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与万荷堂
听说已在境外定居多年的黄永玉先生,又回到他生活过40多年的北京,并且在京东大兴土木,盖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大宅子,便萌生了前去拜访主人,顺带观赏建筑的愿望。不久前这样的机会居然真让我等来了。一位热心的小兄弟打来电话,说是已帮我与黄永玉先生打好了招呼。
于是,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走过向往多日的“万荷堂”,拜访了仰慕已久的黄永玉。
如同黄永玉不仅是一位画家一样,“万荷堂”也不是一座简单意义上的住所,而是这位卓而不群的艺术家平生最大的一件艺术作品
置身栽满树木的庭院中,看着那高大的屋宇、宽敞的回廊、花岗岩围起的荷花池,很难相信当初黄永玉用毛笔勾勒在宣纸上的设计,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变成了实物。这一整套建筑完全采取传统的建筑结构,飞檐、回廊,古色古香的门窗,没有雕龙画风的浮华装饰,看上去简洁明快,古朴流畅。
最令人拍手叫绝的是大厅和回顾那些粗大的原木柱子。由于黄永玉的坚持,它们没被打磨成规矩统一的浑圆笔挺,而保留着本身的不规则形态,既显示出传统结构的精湛工艺,又呈现着木质纹理的天然美感,尤其那一个个隆起的木瘤,更是各有姿态,妙趣天成。
据说荷花池中的荷花近者出自颐和园、圆明园,远者来自洞庭湖、大明湖,甚至荔湾。可借此时正值冬日,能看到的只是一池薄冰,想必夏回来此自会领略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趣。“万荷堂”不仅有荷花,还植有数十株梅树,其中有清代嘉庆年间老梅和乾隆年间的腊梅,都是200多年的老根了,开花时节定然是满院芬芳,深吸一口沁人心脾,逗留片刻暗香盈袖。
院落中最惹人瞩目的当属那尊仁立着的主人铜像:五短的身材,赤裸着身体,左手提着腰间的遮羞布,右手端着个大烟斗,浑圆的秃脑袋上支楞着两只硕大的煽风耳,不仅两眼笑得成了一条缝,大嘴都咧到了耳朵根。这原本是一位朋友为黄永玉画的一幅漫画肖像,被他制成雕塑后更加诙谐有趣,妙不可言。
不仅格局建筑,就连屋内的桌椅、壁炉、吊灯也全部是黄永玉自己一手设计出来的。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墙角那台主人画大画时要乘的升降机,以及那些作画工具外,屋里的每件陈设均堪称艺术品。一组组青铜吊灯是意大利宫廷式的,低矮的桌椅是来朝款式,形态各异的座墩则是粗树根雕成的。
我不懂古式家具,感兴趣的是那些随处可见的主人手书,一律由工整的蝇头小楷写就,语言幽默生动。悬垂的沙袋上几行小字写着“随便闯入者。偷盗者、折花果者、撞骗需索者。乱翻东西者,”旁边是醒目的大字“揍!!!”;画室门上贴的是“我在集中精神画画,进门的人猜先打招呼,以免吓我一跳”;画室的水池旁写的是“此处毛巾为我工作专用,上面沾满癣、疥、疮等各种霉菌,请勿随便乱动,以免被传染”;木箱上贴着“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就连厕所的洗手池及水箱上都贴着字条,而且同样写得有章有法,一丝不苟。可惜我没有将“不可随处小便”拼改为“小处不可随便”的机敏,又害怕被视为偷盗者而饱予老拳,否则将它们-一揭下,说不定也能组成什么至理名言的书法条幅炫耀一番呢。
虽已是古稀之身,他每日见或书或画笔耕不辍,只有周末才肯让自己放松下来,与朋友们一起品茗聊天
黄永玉戏称自己是“狡兔五窟”。他在意大利、香港、湘西老家及市内均有住所,之所以选择在京郊再兴土木,是希望既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创作大幅的绘画作品,又能够远离都市的喧闹而静心进行思考和写作。
他每天早6点就起床,散散步,吃点简单的早餐,就开始埋头工作。虽然早超过了退休的年龄,既不受单位管辖,也没有人督促检查,他却烙守每周5天工作制,而且每天工作时间绝不少于8小时。
通常黄永玉只有周末才会放下工作,邀请朋友们前来欢聚畅谈。但由于他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原本各界朋友就很多,再加上“万荷堂”鹤立鸡群地矗立在那里,简直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处名胜,未经预约的熟枪朋友、朋友的朋友、自报家门的探访者、全无干系的不速之客,常会有摆脱不掉的骚扰。
逢这种时候,他只好请客人自便,自己则听着音乐或吹着口哨继续作画。他告诉我:“别相信听着音乐画画可以激发灵感的话,那不过是用音乐来抵御其它声音的干扰罢了。”
我曾经在黄永玉写的一篇谈论其表叔沈从文的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表叔是个很规矩的老实人,一辈子朴素的生活和工作。他不像我。我是盐,他是棉花,如果历史是雨的话,他将越来越重,而我将越来越轻。我是经不起历史淋浴的,因为我太贪玩而又不太用功。”
就是这位自谓“太贪玩而又不太用功”,只有初中二年级学历的黄永玉,却以他的多才多艺令我感到困惑:人怎么可以这样聪明?如此全方位的艺术才能是怎样发掘出来的呢?
黄永玉是位一专多能的画家,年轻时就以线条粗扩、刀法奔放的版画赢得赞誉;后来又以自成一家的国画闻名于世;那些颇富哲理性的漫画令人在会心一笑之后,免不了还要被引发出深层的思考;而油画方面的成绩,也丝毫不比版画、国画和漫画逊色。
黄永玉又不仅是位画家,还是雕塑家、诗人和作家。他出版的画册包括人物、风景、花卉、版画和雕塑设计等不同类别,出版的文学作品则有杂文、游记、诗歌等各种集子,已完成40多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目前正边写边在湖南大型刊物《芙蓉》上连载,最近三联还出版了他的成套作品。
他的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曾一举夺得《诗刊》年度创作一等奖。当年这本诗集出版前,编辑曾想请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艾青作插图,却被这位著名诗人婉拒。他笑着道出不能受命的理由,令听者也无法忍俊:“真若如此的话,读者看到'黄永玉诗,艾青画',岂不要误以为是将我俩的名字排颠倒了吗?”
又是画画,又刻木刻,又写文章,又搞雕塑,不仅都干得游刃有余,还都取得了足以骄人的成就。那么,这四方面的工作,在黄永玉心目中孰轻孰重呢?他认为从兴趣上说写文章要排在第一位,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画画虽排在最后却面的最多,这是因女画画自己快乐,朋友高兴,卖画的收益还可用来养前三者。至于画画的快乐,则来源于画出了得意之作,来源于看到了自己艺术上的进步。
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他,在社会大学完成7学业,成绩丝毫无逊于正规院校出来的毕业生
黄永玉是湘西凤凰县的土家族人,父母分别是当地男女学校的校长。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美术,并且憧憬着能像村前清澈美丽的论水一样,流向沉江,流向洞庭湖,流向不可知的远方,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12岁那年,读完小学的他真的离开了家乡,只身来到福建的集美中学读书。只可惜外面的世界并不像他想象的那般精彩,抗战的烽火打破了他的求学梦,初中刚读了两年就不得不辍学,到社会上四处闯荡。
黄永玉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上干过苦力。一天,他在码头上偶遇中学时的军训教官,便被介绍到军队里成了一名司书。这是一份很轻闲的工作,每日只需抄写几篇公文,一个月就可收入8块钱。不要小看这8块钱,在当时可是份令人羡慕的奉禄呢。
偏偏他不是个会享清福的人,抄完公文嫌其呆板无趣,闲着没事便想着加以美化。他先是把“通令”二字用别致的花边装饰起来,又意犹未尽地将下面的横线改画成一只夸张可爱的小狗。看到经自己的一番打扮,刻板的公文变得活泼多了,他心里感到很得意。没想到如此不严肃的公文贴出之后,惹得长官大发雷霆:“这成何体统?是谁画的?”
16岁的小司书上任没几日,就失去了这份美差,只好重新开始流浪生涯。后来,又有好心人为他介绍了一个“肥缺”--税务机关当股长。工作之余,别人喝茶聊天,他却致力于木刻创作,又是刻又是印,把个办公室变成了木作坊。看在介绍人的面子上,上司奉送了两个月的薪水而请他“另谋高就”。
此后,他在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搞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剧。无师自通的木刻不仅可赖以谋生,还博得行家里手的称赞;灵性十足的书法,得到过弘一大师的亲传;虽自认编剧的业绩说来惭愧,却奠定了著名演员石挥的成名基础。
40年代末,黄永玉在香港《大公报》工作,副刊编辑临时告急:“缺一整版稿子,排字房等着发稿呢。”他二话没说,自己一个人关起门来连写带画,几小时后一块高质量的副刊版就完成了。
天性聪颖只是一个方面,恐怕更多的还要仰仗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再加上合适的机遇,怕是所有成功者必不可少的条件。黄永玉能够以初中肄业的学历,而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受欢迎的教授,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吗?
被朋友戏称为“凤凰蛮干”的他,身上还真是有股子宁折不奇的“蛮”劲
黄永玉的客厅中挂有一张放大了的照片,上面是他用一只手的三个手指将一块大石头举过头顶,看上去昂首挺胸,全然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轻松神情。身材离高大相去甚远的老人,如何能有这般的力气?只听说过二指禅,这三只手指又是何等神功?
看我一脸迷惑的样子,黄永玉不动声色地朝地上一指:“你也举一下试试看嘛!”
顺着他的手看去,原来那块石头就在脚下,看上去少说也得有个百八十斤,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我可不打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老公自忖有把子憨力气,弯下身子搬动了一下却未见举起来,然后笑着对我说:“你来试试?”
“我?你都搬不起来,我……”
几个人一起督促:“试试嘛,怕什么!”
我只好硬着头皮憋足了劲弯下身去,两手接触到石块才发现上一大当:有棱有角、质地坚实的大青石原来是纸糊的。没想到黄先生“造假”的手段如此高明,形状、质感、肌理、色泽都足以乱真,若不用手摸,单凭眼睛是绝对看不出破绽来的。
大力士的神话虽被打破,却令我想起了早些年的一个传闻:在美院的操场上,红卫兵碰到迎面走来的黄永玉,不由分说地抡起宽皮带就抽。本想以此来杀杀这个“反动学术权威”的气焰,没想到他练过武功,打人者累得论不起胳膊了,被打者始终神情肃穆,一动不动地捱着,不但绝不求饶,就连眉头都不肯皱一下。
“您是不是练过武功?”
“武功没有练过,小时候倒是跟一位师傅学过摔跤,开始是被别人摔,一连被摔了几个月,好容易轮到该我摔别人了,却因为上学而不得不放弃了训练。”
“听说您曾被连续抽了200多下,都不肯讨饶……”
“是啊,当时他们让我跪下,我脱下上衣叠好放在一旁,就跪了下来。一个人抡起皮带就抽,怎么打我也不动,只是一下一下默默地数着。他们说只要我求饶,就不再打下去,我心里说‘喊一声疼,讨一声饶,老子就是狗娘养’!就这样,直到他累得气喘吁吁打不动了为止,一共是224下。”
尽管有过小时候被摔的“功夫”垫底,这二百多下皮带也足以让他皮开肉绽了。能够不喊疼,不讨饶地咬牙挺住,以维护可杀而不可辱的尊严,在那种情况下,有几人能做得到?!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民族浩劫中,他们一家四口被赶到一座大杂院最里面的角落处,一间不大的房子被勉强隔成两间,斑驳的墙上只有一扇狭小的窗,因为紧靠着邻院的墙而根本射不进阳光。挨批斗,被抽打,多年来精心创作的画遭到毁坏不说,还因画了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而被罗织“以黑画攻击运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名。
人妖颠倒,是非混淆,习惯了创造性工作的生命却不能有所作为。陷入极度绝望与痛苦之中,黄永玉一度想到干脆炖一锅牛肉,加入有剧毒的藤黄吃下去算了。可是,善良百姓质朴的关爱,却让他感受到人间还有真情在,顽强地活下去还会有希望。
在他挨批斗的日子里,一位祖上三代都是花匠的老人,不怕引火烧身,坚持每天给他送来一束鲜花;“黑画”展出不久,一只罕见的猫头鹰便出现在他家门口,馈赠者既没露面,也未留下姓名。有正义感的群众以自己的方式,表示出精神上、道义上的支持,这是多么可贵的真情啊!
就算为了不辜负他们,黄永玉觉得自己也不该去做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他振作起精神,精心画了一幅特别的画,画面是一扇宽敞明亮的大窗户,窗外盛开着灿烂的鲜花。这幅画挂在破旧的墙上,顿时给小屋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美感。不知情的人还挺羡慕:别看黄永玉住的屋子又小又破,窗户却又宽敞又漂亮,能看到外面的各色鲜花。
生活中的种种磨难没能迫使黄永玉屈服于假恶丑,却激发出他对真善美更强烈的追求。他以更高的热情投入艺术创作中,狭小昏暗的居室无法进行版画创作,就致力于国画探索,而且水粉、丙烯、国画色无所不用,反面泼墨,正面点染,巧拙互补,工写结合,一切出自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
黯淡压抑的日子里,画却画得亮丽而充满诗意,他将这些画送给处境相同的朋友们,寓意尽在不言中。
周恩来总理去世时,正值“四人帮”横行,黄永玉怀着无限哀思和一腔激愤重操刻刀,于夜深人静时精心刻制了一幅周恩来总理的木刻肖像,并冒险将印制的第一幅寄给了远在厦门的一位老友。事后,他在信中说:“这件作品,我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深夜刻成的,第一幅送给你,是表示着生命相托。”
黄永玉本是一个任清率性的艺术家,为人处世更多的是受激情支配,却在非常态的社会环境中学会了忍耐,使自己变得坚韧而机敏。作画正到得意处,忽听有不速之客上门的声音,他能在一分钟之内迅疾地将桌面收拾得不露一点痕迹。来人进屋后,抓不到任何把柄,看到的是他正端坐案前,认认真真地捧读“红宝书”的“标准镜头”。
他认定人活着是为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苦的时候能够撑得住,好的时候也不飘飘然
终于盼到神州大地雨过天晴之后,一度被摧残得百花凋零的艺术园地重新恢复生机。这时,人们惊喜地发现,不论艺术理念,还是创作手法,黄永玉都有了相当大胆的突破。那些不泥古、不媚俗的作品,令人信服地展示出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池塘、荷花、水鸟等均是历代画家一再画过的传统题材,到了黄永玉的笔下却呈现出极为独特的绘画语言。国画传统讲究“计白当黑”,他偏偏来个“以黑显白”,这种反向继承不但使画面看上去主体突出,色彩斑斓,而且显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国内外多次举办的画展,别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为黄永玉赢得了如日中天的盛名。可他除了比以前更勤奋之外,看不出别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这个人从来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只知道努力工作,不愿意浪费光阴,所以苦的时候能撑得住,好的时侯也不飘飘然。”
黄永玉是个不崇尚空谈的实干家,尤其不喜欢那些强加在艺术身上的沉重使命。一次,他画了一位老者骑着驴,走在荒山古道的闲花野草间,题上陆游“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人剑门”的诗句。旁边有人问:“为什么要画这么一个瘦老头?有什么寓意?”
他直率地回答:“画画哪有那么多寓意?我很喜欢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寓意,就算希望你们注意适当减肥好了!”
一幅画作,能给观赏者带来高层次的美感享受,就算完成了自身的艺术使命。只有“四人帮”一类居心叵测之徒,才会把沤歌美的艺术作品,牵强附会地加上莫须有的“黑”寓意。
曾经有几位湖南的年轻画家,带着山野的清新走进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黄永玉看过这些小同乡才情不俗的作品,从心里感到高兴,可一看他们斗志昂扬、充满火药味的宣言却不由地皱起了眉头。
他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家里,语重心长地劝导:“你们要努力画画,不要给自己加上莫须有的重任,人活着是为了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为了去打倒别人……你们若要打倒我,我自然不会甘于被打倒,那么就要尽力反抗,这样你们就得更下力气地打,你来我往把精力都浪费在打打斗斗上,结果两败俱伤,画也荒疏了。倒不如你画你的,我画我的,说不定彼此都能有好的成绩呢!”无庸讳言,美术界也不是一块净土,长期以来各种观点杂陈,彼此间纷争不断。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人认为黄永玉那些“离经叛道”的作品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故而以“彩墨画'功之。
对此他丝毫也不在意:“只要自己画的画别人喜欢看就可以,如何归类并不重要。创新不是目的,关键是要画出好画来,不算国画也没关系,品种越多越好嘛。我没有闲暇去进行那些争论,有时间不如多画些好画。”
黄永玉的夫人张梅溪至今还记得,年轻时有一段日子过得十分桔据。一次,黄永玉的头发已经很长了,而手头仅有的一点钱若用来剃头就无法买木板,若买木板就不够剃头。把木刻看得比吃饭都重要的他,宁可蓬着头发也不肯放弃木板。妻子没办法,只好答应设法送一块木板给他,这样他才去剃了头发。
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一个人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这情景被一位摄影记者拍了下来,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时附有这样的文字:“一个不怕死,不怕累的东方老头,在危险的十字路口,一连画七八个钟头的画。”
除了他的女儿、女婿,没有人知道这个不怕死,不怕累的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永玉,更没有人知道喝着凉水、啃着手面包的他,当时已经年近兀了。
从黄永玉写给一位老友的信中,可以得知他从巴黎到佛罗伦萨,半年期间的工作量有多大:“……画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风景写生,包括巴黎塞纳河沿岸的长手卷,以及佛罗伦萨全景的一个长手卷,再就是一些零碎的法国和意大利有关著名艺术家故居掌故的画。第二部分是30余幅一米二见方的油画,包括风景和一些所谓 '主题性'的作品。第三部分是七八件小型雕塑,都是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文章则是一篇篇的游记散文,先写了12篇巴黎,以后则是佛罗伦萨,大约也有这么10来篇。几个月来,我就这样送走了时间。”
和这样的老人比起来,不要说学识和成就,仅勤奋这一点上,就令我辈感到汗颜。
50年代初,黄永玉偕全家从香港北上京城时,一位朋友看到他从香港带来的钢笔很羡慕,他爽快地说:“这好办,两个星期后我回香港,买一支回来送给你!”
当初,未及而立之年的他哪里想得到,启此与香江一别就是近如年,重返香港定居时已是60多的老史了。近十几年,他满世界地走了不少地方,却始终未曾有一刻忘怀自己的故乡。他认为故乡是一个人感情的摇篮,它的影响将贯穿整个的一生;故乡是自己的被窝,或许它的味道并不好闻,却是自己最熟悉而又无可替代的气息。
对黄永玉而言,出生并度过童年时光的凤凰城自然是第~故乡,生活了叨多年的北京城或许可算是第二故乡。因此,他才在京郊盖起了“万荷堂”,并且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住在这里。
近些年来,他不断在海外举办画展,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那些别具一格的作品征服了众多“老外”,国内的同胞们却难得有机会一睹为快。为了能让同胞们看到尽可能多的作品,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展览事宜,着手将多年来在意大利、香港和内地创作的画集中起来运到北京。
届时,年轻的画家朋友们,或许可以从黄永玉那些颇具人文内涵的文人画中,领悟到起决定作用的是艺术家的文化底蕴,综合素养。
于是,在他的帮助下,我终于走过向往多日的“万荷堂”,拜访了仰慕已久的黄永玉。
如同黄永玉不仅是一位画家一样,“万荷堂”也不是一座简单意义上的住所,而是这位卓而不群的艺术家平生最大的一件艺术作品
置身栽满树木的庭院中,看着那高大的屋宇、宽敞的回廊、花岗岩围起的荷花池,很难相信当初黄永玉用毛笔勾勒在宣纸上的设计,只用了7个月的时间就奇迹般地变成了实物。这一整套建筑完全采取传统的建筑结构,飞檐、回廊,古色古香的门窗,没有雕龙画风的浮华装饰,看上去简洁明快,古朴流畅。
最令人拍手叫绝的是大厅和回顾那些粗大的原木柱子。由于黄永玉的坚持,它们没被打磨成规矩统一的浑圆笔挺,而保留着本身的不规则形态,既显示出传统结构的精湛工艺,又呈现着木质纹理的天然美感,尤其那一个个隆起的木瘤,更是各有姿态,妙趣天成。
据说荷花池中的荷花近者出自颐和园、圆明园,远者来自洞庭湖、大明湖,甚至荔湾。可借此时正值冬日,能看到的只是一池薄冰,想必夏回来此自会领略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佳趣。“万荷堂”不仅有荷花,还植有数十株梅树,其中有清代嘉庆年间老梅和乾隆年间的腊梅,都是200多年的老根了,开花时节定然是满院芬芳,深吸一口沁人心脾,逗留片刻暗香盈袖。
院落中最惹人瞩目的当属那尊仁立着的主人铜像:五短的身材,赤裸着身体,左手提着腰间的遮羞布,右手端着个大烟斗,浑圆的秃脑袋上支楞着两只硕大的煽风耳,不仅两眼笑得成了一条缝,大嘴都咧到了耳朵根。这原本是一位朋友为黄永玉画的一幅漫画肖像,被他制成雕塑后更加诙谐有趣,妙不可言。
不仅格局建筑,就连屋内的桌椅、壁炉、吊灯也全部是黄永玉自己一手设计出来的。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墙角那台主人画大画时要乘的升降机,以及那些作画工具外,屋里的每件陈设均堪称艺术品。一组组青铜吊灯是意大利宫廷式的,低矮的桌椅是来朝款式,形态各异的座墩则是粗树根雕成的。
我不懂古式家具,感兴趣的是那些随处可见的主人手书,一律由工整的蝇头小楷写就,语言幽默生动。悬垂的沙袋上几行小字写着“随便闯入者。偷盗者、折花果者、撞骗需索者。乱翻东西者,”旁边是醒目的大字“揍!!!”;画室门上贴的是“我在集中精神画画,进门的人猜先打招呼,以免吓我一跳”;画室的水池旁写的是“此处毛巾为我工作专用,上面沾满癣、疥、疮等各种霉菌,请勿随便乱动,以免被传染”;木箱上贴着“问樵闹府打棍出箱”。就连厕所的洗手池及水箱上都贴着字条,而且同样写得有章有法,一丝不苟。可惜我没有将“不可随处小便”拼改为“小处不可随便”的机敏,又害怕被视为偷盗者而饱予老拳,否则将它们-一揭下,说不定也能组成什么至理名言的书法条幅炫耀一番呢。
虽已是古稀之身,他每日见或书或画笔耕不辍,只有周末才肯让自己放松下来,与朋友们一起品茗聊天
黄永玉戏称自己是“狡兔五窟”。他在意大利、香港、湘西老家及市内均有住所,之所以选择在京郊再兴土木,是希望既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创作大幅的绘画作品,又能够远离都市的喧闹而静心进行思考和写作。
他每天早6点就起床,散散步,吃点简单的早餐,就开始埋头工作。虽然早超过了退休的年龄,既不受单位管辖,也没有人督促检查,他却烙守每周5天工作制,而且每天工作时间绝不少于8小时。
通常黄永玉只有周末才会放下工作,邀请朋友们前来欢聚畅谈。但由于他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原本各界朋友就很多,再加上“万荷堂”鹤立鸡群地矗立在那里,简直成了远近闻名的一处名胜,未经预约的熟枪朋友、朋友的朋友、自报家门的探访者、全无干系的不速之客,常会有摆脱不掉的骚扰。
逢这种时候,他只好请客人自便,自己则听着音乐或吹着口哨继续作画。他告诉我:“别相信听着音乐画画可以激发灵感的话,那不过是用音乐来抵御其它声音的干扰罢了。”
我曾经在黄永玉写的一篇谈论其表叔沈从文的文章中,看到过这样的一段话:“表叔是个很规矩的老实人,一辈子朴素的生活和工作。他不像我。我是盐,他是棉花,如果历史是雨的话,他将越来越重,而我将越来越轻。我是经不起历史淋浴的,因为我太贪玩而又不太用功。”
就是这位自谓“太贪玩而又不太用功”,只有初中二年级学历的黄永玉,却以他的多才多艺令我感到困惑:人怎么可以这样聪明?如此全方位的艺术才能是怎样发掘出来的呢?
黄永玉是位一专多能的画家,年轻时就以线条粗扩、刀法奔放的版画赢得赞誉;后来又以自成一家的国画闻名于世;那些颇富哲理性的漫画令人在会心一笑之后,免不了还要被引发出深层的思考;而油画方面的成绩,也丝毫不比版画、国画和漫画逊色。
黄永玉又不仅是位画家,还是雕塑家、诗人和作家。他出版的画册包括人物、风景、花卉、版画和雕塑设计等不同类别,出版的文学作品则有杂文、游记、诗歌等各种集子,已完成40多万字的自传体小说,目前正边写边在湖南大型刊物《芙蓉》上连载,最近三联还出版了他的成套作品。
他的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曾一举夺得《诗刊》年度创作一等奖。当年这本诗集出版前,编辑曾想请受过正规美术教育的艾青作插图,却被这位著名诗人婉拒。他笑着道出不能受命的理由,令听者也无法忍俊:“真若如此的话,读者看到'黄永玉诗,艾青画',岂不要误以为是将我俩的名字排颠倒了吗?”
又是画画,又刻木刻,又写文章,又搞雕塑,不仅都干得游刃有余,还都取得了足以骄人的成就。那么,这四方面的工作,在黄永玉心目中孰轻孰重呢?他认为从兴趣上说写文章要排在第一位,雕塑第二,木刻第三,画画虽排在最后却面的最多,这是因女画画自己快乐,朋友高兴,卖画的收益还可用来养前三者。至于画画的快乐,则来源于画出了得意之作,来源于看到了自己艺术上的进步。
勤于学习,勇于实践的他,在社会大学完成7学业,成绩丝毫无逊于正规院校出来的毕业生
黄永玉是湘西凤凰县的土家族人,父母分别是当地男女学校的校长。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喜欢美术,并且憧憬着能像村前清澈美丽的论水一样,流向沉江,流向洞庭湖,流向不可知的远方,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12岁那年,读完小学的他真的离开了家乡,只身来到福建的集美中学读书。只可惜外面的世界并不像他想象的那般精彩,抗战的烽火打破了他的求学梦,初中刚读了两年就不得不辍学,到社会上四处闯荡。
黄永玉当过瓷场的小工,在码头上干过苦力。一天,他在码头上偶遇中学时的军训教官,便被介绍到军队里成了一名司书。这是一份很轻闲的工作,每日只需抄写几篇公文,一个月就可收入8块钱。不要小看这8块钱,在当时可是份令人羡慕的奉禄呢。
偏偏他不是个会享清福的人,抄完公文嫌其呆板无趣,闲着没事便想着加以美化。他先是把“通令”二字用别致的花边装饰起来,又意犹未尽地将下面的横线改画成一只夸张可爱的小狗。看到经自己的一番打扮,刻板的公文变得活泼多了,他心里感到很得意。没想到如此不严肃的公文贴出之后,惹得长官大发雷霆:“这成何体统?是谁画的?”
16岁的小司书上任没几日,就失去了这份美差,只好重新开始流浪生涯。后来,又有好心人为他介绍了一个“肥缺”--税务机关当股长。工作之余,别人喝茶聊天,他却致力于木刻创作,又是刻又是印,把个办公室变成了木作坊。看在介绍人的面子上,上司奉送了两个月的薪水而请他“另谋高就”。
此后,他在中小学任过教员,在剧团搞过舞美,在报社当过编辑,还干过电影编剧。无师自通的木刻不仅可赖以谋生,还博得行家里手的称赞;灵性十足的书法,得到过弘一大师的亲传;虽自认编剧的业绩说来惭愧,却奠定了著名演员石挥的成名基础。
40年代末,黄永玉在香港《大公报》工作,副刊编辑临时告急:“缺一整版稿子,排字房等着发稿呢。”他二话没说,自己一个人关起门来连写带画,几小时后一块高质量的副刊版就完成了。
天性聪颖只是一个方面,恐怕更多的还要仰仗后天的努力。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再加上合适的机遇,怕是所有成功者必不可少的条件。黄永玉能够以初中肄业的学历,而成为中央美术学院受欢迎的教授,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吗?
被朋友戏称为“凤凰蛮干”的他,身上还真是有股子宁折不奇的“蛮”劲
黄永玉的客厅中挂有一张放大了的照片,上面是他用一只手的三个手指将一块大石头举过头顶,看上去昂首挺胸,全然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轻松神情。身材离高大相去甚远的老人,如何能有这般的力气?只听说过二指禅,这三只手指又是何等神功?
看我一脸迷惑的样子,黄永玉不动声色地朝地上一指:“你也举一下试试看嘛!”
顺着他的手看去,原来那块石头就在脚下,看上去少说也得有个百八十斤,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我可不打算“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老公自忖有把子憨力气,弯下身子搬动了一下却未见举起来,然后笑着对我说:“你来试试?”
“我?你都搬不起来,我……”
几个人一起督促:“试试嘛,怕什么!”
我只好硬着头皮憋足了劲弯下身去,两手接触到石块才发现上一大当:有棱有角、质地坚实的大青石原来是纸糊的。没想到黄先生“造假”的手段如此高明,形状、质感、肌理、色泽都足以乱真,若不用手摸,单凭眼睛是绝对看不出破绽来的。
大力士的神话虽被打破,却令我想起了早些年的一个传闻:在美院的操场上,红卫兵碰到迎面走来的黄永玉,不由分说地抡起宽皮带就抽。本想以此来杀杀这个“反动学术权威”的气焰,没想到他练过武功,打人者累得论不起胳膊了,被打者始终神情肃穆,一动不动地捱着,不但绝不求饶,就连眉头都不肯皱一下。
“您是不是练过武功?”
“武功没有练过,小时候倒是跟一位师傅学过摔跤,开始是被别人摔,一连被摔了几个月,好容易轮到该我摔别人了,却因为上学而不得不放弃了训练。”
“听说您曾被连续抽了200多下,都不肯讨饶……”
“是啊,当时他们让我跪下,我脱下上衣叠好放在一旁,就跪了下来。一个人抡起皮带就抽,怎么打我也不动,只是一下一下默默地数着。他们说只要我求饶,就不再打下去,我心里说‘喊一声疼,讨一声饶,老子就是狗娘养’!就这样,直到他累得气喘吁吁打不动了为止,一共是224下。”
尽管有过小时候被摔的“功夫”垫底,这二百多下皮带也足以让他皮开肉绽了。能够不喊疼,不讨饶地咬牙挺住,以维护可杀而不可辱的尊严,在那种情况下,有几人能做得到?!
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民族浩劫中,他们一家四口被赶到一座大杂院最里面的角落处,一间不大的房子被勉强隔成两间,斑驳的墙上只有一扇狭小的窗,因为紧靠着邻院的墙而根本射不进阳光。挨批斗,被抽打,多年来精心创作的画遭到毁坏不说,还因画了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而被罗织“以黑画攻击运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名。
人妖颠倒,是非混淆,习惯了创造性工作的生命却不能有所作为。陷入极度绝望与痛苦之中,黄永玉一度想到干脆炖一锅牛肉,加入有剧毒的藤黄吃下去算了。可是,善良百姓质朴的关爱,却让他感受到人间还有真情在,顽强地活下去还会有希望。
在他挨批斗的日子里,一位祖上三代都是花匠的老人,不怕引火烧身,坚持每天给他送来一束鲜花;“黑画”展出不久,一只罕见的猫头鹰便出现在他家门口,馈赠者既没露面,也未留下姓名。有正义感的群众以自己的方式,表示出精神上、道义上的支持,这是多么可贵的真情啊!
就算为了不辜负他们,黄永玉觉得自己也不该去做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他振作起精神,精心画了一幅特别的画,画面是一扇宽敞明亮的大窗户,窗外盛开着灿烂的鲜花。这幅画挂在破旧的墙上,顿时给小屋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美感。不知情的人还挺羡慕:别看黄永玉住的屋子又小又破,窗户却又宽敞又漂亮,能看到外面的各色鲜花。
生活中的种种磨难没能迫使黄永玉屈服于假恶丑,却激发出他对真善美更强烈的追求。他以更高的热情投入艺术创作中,狭小昏暗的居室无法进行版画创作,就致力于国画探索,而且水粉、丙烯、国画色无所不用,反面泼墨,正面点染,巧拙互补,工写结合,一切出自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
黯淡压抑的日子里,画却画得亮丽而充满诗意,他将这些画送给处境相同的朋友们,寓意尽在不言中。
周恩来总理去世时,正值“四人帮”横行,黄永玉怀着无限哀思和一腔激愤重操刻刀,于夜深人静时精心刻制了一幅周恩来总理的木刻肖像,并冒险将印制的第一幅寄给了远在厦门的一位老友。事后,他在信中说:“这件作品,我是冒着生命危险在深夜刻成的,第一幅送给你,是表示着生命相托。”
黄永玉本是一个任清率性的艺术家,为人处世更多的是受激情支配,却在非常态的社会环境中学会了忍耐,使自己变得坚韧而机敏。作画正到得意处,忽听有不速之客上门的声音,他能在一分钟之内迅疾地将桌面收拾得不露一点痕迹。来人进屋后,抓不到任何把柄,看到的是他正端坐案前,认认真真地捧读“红宝书”的“标准镜头”。
他认定人活着是为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苦的时候能够撑得住,好的时候也不飘飘然
终于盼到神州大地雨过天晴之后,一度被摧残得百花凋零的艺术园地重新恢复生机。这时,人们惊喜地发现,不论艺术理念,还是创作手法,黄永玉都有了相当大胆的突破。那些不泥古、不媚俗的作品,令人信服地展示出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池塘、荷花、水鸟等均是历代画家一再画过的传统题材,到了黄永玉的笔下却呈现出极为独特的绘画语言。国画传统讲究“计白当黑”,他偏偏来个“以黑显白”,这种反向继承不但使画面看上去主体突出,色彩斑斓,而且显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国内外多次举办的画展,别具艺术魅力的作品,为黄永玉赢得了如日中天的盛名。可他除了比以前更勤奋之外,看不出别的变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这个人从来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只知道努力工作,不愿意浪费光阴,所以苦的时候能撑得住,好的时侯也不飘飘然。”
黄永玉是个不崇尚空谈的实干家,尤其不喜欢那些强加在艺术身上的沉重使命。一次,他画了一位老者骑着驴,走在荒山古道的闲花野草间,题上陆游“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人剑门”的诗句。旁边有人问:“为什么要画这么一个瘦老头?有什么寓意?”
他直率地回答:“画画哪有那么多寓意?我很喜欢这两句诗,如果一定要有什么寓意,就算希望你们注意适当减肥好了!”
一幅画作,能给观赏者带来高层次的美感享受,就算完成了自身的艺术使命。只有“四人帮”一类居心叵测之徒,才会把沤歌美的艺术作品,牵强附会地加上莫须有的“黑”寓意。
曾经有几位湖南的年轻画家,带着山野的清新走进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黄永玉看过这些小同乡才情不俗的作品,从心里感到高兴,可一看他们斗志昂扬、充满火药味的宣言却不由地皱起了眉头。
他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家里,语重心长地劝导:“你们要努力画画,不要给自己加上莫须有的重任,人活着是为了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为了去打倒别人……你们若要打倒我,我自然不会甘于被打倒,那么就要尽力反抗,这样你们就得更下力气地打,你来我往把精力都浪费在打打斗斗上,结果两败俱伤,画也荒疏了。倒不如你画你的,我画我的,说不定彼此都能有好的成绩呢!”无庸讳言,美术界也不是一块净土,长期以来各种观点杂陈,彼此间纷争不断。曾经有一段时间,一些人认为黄永玉那些“离经叛道”的作品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故而以“彩墨画'功之。
对此他丝毫也不在意:“只要自己画的画别人喜欢看就可以,如何归类并不重要。创新不是目的,关键是要画出好画来,不算国画也没关系,品种越多越好嘛。我没有闲暇去进行那些争论,有时间不如多画些好画。”
黄永玉的夫人张梅溪至今还记得,年轻时有一段日子过得十分桔据。一次,黄永玉的头发已经很长了,而手头仅有的一点钱若用来剃头就无法买木板,若买木板就不够剃头。把木刻看得比吃饭都重要的他,宁可蓬着头发也不肯放弃木板。妻子没办法,只好答应设法送一块木板给他,这样他才去剃了头发。
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黄永玉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盛夏时节,他一个人背着画箱,顶着炎炎烈日四处写生,饿了渴了,就坐在路边吃点随身带的面包,喝几口凉水。这情景被一位摄影记者拍了下来,登在当地的报纸上时附有这样的文字:“一个不怕死,不怕累的东方老头,在危险的十字路口,一连画七八个钟头的画。”
除了他的女儿、女婿,没有人知道这个不怕死,不怕累的老头就是大名鼎鼎的黄永玉,更没有人知道喝着凉水、啃着手面包的他,当时已经年近兀了。
从黄永玉写给一位老友的信中,可以得知他从巴黎到佛罗伦萨,半年期间的工作量有多大:“……画分两部分,一部分是风景写生,包括巴黎塞纳河沿岸的长手卷,以及佛罗伦萨全景的一个长手卷,再就是一些零碎的法国和意大利有关著名艺术家故居掌故的画。第二部分是30余幅一米二见方的油画,包括风景和一些所谓 '主题性'的作品。第三部分是七八件小型雕塑,都是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文章则是一篇篇的游记散文,先写了12篇巴黎,以后则是佛罗伦萨,大约也有这么10来篇。几个月来,我就这样送走了时间。”
和这样的老人比起来,不要说学识和成就,仅勤奋这一点上,就令我辈感到汗颜。
50年代初,黄永玉偕全家从香港北上京城时,一位朋友看到他从香港带来的钢笔很羡慕,他爽快地说:“这好办,两个星期后我回香港,买一支回来送给你!”
当初,未及而立之年的他哪里想得到,启此与香江一别就是近如年,重返香港定居时已是60多的老史了。近十几年,他满世界地走了不少地方,却始终未曾有一刻忘怀自己的故乡。他认为故乡是一个人感情的摇篮,它的影响将贯穿整个的一生;故乡是自己的被窝,或许它的味道并不好闻,却是自己最熟悉而又无可替代的气息。
对黄永玉而言,出生并度过童年时光的凤凰城自然是第~故乡,生活了叨多年的北京城或许可算是第二故乡。因此,他才在京郊盖起了“万荷堂”,并且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半的时间住在这里。
近些年来,他不断在海外举办画展,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那些别具一格的作品征服了众多“老外”,国内的同胞们却难得有机会一睹为快。为了能让同胞们看到尽可能多的作品,目前他正在积极筹备展览事宜,着手将多年来在意大利、香港和内地创作的画集中起来运到北京。
届时,年轻的画家朋友们,或许可以从黄永玉那些颇具人文内涵的文人画中,领悟到起决定作用的是艺术家的文化底蕴,综合素养。
-
冷物质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1-20 18:15:20
-
YUSANCH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1-19 18:10:49
-
持尘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20 12:48:14
-
深蓝色玛歌YHH 赞了这篇日记 2015-05-24 10:53:41
-
ruanru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9-16 16:41:04
-
绿水白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19 09:16:19
-
bunny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06 20:13:20
-
flow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8-06 13:21:08
-
穿梭星海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7-14 15:42:40
-
林微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29 12:56:29
-
agate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12 11:08:50
-
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2-28 14: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