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与消费观
昨天,维舟发表了一篇名叫《我为什么不想用微博》的日记。其实早前自己也曾想写一篇类似的东西,并不是想证明什么,只是想等年纪大了,回想这段时光时,能很清楚的帮自己记起当时为什么不用“微博”,不换手机或者其他。既然现在维舟已经写过了,并且自己也大致同意他的观点,所以就不再累述了。就谈谈一点不同的观点吧。
对于微博,我并不讨厌,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它可能是先进思想的现实体现。(ex:微博的随意性,琐碎性构成了一个不完整的就“浏览微博”本身的意义,而每篇微博可能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对微博另一个角度的认知是它是用一种形式来规范,但底层表现出是其他形式。)至于为什么不用微博,我想大多是因为不太喜欢微博的运营模式,并不是反对它做广告,只是有些模式看起来都不是很诚恳,你不知道哪天就掉进了一个“人为炒作”的事件里,这是我最不愿看见的事,我会觉得自己像只猴子。还有就是可能已经习惯了在豆瓣上写日志了。
对于换手机之类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碰到了和维舟一样的尴尬,只是觉得自己做的稍微有点刻意。我是把一个所谓的“多功能手机”换成了一个只能打电话,接发短信和闹铃的手机。周围的同事也时常问我,为什么不索性换个iphone?我回答大多是没钱换,大伙也就不再问下去了。其实关于手机之类的事我想说的很多,但碍于一些无形的东西又不能解释的很清楚。我不知道乔布斯当时推出iphone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想法,但就iphone的设计来看,他提倡的应该是一种微模主义的理念,这与iphone本身的“多功能”视乎又是矛盾的。好吧,乔布斯其实只是想做一个既外观时尚又功能繁多的手机,处于商业性的考虑(占了很大一块)和为了弥补理念上的一些矛盾,他在机器的操作性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在我看来,这是件很中庸的事,我并不反对苹果,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我还用着ipod和mac,但我不觉得用苹果能代表什么。
对于维舟的文章,我现在倒觉得他说的不只是微薄,手机和汽车那么多,而是一种对现代社会人群消费观的一种反思。
用不用微薄,换不换手机,买不买汽车其实都无所谓,主要是讨论大伙为什么要用微薄,换手机,买汽车?我暂且把它分为三种可能:A,确实要买;B,大伙买所以我也买;C,随性而买,没受到外界影响。如果其中A和C能占购买比例50%左右(这个数字很保守),那就是说购买者中有一半的人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羊群效应”。有个故事,一个德国“化学”老师在一间大教室里向学生门展示自己的新“研究成果”,一瓶“强挥发性的”药水,为了测试药水的挥发性他要求学生们一旦闻道有异样的味道就举手,他来计算时间。结果,不多会大家都陆陆续续的举手了。其实,这是个心理学老师做的一个“羊群效应”的实验,他手里拿的是无色无味的蒸馏水。教室里也根本没有味道,当你看到同学都举手的时候,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即使你没有闻到味道也会把手举起来,这时如果有同学还是不举手,旁边的人大多会疑惑的问他:“你难道没闻到吗?”人会跟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显然这种效应早已渗透到经济领域,并且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这种观念还是有积极的一面的,它至少可以促进消费,扩大GDP之类。
总结维舟的文章,消费要从自身的需求上去考量,我的补充是不管是刚性需求或者从众心理,做之前还是最好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去做。
PS:维舟这文章幸好是发在豆瓣上,要是放在微博或者几大博客里,估计早已被“枪手”打的体无完肤了。
对于微博,我并不讨厌,甚至有时候还会觉得它可能是先进思想的现实体现。(ex:微博的随意性,琐碎性构成了一个不完整的就“浏览微博”本身的意义,而每篇微博可能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对微博另一个角度的认知是它是用一种形式来规范,但底层表现出是其他形式。)至于为什么不用微博,我想大多是因为不太喜欢微博的运营模式,并不是反对它做广告,只是有些模式看起来都不是很诚恳,你不知道哪天就掉进了一个“人为炒作”的事件里,这是我最不愿看见的事,我会觉得自己像只猴子。还有就是可能已经习惯了在豆瓣上写日志了。
对于换手机之类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我碰到了和维舟一样的尴尬,只是觉得自己做的稍微有点刻意。我是把一个所谓的“多功能手机”换成了一个只能打电话,接发短信和闹铃的手机。周围的同事也时常问我,为什么不索性换个iphone?我回答大多是没钱换,大伙也就不再问下去了。其实关于手机之类的事我想说的很多,但碍于一些无形的东西又不能解释的很清楚。我不知道乔布斯当时推出iphone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想法,但就iphone的设计来看,他提倡的应该是一种微模主义的理念,这与iphone本身的“多功能”视乎又是矛盾的。好吧,乔布斯其实只是想做一个既外观时尚又功能繁多的手机,处于商业性的考虑(占了很大一块)和为了弥补理念上的一些矛盾,他在机器的操作性上做了很大的改进。在我看来,这是件很中庸的事,我并不反对苹果,反而在日常生活中我还用着ipod和mac,但我不觉得用苹果能代表什么。
对于维舟的文章,我现在倒觉得他说的不只是微薄,手机和汽车那么多,而是一种对现代社会人群消费观的一种反思。
用不用微薄,换不换手机,买不买汽车其实都无所谓,主要是讨论大伙为什么要用微薄,换手机,买汽车?我暂且把它分为三种可能:A,确实要买;B,大伙买所以我也买;C,随性而买,没受到外界影响。如果其中A和C能占购买比例50%左右(这个数字很保守),那就是说购买者中有一半的人是受到了外界的影响。
这让我想起了“羊群效应”。有个故事,一个德国“化学”老师在一间大教室里向学生门展示自己的新“研究成果”,一瓶“强挥发性的”药水,为了测试药水的挥发性他要求学生们一旦闻道有异样的味道就举手,他来计算时间。结果,不多会大家都陆陆续续的举手了。其实,这是个心理学老师做的一个“羊群效应”的实验,他手里拿的是无色无味的蒸馏水。教室里也根本没有味道,当你看到同学都举手的时候,心理会产生微妙的变化,即使你没有闻到味道也会把手举起来,这时如果有同学还是不举手,旁边的人大多会疑惑的问他:“你难道没闻到吗?”人会跟随大众所同意的,自己并不会思考事件的意义。
显然这种效应早已渗透到经济领域,并且还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这种观念还是有积极的一面的,它至少可以促进消费,扩大GDP之类。
总结维舟的文章,消费要从自身的需求上去考量,我的补充是不管是刚性需求或者从众心理,做之前还是最好弄明白自己为什么去做。
PS:维舟这文章幸好是发在豆瓣上,要是放在微博或者几大博客里,估计早已被“枪手”打的体无完肤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