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单车
传一段四年前写的文字,发现,现在已经从懒得写,变成不会写了。
本片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一辆车展开的,在现在看来,不就是一辆自行车么,那就是小菜一碟的事情,而且这个偷不偷车的行为,在北京真是睁眼闭眼都能耳闻的小事了,有什么好折腾的呀。但是偏偏它就要说那个八十年代的事,还一定要抠着说。
从阿贵(打工者)誓死保卫自行车开始,他宁可自己被凌辱,被殴打,但是最终他要说的还是这本来就是我的车,开始觉得这种秋菊打官司的恁劲实在是有点不明就里,后来才慢慢觉得那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远道而来的打工者,或许真的蒙昧到无知,但是有一点他很清楚,要有饭吃就得有活干,作为一种几乎是仅有的谋生手段,为了它,他可以落泪,可以下跪,也可以不睡,他绝对不会放弃。而对于小坚(贫困家庭的学生)而言,自行车就是他的一个梦,而那梦寐以求的车在父亲的一次次欺哄下成为了泡影,原本家庭幸福的缺失,已经让他变得那么地少言寡语,于是只有在玩车的时候,在他把感情寄托在车上的时候,他才有一伙朋友,他才泡得起马子,他才是快乐的。所以他会在深夜所有人都熟睡的时候,自己偷偷拿出车来开心片刻。正是由于这个买车的钱是从家里偷来的,也更显得这一切是那么地不容易。所以他追了几十条巷子也不肯停,所以他在被父亲责骂的时候依然嚷道那是我的车。
看完后想着,很觉得原来谁都是那么的不容易,活着原本就是那么的不容易,而对于这些孩子,他们是那么地无辜,似乎天生就背负了心酸和折磨。想了很久,也许那个时候的中国太落破了,在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那个年代,没有谁会轻易对谁慷慨,就像没有人会放弃求生的权利。
很闷,似乎最近看的国内电影总是晦暗,现实至阴暗。想这个电影真是像极了《偷自行车的人》,可是人家描写的是二战之后的事情,而我们却直指现代的首都。每每看外文电影,每每看到关于年代性的情节,我总不由地联想起那时的中国在做什么,往往水生火热,便滋生出崇洋媚外的氛围,感叹。前天在看《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七十年代的英伦,华丽摇滚的风行,而那个时候的我们连解决温饱问题都捉襟见肘。再有之前的《盲山》,以血一样的事实地告诉我们,不仅城市很现实,在山区更是露骨,文盲法盲不是稀罕事,有知识懂法律那才叫奇怪了,那个老婆是买来的,女婴是随便丢的,警察算个什么东西!我提着锄头,我拿着菜刀,有“武器”,全村“团结”,我就是老大啊。看了不仅是汗颜三尺,更是大开眼界啊。再说最近红到发紫的《苹果/lost in Beijing》,又是农民工问题,看了只觉得底层生活实在是步履维艰,活在下面就只能被人踩,任人宰。类似的电影就很多了,比较搞笑的有《芳香之旅》,较之边缘的有《图雅的婚事》,反映变迁的有《三峡好人》,甚至涉及到上映的有《天浴》。似乎拍内地的电影除了古代帝王有华丽的姿态外,接近和处于现代的都是现实到朴实的角儿。虽然说电影终究都是离不开生活的,它只是后者的浓缩和精华。但是不管是怎么样的生活,就像托尔斯泰说起哪怕是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也不缺乏幸福的爱情。难道我们就一定要摆出现实的阴暗才能娱乐这一代,激励下一代么。真的很少才爆出一个两个诸如《疯狂的石头》,《夜,上海》。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电影分级的讨论,如果只能选一种,商业片和文艺片,你会选择哪个?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一个。因为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就是让大家在工作之余身心开怀的,忙了一周,难得有空去电影院看部电影,谁不希望高高兴兴,轻松惬意一些。一定要弄部晦涩到最后走出来连看了什么都不清不楚,那我想也全当是白看了,在里面黒黒的打个瞌睡,一个多小时也就过去了,这还算好了,如果换做是一部打打杀杀的,你还真睡不着呢。回头还疑惑着要费力去想那个电影花了钱看了到底讲的是什么啊。嘿嘿,文艺片是好,它耐嚼,可以让人回味很久联想很多,从一个小小的视野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时代,甚至一个世界,所谓管中窥豹,只要导演的“管”够犀利,被窥的“豹”够典型,那就足够一大帮电影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了,但是那毕竟是社会阶层几分之几的比例啊,更多的人都太忙,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么赤裸裸的现实。
早在中学时代,我们就说电影机制不够完善,电影的渠道过于狭小,似乎只能通过北影,中戏那样的学院派出来才算是个导演,电影对于一般人而言算是一个遥远的事情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去电影院看,买碟看,似乎现在更多的都是下着看。很少有爱好的人会自己拿起东西来拍拍,似乎那太兴师动众了。也一直都很喜欢小刚导演,这个非科班出身的智者,一直都嚷嚷着“为人民服务”,乐乐乎乎地搞着贺岁片,现算是自成一套也自成一家了。再者,就是电影市场的观念,我们往往很极端的把它划到艺术或商业的两边,难以折中、难以利弊。可相比前些年韩国电影的红火,举着艺术的碑牌在商业圈赚得盆满钵满,可谓名利双收,而且韩国对于国产片的保护从来也都是太极旗飘扬,口号很高的,釜山电影节更是不断地扩张着对外的道路。
由《17岁的单车》浅想起来,对于我爱的中国电影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
![]() |
本片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一辆车展开的,在现在看来,不就是一辆自行车么,那就是小菜一碟的事情,而且这个偷不偷车的行为,在北京真是睁眼闭眼都能耳闻的小事了,有什么好折腾的呀。但是偏偏它就要说那个八十年代的事,还一定要抠着说。
从阿贵(打工者)誓死保卫自行车开始,他宁可自己被凌辱,被殴打,但是最终他要说的还是这本来就是我的车,开始觉得这种秋菊打官司的恁劲实在是有点不明就里,后来才慢慢觉得那是他的一种生存方式,远道而来的打工者,或许真的蒙昧到无知,但是有一点他很清楚,要有饭吃就得有活干,作为一种几乎是仅有的谋生手段,为了它,他可以落泪,可以下跪,也可以不睡,他绝对不会放弃。而对于小坚(贫困家庭的学生)而言,自行车就是他的一个梦,而那梦寐以求的车在父亲的一次次欺哄下成为了泡影,原本家庭幸福的缺失,已经让他变得那么地少言寡语,于是只有在玩车的时候,在他把感情寄托在车上的时候,他才有一伙朋友,他才泡得起马子,他才是快乐的。所以他会在深夜所有人都熟睡的时候,自己偷偷拿出车来开心片刻。正是由于这个买车的钱是从家里偷来的,也更显得这一切是那么地不容易。所以他追了几十条巷子也不肯停,所以他在被父亲责骂的时候依然嚷道那是我的车。
看完后想着,很觉得原来谁都是那么的不容易,活着原本就是那么的不容易,而对于这些孩子,他们是那么地无辜,似乎天生就背负了心酸和折磨。想了很久,也许那个时候的中国太落破了,在以自行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那个年代,没有谁会轻易对谁慷慨,就像没有人会放弃求生的权利。
很闷,似乎最近看的国内电影总是晦暗,现实至阴暗。想这个电影真是像极了《偷自行车的人》,可是人家描写的是二战之后的事情,而我们却直指现代的首都。每每看外文电影,每每看到关于年代性的情节,我总不由地联想起那时的中国在做什么,往往水生火热,便滋生出崇洋媚外的氛围,感叹。前天在看《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七十年代的英伦,华丽摇滚的风行,而那个时候的我们连解决温饱问题都捉襟见肘。再有之前的《盲山》,以血一样的事实地告诉我们,不仅城市很现实,在山区更是露骨,文盲法盲不是稀罕事,有知识懂法律那才叫奇怪了,那个老婆是买来的,女婴是随便丢的,警察算个什么东西!我提着锄头,我拿着菜刀,有“武器”,全村“团结”,我就是老大啊。看了不仅是汗颜三尺,更是大开眼界啊。再说最近红到发紫的《苹果/lost in Beijing》,又是农民工问题,看了只觉得底层生活实在是步履维艰,活在下面就只能被人踩,任人宰。类似的电影就很多了,比较搞笑的有《芳香之旅》,较之边缘的有《图雅的婚事》,反映变迁的有《三峡好人》,甚至涉及到上映的有《天浴》。似乎拍内地的电影除了古代帝王有华丽的姿态外,接近和处于现代的都是现实到朴实的角儿。虽然说电影终究都是离不开生活的,它只是后者的浓缩和精华。但是不管是怎么样的生活,就像托尔斯泰说起哪怕是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也不缺乏幸福的爱情。难道我们就一定要摆出现实的阴暗才能娱乐这一代,激励下一代么。真的很少才爆出一个两个诸如《疯狂的石头》,《夜,上海》。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电影分级的讨论,如果只能选一种,商业片和文艺片,你会选择哪个?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一个。因为电影本身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就是让大家在工作之余身心开怀的,忙了一周,难得有空去电影院看部电影,谁不希望高高兴兴,轻松惬意一些。一定要弄部晦涩到最后走出来连看了什么都不清不楚,那我想也全当是白看了,在里面黒黒的打个瞌睡,一个多小时也就过去了,这还算好了,如果换做是一部打打杀杀的,你还真睡不着呢。回头还疑惑着要费力去想那个电影花了钱看了到底讲的是什么啊。嘿嘿,文艺片是好,它耐嚼,可以让人回味很久联想很多,从一个小小的视野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时代,甚至一个世界,所谓管中窥豹,只要导演的“管”够犀利,被窥的“豹”够典型,那就足够一大帮电影爱好者津津乐道的了,但是那毕竟是社会阶层几分之几的比例啊,更多的人都太忙,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么赤裸裸的现实。
早在中学时代,我们就说电影机制不够完善,电影的渠道过于狭小,似乎只能通过北影,中戏那样的学院派出来才算是个导演,电影对于一般人而言算是一个遥远的事情了,我们能做的就是看,去电影院看,买碟看,似乎现在更多的都是下着看。很少有爱好的人会自己拿起东西来拍拍,似乎那太兴师动众了。也一直都很喜欢小刚导演,这个非科班出身的智者,一直都嚷嚷着“为人民服务”,乐乐乎乎地搞着贺岁片,现算是自成一套也自成一家了。再者,就是电影市场的观念,我们往往很极端的把它划到艺术或商业的两边,难以折中、难以利弊。可相比前些年韩国电影的红火,举着艺术的碑牌在商业圈赚得盆满钵满,可谓名利双收,而且韩国对于国产片的保护从来也都是太极旗飘扬,口号很高的,釜山电影节更是不断地扩张着对外的道路。
由《17岁的单车》浅想起来,对于我爱的中国电影真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