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网络时代”的无限存在
在web 2.0时代到来之前,作为传统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的受众,在传播机制的运作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处于某种程度的被动,表现在他们的反馈信息无法即时、大量地被传播者获得,进而在改变整个传播过程方面显示出无力感。虽然在大众传播理论的不断演进下,受众对传播信息的选择能动已取得广泛认可,但实际发挥的效用却不尽人意,传受双方的分工界线依然十分明确,在传播控制方面两者的地位也有显而易见的区别,变化仅仅停留在传受双方的距离因媒介的发展得以缩短,具体表现是受众与媒介的接触变得越来越频繁,以及大众传媒对受众生活的植入程度加深。
一、“前网络时代”释义
所谓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根本上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产生区隔的标志是Web 2.0的诞生。“Web 2.0不是一个技术的标准,因为Web 2.0仅是一个用来阐述技术转变的术语。这个术语是由O'Reilly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上提出来的。Dougherty举例说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则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则是Web 2.0’。”[1]
“前网络时代”的关键词是Web 2.0,它是“一个架构在知识上的环境,人与人之间交互而产生出的内容,经由在服务导向架构中的程序,在这个环境被发布,管理和使用。”[2]显然,由该信息通讯技术引发的信息革命,使网络从少数专业人员的手中转移到共同参与的所有用户手中。
而Web 2.0的出现虽然对虚拟网络世界造成了极深远的影响,但我依然将其定义为“前网络时代”,因为它对虚拟数字信息传播的影响还不足以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也许我们可期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也许是Web 3.0)带人类迈入“后网络时代”。
二、Web 2.0触发的受众革命
Web 2.0实现了传受双方的无差别信息传播与交流(这里的无差别指传受界线的消解),就一条信息来说,网民从web平台中获取,后又通过web平台传播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他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体现了Web 2.0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分享机制。Web 2.0发展至今,许多相关技术均是围绕着该机制的实现而被创造。作为Web 2.0最早期的服务之一,Blog使网络的新民主进程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网民可以成为信息的“真正”发布者(这里并不用“原始发布者”来描述blogger,因为信息的内在转化过程无法确认,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拷贝”的高程度使原始信息的发布者难以识别),从操作层面来说,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信息发布机构。与之前提到的传统媒介的反馈机制相较,Web 2.0下的信息反馈系统即时而便利,网民可以直接通过评论或评分对信息做出反馈,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如digg网站。Digg将网站新闻发布和筛选的权利均交由用户,由用户决定网站内容,digg机制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网络建设的途径,除了内容的发布,进行评论和评分同样可以参与到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可以说将信息的反馈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受众在如此形态的信息传播机制中扮演的角色也由过去传统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即一人可分饰多角(传播者、受传者、把关人)。
由Web 2.0带领的信息革命使传播过程具有了另一个显著特点——去中心化。去中心是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它表现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场域,同样存在于传播学。随着facebook、twitter直至近年来兴起的新浪微博等Web 2.0相关技术的开发问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大部分的网络服务都是去中心的,所有用户均可提交内容、发布信息,信息的权力中心在很大程度被消解,权力分散到所有用户(当然在中国,信息控制的权力还没有被完全分散)。受众很难被单纯的定义,复合型的信息交互方式让他们获得空前的自由与平等,信息发布的中心在高速运转的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消解,最后趋于无形。
三、万维传播的自恋与他恋
无界线的传受模型与无界限的时空条件,使信息在“前网络时代”的传播似乎变得可以超越维度的限制自由进行,P2P以及IM的应用使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当受众意识到他们的意见能够影响整个信息传播过程,而他们本身也可能作为某个信息发布机构而获得注意时,他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这是网络时代衍生出的“自恋”情节,受众表现出在传统媒介传播时代从未有过的自我关注。
自我关注激发表现欲,借由网络媒介的分享机制,无数的“自恋”被表现、被发布、被传播,高明的“自恋”获得“他恋”,成就所谓的“网络红人”或是“草根明星”,而他们的出现也正是网络时代受众能动性被发挥到极致的最好体现。
注释
[1] Wikipedia,“Web 2.0”词条
[2] Dario de Judicibus. World 2.0. 2008-01-02
一、“前网络时代”释义
所谓网络时代的到来,在根本上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产生区隔的标志是Web 2.0的诞生。“Web 2.0不是一个技术的标准,因为Web 2.0仅是一个用来阐述技术转变的术语。这个术语是由O'Reilly的Dale Dougherty 和 MediaLive 的 Craig Cline 在共同合作的脑力激荡(brain storming)会议上提出来的。Dougherty举例说明——‘DoubleClick是Web 1.0,Google AdSense 则是Web 2.0。 Ofoto是Web 1.0;Flickr 则是Web 2.0’。”[1]
“前网络时代”的关键词是Web 2.0,它是“一个架构在知识上的环境,人与人之间交互而产生出的内容,经由在服务导向架构中的程序,在这个环境被发布,管理和使用。”[2]显然,由该信息通讯技术引发的信息革命,使网络从少数专业人员的手中转移到共同参与的所有用户手中。
而Web 2.0的出现虽然对虚拟网络世界造成了极深远的影响,但我依然将其定义为“前网络时代”,因为它对虚拟数字信息传播的影响还不足以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发生革命性的转变,也许我们可期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也许是Web 3.0)带人类迈入“后网络时代”。
二、Web 2.0触发的受众革命
Web 2.0实现了传受双方的无差别信息传播与交流(这里的无差别指传受界线的消解),就一条信息来说,网民从web平台中获取,后又通过web平台传播出去,在这个过程中,他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这体现了Web 2.0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分享机制。Web 2.0发展至今,许多相关技术均是围绕着该机制的实现而被创造。作为Web 2.0最早期的服务之一,Blog使网络的新民主进程有了实质性的飞跃,网民可以成为信息的“真正”发布者(这里并不用“原始发布者”来描述blogger,因为信息的内在转化过程无法确认,大众传播时代信息“拷贝”的高程度使原始信息的发布者难以识别),从操作层面来说,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信息发布机构。与之前提到的传统媒介的反馈机制相较,Web 2.0下的信息反馈系统即时而便利,网民可以直接通过评论或评分对信息做出反馈,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如digg网站。Digg将网站新闻发布和筛选的权利均交由用户,由用户决定网站内容,digg机制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网络建设的途径,除了内容的发布,进行评论和评分同样可以参与到网络的建设过程中,可以说将信息的反馈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受众在如此形态的信息传播机制中扮演的角色也由过去传统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即一人可分饰多角(传播者、受传者、把关人)。
由Web 2.0带领的信息革命使传播过程具有了另一个显著特点——去中心化。去中心是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征,它表现在现代社会的各个场域,同样存在于传播学。随着facebook、twitter直至近年来兴起的新浪微博等Web 2.0相关技术的开发问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大部分的网络服务都是去中心的,所有用户均可提交内容、发布信息,信息的权力中心在很大程度被消解,权力分散到所有用户(当然在中国,信息控制的权力还没有被完全分散)。受众很难被单纯的定义,复合型的信息交互方式让他们获得空前的自由与平等,信息发布的中心在高速运转的传播过程中被不断消解,最后趋于无形。
三、万维传播的自恋与他恋
无界线的传受模型与无界限的时空条件,使信息在“前网络时代”的传播似乎变得可以超越维度的限制自由进行,P2P以及IM的应用使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当受众意识到他们的意见能够影响整个信息传播过程,而他们本身也可能作为某个信息发布机构而获得注意时,他们开始更多的关注自身,这是网络时代衍生出的“自恋”情节,受众表现出在传统媒介传播时代从未有过的自我关注。
自我关注激发表现欲,借由网络媒介的分享机制,无数的“自恋”被表现、被发布、被传播,高明的“自恋”获得“他恋”,成就所谓的“网络红人”或是“草根明星”,而他们的出现也正是网络时代受众能动性被发挥到极致的最好体现。
注释
[1] Wikipedia,“Web 2.0”词条
[2] Dario de Judicibus. World 2.0. 2008-01-02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