?
那么,什么才算是朋友呢?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来看,一个人之所以是我的朋友,应当是因为某个特定的原因,把他和我联系了起来,我们成为了互相之间不可替代的。因此,朋友,应该不只是能在一起玩儿的人,因为每个人都能和你玩儿,如果这就是朋友,一个人能否成为你的朋友就会完全出于偶然,这似乎亵渎了“朋友”这个词;朋友,应该也不只是能给我提供帮助的人,因为,出于功利目的交到的朋友,也不是真朋友。那么,朋友的标准,似乎只剩下了这一条:他懂我。这样就把朋友的概念给神化了,仿佛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使得两个不同的人能有连在一起的心,终于,朋友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出于功利,而是因为有种神奇的力量使得他懂我我懂他,这样,我们才拥有了一个纯粹而精神化的朋友概念,这一直是文人们(当然也有很多非文人)所追求的。我们也管这种朋友叫“知己”。其他的朋友可以用“酒肉”“狐狗”之类的词来修饰,“知己”却不能。
但是,我们发现“知己”里隐藏着一个大陷阱。人是不断变化的,过去懂你的人,现在不一定懂你,现在懂你的人,将来也不见得懂你,事实上,你也不见得就一直懂他。世界上最老套的台词就是:“你……你……你变了!!”,其实变的又何止是“你”,万物皆变化,所谓“诸行无常”。那么,这个最终并不“知己”的人,到底是不是你的知己?这就好像那个古老的哲学故事一样:一艘船,不断更换零件,直到换到没有一个零件是开始时的零件,那么,这艘船跟原来那艘船,还是同一条船吗?
对知己的探讨,是本剧的第一重境界。而对知己分子和权力的关系的探讨,则是本剧的的第二重境界。
故事起源于权力对知识分子的一次打压:吴兆骞因牵扯科场舞弊案蒙冤入狱。看到后面我们发现,其实皇帝也并不是很肯定他就一定犯了罪(否则的话也就救不回来了),只是已经判了流放,不想承认错误而已,因此就把他扔宁古塔懒得管了。这里我们看到了,权力对于知识的一种轻视,一种漫不经心,你是死是活,我无所谓。不是说康熙皇帝求贤若渴吗?怎么会这么不重视知识分子呢?其实不是不重视知识分子,可是知识分子不只你吴兆骞一个,流放一个,还有一堆,而权力只有我有。所以,归根到底还是知识分子求着权力,而对于权力来说,知识分子只是用来利用的而已。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大概是世界上最差的一种职业,因为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无论你的路是怎么走的,终点必定是悲剧。要么,你考他娘的科举走他娘的仕途;要么,你学陶渊明们当隐士,去他娘的。隐士可不好当,家徒四壁是难免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物质生活肯定差,而且,陶渊明们的那份潇洒飘逸,多半是装的。所有的隐士都是因为理想实现不了,官场太黑暗之类的愿意才归隐山林的,即便你归隐后成了名人,你的理想该实现不了还实现不了,官场该黑暗还黑暗,你只是一个不那么潇洒的失败了的逃兵而已。而如果你不打算逃避,那么,你有很大的可能会为一个考试付出自己的一生然后没考上。即便考中了,当大官了,你要面对的还是那个黑暗的官场。学了几十年的道德文章全都不好使了。你要么坚持仁义忠信直言进谏,要么随波逐流近墨者黑。前者的结局是贬官、流放、死,后者的结局是传道者背叛了自己的道,即便运气好没有被后人发现背上千古骂名,后一个自己否定前一个自己,也是人生中的大悲痛。无论如何,都不好。
在《知己》中,顾贞观敢说自己不想考取功名,他是纯爷们,在那个时代,他作为知识分子竟能不向权贵低头。但是最终他还是低头了,因为他发现,要想洗去吴兆骞的冤屈,只有让皇帝改变主意这一个办法,而想让皇帝改变主意,得通过明珠才能做到。明珠代表的,就是权力。知识分子想要抵抗权力,所依靠的,竟然还是权力本身。剧中纳兰性德曾经建议顾贞观讨好安总管来影响明珠,顾贞观坚决不同意,因为安总管是奴才,他不屑。但是,相对于皇帝来说,明珠就不是奴才吗?顾贞观所做的一切,实质上就是讨好明珠来影响皇帝。看上去很不一样,其实都是对权力的妥协。
顾贞观是使这个案子发生变化的起始力量,但绝对不是决定力量。真正救了吴兆骞的,是明珠、是徐乾学、是纳兰性德,甚至归根到底是那个在剧中从没出现过的皇帝,说白了,是权力。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尴尬,他们本来最想也最应该成事,但却最没能力成事。有力量的只有权力,你要么依附要么不依附,而无论你怎么选择,权力本身不会受损。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来的悲剧。
本剧的第三重境界,则是一个关于“活着”的问题。
当你只能在“英勇地死去”和“卑贱地活着”里选一个时,你会选哪个?这几乎是人类社会中所有问题里最难回答的一个。剧中,吴兆骞选择了第二个,他终于熬到了自己活着从宁古塔回来,但是,回来的他已经不是那个铁骨铮铮的才子了,变成了一个猥琐卑贱的奴才,成了人们鄙视的对象。
顾贞观也鄙视他,但是,在整部剧的最后的最后,在城门关上前那一刻,顾贞观对茶客们说,毕竟我们都没到过宁古塔,我们都没经历过吴兆骞经历过的。说这些时,他一脸落寞,苍凉。其实,顾贞观就没下过跪吗?也下过,但是他是为吴兆骞而下跪,因此他得了美名。而吴兆骞是为自己而下,他就得了贱民。儒家的荣耻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或许,顾贞观最终还是原谅了吴兆骞。我们都没到那个不得不选择的时候,我们说它是难题,因为我们也真的不敢保证自己就一定选那个我们认为应该选的答案。
第四重境界:人与现实世界。这就是深藏在这部剧里的那种关系,那种我们每个人都逃不掉的东西。在一段友谊里,甚至是任何一种关系里,与你相对的那个人就是你的现实世界。如果你是一个知识分子,那么权力就是你的现实世界。你想活着,但是“英勇地死去”还是“卑贱的活着”的二难选择就是你的现实世界。每一个人,都被深深的钉死在现实世界里,它就是你所处的环境,它改变着你,它摧残着你,它骄傲地对着你咆哮,它看着你痛苦地呻吟,它就是你的地狱。而你,想要改变却也总是无法改变,哪怕你所渴望并为之努力的最终实现了,你还是会陷入虚无。一切似乎都结束了,一切又都没结束。
关城门了,顾贞观又该到何处去?
这三样,这部剧占全了。我重点想说的是第三样,有意思的东西总要留在最后,前两条你懒得看可以不看。
先说有范儿。首先我很想先夸夸这部戏的演员。这部戏里,归了包堆,称得上是腕儿的只有冯远征一人。冯远征演得非常棒自不必说,看完之《知己》之后,我发现他的实际能量比我们在电视剧电影中看到的冯远征要强大得多得多。此外,每位演员的演出都很出色。两个多小时的一部戏,我一个纰漏也没有发现,表演方面,堪称完美。
顾贞观,有范儿。顾贞观是典型的传统读书人,非常非常类型化的角色。这种角色,感情少了,就没了魂儿,行尸走肉;感情过了,气场就乱了,矫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这部戏里,顾贞观的情尤其是复杂而深邃,但是光有情不行,读书人又得发乎情止乎礼,止乎礼还不行,自己的那份固执还不能丢,没了那份固执便没了书生意气,固执里还得带些无奈,无奈里还得带着些自嘲,自嘲中又得透着点苍凉,苍凉里还得有几分说不出的东西,那就是气,书生气,说不清道不明。顾贞观的这个最说不出道不明的东西,编剧给写出来了,冯远征给演出来了,观众大呼过瘾。
其他人,甚至那些不那么重要的角色,也很有范儿。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开场时及尾声的四位茶客,有范儿:爷范儿,北京范儿,八旗子弟范儿。他们不是关键人物,与整个剧情的关系也并不大。但是在这部戏里,需要这几位茶客来为吴兆骞形象的展现做铺垫,所以,少了他们也不行。这四位茶客,举手投足里,就带着那么一份劲儿,跟他们自己的形象非常契合。有个细节,他们每一次行礼时身子弯下的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都与剧情的发展息息相关的。这四个人的表现机会并不多,而且角色身份也差不多,但是观众偏还能在这不多的表现里看出几个角色的个性来。足见人艺团队的功力。此外,我个人还很欣赏演明珠的那位不知名的老演员,颇有明珠的架子。演纳兰性德的演员,声音非常好听,他很年轻,我猜他会成腕儿。
再说有文化。这部戏是一部标准的文人戏,古典文艺气息非常之浓厚,引经据典相当之多。整部剧,简直就像一首诗。中国古代诗歌,它拥有自己的语言体系,它并不直接告诉你什么,它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装在意象里,每个意象都是千年来文人圈子里形成一种暗语。一首好诗,讲究的就是含蓄,它把意象给了你,剩下的你就自个悟吧,至于你能悟到多少,就看你对这个文人精英圈子里的暗语掌握到了什么程度。诗歌妙就妙在那些没写出来的暗语里,这是文人们的默契。无疑,《知己》的编剧郭启宏是很懂这个道理的,他也随着这套语言体系,东西都藏在里面,各位观众,自个悟吧。此外,我表示很钦佩郭启宏在古代文学及清史方面的造诣。通常认为,诗的高峰在唐,词的高峰在宋,到了清,诗词都已是强弩之末,而郭启宏对这个普遍不受重视的领域有如此丰富之了解,我辈当惭愧。
下面该说我最想说一点了:有思想。前面写的都是闲话,本文正式从此处开始。
事实上,这部剧的故事不复杂,就是一个朋友帮另一个朋友的故事,正如剧名《知己》。但是,这部戏表现远远不止友谊这么简单,如果故事仅到“知己”为止了,那么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剧名虽然符合剧的故事,但是却不符合和这部剧最终所表达的。
《知己》从某种意义上很像的《原野》。故事前百分之八十都是主人公在费尽心力地去努力做什么事情,在最后百分之二十里,主人公终于做到了,但是,却发现自己反而陷入了一种虚无之中。这就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最常见的体现,人们开始关注完成之后的事情,并且开始知道完成之后并不见得比完成之前好。
顾贞观当吴兆骞是知己,努力营救,然而,很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知己终于被救回来了,但是,却不再是知己了。人,总是会变化的。我们知道有的人是自己的朋友,但是我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才算是朋友,或者说,为什么他是我的朋友而别人不是?
那么,什么才算是朋友呢?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来看,一个人之所以是我的朋友,应当是因为某个特定的原因,把他和我联系了起来,我们成为了互相之间不可替代的。因此,朋友,应该不只是能在一起玩儿的人,因为每个人都能和你玩儿,如果这就是朋友,一个人能否成为你的朋友就会完全出于偶然,这似乎亵渎了“朋友”这个词;朋友,应该也不只是能给我提供帮助的人,因为,出于功利目的交到的朋友,也不是真朋友。那么,朋友的标准,似乎只剩下了这一条:他懂我。这样就把朋友的概念给神化了,仿佛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使得两个不同的人能有连在一起的心,终于,朋友不是出于偶然,也不是出于功利,而是因为有种神奇的力量使得他懂我我懂他,这样,我们才拥有了一个纯粹而精神化的朋友概念,这一直是文人们(当然也有很多非文人)所追求的。我们也管这种朋友叫“知己”。其他的朋友可以用“酒肉”“狐狗”之类的词来修饰,“知己”却不能。
但是,我们发现“知己”里隐藏着一个大陷阱。人是不断变化的,过去懂你的人,现在不一定懂你,现在懂你的人,将来也不见得懂你,事实上,你也不见得就一直懂他。世界上最老套的台词就是:“你……你……你变了!!”,其实变的又何止是“你”,万物皆变化,所谓“诸行无常”。那么,这个最终并不“知己”的人,到底是不是你的知己?这就好像那个古老的哲学故事一样:一艘船,不断更换零件,直到换到没有一个零件是开始时的零件,那么,这艘船跟原来那艘船,还是同一条船吗?
对知己的探讨,是本剧的第一重境界。而对知己分子和权力的关系的探讨,则是本剧的的第二重境界。
故事起源于权力对知识分子的一次打压:吴兆骞因牵扯科场舞弊案蒙冤入狱。看到后面我们发现,其实皇帝也并不是很肯定他就一定犯了罪(否则的话也就救不回来了),只是已经判了流放,不想承认错误而已,因此就把他扔宁古塔懒得管了。这里我们看到了,权力对于知识的一种轻视,一种漫不经心,你是死是活,我无所谓。不是说康熙皇帝求贤若渴吗?怎么会这么不重视知识分子呢?其实不是不重视知识分子,可是知识分子不只你吴兆骞一个,流放一个,还有一堆,而权力只有我有。所以,归根到底还是知识分子求着权力,而对于权力来说,知识分子只是用来利用的而已。
在中国做知识分子大概是世界上最差的一种职业,因为无论你的起点在哪里,无论你的路是怎么走的,终点必定是悲剧。要么,你考他娘的科举走他娘的仕途;要么,你学陶渊明们当隐士,去他娘的。隐士可不好当,家徒四壁是难免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物质生活肯定差,而且,陶渊明们的那份潇洒飘逸,多半是装的。所有的隐士都是因为理想实现不了,官场太黑暗之类的愿意才归隐山林的,即便你归隐后成了名人,你的理想该实现不了还实现不了,官场该黑暗还黑暗,你只是一个不那么潇洒的失败了的逃兵而已。而如果你不打算逃避,那么,你有很大的可能会为一个考试付出自己的一生然后没考上。即便考中了,当大官了,你要面对的还是那个黑暗的官场。学了几十年的道德文章全都不好使了。你要么坚持仁义忠信直言进谏,要么随波逐流近墨者黑。前者的结局是贬官、流放、死,后者的结局是传道者背叛了自己的道,即便运气好没有被后人发现背上千古骂名,后一个自己否定前一个自己,也是人生中的大悲痛。无论如何,都不好。
在《知己》中,顾贞观敢说自己不想考取功名,他是纯爷们,在那个时代,他作为知识分子竟能不向权贵低头。但是最终他还是低头了,因为他发现,要想洗去吴兆骞的冤屈,只有让皇帝改变主意这一个办法,而想让皇帝改变主意,得通过明珠才能做到。明珠代表的,就是权力。知识分子想要抵抗权力,所依靠的,竟然还是权力本身。剧中纳兰性德曾经建议顾贞观讨好安总管来影响明珠,顾贞观坚决不同意,因为安总管是奴才,他不屑。但是,相对于皇帝来说,明珠就不是奴才吗?顾贞观所做的一切,实质上就是讨好明珠来影响皇帝。看上去很不一样,其实都是对权力的妥协。
顾贞观是使这个案子发生变化的起始力量,但绝对不是决定力量。真正救了吴兆骞的,是明珠、是徐乾学、是纳兰性德,甚至归根到底是那个在剧中从没出现过的皇帝,说白了,是权力。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尴尬,他们本来最想也最应该成事,但却最没能力成事。有力量的只有权力,你要么依附要么不依附,而无论你怎么选择,权力本身不会受损。这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来的悲剧。
本剧的第三重境界,则是一个关于“活着”的问题。
当你只能在“英勇地死去”和“卑贱地活着”里选一个时,你会选哪个?这几乎是人类社会中所有问题里最难回答的一个。剧中,吴兆骞选择了第二个,他终于熬到了自己活着从宁古塔回来,但是,回来的他已经不是那个铁骨铮铮的才子了,变成了一个猥琐卑贱的奴才,成了人们鄙视的对象。
顾贞观也鄙视他,但是,在整部剧的最后的最后,在城门关上前那一刻,顾贞观对茶客们说,毕竟我们都没到过宁古塔,我们都没经历过吴兆骞经历过的。说这些时,他一脸落寞,苍凉。其实,顾贞观就没下过跪吗?也下过,但是他是为吴兆骞而下跪,因此他得了美名。而吴兆骞是为自己而下,他就得了贱民。儒家的荣耻观,深深地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或许,顾贞观最终还是原谅了吴兆骞。我们都没到那个不得不选择的时候,我们说它是难题,因为我们也真的不敢保证自己就一定选那个我们认为应该选的答案。
第四重境界:人与现实世界。这就是深藏在这部剧里的那种关系,那种我们每个人都逃不掉的东西。在一段友谊里,甚至是任何一种关系里,与你相对的那个人就是你的现实世界。如果你是一个知识分子,那么权力就是你的现实世界。你想活着,但是“英勇地死去”还是“卑贱的活着”的二难选择就是你的现实世界。每一个人,都被深深的钉死在现实世界里,它就是你所处的环境,它改变着你,它摧残着你,它骄傲地对着你咆哮,它看着你痛苦地呻吟,它就是你的地狱。而你,想要改变却也总是无法改变,哪怕你所渴望并为之努力的最终实现了,你还是会陷入虚无。一切似乎都结束了,一切又都没结束。
关城门了,顾贞观又该到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