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徽因传》之建筑(二)
为了更好地理解林徽因心中的建筑世界,我打算把她对建筑的认识及研究之路细细追随一番。当然,全部资料均摘录张清平的《林徽因传》,因为目前,我只有这本书可读。
一、初识建筑。关健词:1920年。16岁。春夏之际。伦敦。女房东。建筑师。剑桥。皇家教堂。
“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P12)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建筑理论。”(P44)
二、专业选择。关健词:1922(1923)年。梁思成。畅谈理想。专业选择。建筑学。
“徽因给思成谈起了她所知道的建筑,谈起了欧洲大陆那些‘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
“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插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P29)
三、留学美国宾夕尼亚大学。关健词:1924年。美国。美国宾夕尼亚大学。建筑系。美术系。包豪斯建筑学。精神充军。思成母亲病逝。徽因父亲牺牲。胡适来访。徐志摩再婚。梁启超鼓励与支持。耶鲁大学。哈佛大学。
“包豪斯的建筑教育,主张理论指导与全面的车间操作、实际训练相结合。大纲规定,课程中理论学和实际操作各占一半,在实际操作课上,学生要学会使用各种建筑材料和工具,还要学习工程估价和拟定投标估价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各种材料特性,研究内部空间、色彩和形体的最佳组合。同时,教学中还经常辅之以各种学术报告和客串讲座。……宾大建筑系主要以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思想为主,但也受到了包豪斯思潮的影响,这一切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学习中留下了深刻印象。”(P42)
四、欧游踪迹。关健词:1928年。梁启超安排。加拿大。结婚。欧洲旅游。巴黎。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卢浮宫。意大利。圣彼得教堂。西斯廷教堂。
“圣母院的平面是横臂很短的‘拉丁十字’,整体呈向上伸展的态势。进门后中厅和左右侧廊围成半圆。立面很美,上层楼塔高耸,下层有三座尖拱门,中层是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玫瑰花窗。中层的横壁上,刻着法国历史上28位国王的雕像。一排装饰尖拱把左中右三部分联系起来。他们所站立的中厅宽12.5米,却高三十多米,厅上部也交织着尖拱,整个空间给人以竖高的视觉感受。
思成细细地‘读’着这座建筑,他对徽因说:‘这样的建筑要用心灵去体验。垂直向上的结构,表现了对崇高目标的渴望。狭窄高峻的建筑空间表达了上帝的高高在上以及人的渺小和无足轻重。
你看光线,在这里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顶层的窗户多,面积大,所以教堂的上部光线明亮,下部则是神秘的昏暗。宗教关于尘世黑暗和上帝光辉笼罩天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徽因低声道:‘有人把哥物式教堂比作一位祈祷的少女,这少女双膝跪倒在地,双臂伸向天空。她在向上苍祈祷什么呢?’
思成轻声应道:‘我想,她在向上苍诉说人生是多么短暂,人类是多么渴望无限和永恒。’”(P61)
圣彼得教堂的大穹顶很著名:穹顶从平面到顶端高达一百多米,被设计者拉长为椭圆形,周围一条条有力的拱肋强调着它;穹顶鼓型基座的廊柱与拱肋一一对应,相互关系清晰明了;大穹隆周围是四个小穹隆与之呼应,突出了它的统率地位。整个穹顶造型饱满,呈现出昂扬的气势。
圣彼得教堂的大厅设计很蹩脚,是建筑史上比例不当的著名例证。
开始建这座教堂时,建筑师布拉曼采用希腊式造型,并已开始施工。这时,教会出面干涉,撤掉了布拉曼特,换拉斐尔为建筑师。拉斐尔在教会的压力下,在穹隆的前面设计了一个长长的大厅,建筑造型又成了‘拉丁十字’原本突出的大穹隆被大厅遮挡。几十年时间过去了,教堂的设计施工几经反复,最后由72岁的米开朗琪罗主持设计。他重振时代雄风,去掉了大厅的设计,突出雄伟的穹顶。但是,米开朗琪罗逝世后,玛丹纳又在大穹隆的前面加设了大厅。加设大厅可以容纳更多的信徒,突出穹顶下的圣坛,强调由此岸到彼岸的宗教气氛。”(PP64)
“徽因和思成用一下午的时间参观了西斯廷教堂,那里以米开朗琪罗的天顶画而闻名。
这是以《旧约·创世纪》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组天顶壁画。壁画距离地面有二十多米高,由九幅情节连续的主题画构成。壁画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整整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米开朗琪罗每天爬上高高的脚手架,弓着腰,仰着脖子,眼睛望着天顶作画。当这个大工程完成后,他很长时间直不腰来,一直保持着弓着腰仰头走路的奇怪姿势。
徽因拉着思成的手,仰着头慢慢地在大厅里挪动着脚步。天地鸿蒙,上帝造人,亚当苏醒,大洪水,男女预言家……雄浑的画面呈现出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力量。
徽因和思成交流着感受。他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源于意大利,这里古典文化的土壤实在是太深厚了。在意大利,所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全部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和谐比例和冷静的克制,表现出对人、对人性的肯定和赞美。在这个历史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地域,文艺领域的革命,并不表现为激进地破坏,而是充满自信地复兴古代文化中被认为不可放弃和不可转让的东西。“(P65)
一、初识建筑。关健词:1920年。16岁。春夏之际。伦敦。女房东。建筑师。剑桥。皇家教堂。
“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从这时起,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事业的朦胧愿望。”(P12)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建筑理论。”(P44)
二、专业选择。关健词:1922(1923)年。梁思成。畅谈理想。专业选择。建筑学。
“徽因给思成谈起了她所知道的建筑,谈起了欧洲大陆那些‘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
“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插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P29)
三、留学美国宾夕尼亚大学。关健词:1924年。美国。美国宾夕尼亚大学。建筑系。美术系。包豪斯建筑学。精神充军。思成母亲病逝。徽因父亲牺牲。胡适来访。徐志摩再婚。梁启超鼓励与支持。耶鲁大学。哈佛大学。
“包豪斯的建筑教育,主张理论指导与全面的车间操作、实际训练相结合。大纲规定,课程中理论学和实际操作各占一半,在实际操作课上,学生要学会使用各种建筑材料和工具,还要学习工程估价和拟定投标估价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各种材料特性,研究内部空间、色彩和形体的最佳组合。同时,教学中还经常辅之以各种学术报告和客串讲座。……宾大建筑系主要以巴黎美术学院的教学思想为主,但也受到了包豪斯思潮的影响,这一切在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学习中留下了深刻印象。”(P42)
四、欧游踪迹。关健词:1928年。梁启超安排。加拿大。结婚。欧洲旅游。巴黎。凯旋门。巴黎圣母院。卢浮宫。意大利。圣彼得教堂。西斯廷教堂。
“圣母院的平面是横臂很短的‘拉丁十字’,整体呈向上伸展的态势。进门后中厅和左右侧廊围成半圆。立面很美,上层楼塔高耸,下层有三座尖拱门,中层是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玫瑰花窗。中层的横壁上,刻着法国历史上28位国王的雕像。一排装饰尖拱把左中右三部分联系起来。他们所站立的中厅宽12.5米,却高三十多米,厅上部也交织着尖拱,整个空间给人以竖高的视觉感受。
思成细细地‘读’着这座建筑,他对徽因说:‘这样的建筑要用心灵去体验。垂直向上的结构,表现了对崇高目标的渴望。狭窄高峻的建筑空间表达了上帝的高高在上以及人的渺小和无足轻重。
你看光线,在这里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顶层的窗户多,面积大,所以教堂的上部光线明亮,下部则是神秘的昏暗。宗教关于尘世黑暗和上帝光辉笼罩天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徽因低声道:‘有人把哥物式教堂比作一位祈祷的少女,这少女双膝跪倒在地,双臂伸向天空。她在向上苍祈祷什么呢?’
思成轻声应道:‘我想,她在向上苍诉说人生是多么短暂,人类是多么渴望无限和永恒。’”(P61)
圣彼得教堂的大穹顶很著名:穹顶从平面到顶端高达一百多米,被设计者拉长为椭圆形,周围一条条有力的拱肋强调着它;穹顶鼓型基座的廊柱与拱肋一一对应,相互关系清晰明了;大穹隆周围是四个小穹隆与之呼应,突出了它的统率地位。整个穹顶造型饱满,呈现出昂扬的气势。
圣彼得教堂的大厅设计很蹩脚,是建筑史上比例不当的著名例证。
开始建这座教堂时,建筑师布拉曼采用希腊式造型,并已开始施工。这时,教会出面干涉,撤掉了布拉曼特,换拉斐尔为建筑师。拉斐尔在教会的压力下,在穹隆的前面设计了一个长长的大厅,建筑造型又成了‘拉丁十字’原本突出的大穹隆被大厅遮挡。几十年时间过去了,教堂的设计施工几经反复,最后由72岁的米开朗琪罗主持设计。他重振时代雄风,去掉了大厅的设计,突出雄伟的穹顶。但是,米开朗琪罗逝世后,玛丹纳又在大穹隆的前面加设了大厅。加设大厅可以容纳更多的信徒,突出穹顶下的圣坛,强调由此岸到彼岸的宗教气氛。”(PP64)
“徽因和思成用一下午的时间参观了西斯廷教堂,那里以米开朗琪罗的天顶画而闻名。
这是以《旧约·创世纪》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组天顶壁画。壁画距离地面有二十多米高,由九幅情节连续的主题画构成。壁画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整整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米开朗琪罗每天爬上高高的脚手架,弓着腰,仰着脖子,眼睛望着天顶作画。当这个大工程完成后,他很长时间直不腰来,一直保持着弓着腰仰头走路的奇怪姿势。
徽因拉着思成的手,仰着头慢慢地在大厅里挪动着脚步。天地鸿蒙,上帝造人,亚当苏醒,大洪水,男女预言家……雄浑的画面呈现出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力量。
徽因和思成交流着感受。他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源于意大利,这里古典文化的土壤实在是太深厚了。在意大利,所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雕塑和绘画,全部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和谐比例和冷静的克制,表现出对人、对人性的肯定和赞美。在这个历史时期,在这个特定的地域,文艺领域的革命,并不表现为激进地破坏,而是充满自信地复兴古代文化中被认为不可放弃和不可转让的东西。“(P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