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重贴:《杨国荣讲王阳明》的一点疑问。
《杨国荣讲王阳明》,北大出版社,2005年版
29页至32页对王阳明的分析有错误:
“通过理内化于心而达到理与心的融合,主要从主体意识的形成及其内在结构上,展开了心即理这一命题的内涵”P30
“心与理的合一,同时展开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既表现为普遍之理通过道德践履逐渐内化并融合于主体意识,。。。”p32
按王阳明的说法,理在心内,是心的固有“属性”,王阳明不承认理在心外、心外有理,所以不存在“理的内化”的问题。理的内化的问题,是杨国荣自己的理解。作为讲王阳明而不是评介王阳明的文本(并且杨国荣没有表明明这一理解是自己的“评论”),这样讲是错误的。
引申一点,对王阳明的“心即理”提出我自己的评论。我想说,王阳明究竟有没有一个外在于心的“理”?王阳明一方面坚持说,理在心内,心外无理,另一方面又坚持说,君臣父子之伦是为天理。可是,如果理是内在于人心的,凭什么认定君臣父子之伦是天理而平等自由就不是呢?显然,如果要认定天理的具体内容,必须在心外找标准。
王阳明立志做圣人,圣人从心所欲,一言一行皆立法,只能解释而不能辩驳,故不必讲逻辑,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的“矛盾”才能被消解掉而不再成为矛盾。
中国无神,所以无论大哲人,还是贩夫走卒,都以自己为至上。在这一点上,王学比朱学更能体现“中国特色”。这是所谓“中国文化”的“逻辑”起始点。
29页至32页对王阳明的分析有错误:
“通过理内化于心而达到理与心的融合,主要从主体意识的形成及其内在结构上,展开了心即理这一命题的内涵”P30
“心与理的合一,同时展开为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既表现为普遍之理通过道德践履逐渐内化并融合于主体意识,。。。”p32
按王阳明的说法,理在心内,是心的固有“属性”,王阳明不承认理在心外、心外有理,所以不存在“理的内化”的问题。理的内化的问题,是杨国荣自己的理解。作为讲王阳明而不是评介王阳明的文本(并且杨国荣没有表明明这一理解是自己的“评论”),这样讲是错误的。
引申一点,对王阳明的“心即理”提出我自己的评论。我想说,王阳明究竟有没有一个外在于心的“理”?王阳明一方面坚持说,理在心内,心外无理,另一方面又坚持说,君臣父子之伦是为天理。可是,如果理是内在于人心的,凭什么认定君臣父子之伦是天理而平等自由就不是呢?显然,如果要认定天理的具体内容,必须在心外找标准。
王阳明立志做圣人,圣人从心所欲,一言一行皆立法,只能解释而不能辩驳,故不必讲逻辑,只有在这个意义上,王阳明的“矛盾”才能被消解掉而不再成为矛盾。
中国无神,所以无论大哲人,还是贩夫走卒,都以自己为至上。在这一点上,王学比朱学更能体现“中国特色”。这是所谓“中国文化”的“逻辑”起始点。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