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田洋次《我是怎样拍电影的》:(9)当今文化的现状
山田洋次《我是怎样拍电影的》
(9)当今文化的现状
电影,作为大众性的娱乐,作为文盲、老少均能享受的娱乐而崛起。在传统节日或赶庙会的时候,人们为了寻找欢乐便一起聚集在闹市。而电影呢。就是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发行者积累资本,成立了现代化的公司组织,一直发展到拥有巨大发行能力的公司。
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发现了电影这门新生的宣传工具的魅力,从而积极投身于创作。通过这些人的辛勤劳动,才使电影成为艺术。战争刚结束的那段时期,恐怕正是日本电影史上的黄金时期了。战前的电影工作者被人称为活动照片艺人,几乎同打零工的一样低贱,至少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业。然后到了战后,电影界成了和新闻界、出版界并驾齐驱、走在时代前列的行业了,大学毕业的俊逸之才也纷纷加入了电影界。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界的陈旧结构。同时,也不能否认从而出现了背叛长期以来—直支持日本电影的广大民众的倾向。前面所述的对通俗电影的蔑视、误解和肤浅的电影艺术论,使日本电影迅速脱离了人民大众。譬如,就曾经一度占松竹公司主导地位的女性电影来说,影片里的女主角净是些豪门贵族出身的小姐、大饭店的老板娘,或者是高级服装店的女老板、茶道花道的名流师家等等,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描写这些女人和大实业家、艺术家之类的家伙们情意绵绵的陈腐情节,这些影片成了主流。大岛渚他们高举叛旗,脱离了松竹,走上了独立制片的道路,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事。
在日本的电影盛况空前的这个年代里,因为创作任何影片都能吸引大量观众,所以导致了电影创作者们粗制滥造的局面。而且在这些电影创作者中,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因此,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搞创作的倾向大大抬头,而功力深厚的作品,或者说认认真真从事创作的作品日益减少。
我曾听海音寺潮五郎先生说过,知识分子的弱点在于不相信自己的感性。我觉得这话言之有理。知识分子有种倾向,一味认为感性这东西是骗人的。所以,不经过脑袋的解释他们是断然不取的。当然,认识这一行为本来就是理性的东西,然而通过那个并不高明的脑袋的解释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正是海音寺先生所要说的。可以说,好的不敢赞美它是好的、美的不敢赞美它是美的,知识分子多少都患了这种小毛病。我想可以这样认为:他们拍出了错误的、不合观众要求的作品使得众多观众白花了钱。从这种倾向在电影界出现时候起,电影就开始衰败了,开始脱离人民大众。
从前《国语和国文学》这本杂志出过一期“落语”专集,星新一先生在专集里写过这么—段话,大意是,“落语这门艺术和文学不同。是一门不允许有自以为是地任意解释的艺术。所以,也不存在什么落语评论家,大众才是评论家。”我认为,这一观点也基本上适用于电影。
在大众眼光敏锐,具有许多鉴赏力高的优秀评论家,即观众见多识广善于看善于听的年代里,落语艺术家们的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而且,这种关系也完全适用于电影这门同落语一样的大众性艺术。只有在大众渴望看到更高质量的电影、大众的鉴赏力极高的年代,才可能有好的电影作品问世。如此看来,电影又是一门能如实反映该时代文化的艺术。
前几天,我在常磐线电车上遇到一位五十开外的满头白发的长者,他坐在我旁边看赛车报。这时,一位手提大旅行袋的大叔走了过来,向看赛车报的那位打听道:“到大宫的赛车场是坐这趟车吗?”“噢,是的。”就这样,两人攀谈起来。
谈话之间,那位提旅行袋的大叔说:“我是从长野来的,所以不熟悉东京。”站在旁边的一位男青年听到这话便说了一句:“某某是长野人吧。”他说的这个某某大概就是长野出身的赛车手的名字。于是三个人聊起赛车的事来了。那位长野的提旅行袋的大叔说:“我弟弟以前也是赛车运动员,现在不干了,他就是B级的小林……”这话引起了周围的两三位乘客的兴趣,他们谈起小林在何时何地比赛中如何如何等等。对我来说,就好象在听美国人交谈似的,听得我莫名其妙,可我还是怀着难以言喻的心情一直看着他们饶有兴趣的交谈。
前面交待过,我是从中国东北遣返回国的,当时住在内地的乡下,坐木板条代替破玻璃窗的电车去学校的。路上,经常看见乘客们热烈讨论的情景.什么民主主义应该如此这般,日本的政治必须如何如何,世界的未来将是何般模样等等。现在和当时相比不同了,一提起赛车,去赛车场的乘客们便会象10年前就结识的老朋友那样,亲热而愉快地交谈起来。这情景引起我某种羡慕,同时也不禁升起一股莫名其妙的孤寂之感。
生活在同—社会里的人们所关心的事物其本身是一个文化问题。有一些狂妄自大的提法叫做电影文化,说我们是这种文化的主力军,还有一种颇为奇妙的“文化人”的提法,好象文化人就是文化的创造人。其实不然,文化,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中,说具体一点,—部优秀影片问世后,观众看了喜笑颜开,赞不绝口,“好!真好!”这种形式才是真正的文化。
当今日本的文化,正处在极其衰弱的时代。现在,所谓的娱乐绝大多数是刺激末梢神经的东西。例如赛车、打弹子盘,还有土耳其浴室、酒吧等。确实,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矛盾的。譬如,虽说人们不敢正视那可怕的东西,但是心里总有一种哪怕看一眼也行的冲动。所以,同样的娱乐,也有好坏之分。而且往往是坏的娱乐更具有魅力,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说只要使人高兴和觉得有趣的,就是好作品,那就错了。观众看了影片之后,是否会感到心情舒畅,并想劝别人也去看呢,也就是说,是否想对自己的恋人或孩子说:“你一定要去看啊!”如果用这种标准鉴别,那么究竟是好的娱乐还是坏的娱乐就一清二楚了。那种不管好坏只要有趣就好的胡乱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当今和以前相比,娱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我想当今是一个不健康的娱乐占上风的时代。我进电影公司的那个时期,电影公司的利润在日本公司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然而今天,以松竹电影公司为例,其利润名次已居于1000位左右了。就同属娱乐行业来说,相比之下,酒吧业的利润,弹子房行业的利润遥遥领先于电影行业。我深深感到我们进电影公司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啊!每当我看着杂志上刊载当时的10部最佳影片的图片,我觉得那全是灿烂夺目的作品,不胜慨叹。我们必须看到,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的电影业开始“夕阳化”而且日趋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和赌博的盛行。
有追求美的欲望,才能产生美的艺术。民众有看到好电影的愿望,才能创作出与这种愿望相适应的优秀影片,以供民众享受。如此种种现象一言以蔽之就叫作文化。因此,所有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都可以说是该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然,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部优秀影片问世,可以激发观众想看高质量影片的热情,但从根本上来说,只有良好的文化状况,我们才能创作出良好的作品来。这就是我经常思索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当思考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说得夸张一些,那就是必须把它同人类的历史联系起来加以深刻地考虑。我认为尤其是今天,更有必要。不论人类出于愿意或被迫,总而言之创造了文明。也就是说,在这几万年,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太阳、大海、大自然为伍生活过来,人类为了生活得幸福些,生活得舒畅些,便创造了文明。今天,甚至发展到了要教育人,改造人,使其顺应人为的机构的程度。我感到,在当今这种时代,为了让人类继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下去,艺术的存在就显得更有意义了。也就是说,为了让人类保持固有的本质,艺术将是人类生存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9)当今文化的现状
电影,作为大众性的娱乐,作为文盲、老少均能享受的娱乐而崛起。在传统节日或赶庙会的时候,人们为了寻找欢乐便一起聚集在闹市。而电影呢。就是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发行者积累资本,成立了现代化的公司组织,一直发展到拥有巨大发行能力的公司。
同时,还有许多优秀的作家发现了电影这门新生的宣传工具的魅力,从而积极投身于创作。通过这些人的辛勤劳动,才使电影成为艺术。战争刚结束的那段时期,恐怕正是日本电影史上的黄金时期了。战前的电影工作者被人称为活动照片艺人,几乎同打零工的一样低贱,至少被认为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业。然后到了战后,电影界成了和新闻界、出版界并驾齐驱、走在时代前列的行业了,大学毕业的俊逸之才也纷纷加入了电影界。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电影界的陈旧结构。同时,也不能否认从而出现了背叛长期以来—直支持日本电影的广大民众的倾向。前面所述的对通俗电影的蔑视、误解和肤浅的电影艺术论,使日本电影迅速脱离了人民大众。譬如,就曾经一度占松竹公司主导地位的女性电影来说,影片里的女主角净是些豪门贵族出身的小姐、大饭店的老板娘,或者是高级服装店的女老板、茶道花道的名流师家等等,不厌其烦、翻来覆去地描写这些女人和大实业家、艺术家之类的家伙们情意绵绵的陈腐情节,这些影片成了主流。大岛渚他们高举叛旗,脱离了松竹,走上了独立制片的道路,就是这个时代出现的事。
在日本的电影盛况空前的这个年代里,因为创作任何影片都能吸引大量观众,所以导致了电影创作者们粗制滥造的局面。而且在这些电影创作者中,知识分子占绝大多数。因此,凭自己的主观意识搞创作的倾向大大抬头,而功力深厚的作品,或者说认认真真从事创作的作品日益减少。
我曾听海音寺潮五郎先生说过,知识分子的弱点在于不相信自己的感性。我觉得这话言之有理。知识分子有种倾向,一味认为感性这东西是骗人的。所以,不经过脑袋的解释他们是断然不取的。当然,认识这一行为本来就是理性的东西,然而通过那个并不高明的脑袋的解释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正是海音寺先生所要说的。可以说,好的不敢赞美它是好的、美的不敢赞美它是美的,知识分子多少都患了这种小毛病。我想可以这样认为:他们拍出了错误的、不合观众要求的作品使得众多观众白花了钱。从这种倾向在电影界出现时候起,电影就开始衰败了,开始脱离人民大众。
从前《国语和国文学》这本杂志出过一期“落语”专集,星新一先生在专集里写过这么—段话,大意是,“落语这门艺术和文学不同。是一门不允许有自以为是地任意解释的艺术。所以,也不存在什么落语评论家,大众才是评论家。”我认为,这一观点也基本上适用于电影。
在大众眼光敏锐,具有许多鉴赏力高的优秀评论家,即观众见多识广善于看善于听的年代里,落语艺术家们的水平也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而且,这种关系也完全适用于电影这门同落语一样的大众性艺术。只有在大众渴望看到更高质量的电影、大众的鉴赏力极高的年代,才可能有好的电影作品问世。如此看来,电影又是一门能如实反映该时代文化的艺术。
前几天,我在常磐线电车上遇到一位五十开外的满头白发的长者,他坐在我旁边看赛车报。这时,一位手提大旅行袋的大叔走了过来,向看赛车报的那位打听道:“到大宫的赛车场是坐这趟车吗?”“噢,是的。”就这样,两人攀谈起来。
谈话之间,那位提旅行袋的大叔说:“我是从长野来的,所以不熟悉东京。”站在旁边的一位男青年听到这话便说了一句:“某某是长野人吧。”他说的这个某某大概就是长野出身的赛车手的名字。于是三个人聊起赛车的事来了。那位长野的提旅行袋的大叔说:“我弟弟以前也是赛车运动员,现在不干了,他就是B级的小林……”这话引起了周围的两三位乘客的兴趣,他们谈起小林在何时何地比赛中如何如何等等。对我来说,就好象在听美国人交谈似的,听得我莫名其妙,可我还是怀着难以言喻的心情一直看着他们饶有兴趣的交谈。
前面交待过,我是从中国东北遣返回国的,当时住在内地的乡下,坐木板条代替破玻璃窗的电车去学校的。路上,经常看见乘客们热烈讨论的情景.什么民主主义应该如此这般,日本的政治必须如何如何,世界的未来将是何般模样等等。现在和当时相比不同了,一提起赛车,去赛车场的乘客们便会象10年前就结识的老朋友那样,亲热而愉快地交谈起来。这情景引起我某种羡慕,同时也不禁升起一股莫名其妙的孤寂之感。
生活在同—社会里的人们所关心的事物其本身是一个文化问题。有一些狂妄自大的提法叫做电影文化,说我们是这种文化的主力军,还有一种颇为奇妙的“文化人”的提法,好象文化人就是文化的创造人。其实不然,文化,存在于民众的生活中,说具体一点,—部优秀影片问世后,观众看了喜笑颜开,赞不绝口,“好!真好!”这种形式才是真正的文化。
当今日本的文化,正处在极其衰弱的时代。现在,所谓的娱乐绝大多数是刺激末梢神经的东西。例如赛车、打弹子盘,还有土耳其浴室、酒吧等。确实,人的心理活动常常是矛盾的。譬如,虽说人们不敢正视那可怕的东西,但是心里总有一种哪怕看一眼也行的冲动。所以,同样的娱乐,也有好坏之分。而且往往是坏的娱乐更具有魅力,这是谁也不可否认的。但是,如果说只要使人高兴和觉得有趣的,就是好作品,那就错了。观众看了影片之后,是否会感到心情舒畅,并想劝别人也去看呢,也就是说,是否想对自己的恋人或孩子说:“你一定要去看啊!”如果用这种标准鉴别,那么究竟是好的娱乐还是坏的娱乐就一清二楚了。那种不管好坏只要有趣就好的胡乱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当今和以前相比,娱乐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我想当今是一个不健康的娱乐占上风的时代。我进电影公司的那个时期,电影公司的利润在日本公司中也是名列前茅的。然而今天,以松竹电影公司为例,其利润名次已居于1000位左右了。就同属娱乐行业来说,相比之下,酒吧业的利润,弹子房行业的利润遥遥领先于电影行业。我深深感到我们进电影公司的那个时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啊!每当我看着杂志上刊载当时的10部最佳影片的图片,我觉得那全是灿烂夺目的作品,不胜慨叹。我们必须看到,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日本的电影业开始“夕阳化”而且日趋没落。取而代之的是电视和赌博的盛行。
有追求美的欲望,才能产生美的艺术。民众有看到好电影的愿望,才能创作出与这种愿望相适应的优秀影片,以供民众享受。如此种种现象一言以蔽之就叫作文化。因此,所有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都可以说是该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然,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部优秀影片问世,可以激发观众想看高质量影片的热情,但从根本上来说,只有良好的文化状况,我们才能创作出良好的作品来。这就是我经常思索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当思考艺术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时,说得夸张一些,那就是必须把它同人类的历史联系起来加以深刻地考虑。我认为尤其是今天,更有必要。不论人类出于愿意或被迫,总而言之创造了文明。也就是说,在这几万年,几十万年的漫长岁月里,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与太阳、大海、大自然为伍生活过来,人类为了生活得幸福些,生活得舒畅些,便创造了文明。今天,甚至发展到了要教育人,改造人,使其顺应人为的机构的程度。我感到,在当今这种时代,为了让人类继续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下去,艺术的存在就显得更有意义了。也就是说,为了让人类保持固有的本质,艺术将是人类生存活动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