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关于大学的想法
摸索自己兴趣与专长的契合点
我们所经历过的小学、中学都倾向于用一个量化的分数来概括衡量一个人,这一体制在高考中登峰造极。在大学里,我们也会面临无数定量的评分机制:考试、综合测评、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笔试。所有这些量化的评比体制,都会让我们心中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独立思考能力消耗殆尽,而由此也必定会带来同质化严重的思维。别人混社团学生会,自己也跟着混;别人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自己也跟着去;人家考某某证,自己也跟着考。人云亦云、让GPA、综合测评成为做每件事的动力,着实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
国内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学生没办法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所报考专业有很深刻的了解。因此,在迷迷糊糊进入大学之后,头两年是了解自己专业最好的时机,与其抱怨“高数学了有什么用?”之类的话,不如提前涉猎一下专业课,提前关注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同时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尝试各种各样的事、走各种各样的道路,努力找到自己兴趣跟专长的契合点,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会为了这些想法付出真正的努力,而不是空谈。也没有必要害怕犯错,毕竟在大学犯错的成本会比较低廉。让兴趣成为在大学中做每件事的动力,远比将自己全身心奉献给GPA有意义得多。
主动学习
我们总是会迫于学校的教学计划,被迫上一些看上去比较没用的课程:毛邓三,思修等等。这些课程在我看来,只能培养一种看似有理论依据和逻辑的长篇大论式的说谎能力(当然,这具体还得看你站在什么高度上看待这些)。在这个问题上,我自己的观点是:如果我们感兴趣的知识不在学校的课表上;如果上课学习的效果足够差、效率足够低,以至于通过自习,能够在更短的时间掌握知识,那么上这些课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但是,要注意利用好“挤”出来的这些时间,不是让你呆在床上多睡几个小时,也不是让你能够多玩几盘Dota,而是要学会主动学习。
读书可能是主动学习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不要那么功利、绩效导向地看待读书,所有的阅读经历和体验都是一种沉淀,当你未来不经意时就会发现所收获得比预期得多。如果你是个理工科学生,那不妨多读一些社科人文类的书,还可以凭借良好的数学基础,阅读一些经济类的书。如果你是个文科学生,那你也可以选择一些教浅显的数学、科学方面的书籍来翻阅(推荐一本由Richard Courant & Herbert Robbins & Ian Stewart 三位数学家写的《什么是数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当然,哲学、文学、音乐方面的书籍、杂志都可涉猎,这些都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很好的途径。
另外,学会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资源库也是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相对于书本的系统性,网上的知识良莠不齐、零散,快速。把省下来的时间拿去通过互联网来提升自己,名校公开课,TED,微博、知乎以及各种领域的博客这些都是学习的好资源,幸运的话,还能够让你跟某些领域的大牛对话。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正确对信息进行解读以及甄别,否则将会在声色迷离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还有部分没整理完,就不全部放上去了。有共鸣的朋友可以交流。
我们所经历过的小学、中学都倾向于用一个量化的分数来概括衡量一个人,这一体制在高考中登峰造极。在大学里,我们也会面临无数定量的评分机制:考试、综合测评、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笔试。所有这些量化的评比体制,都会让我们心中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独立思考能力消耗殆尽,而由此也必定会带来同质化严重的思维。别人混社团学生会,自己也跟着混;别人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自己也跟着去;人家考某某证,自己也跟着考。人云亦云、让GPA、综合测评成为做每件事的动力,着实是一件令人感到悲哀的事。
国内现行的高考制度决定了学生没办法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对所报考专业有很深刻的了解。因此,在迷迷糊糊进入大学之后,头两年是了解自己专业最好的时机,与其抱怨“高数学了有什么用?”之类的话,不如提前涉猎一下专业课,提前关注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同时在这个时候也应该尝试各种各样的事、走各种各样的道路,努力找到自己兴趣跟专长的契合点,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会为了这些想法付出真正的努力,而不是空谈。也没有必要害怕犯错,毕竟在大学犯错的成本会比较低廉。让兴趣成为在大学中做每件事的动力,远比将自己全身心奉献给GPA有意义得多。
主动学习
我们总是会迫于学校的教学计划,被迫上一些看上去比较没用的课程:毛邓三,思修等等。这些课程在我看来,只能培养一种看似有理论依据和逻辑的长篇大论式的说谎能力(当然,这具体还得看你站在什么高度上看待这些)。在这个问题上,我自己的观点是:如果我们感兴趣的知识不在学校的课表上;如果上课学习的效果足够差、效率足够低,以至于通过自习,能够在更短的时间掌握知识,那么上这些课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了。但是,要注意利用好“挤”出来的这些时间,不是让你呆在床上多睡几个小时,也不是让你能够多玩几盘Dota,而是要学会主动学习。
读书可能是主动学习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不要那么功利、绩效导向地看待读书,所有的阅读经历和体验都是一种沉淀,当你未来不经意时就会发现所收获得比预期得多。如果你是个理工科学生,那不妨多读一些社科人文类的书,还可以凭借良好的数学基础,阅读一些经济类的书。如果你是个文科学生,那你也可以选择一些教浅显的数学、科学方面的书籍来翻阅(推荐一本由Richard Courant & Herbert Robbins & Ian Stewart 三位数学家写的《什么是数学》,复旦大学出版社)。当然,哲学、文学、音乐方面的书籍、杂志都可涉猎,这些都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很好的途径。
另外,学会利用好互联网这个资源库也是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相对于书本的系统性,网上的知识良莠不齐、零散,快速。把省下来的时间拿去通过互联网来提升自己,名校公开课,TED,微博、知乎以及各种领域的博客这些都是学习的好资源,幸运的话,还能够让你跟某些领域的大牛对话。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正确对信息进行解读以及甄别,否则将会在声色迷离信息的海洋中无法自拔。
还有部分没整理完,就不全部放上去了。有共鸣的朋友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