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应炬谈美术片音乐中的特色(转载)
本帖为“无上神品——《大闹天宫》”工程的一部分,具体请到总坛: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392891/
每当我们观看美术片的时候,总会觉得它的音乐与别的片种的音乐有着一些独特的地方。我就这个问题访问了青年电影作曲家吴应炬同志。吴应炬是木偶片《小熊的旅行》《金耳环和铁锄头》、动画片《我知道》和《大红花》的作曲在一个布满了各种音乐书籍和乐器的不大的房间里,吴应炬同志正伏在桌子上赶写动画片《大红花》的乐曲。他放下手边的工作,热情地解答了我所提出的问题。
他首先谈到美术片音乐在风格上的特点。他说美术片的对象,一般说多是少年观众;美术片的题材也是富有趣味的。我们在美术片里很难看到悲剧片。它的内容也不像其它影片那样深奥、复杂,尤其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在美术片里都是尽力通过明显的动作来表示的。由于这些原因,很自然地要求美术片的音乐要单纯、明朗和倾向于喜剧的情调。同时,由于美术片的题材,许多都是幻想出来的,所以美术片的音乐又必然会比较夸张,和带着幻想的神话式的情调。
吴应炬同志接着谈到,运用音乐主题来表现影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美术片和别的片种是相同的。但美术片则经常会运用某一两件乐器,自始至终的来代表和勾画出不同的主人公的形象。吴应炬说:“动画片《我知道》里有一只小白兔;小白兔是很活泼而灵敏的动物,我很喜欢用洋琴来代表和勾画她的形象。因为洋琴奏出的音乐,使人有一种轻快、活泼和明朗的感觉。对于狼,我就喜欢用低音拉管;因为低音拉管那种低沉的音调,很能勾画出凶恶、阴险的狼的形象。”这种用一两件乐器自始至终来代表和勾画主人公的形象的做法,能使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而这种做法在别的片种里是极少采用的。
美术片的音乐更多是用于直接描写动作的发展过程,故美术片的音乐又作为音响效果来处理是很多的,例如:青蛙跳水的“咚咙”声,松鼠钻洞的声音、小白兔从山上滚下来的“骨碌碌”声………,都是用音乐来表现的。美术片里的动作本身已带有夸张,再经音乐这么一烘托,就显得更突出和有趣,这就是适合于少年儿童得心理和趣味。在别的片种里很少这样处理的,即使有音响效果,也很少用音乐来表现。
关于乐器的选用方面,吴应炬同志谈到,特殊音响乐器如钢片琴、中琴和木琴等等,在美术片里是用得较多的。因为美术片里有许多幻想的神话的境界,而特殊音响乐器更能表达这种境界。他说:“木偶片《金耳环和铁锄头》里,有一宝洞,洞里满是珠光宝气,色彩绚烂夺目。我在这段音乐里就用了钢片琴,因为钢片琴奏出的”“叮叮咚咚”的音调,十分清脆而又带着颤音,象是闪闪发光。用这种音调奏出的音乐,更能加强影片里的金光四射和神秘奇幻的仙境气氛。”打击乐器如锣、鼓、钹等,在美术片的音乐里也是用得较多的,因为美术片的节奏性较强,而打击乐器本身就是一种节奏性乐器。
吴应炬同志还谈了许多有关民族形式的问题。其中谈到电影观众对美术片的音乐曾经提出过许多中肯的批评。目前电影作曲家们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在新近摄制的美四术片里,许多的音乐都吸取了民间歌谣和舞曲的音乐语言,或从这个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同时也尽量采用了民族乐器来演奏。
吴应炬在写《金耳环和铁锄头》的音乐时,就曾到过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搜集山歌和舞曲。现在影片里的几首插曲就是在瑶族山歌的基础上写成的。
我们谈着谈着,不觉已经谈了半个多小时。吴应炬同志很忙,我实在不该再多耽误,只好告辞了。
这里顺便提一句,上影今年摄制的几部美术片都已完成,不久将要陆续与观众见面。那时,请别忘记了欣赏—下美术片的音乐。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392891/
每当我们观看美术片的时候,总会觉得它的音乐与别的片种的音乐有着一些独特的地方。我就这个问题访问了青年电影作曲家吴应炬同志。吴应炬是木偶片《小熊的旅行》《金耳环和铁锄头》、动画片《我知道》和《大红花》的作曲在一个布满了各种音乐书籍和乐器的不大的房间里,吴应炬同志正伏在桌子上赶写动画片《大红花》的乐曲。他放下手边的工作,热情地解答了我所提出的问题。
他首先谈到美术片音乐在风格上的特点。他说美术片的对象,一般说多是少年观众;美术片的题材也是富有趣味的。我们在美术片里很难看到悲剧片。它的内容也不像其它影片那样深奥、复杂,尤其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在美术片里都是尽力通过明显的动作来表示的。由于这些原因,很自然地要求美术片的音乐要单纯、明朗和倾向于喜剧的情调。同时,由于美术片的题材,许多都是幻想出来的,所以美术片的音乐又必然会比较夸张,和带着幻想的神话式的情调。
吴应炬同志接着谈到,运用音乐主题来表现影片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美术片和别的片种是相同的。但美术片则经常会运用某一两件乐器,自始至终的来代表和勾画出不同的主人公的形象。吴应炬说:“动画片《我知道》里有一只小白兔;小白兔是很活泼而灵敏的动物,我很喜欢用洋琴来代表和勾画她的形象。因为洋琴奏出的音乐,使人有一种轻快、活泼和明朗的感觉。对于狼,我就喜欢用低音拉管;因为低音拉管那种低沉的音调,很能勾画出凶恶、阴险的狼的形象。”这种用一两件乐器自始至终来代表和勾画主人公的形象的做法,能使影片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而这种做法在别的片种里是极少采用的。
美术片的音乐更多是用于直接描写动作的发展过程,故美术片的音乐又作为音响效果来处理是很多的,例如:青蛙跳水的“咚咙”声,松鼠钻洞的声音、小白兔从山上滚下来的“骨碌碌”声………,都是用音乐来表现的。美术片里的动作本身已带有夸张,再经音乐这么一烘托,就显得更突出和有趣,这就是适合于少年儿童得心理和趣味。在别的片种里很少这样处理的,即使有音响效果,也很少用音乐来表现。
关于乐器的选用方面,吴应炬同志谈到,特殊音响乐器如钢片琴、中琴和木琴等等,在美术片里是用得较多的。因为美术片里有许多幻想的神话的境界,而特殊音响乐器更能表达这种境界。他说:“木偶片《金耳环和铁锄头》里,有一宝洞,洞里满是珠光宝气,色彩绚烂夺目。我在这段音乐里就用了钢片琴,因为钢片琴奏出的”“叮叮咚咚”的音调,十分清脆而又带着颤音,象是闪闪发光。用这种音调奏出的音乐,更能加强影片里的金光四射和神秘奇幻的仙境气氛。”打击乐器如锣、鼓、钹等,在美术片的音乐里也是用得较多的,因为美术片的节奏性较强,而打击乐器本身就是一种节奏性乐器。
吴应炬同志还谈了许多有关民族形式的问题。其中谈到电影观众对美术片的音乐曾经提出过许多中肯的批评。目前电影作曲家们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在新近摄制的美四术片里,许多的音乐都吸取了民间歌谣和舞曲的音乐语言,或从这个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同时也尽量采用了民族乐器来演奏。
吴应炬在写《金耳环和铁锄头》的音乐时,就曾到过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搜集山歌和舞曲。现在影片里的几首插曲就是在瑶族山歌的基础上写成的。
我们谈着谈着,不觉已经谈了半个多小时。吴应炬同志很忙,我实在不该再多耽误,只好告辞了。
这里顺便提一句,上影今年摄制的几部美术片都已完成,不久将要陆续与观众见面。那时,请别忘记了欣赏—下美术片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