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优秀,成功就会跟着你跑,向你脱裤子
几天前看到一部来自印度的电影,名叫《三个白痴》。还记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时而捂着肚子大笑,时而又为故事情节的发展而黯然神伤,悄然落泪。看完之后久久盯着电脑屏幕不愿离去,并掩面叹道:这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最好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印度的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这所大学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清华北大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以自己的儿子能考上这所大学为荣。影片主人公兰桥是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有一套自己的处世哲学,对人对物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看法,他对自己所学的机械专业有着极高的热情与天赋,每次考试都得第一,但却不喜欢学校主流的教育方式即培养“背书机”式的“人才”。法罕和莱吉跟兰桥住在同一个寝室,法罕非常喜欢摄影,对机械却没多大兴趣,每次考试都是倒数。莱吉家庭极其贫困,受家庭的影响,莱吉对很多事情(包括自己所喜欢的机械专业)都不自信甚至有种恐惧感,每天都要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能通过考试,但反而每次都是倒数。法罕、莱吉在与兰桥接触的过程中逐渐被他那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所吸引,三个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哥们。
校长“病毒”是个古板而严肃的人,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他心目中的“好学生”。即上课必认证听讲,对老师们的话必言听计从,对书本上的知识必笃信不疑,每次考试也必得优。而“消音器”正是这样的“好学生”,可惜每次考试都只能拿个第二。
由于兰桥对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目的的深恶痛绝,总是和法罕、莱吉做出一些违背“病毒”愿望的事情,自然引起“病毒”的不满,病毒因此而对他们三个百般刁难,但基本上每次兰桥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化解,而这带来的自然是“病毒”对他们三个的新一轮更强悍的仇恨与刁难。但这并不会阻碍兰桥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兰桥他们为了使“病毒”看到现有的教育体制的丑态,决定让“消音器”在一次有“病毒”出场的一个很重要的演讲中出丑,因为“消音器”只知道对文字死记硬背,从来不去考虑某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兰桥偷偷地在“消音器”的演讲稿中改动了几个单词,结果到演讲那天“消音器”丑态百出。“消音器”因此而和兰桥他们结怨,就在出丑那天晚上他和兰桥打了个赌,相约十年之后相见,比一比十年之后谁更成功。
兰桥还鼓励法罕和莱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让兴趣成为你的职业”这是蓝桥在劝法罕改行做摄影时说的一句话,最终法罕在兰桥的支持下克服恐惧把自己的想法和父亲说了出来,经过一番努力,父亲终于理解了法罕,同意了他的要求,父子两个深情的抱在了一起。“你学不好机械的原因来自于你的恐惧”这是蓝桥在帮莱吉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时说的一句话,最终莱吉在兰桥的鼓励下克服恐惧,信心满怀的去参加面试并且顺利通过。
由于兰桥一次次对校长“病毒”的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不断发生的学生因忍受不了学校的压力而自杀的事情,“病毒”慢慢的开始自我反省,渐渐地开始接纳兰桥。终于,在“病毒”的大女儿生孩子那天(一个雷雨交加,全城道路、电力瘫痪的夜晚),兰桥运用自己所学的机械知识通过发电,制助产器,历经艰险帮助“病毒”大女儿安全生产。“病毒”终于看到了兰桥的才能,并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最后校长“病毒”将象征着至高荣誉的太空笔送给了兰桥。
来看十年后他们的约会。“消声器”开着沃尔沃的车,穿着高级的西装,拿着自己别墅的照片,自诩为成功人士,来和兰桥他们约会。而他看到的兰桥却是穿着很朴素的衣服,在教一群小孩子做飞机模型。“消音器”以为兰桥只是一个小学教师,却不知道此时的兰桥已经成为获得4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只是兰桥不像“消音器”一样,把自己看得很高大,轻示周围的人,而是主办了一所小学,教授他们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算是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些贡献。
这部电影引发了我一些思考,在读大学期间,消音器怀着这样的信念去做事情:我要得第一,我要得第一。而在进入社会以后,开始怀着这样的信念去做事情:我要很成功,我要很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大学里考不过兰桥,进入社会后,还是没有兰桥成功。而兰桥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永远只对自己说:“追求优秀,成功就会跟着你跑,向你脱裤子”(当地人以脱掉裤子,用屁股朝着对方来表示最虔诚的敬意)他不注重别人眼中所谓的成功,只是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而这时,也只有在这时,他原本没打算追求的那些名呀、利呀,反而全都自动过来了。
成功可能只是别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你做的很成功”只能说明你所做的达到了别人和社会对你的要求,只能说明你所做的达到了别人和社会设定的标准。当我们都做到这一步的时候,请停下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我们所做的是否达到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我们是否提升了自己,是否变得比以前更优秀了。因为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无法永远满足社会的要求,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自我,变得优秀。
追求优秀,成功就会跟着你跑,向你脱裤子。
(写于2010年10月19号)
故事发生在印度的一所著名的工科大学,这所大学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清华北大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以自己的儿子能考上这所大学为荣。影片主人公兰桥是个与众不同的学生,他有一套自己的处世哲学,对人对物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学生的看法,他对自己所学的机械专业有着极高的热情与天赋,每次考试都得第一,但却不喜欢学校主流的教育方式即培养“背书机”式的“人才”。法罕和莱吉跟兰桥住在同一个寝室,法罕非常喜欢摄影,对机械却没多大兴趣,每次考试都是倒数。莱吉家庭极其贫困,受家庭的影响,莱吉对很多事情(包括自己所喜欢的机械专业)都不自信甚至有种恐惧感,每天都要祈求佛祖保佑自己能通过考试,但反而每次都是倒数。法罕、莱吉在与兰桥接触的过程中逐渐被他那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所吸引,三个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哥们。
校长“病毒”是个古板而严肃的人,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他心目中的“好学生”。即上课必认证听讲,对老师们的话必言听计从,对书本上的知识必笃信不疑,每次考试也必得优。而“消音器”正是这样的“好学生”,可惜每次考试都只能拿个第二。
由于兰桥对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目的的深恶痛绝,总是和法罕、莱吉做出一些违背“病毒”愿望的事情,自然引起“病毒”的不满,病毒因此而对他们三个百般刁难,但基本上每次兰桥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化解,而这带来的自然是“病毒”对他们三个的新一轮更强悍的仇恨与刁难。但这并不会阻碍兰桥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兰桥他们为了使“病毒”看到现有的教育体制的丑态,决定让“消音器”在一次有“病毒”出场的一个很重要的演讲中出丑,因为“消音器”只知道对文字死记硬背,从来不去考虑某一个词的具体意义,兰桥偷偷地在“消音器”的演讲稿中改动了几个单词,结果到演讲那天“消音器”丑态百出。“消音器”因此而和兰桥他们结怨,就在出丑那天晚上他和兰桥打了个赌,相约十年之后相见,比一比十年之后谁更成功。
兰桥还鼓励法罕和莱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让兴趣成为你的职业”这是蓝桥在劝法罕改行做摄影时说的一句话,最终法罕在兰桥的支持下克服恐惧把自己的想法和父亲说了出来,经过一番努力,父亲终于理解了法罕,同意了他的要求,父子两个深情的抱在了一起。“你学不好机械的原因来自于你的恐惧”这是蓝桥在帮莱吉分析学习不好的原因时说的一句话,最终莱吉在兰桥的鼓励下克服恐惧,信心满怀的去参加面试并且顺利通过。
由于兰桥一次次对校长“病毒”的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不断发生的学生因忍受不了学校的压力而自杀的事情,“病毒”慢慢的开始自我反省,渐渐地开始接纳兰桥。终于,在“病毒”的大女儿生孩子那天(一个雷雨交加,全城道路、电力瘫痪的夜晚),兰桥运用自己所学的机械知识通过发电,制助产器,历经艰险帮助“病毒”大女儿安全生产。“病毒”终于看到了兰桥的才能,并为他的所作所为而感动。最后校长“病毒”将象征着至高荣誉的太空笔送给了兰桥。
来看十年后他们的约会。“消声器”开着沃尔沃的车,穿着高级的西装,拿着自己别墅的照片,自诩为成功人士,来和兰桥他们约会。而他看到的兰桥却是穿着很朴素的衣服,在教一群小孩子做飞机模型。“消音器”以为兰桥只是一个小学教师,却不知道此时的兰桥已经成为获得400多项专利的科学家。只是兰桥不像“消音器”一样,把自己看得很高大,轻示周围的人,而是主办了一所小学,教授他们科学知识和动手能力,算是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些贡献。
这部电影引发了我一些思考,在读大学期间,消音器怀着这样的信念去做事情:我要得第一,我要得第一。而在进入社会以后,开始怀着这样的信念去做事情:我要很成功,我要很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在大学里考不过兰桥,进入社会后,还是没有兰桥成功。而兰桥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永远只对自己说:“追求优秀,成功就会跟着你跑,向你脱裤子”(当地人以脱掉裤子,用屁股朝着对方来表示最虔诚的敬意)他不注重别人眼中所谓的成功,只是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而这时,也只有在这时,他原本没打算追求的那些名呀、利呀,反而全都自动过来了。
成功可能只是别人看待自己的方式,“你做的很成功”只能说明你所做的达到了别人和社会对你的要求,只能说明你所做的达到了别人和社会设定的标准。当我们都做到这一步的时候,请停下来问一问自己的内心,我们所做的是否达到了自己对自己的要求,我们是否提升了自己,是否变得比以前更优秀了。因为社会对成功的定义是不断变化的,我们无法永远满足社会的要求,我们所能做的,只是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提升自我,变得优秀。
追求优秀,成功就会跟着你跑,向你脱裤子。
(写于2010年10月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