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医案与反思
2011-6-4
晨起发现喉中有异物感,梗梗然,咳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不痛,不痒。无发热恶寒,无口干口苦,纳眠可,大便稍黏腻,小便正常。舌尖偏红,苔薄白,左脉细,右脉濡滑。
6-4 晚处方,22时服药:
半夏10g 厚朴 10g 茯苓 15g 生姜3片 白术12g 苏叶 6g 杏仁10g
丹参9g 枳实 10g 桔梗 10g 甘草9g 岗梅根15g 牛蒡子6g
服药后15分钟即嗳气两口,半小时后矢气一次,咽喉觉得舒服。一个小时后继续服剩下一碗,服药后亦嗳气矢气,并排便一次,便质稍硬。咽喉舒适,欲睡。但无法入睡,渐觉腹中胀气,隐隐疼痛,辗转反侧,无法排气或大便。曾有打喷嚏,有粘稠清鼻涕。后至凌晨3时才因疲倦勉强入睡。
2011-6-5
晨7时醒来后排矢气一次,腹胀尽消,咽喉异物感消失。但觉四肢酸痛无力,关节尤甚,倦怠。不欲吃早餐,仅喝少量白粥。10时左右觉得头两侧、后部疼痛,颈背部疼痛。眼花无力,两胁发胀,欲睡。舌红苔黄。并无测体温,但家人反映额头热,不恶寒,但不喜欢吹风扇。模糊中已经不记得脉象。
处方:
柴胡 12g 黄芩5g 半夏5g 干姜 3g 党参 10g 大枣2枚 甘草5g
白术 10g 葛根15g 苍耳子5g
中午1时服药,药后20分钟开始汗出,后背为多,汗后稍舒服,继续睡觉。
下午5时再次服药,亦汗出如前,精神转好,头痛已消,食欲稍增,可吃米粉。
晚上10点开始咳嗽,声粗,可咳出黄稠痰液。
2011-6-6
诸证皆除,唯余咳嗽,吐黄痰,咳出颇顺畅。大便稍黏腻,胃口稍好,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本不欲服药,家人嘱开善后处方:
芦根30g 桑叶 10g 桔梗15g 甘草8g 竹茹 15g 瓜蒌皮 10g
黄芪 10g 干姜 3g 丹参 9g 藿香(后下)6g
服药两次,咳嗽更易,黄痰变稀。
2011-6-7
咽喉微痒,仍有咳嗽,痰色淡黄,痰量减少,饮食正常,大便量多。先作观察,不予服药。
反思:
1 本以为咽喉异物感应该是上呼吸道的问题,但无痛无痒,无咳嗽,无表证,本不欲治理。但觉喉中梗梗然十分难受,后突然想起金匮的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症状相似,故想处一剂试试。合用白术,枳实是因为平常大便不甚顺畅,黏腻。加桔梗汤是因为考虑到可能会发展成咽痛,故提前合用。岗梅根与牛蒡子则是对症用药,思路源于温病学张xx老师。
2 反观整个病程,咽喉异物感应该不是梅核气,是感冒初起的征兆。但服用半夏厚朴汤效果甚好。不知该做如何解释。
3 第一方整个方降力甚强,半夏,厚朴,枳实,杏仁均是降药,个人体会服药后肠蠕动十分剧烈,腹中胀气感十分强烈。由此可测知若加入大黄,做承气汤,则通降之力更强。药量虽然不多,但是其配伍实在精当。顿时明白邢斌老师讲的“精确处方”与“模糊处方”的区别。药物的“天然良性配伍”作用竟能如此强大。
4 表证未起,无里证,不可莽用攻下,否则徒伤胃气。脾胃虚弱之人,调整气机升降时应顾护中焦之气,不可升降太甚,宜缓缓调整。
5 第二方针对的是太阳病、少阳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因以化热,惧桂枝过于温热,故解太阳用葛根,苍耳子。因有背痛,用葛根甚佳。而苍耳子能通督脉,正好治头痛、背痛。想法源于温病张xx老师的导师,已故刘仕昌教授。加干姜,白术是因为脾胃素虚,胃纳差。祝味菊有言,辅助体力,始终应用温,故少佐干姜。
6 第二方服后汗出甚畅,则毫无预料。4月份曾服一剂桂枝加葛根汤,汗出颇畅,但未曾料想小柴胡加葛根也能有如此效果。近日看到章次公说:太阳表邪化热,将转阳明之时,其重要关键即在葛根。尔时之葛根,诚有举足轻重之势。所以医工懂得葛根之效用,则温病迎刃而解。曾用葛根,感觉葛根清凉,服后口中津液甚足。当舌红苔薄黄而又还有表证未解之时,加用葛根,既能帮助发汗,又能生津液,正是太阳转阳明之时的要药。
7 第三方的思路是帮助化痰祛痰,并稍微扶正。不过开得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8 经方用得好效如浮鼓,用不好则容易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真如强弓硬弩。使用经方,更觉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其用方之准,实系以多年的功力为根底,才能将经方运用自如。深感敬佩。
9 杏林菜鸟,给自己用方,也不知道方子是否合适,或有更加好的方子,希望同道们指教交流。
晨起发现喉中有异物感,梗梗然,咳之不出,吞之不下,但不痛,不痒。无发热恶寒,无口干口苦,纳眠可,大便稍黏腻,小便正常。舌尖偏红,苔薄白,左脉细,右脉濡滑。
6-4 晚处方,22时服药:
半夏10g 厚朴 10g 茯苓 15g 生姜3片 白术12g 苏叶 6g 杏仁10g
丹参9g 枳实 10g 桔梗 10g 甘草9g 岗梅根15g 牛蒡子6g
服药后15分钟即嗳气两口,半小时后矢气一次,咽喉觉得舒服。一个小时后继续服剩下一碗,服药后亦嗳气矢气,并排便一次,便质稍硬。咽喉舒适,欲睡。但无法入睡,渐觉腹中胀气,隐隐疼痛,辗转反侧,无法排气或大便。曾有打喷嚏,有粘稠清鼻涕。后至凌晨3时才因疲倦勉强入睡。
2011-6-5
晨7时醒来后排矢气一次,腹胀尽消,咽喉异物感消失。但觉四肢酸痛无力,关节尤甚,倦怠。不欲吃早餐,仅喝少量白粥。10时左右觉得头两侧、后部疼痛,颈背部疼痛。眼花无力,两胁发胀,欲睡。舌红苔黄。并无测体温,但家人反映额头热,不恶寒,但不喜欢吹风扇。模糊中已经不记得脉象。
处方:
柴胡 12g 黄芩5g 半夏5g 干姜 3g 党参 10g 大枣2枚 甘草5g
白术 10g 葛根15g 苍耳子5g
中午1时服药,药后20分钟开始汗出,后背为多,汗后稍舒服,继续睡觉。
下午5时再次服药,亦汗出如前,精神转好,头痛已消,食欲稍增,可吃米粉。
晚上10点开始咳嗽,声粗,可咳出黄稠痰液。
2011-6-6
诸证皆除,唯余咳嗽,吐黄痰,咳出颇顺畅。大便稍黏腻,胃口稍好,舌淡红苔薄白,脉滑。
本不欲服药,家人嘱开善后处方:
芦根30g 桑叶 10g 桔梗15g 甘草8g 竹茹 15g 瓜蒌皮 10g
黄芪 10g 干姜 3g 丹参 9g 藿香(后下)6g
服药两次,咳嗽更易,黄痰变稀。
2011-6-7
咽喉微痒,仍有咳嗽,痰色淡黄,痰量减少,饮食正常,大便量多。先作观察,不予服药。
反思:
1 本以为咽喉异物感应该是上呼吸道的问题,但无痛无痒,无咳嗽,无表证,本不欲治理。但觉喉中梗梗然十分难受,后突然想起金匮的半夏厚朴汤治梅核气,症状相似,故想处一剂试试。合用白术,枳实是因为平常大便不甚顺畅,黏腻。加桔梗汤是因为考虑到可能会发展成咽痛,故提前合用。岗梅根与牛蒡子则是对症用药,思路源于温病学张xx老师。
2 反观整个病程,咽喉异物感应该不是梅核气,是感冒初起的征兆。但服用半夏厚朴汤效果甚好。不知该做如何解释。
3 第一方整个方降力甚强,半夏,厚朴,枳实,杏仁均是降药,个人体会服药后肠蠕动十分剧烈,腹中胀气感十分强烈。由此可测知若加入大黄,做承气汤,则通降之力更强。药量虽然不多,但是其配伍实在精当。顿时明白邢斌老师讲的“精确处方”与“模糊处方”的区别。药物的“天然良性配伍”作用竟能如此强大。
4 表证未起,无里证,不可莽用攻下,否则徒伤胃气。脾胃虚弱之人,调整气机升降时应顾护中焦之气,不可升降太甚,宜缓缓调整。
5 第二方针对的是太阳病、少阳病。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因以化热,惧桂枝过于温热,故解太阳用葛根,苍耳子。因有背痛,用葛根甚佳。而苍耳子能通督脉,正好治头痛、背痛。想法源于温病张xx老师的导师,已故刘仕昌教授。加干姜,白术是因为脾胃素虚,胃纳差。祝味菊有言,辅助体力,始终应用温,故少佐干姜。
6 第二方服后汗出甚畅,则毫无预料。4月份曾服一剂桂枝加葛根汤,汗出颇畅,但未曾料想小柴胡加葛根也能有如此效果。近日看到章次公说:太阳表邪化热,将转阳明之时,其重要关键即在葛根。尔时之葛根,诚有举足轻重之势。所以医工懂得葛根之效用,则温病迎刃而解。曾用葛根,感觉葛根清凉,服后口中津液甚足。当舌红苔薄黄而又还有表证未解之时,加用葛根,既能帮助发汗,又能生津液,正是太阳转阳明之时的要药。
7 第三方的思路是帮助化痰祛痰,并稍微扶正。不过开得并没有太大的把握。
8 经方用得好效如浮鼓,用不好则容易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真如强弓硬弩。使用经方,更觉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其用方之准,实系以多年的功力为根底,才能将经方运用自如。深感敬佩。
9 杏林菜鸟,给自己用方,也不知道方子是否合适,或有更加好的方子,希望同道们指教交流。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