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易经》
(这是马克思课程的期末论文,老师希望通过这门课,培养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我们写一篇体现这一内容的文章,没有给规定的格式,由于有字数限制,所以写得不是很具体,自己也感觉有点粗糙。)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在四书五经里属群经之首。《汉书•艺文志》中对它有这样的描述:“人更三圣,世立三古。”三古分上古、中古、近古,对应的三圣是伏羲、周文王、孔子。由于《易经》距离现今的人们很遥远,而且文字少图多,所以不免使它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通常人们听说到《易经》就会联想到占卜、迷信。其实早在近古的时候孔子就将《易经》变成一本严肃的哲学书,它包含的东西可以说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占卜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荀子也说:“善易者不卜。”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深受《易经》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
清华大学的学生问一位教授,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到底是一些什么内容?我们不要记得太多,借用一个架构来记,这里面有很多东西都在里面,有儒家、道家、墨家、还有法家、阴阳家、名家等。佛教跟它是一拍即合,连马克思的东西也一拍即合,为什么?对立统一,辩证唯物呀。⑴《易经》的思维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体现了圆的思维,中国人说话是有阴阳的,口说的是阳,心里说的是阴。口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心说:“成王败寇。”口告诉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告诉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还有更妙的“礼让人先”与“当仁不让”。《易经》里认为阴阳是相对的,同时阴阳也是合一的。这样有人或许会觉得很矛盾,模棱两可,一个问题要拐好几道弯,觉得不豪爽,甚至觉得懦弱。其实《易经》的八卦图太极线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太极线是曲成的,弯弯曲曲方能到达目的地,比如河流、山川、血脉等。西方人很难理解我们的思维,他们面对问题一般就是两个答案,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而我们的思维是亦一亦二,一分为二,也必须二合为一。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内含着阴又包容着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为和。如太极图,它是后人体会伏羲八卦画出来的,孔子作的《系辞传》里有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秦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太极图又称“阴阳鱼太极图”,白色象征阳气,黑色象征阴气,两条鱼中头部各有小圆叫“鱼眼”,黑色里有白色的“鱼眼”,白色里有黑色的“鱼眼”,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互动的,如同有君子就有小人。曾仕强教师说过:“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只能享受相对的自由、平等、光明。一定有黑暗面的。”所以我们看待事物要能够理解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如意的一面,不要看到不好的就极力抗拒,看到好的不管是不是适合都一味吸收。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⑵《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事都有个过程,坏到极点只能向好的发展,否极泰来就是这样;任何事都有利有弊,人有优点也有缺点,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我们能够做到圆通,融通无碍,那就是太极,是身心的平衡。
《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体现了中国人看待事物重点是“生”,而不是“分”,它不会说“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生”是有所包含的,阴阳是相对的,会变动,不可分割的。看待事物要全面,像在夏天人们会厌烦蝉的叫声,其实蝉的诞生是要在土里孕育至少一年的时间,最后破土而出才得到一周的生命,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他的叫声是生命的赞歌;看一个人的时候,不能说他看起来其貌不扬便可不去尊重,也许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有一颗至善至美的心,也许那是生活简朴的慈善家;在看到别人不如自己优秀时,是否会表现得骄傲,或许别人在其他方面很卓越你还不知道,等你发现的时候会让你大跌眼镜……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件事不好的一面时,要知道他一定会有好的一面,能做到这样心胸就宽广了,理解许多人事物,像老子一样虚怀若谷。《幼学琼林》中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俗话也说,世事无绝对。但现实中,人们常喜欢把事情说得绝对,拥有《易经》思维的人,对于事物的得失,他们同样阔达,因为他们看到的东西更多,不会像外人看来你赢了就理所当然高兴,输了就只有伤心和闷闷不乐,他们不会这样,在成功和失败时都能够从容面对,他们觉得成功不过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可以预见,而要有下一次的成功还是的虚心学习,而失败会成为经验,让他们更加谦虚。
《易经》的思维博大精深,经过历史的淘洗,历经千年仍让大家津津乐道,仍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智慧。它破解宇宙人生密码,将中国古圣先贤的古老智慧一网打尽,是一部理智观测与思维整合的“大统一”经典。
参考书目:
1、《中和之道》殷日山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 P114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P49
3、《图解易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在四书五经里属群经之首。《汉书•艺文志》中对它有这样的描述:“人更三圣,世立三古。”三古分上古、中古、近古,对应的三圣是伏羲、周文王、孔子。由于《易经》距离现今的人们很遥远,而且文字少图多,所以不免使它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通常人们听说到《易经》就会联想到占卜、迷信。其实早在近古的时候孔子就将《易经》变成一本严肃的哲学书,它包含的东西可以说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占卜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荀子也说:“善易者不卜。”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都深受《易经》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易经》回答了诸多哲学、天文、预测等方面问题,比马克思学说早了几千年。它注重推理和条件约束,没有任何宗教色彩,通过象、数、理的推演,展示了独特的宇宙观,回答了物质、能量、信息、质量转换、辩证法则、人的意志等纯哲学命题,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的重要意义。其辩证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先躯。《易经》预测所利用的偶合律,最早找到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完美结合点,是探讨偶然和必然哲学范畴的先声。
清华大学的学生问一位教授,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到底是一些什么内容?我们不要记得太多,借用一个架构来记,这里面有很多东西都在里面,有儒家、道家、墨家、还有法家、阴阳家、名家等。佛教跟它是一拍即合,连马克思的东西也一拍即合,为什么?对立统一,辩证唯物呀。⑴《易经》的思维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体现了圆的思维,中国人说话是有阴阳的,口说的是阳,心里说的是阴。口说:“不以成败论英雄。”心说:“成王败寇。”口告诉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告诉你:“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还有更妙的“礼让人先”与“当仁不让”。《易经》里认为阴阳是相对的,同时阴阳也是合一的。这样有人或许会觉得很矛盾,模棱两可,一个问题要拐好几道弯,觉得不豪爽,甚至觉得懦弱。其实《易经》的八卦图太极线很明显地告诉我们,太极线是曲成的,弯弯曲曲方能到达目的地,比如河流、山川、血脉等。西方人很难理解我们的思维,他们面对问题一般就是两个答案,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而我们的思维是亦一亦二,一分为二,也必须二合为一。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内含着阴又包容着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为和。如太极图,它是后人体会伏羲八卦画出来的,孔子作的《系辞传》里有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秦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太极图又称“阴阳鱼太极图”,白色象征阳气,黑色象征阴气,两条鱼中头部各有小圆叫“鱼眼”,黑色里有白色的“鱼眼”,白色里有黑色的“鱼眼”,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是互动的,如同有君子就有小人。曾仕强教师说过:“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只能享受相对的自由、平等、光明。一定有黑暗面的。”所以我们看待事物要能够理解它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如意的一面,不要看到不好的就极力抗拒,看到好的不管是不是适合都一味吸收。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⑵《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事都有个过程,坏到极点只能向好的发展,否极泰来就是这样;任何事都有利有弊,人有优点也有缺点,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我们能够做到圆通,融通无碍,那就是太极,是身心的平衡。
《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体现了中国人看待事物重点是“生”,而不是“分”,它不会说“分两仪,两仪分四象,四象分八卦”。“生”是有所包含的,阴阳是相对的,会变动,不可分割的。看待事物要全面,像在夏天人们会厌烦蝉的叫声,其实蝉的诞生是要在土里孕育至少一年的时间,最后破土而出才得到一周的生命,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他的叫声是生命的赞歌;看一个人的时候,不能说他看起来其貌不扬便可不去尊重,也许在其貌不扬的外表下有一颗至善至美的心,也许那是生活简朴的慈善家;在看到别人不如自己优秀时,是否会表现得骄傲,或许别人在其他方面很卓越你还不知道,等你发现的时候会让你大跌眼镜……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件事不好的一面时,要知道他一定会有好的一面,能做到这样心胸就宽广了,理解许多人事物,像老子一样虚怀若谷。《幼学琼林》中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俗话也说,世事无绝对。但现实中,人们常喜欢把事情说得绝对,拥有《易经》思维的人,对于事物的得失,他们同样阔达,因为他们看到的东西更多,不会像外人看来你赢了就理所当然高兴,输了就只有伤心和闷闷不乐,他们不会这样,在成功和失败时都能够从容面对,他们觉得成功不过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可以预见,而要有下一次的成功还是的虚心学习,而失败会成为经验,让他们更加谦虚。
《易经》的思维博大精深,经过历史的淘洗,历经千年仍让大家津津乐道,仍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智慧。它破解宇宙人生密码,将中国古圣先贤的古老智慧一网打尽,是一部理智观测与思维整合的“大统一”经典。
参考书目:
1、《中和之道》殷日山著 当代世界出版社 P114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P49
3、《图解易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